国内典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经验特征及借鉴
2023-11-16邱丹逸王春明池玉梅
邱丹逸, 王春明, 祝 林, 池玉梅
(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广州 510070)
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深入对接地区产业经济,承担着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关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肩负着推动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使命[1],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作用突出,是创新链条中成果转化的关键[2]。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2020年,中国的2 121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合同24.5万项(同比增长3.8%)、合同金额为429.6亿元(同比增长12%)、平均合同金额为17.5万元(同比增长7.9%)。总体看,国内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科研机构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科技力量及科技成果转化关键主体,国内学者对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展开相关研究,研究重点以案例研究、能力评价为主。在案例分析研究方面,张树满等[3]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为研究对象,分析转制科研院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机理,提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若干对策建议;陈黎等[4]以广州市政府属科研机构为例,对其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科技产出、制度建设、机构属性等均会影响成果转化效率;杨斌和玄兆辉[5]以中科院为研究案例,分析科研机构孵化衍生科技创新企业的硬科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在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方面,贤鑫等[6]基于农业科研院所的性质和特点,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成果供给能力、技术开发能力、转化收益水平等维度提出对策建议;汪小梅等[7]提出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包括成果本身、政府影响、企业需求、资金投入、人才投入、产出效应等,构建涵盖内部资源条件、科研投入、科研产出、宏观环境等的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
为进一步分析国内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特征范式,选取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较为显著的典型科研机构,主要包括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分析各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经验,提炼若干特征范式,并提出启示借鉴,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提升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1 国内典型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实践经验
1.1 江苏产研院通过“项目经理制”“团队控股”“拨投结合”推动项目落地转化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成立于2013年,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新型科研组织,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被中国科协评为2020年“科创中国”十大产学研融通组织。一是江苏产研院实行通过“项目经理制”,引进全球领军型人才来苏创新创业。主要流程包括开展产业技术需求调研、全球整合资源组建团队、论证研发方案和技术路线、完善商业计划书、与地方园区对接落地、实施产业重大项目或共同筹建研究所等(图1),并且赋予项目经理组建研发团队、决定技术路线、支配使用经费等方面充分自主权。二是江苏产研院保持新建专业研究所“团队控股”,实行“资产轻重分离管理”。江苏产研院与地方产业园区共建专业研究所,地方园区负责提供研发场地及仪器设备,研发团队、地方产业园区及江苏产研院共同以现金出资的方式组建轻资产运营公司(即专业研究所),并且保持研发团队对轻资产大比例的现金出资占股,激发研发人员创新主动性。例如,江苏集萃微纳自动化系统与装备技术研究所由江苏产研院、苏州相城区高铁新城、核心团队共同出资共建,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动力。三是江苏产研院对重点产业化项目实行“拨投结合”机制,如产业化项目成功获得融资,项目投入财政经费与市场同价转成股权,这一模式既帮助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创新项目团队承担项目早期研发风险,又将技术增值部分赋予项目团队,保证其创新主导权。
图1 江苏产研院项目经理制实施流程
1.2 西北有色院搭建中试验证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简称“西北有色院”)始建于1965年,1999年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是国家首批转制的242家科研院所之一、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单位。西北有色院将科研成果进行孵化和中试验证,形成成熟的工艺、技术、标准后,再予以转化孵化设立创新型企业。公司发展获得收益之后回报母体,西北有色院再投入下一轮研发和中试环节,形成科研、中试、产业化“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其中,在“中试”环节,西北有色院自投建设专业化中试平台并打通成果转化瓶颈,发挥自身在有色金属研制特别是钛合金材料、核材料、超导材料等方面的特色优势[8],建设15个国家级中试与工程化创新平台(表1)。中试平台负责挑选出成熟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验证,建立科研与生产之间的有效衔接,加速新产品开发和已有产品的升级换代。
1.3 深圳先进院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搭建创业平台
2006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实行理事会管理。深圳先进院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被国家发改委选入47 条“深圳经验”在全国推广[9]。例如,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是由深圳政府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作共建的创新创业平台,创新中心总建筑面积为1.2万m2,5楼以下的“楼下”为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平台支撑,包括优质创业环境、建设开放共享办公空间和高端实验技术平台;5楼以上的“楼上”为科研人员进行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区域。同时,创新中心针对初创企业会遇到的各类难题,构建了较为完善的“6+8”企业服务体系[10](表2);并且有效打破科学研究与产业孵化的时空壁垒,达到“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的效果,有效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所需周期;此外,还推动建设合成生物产业园,推动创新成果进一步实现大规模应用转化。
表1 西北有色院国家级中试平台清单
1.4 山东省科学院形成科技金融支持成果转化的“工大(科院)模式”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于2017年5月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而成,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入推进“科教产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工大(科院)模式”。一方面,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模式,由政府、学校、企业联合出资,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促进校(院)科技创新成果到企业落地转化。例如,2017年,威海市人民政府与山东省科学院联合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每年预算1 000万元(市政府每年出资600万元、省科学院每年出资400万元),支持成果转化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022年度共立项5项(表3),支持威海市明珠硅胶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山东省科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11]。另一方面,构建“科技+基金+产业”的转化模式,依托中国(山东)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山东省科创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东科创集团”)作为运营管理平台,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借助资本力量打通了由科技到产业的通道。
表2 深圳先进院“6+8”企业服务体系
2 国内典型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主要特征
2.1 注重研发创新,持续开展反哺式科学研究
国内典型科研机构均注重持续性推动研发创新,将创新作为引领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例如,西北有色院建立“科研-中试-产业化”三位一体可持续良性循环模式,鼓励研发团队开展成果产业化,每年约将孵化企业销售收入的部分反哺研发。又如,近年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深耕“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包括搭建全球首台5T磁共振全身成像系统、全球首次实现二氧化碳还原合成葡萄糖与脂肪酸、搭建国内首台完全自主研制生产的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等。
2.2 注重充分激励,持续优化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国内典型科研机构均高度重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成果转化激励模式,充分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例如,江苏产研院新建专业研究所实行“团队控股”模式,即研究所轻资产部分的大部分为科研团队现金出资占股,将研发人员个人利益同团队利益绑定,充分激发研发人员主动性。又如,西北有色院实行“母体控股”机制,西北有色院保留孵化上市企业的第一大股东身份,对企业进行战略把控,为其提供持续性技术支撑,保证国有资产的主导作用。
表3 2022年威海-工大(科院)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立项项目
2.3 注重中试验证,打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必经之路
科技成果经过中试验证,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验证,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12]。中试验证对于降低科技研发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典型科研机构重视中试平台及项目建设。例如,西北有色院自投建设稀有金属材料科研生产基地等15个国家级中试平台,挑选出成熟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验证,加速新产品开发和已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又如,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项目立项形式支持由技术到产品产业化的中试定型环节,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链条。
2.4 注重搭建平台,保障科技成果转化良好软硬件环境
创新创业平台是助力科技成果从研发到落地转化的有力支撑保障,国内典型科研机构通过搭建创业孵化器、创业空间、产业园区等,为初创型企业提供全流程创新创业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例如,深圳先进院国内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让科研人员与创业人员打破时空壁垒,极大程度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此外,还为创业人员配置“6+8”企业服务体系,护航初创企业走稳走远。又如,西北有色院建成国内涉及稀有金属元素最多、体系最完备的民口首个稀有金属材料科研、生产基地,占地4 000余亩规模,为孵化企业提供充足场地保障支持。
3 启示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家及各省份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系列政策法规,为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制度遵循,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国内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存在转化效率不高、成果转化积极性不足、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及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充分借鉴国内典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探索经验,提出若干启示。
第一,持续优化完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一方面,加强国家及省市出台推动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督促科研机构根据国家及省最新政策措施制定或修订本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离岗创业、成果转化激励等方面制度,进一步畅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另一方面,支持科研机构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探索符合科研机构科技自身特征的成果转化路径,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例如,江苏产研院对重点产业化项目探索实行“拨投结合”机制,经过实践摸索探索出特色鲜明、值得推广借鉴的有效路径。2023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修订《关于支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财政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其采取“拨投结合”方式实施产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等。
第二,推动科研机构打通“科研-中试-产业化”一体化各环节。科研机构构建科研创新、中试验证、产业转化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提高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有效方法。《陕西省2016年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创新模式复制推广工作方案》提出,推广西北有色院“三位一体”模式。首先,科研机构应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研发体系,面向市场需求主动调整研发方向,推动与龙头企业、高校合作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保证研发成果产出质量,提升产出成果的市场适配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急需紧缺的创新产品;其次,科研机构中试环节的薄弱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建议科研机构依托公共中试平台或自建中试验证平台,开展面向产品的中试活动,挑选出成熟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验证,建立科研与生产之间的有效衔接,加速新产品开发和已有产品的升级换代;最后,科研机构应发挥领域特色优势,在产业细分领域积极抢占市场,通过孵化企业、建设产业园区、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等途径,实现成果转化落地,再将收益重新投入新的研发和中试环节,形成“三位一体”良性循环。
第三,给予科研机构各类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充分激励。总体看,国内典型科研机构均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了力度较大的激励性举措。例如,江苏产研院保持研发团队对孵化企业大比例现金出资占股,西北有色院股权激励参与科研、中试、产业化的三类人员。建议国内科研机构加大股权激励力度,将科研机构利益、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开展科研、中试及产业化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孵化企业运转效能。此外,针对当前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普遍存在的兼职创新或离岗创业存在顾虑问题,建议科研机构进一步制定完善内部关于科研人员兼职创新或离岗创业的制度细则,探索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对科研机构的反哺机制,双向调动激发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第四,探索多样化金融模式提升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当前,国内科研机构通过设立成果转化基金、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等方式,发挥科技金融的引导撬动作用,提升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一方面发挥政府基金的杠杆作用,通过“拨投结合”等方式,先拨后投、适度收益、适时退出,帮助创业人员解决创新产业项目早期募资市场机制失灵问题;另一方面,不断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渠道,待孵化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企业的运营权交由市场化机构,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融资渠道,助推企业上市融资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