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典型受众群体视角下的科普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2023-11-16高嫣

西藏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普群体

高嫣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西藏 拉萨 850000

0 引言

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功能具有其独特性,一般指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弘扬科学文化的集中统一活动。本文主要以贴合广大受众群体的体验素材为载体,加强各典型受众群体合作机制,进行科普内容创新,做到“以人为本”,以此来引导广大受众群体对各类科普教育内容原理产生兴趣并进行探究。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各类现有科普教育的表现形式,了解科普教育的共同性和特殊性,再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出创新型科普教育途径和方法,并进行不断优化、探索、总结,形成适合不同受众群体的科普教育的完整体系。其中,包括对学龄前儿童、学生、公务员、普通群众、部队军人等典型受众群体的调研,探索跨部门联合协作机制,探讨如何从培养全民科学素质出发,更好的开展西藏科普教育创新工作,包括如何培养公众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如何在科普的同时又能更好的满足各类受众群体的生活或工作需求;如何更好的加强科普教育的实践指导效能;如何建立创新科普教育的规范体系等。并通过这些实践不断提高全民参与科学普及的意识,增强各受众群体对科普教育的认知和兴趣。再经过信息交流、互动、研讨和积极开展对科普教育人员的培训等形式,不断改进和完善科普教育发展,从而使科普教育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效力逐步提高。

1 典型受众群体分析

科普教育还可以是通过一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向广大公众传递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的一种教育形式[2]。典型受众群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定的社会身份和定位、受众范围广泛的人群。对典型受众群体的分类研究是科普教育创新路径研究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从儿童、学生、公务员、普通群众、部队军人群体为出发点,探索科普教育的创新路径。

1.1 激发儿童群体的创新思维特征

儿童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受众之一,这一代人在心智和心理上都处于萌芽阶段,科普教育能够培养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形成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儿童所处年龄是群体中最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阶段。他们热爱探索、追求新奇、思维跳跃,因此科普工作者应该利用好这一特点,为儿童参加科普活动和实践创造更多舞台和机会,做到早参与、多体验、广接触[3]。

1.2 拓展学生群体科学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群体区别于上述儿童群体,主要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教育阶段的群体等,科普教育是学生积累科学知识和掌握基础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也是科普教育中的重要执行者和参与者,科普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教育阶段的知识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让其掌握最新科技手段,不断创新科学思维,增强科学探索意识,夯实国家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事业的人才培养体系[4-6]。

1.3 施展公务员群体易于接受科普知识的能力

公务员科普教育应该针对公务员的需求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在专业知识的传递和技术应用的普及上下功夫,提高公务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充分利用公务员群体易于接受科普知识的能力,开展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环境的科普教育活动联合行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互利共赢、共促发展。

1.4 发挥普通群众人员广泛的优势

普通群众是科普教育的基础受众,也是需要接受科学教育最广泛的人群。他们的知识水平、科学素质、认知水平各异,因此应该用最普惠的方式让公众更好地融入科普环境,使科普小知识、小产品不经意间出现在普通群众身边,悄无声息地将科普带进社区、带进生活,培育更加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用科学的基本生活方式。

1.5 释放部队军人群体科学知识需求

部队军人是科普教育中的一个特殊受众,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缺乏科学文化氛围,部队军人的科学知识需求度更高、欲望更加强烈,特别是在新时代强国强军的事业中,科普教育应该加强对部队军人的前沿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在开展武器装备研发、科技示范、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等方面花费更多的精力,让部队军人在思想认知层面更上一个台阶,在部队发明创造上实现更大突围和破冰。

综上所述,科普教育的创新应根据不同典型受众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从而提高科普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更好地传递科技信息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各类受众群体的科学素养、科学理念,全面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 典型人群的科普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科学普及教育是促进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有力手段。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形态中,科普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科普教育的受众群体也日益多元化,包括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背景和不同学历的人群。如何更有效地实现科普教育目标,提高受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成为了当前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在面对这一课题时,从典型受众群体的视角出发,对科普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既能更好地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也能更好地实现科普教育的宣传效果。因此,本研究以典型受众群体视角为切入点,探讨科普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期为科普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及新启示[7]。传统的科普教育存在着“一刀切”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受众群体,往往采用相同内容,这会导致科普教育效果不佳,因此,个性化的科普教育形式至关重要。

2.1 增强儿童科普的趣味性

儿童群体是科普教育的主要受众之一,也是未来社会科普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因此针对儿童群体开展科普教育非常必要,可以通过改变传统教育的方式,运用能够引起儿童兴趣的教育手段来实现,如运用VR 虚拟现实技术,为儿童群体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科普教育场景,提高他们的科学兴趣、启迪他们的科学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这个场景中,他们可以亲身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也可以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并从中获得启示和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8]。也应充分利用少年宫、科技馆、科技乐园等儿童活动场所,举办儿童科普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处处体现科学知识,如导电球体能让头发漂浮的原理是什么、身体传导感知游戏是怎么实现的、现实仿生游戏是怎么做的等,通过这些科普实践活动让儿童感受到科技力量的神奇之处,使他们对科普知识充满向往与渴望,启迪智慧与思考。

2.2 强化学生科普的互动性

学生群体具有超前的思想与灵活的头脑,所以利用互动式的科普途径更能够让学生加深印象,催动转化,互动式科普教育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科普教育形式,它主要通过图文并茂的网站、互动式视频和在线互动问答等方式来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首先,互动式科普教育相较于传统的科普教育形式,更具有亲和力且更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普教育中来,从而提高科普的传播效果[9]。此外,互动式科普教育还可以通过线上实验和模拟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其次,是举办“馆校结合”形式的科普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近距离观察和亲身体验为主的科普实验等,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和惊喜。例如,学校通过联合各类科普教育机构,组织竞赛、参观、实验等科普内容,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科普知识的海洋里;各类科普教育机构定期举办电子编程设计与机器人大赛、科普实验大赛,邀请青少年学生参与,这种竞技类的比赛既让学生增强了彼此的团结协作能力,又能提升了学生主动思考与克服困难的思维;学校、科普场馆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擂台争夺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科普知识训练,同时邀请教师一起参与,甚至聘请专家来专门指导学生,对科普知识的误区及时进行纠正,从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科普能力、科学思维,快速提高学生思考、实践的整体水平,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营造更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10]。

2.3 提升公务员科普的知识性

公务员作为社会服务人员,日常社交较多,利用社交化科普最能达到预期效果,社交化科普教育是指利用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平台,将科普信息传播给更广的受众。社交化科普教育将科学知识以自然、随意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让公务人员在浏览信息的同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科学知识。一是通过社交化科普教育,受众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分享自己的工作生活经验,增强科普教育传递内容的灵活性,不断丰富公务员群体的知识内涵,解决“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等实际问题,从而厚植自身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二是通过在干部培训机构设置专门的科普教育培训课程,不断提高设置科学素质提升相关内容的比重,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更新开发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相关课程[11]。三是精准设计公务员群体科普内容。这一类群体的科普内容要适合地区特点、行业背景、文化环境,符合当下时代发展态势,具备可操作性强、可利用性优、可接受度易的基本科普原则,才能确保科普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才能达到更好的科普意义和效果,才能更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决策水平和能力。

2.4 紧贴普通群众科普的适用性

对于普通群众这一类受众,要增强其科普生活实用知识,一是利用新媒体,在大众媒体中,互联网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因此,广泛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方向。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如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发布科学知识和科普信息,吸引普通群众的关注和阅读。利用新媒体进行科普教育宣传,既能大大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又能增加科普宣传的影响力和传播力[12]。二是发挥社区作用,可以策划更多贴近生活的科普宣传宣讲内容,通过社区开展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游戏等形式,让普通群众参与其中,增强获得感、参与感。在社区科普活动中,还可以开展科学实验、科普专项活动、公益宣传等,深化普通群众对日常生活知识的内化和拓展,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如:东营市某社区探索了科学传播的创新模式,根据国家政策制定了相对应的科普活动项目(包括展览展示、科普宣讲、公益宣传、生活百科等科普长廊),吸引了诸多的普通群众参与其中,从项目、生活和实际需求三个方面共同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13,14]。三是整合科普资源,将乡村与城市不同的科普需求和资源互借互换,实施科普下乡等双向科普活动,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把城市高质量科普产品科普展览传播至乡村,方便乡村群众展开科普学习,同时缓解城市群众的各方面压力,充分发挥他们手中的科普资源作用,实现资源物尽其用的双赢格局,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繁荣发展[15]。

2.5 完善部队军人科普的针对性

部队军人是我国特殊群体,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和学习需求迫切而专业。因此,要通过针对部队军人群体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特别设计一些适合部队军人群体的科普教育活动。一是建立科技专家智库。通过集聚一批高等院校的各领域学者专家定期赴部队开展科技政策、科技前沿知识、先进装备制造等科普知识的深入宣讲,不断提高他们对国防科技知识的积累,提高他们练兵备战的策略化水平。二是建设科普知识在线服务。基于许多部队具有保密性强的特点,为方便军人的管理,可以探索更多线上科普知识研讨,挑选一些实用性强、易于理解的科学知识进行线上展示和讲解,同时还可邀请当地知名专家或科普讲师进行线上答疑解惑,让部队军人群众能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三是建设部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典型作战案例、高质量数字化图书系统、科技知识库等科普资源,进一步改进部队科普传播方式,实施科普报告专栏、科技专家大讲堂,开发部队科技百科等,丰富部队科普内容资源[16],供部队军人群体共享使用。

综上所述,教育手段创新是提高科普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互动式科普教育、多媒体科普教育、实践式科普教育和社交化科普教育是科普教育创新方式。为进一步提升科普教育水平,应探索开发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普教育内容及手段,为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17]。

3 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我国科普教育创新路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宣传方式创新需要根据受众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从年龄来看,对于年轻一代更加适合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而对于老年人群体,则更适合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此外,宣传方式的创新也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场景和时机,比如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开展科普活动,或者在特定节日进行科普宣传。其次,内容形式创新需要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科普教育的内容呈现形式应尽可能的多元化,既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也包括展览、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最后,教育手段创新需要注重个性化和互动性[18]。如开展实验课、观察活动等,能够让公众亲身参与其中,深入了解科学知识。

4 取得的成效和社会影响

从《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2)》可以看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中多项指标快速提升。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我国从事科学传播事业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结构更加合理;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科普教育环境持续向好;相关部门对科普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得到大幅提升;科普创作的方式和传播途径日益丰富多样;科普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19]。从近年来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来看,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越来越密不可分、相得益彰,越是需要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就越需要开展科学普及营造一个全民参与科学创造的良好氛围,各类科普活动影响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特别是一些优秀科普品牌,比如全国科普实验大赛、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科技活动周、科普援藏、科学之夜等,得到社会各界公众一致好评。

5 结论

科普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是研究方向和内容可以更加多种多样,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新的科学方法,尽管科普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重视,但科学教育的普及还需要更大的努力,未来可能会结合新媒体和大数据技术,开展大规模在线科普教育,提高科普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在典型受众群体视角下,未来的研究可以细化更多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和特点,更加深入地探讨不同受众群体的科普教育策略和方法[20],比如,对于老年人、女性、农民等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再区分、再研究。三是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也需要更加深入探讨,科技创新是科普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科普教育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关系,探索如何更好地推进科技创新,同时提高科普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未来的科普教育研究需要继续深化,探索更加细致、精准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普及能力,更好地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让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齐头并进。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科普群体
蜗牛看牙医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普达人养成记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