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3-11-16徐小燕李成果张忠富
徐小燕,李成果,张忠富
(思南县农业农村局,贵州思南 565100)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 100~1 3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阴雨天较多,日照时间相对较短。贵州省复杂的地形、湿热多变的气候为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地区水稻病害以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为主。其中稻瘟病在贵州省的发生面积最大,常年在18 万hm2以上,占贵州省水稻种植面积的25%左右。水稻纹枯病是贵州省仅次于稻瘟病的第二大病害,水稻纹枯病在贵州省的发生面积常年在14 万hm2左右。随着大穗型水稻品种在贵州省的推广和应用,稻曲病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近年来稻曲病每年的发病面积在7 万hm2左右。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水稻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及发生特点也在不断变化。水稻病虫害分布越来越广、发生越来越杂、危害也愈发严重。为进一步促进贵州省绿色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降低水稻种植户的经济损失,保障该地区水稻生产安全、稻米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提高当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应全面完善贵州省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 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稻瘟病的发生特点
稻瘟病是贵州省水稻常年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水稻分蘖期(每年的6 月中下旬左右)和水稻成熟后(每年的9 月中下旬)。稻瘟病在水稻分蘖期主要为害水稻叶片,贵州省各地的平均病叶率在15.1%~18.7%;稻瘟病在水稻成熟后主要为害水稻穗部,病穗率在4.5%~7.9%。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在贵州省一般流行年份会造成水稻减产10%~20%,严重时可导致减产50%甚至绝收[1]。贵州省水稻稻瘟病以叶瘟和穗瘟为主。叶瘟在贵州省主要表现为叶边缘呈黄褐色梭形,中间出现灰白色斑点,病斑背面覆有一层灰色霉层,严重时病斑呈梭形大条斑,叶片粘胶。穗瘟通常发生在水稻出穗后10 d 左右,发病初期表现为穗颈上出现褐色小点,随后进一步扩展使穗颈成段变为褐色或黑褐色,造成白穗或秕谷。
1.2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
贵州省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加上近年来农户为追求高产过量施用化肥,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为害,现已成为发生和危害面积仅次于稻瘟病的贵州省水稻的第二大病害。水稻纹枯病会造成稻苗倒伏、秕粒,严重时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水稻纹枯病多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生,在苗期至穗期都可以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鞘、茎秆、叶片,严重时稻穗也会受到影响。在贵州省,水稻纹枯病主要表现为发病初期在近水面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病斑,并逐渐增多,进而形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为褐色,中间为绿色或淡褐色。同时,叶片上也会着生和叶鞘上相同的病斑,斑点由下至上逐渐扩展,严重时可发展到剑叶甚至穗部,造成水稻大面积倒伏。
1.3 稻飞虱的发生特点
稻飞虱俗称蠓虫、蚰虫,在贵州省的水稻生产中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分布范围较广且为害较重。白背飞虱是贵州省水稻的主要虫害,为害面积常年在30 万hm2以上,水稻的受害面积占到了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50%。其中2012 年白背飞虱的发生面积最大,达到了44 万hm2左右。为害贵州省水稻的白背飞虱以第三代为主,平均每百丛虫量能达到1 510 头,危害较重的中稻区,每百丛虫量在3 250 头以上。水稻褐飞虱的发生和为害面积常年在10 万hm2左右,是当地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2]。在贵州省,一般每年的8 月中上旬左右,是褐飞虱的主要发生时期。省内各地水稻田间,平均每百丛虫量在1 390 头,严重的地块每百丛虫量在3 340 头以上。夏秋多雨或者暖秋湿热的气候条件易诱发稻飞虱,成群聚集在水稻植株的下部,成虫或若虫均用刺吸式口器刺进植株组织内吸食汁液,为害轻时,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千粒重降低,瘪谷率增加;为害重时稻田成片死秆倒伏。
1.4 稻螟的发生特点
为害贵州省水稻的稻螟以三化螟和二化螟为主。三化螟主要为害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造成水稻15%的枯心率和10%的白穗率,严重时导致水稻颗粒无收。三化螟主要分布于贵州省的南部、东部以及北部河谷地区。二化螟主要为害贵州省种植的一季中稻,危害率一般在10%左右,主要分布在省内的中部、西部以及北部地区。稻螟主要蛀食水稻颈部,为害分蘖期水稻,造成枯鞘或枯心苗;为害孕穗期、抽穗期水稻,出现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期、乳熟期水稻,表现为半枯穗或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大风天气易折断。
2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措施
2.1.1 培育壮秧
贵州省积极推广应用水稻旱育秧技术,选择在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土壤pH 值为4.5~5.5 的地块上建苗床,1 m2苗床内要施入250 g 过磷酸钙和15~25 kg 的沼渣培肥床土,在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500~1 000 倍液进行土壤消毒灭虫,按照小苗播种150 g·m-2芽谷,中苗播种50~100 g·m-2芽谷,大苗播种30~50 g·m-2芽谷的原则进行播种,使秧苗株高达到12~30 cm,萌蘖数在1~4 个,叶片嫩绿,根系全白,无病虫害[3]。
2.1.2 合理施肥
结合多年的水稻生产经验,贵州省坚持以农家肥为主,配合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水稻植株的养分吸收和利用率,达到平衡、高效施肥的目的。每667 m2水稻田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 500~2 000 kg,并通过油菜秸秆高留茬还田或者整秆还田的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按照增施有机底肥、少施蘖肥、适量增施穗肥的原则,底肥、蘖肥、穗肥按照6∶1∶3 的质量比进行科学合理施用。
2.1.3 科学用水
在贵州省水稻的日常生产管理过程中,前期做到浅水育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抽穗扬花时浅水灌溉,后期按照干干湿湿的原则进行水分管理。移栽后保持水层深度在4.0~5.0 cm,以水护苗、以水保温,防止败苗、僵苗。中期搁田,以水控肥、控苗,改善水稻群体结构,提高水稻群体质量,控制苗峰,提高水稻的成穗率。孕穗期和抽穗期结合穗肥施用适当灌水,水层深度保持在3.0~4.0 cm,满足水稻生长发育高峰期对水分的需求[4]。避免断水过早,促进水稻籽粒的饱满充实,有助于提高稻米品质。
2.2 物理防治措施
为进一步提升贵州省水稻种植的绿色防控水平,从每年的6 月初水稻移栽开始一直到9 月中旬左右水稻收获为止,天黑打开频振式杀虫灯,直到次日天亮,每天开灯9~11 h,实现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等害虫的有效诱杀。在水稻田中通常采取“一”字型排列的方式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按照单个频振式杀虫灯的控制面积为4 hm2的标准计算,每间隔200 m 左右安装一盏,使频振式杀虫灯在田间呈横纵棋盘式分布,杀虫灯距离灯座0.5 m 左右。同时在田间设置黄板、性诱器等利用害虫的趋性对其进行诱杀的杀虫设备,黄板按照5 m×5 m 的距离标准进行等距安装,每667 m2设置黄板25 块左右。在每年的4—9 月,需要安排专人对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及性诱器等进行统一的更换、调试和清理,确保各类杀虫设备设置合理、功能健全。贵州省还积极推广稻田养鸭,以鸭治虫,每667 m2投放鸭苗25 只左右,不仅提高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有助于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
2.3 化学防治措施
2.3.1 稻瘟病的防治
贵州省种植的水稻,在分蘖期叶片上会出现叶瘟的急性型病斑,病斑的数量会逐渐增加,当田间水稻病叶率达到5%及以上时,需要及时进行化学防治。每667 m2用45%硫磺·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 g 与50~60 kg清水充分混匀后对水稻叶片进行喷雾防治,每间隔5~7 d 用药一次,连续喷施2 次,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贵州省防治水稻穗瘟病的最佳时期为破口期,要抓住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这两个关键时期,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防治水稻穗瘟病。当贵州省种植的水稻进入孕穗期后,每2 d 到田间观察一次幼穗的分化情况,在贵州省通常从水稻播种到幼穗分化需要经过100 d 左右,幼穗分化后的25~32 d 进入破口期,此时按照集中连片的防治方式,每667 m2采用40%富士一号乳油100 mL 或者采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 g 与60 kg 清水混合均匀后进行喷雾防治,重点喷施水稻植株的中下部,喷药要仔细、均匀、到位,通常每间隔7~10 d 用药一次,连续喷施2~3 次[5]。
2.3.2 纹枯病的防治
在贵州省,水稻纹枯病通常从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生,水稻孕穗期前后为发病的高峰期。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当种植的水稻在分蘖末期至拔节期病丛率达到10%~15%、孕穗期的病丛率达到15%~20%时,就要及时进行化学防治。每667 m2稻田采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 g 或者20%井冈霉素粉剂7 g 与50~60 kg 的清水充分混匀后进行喷雾防治,每间隔7~10 d 喷施一次,交替用药,连续喷施2~3 次,重点对水稻植株的中下部进行喷施,喷雾要均匀,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2.3.3 稻飞虱的防治
根据贵州省不同地区气候环境特点、种植的水稻品种以及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第三代白背飞虱的防治重点是在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前进行科学的化学防治,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防治效果,还能够将白背飞虱对水稻的危害降至最低。对于第三代白背飞虱成虫迁入量相对集中且数量较大的地区,进行化学药剂防治。当白背飞虱低龄若虫田间虫口密度达到每百丛1 000 头及以上时,需要及时进行化学防治。每667 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 g 和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30 g,与50~60 kg 清水充分混匀后进行喷雾防治,注意在喷药时要从稻田四周开始,由外而内逐层喷施,喷雾要做到均匀细致,尤其要把水稻植株的中下部喷施到位,最好选择在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喷药防治,此时防治效果最佳。
2.3.4 稻螟的防治
贵州省在水稻日常生产中,水稻二化螟的化学防治要在虫卵孵化高峰后的5~6 d 内及时进行,施用时间宜选择在每天早晚,避开花期,施药后3~5 d要保持稻田水深3~4 cm,可选择的化学药剂有25%杀虫双水剂1 000 倍液、50%巴丹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2%阿维菌素等。防治三化螟重点在卵孵化的始盛期,当每667 m2稻田枯心团达到60 个以上时就要及时采取化学防治,采用55%特杀螟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或者用5%锐劲特悬浮剂20 mL+90%敌百虫晶体80 g与50 kg清水充分混匀后进行喷雾防治,间隔5~7 d 用药一次,连续喷施2~3 次,中间注意交替用药以实现最佳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