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山救护职业应激反应变量结构模型的构建

2023-11-15董长吉刘永立宋先明刘士建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指战员灾害救援

董长吉, 刘永立, 宋先明, 刘士建, 宋 岩

(1.黑龙江科技大学 安全工程学院, 哈尔滨 150022; 2.黑龙江科技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22; 3. 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 济宁 273500)

0 引 言

矿山救护队是处理矿山灾害事故的职业型和技术型并实行军事化管理的专业队伍[1]。在事故处理过程中矿山救护队指战员经常置身爆炸、突水、冒顶、中毒等危险环境中,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时要面对断肢残体、呻吟、流血等惨状的遇险人员,给矿山救护指战员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紧张、急躁、恐惧、愤怒、厌烦等情绪,进而引发躯体与心理应激反应[2-3],当这些应激反应达到一定的强度与作用时间后,会使指战员短暂丧失正常的工作能力,威胁指战员的救援安全。救援结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干预,易导致指战员产生职业心理创伤而威胁指战员的心理健康安全,甚至造成矿山救护队伍非战斗性减员,制约队伍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职业心理创伤是指由于职业缘故经常接触心理创伤事件而引起的心理失衡[4],心理创伤事件是指能够引发个体即时产生害怕、恐惧、无助等心理反应的紧张、危险事件。目前,国内外关于职业心理创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防、警察、医护人员、记者、飞行员、矿山等人群[5-7],这些人群从事的职业共同点是经常接触心理创伤事件。国内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应急救援人员在突变的应激环境中,容易造成群体性的心理应激反应,在多个应激源的累积和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心理创伤,如果这些心理创伤无法得到及时心理干预和治疗,会进一步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8-9],将对救护人员造成二次伤害,严重影响矿山救护指战员的心理健康安全。

文中结合矿山救护职业特点,采用模糊德尔菲法确定职业应激反应变量,利用三角模糊法筛选变量,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法建立职业应激反应变量结构模型,得出应激变量的层次结构与影响路径,为矿山救护指战员心理健康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

1 应激反应变量

1.1 初定变量

应激反应的应对结果与个体认识评价及应对方式有关,个体认知评价与应对方式决定矿山救护指战员在面对职业应激源时产生应激反应后的情绪与行为表现,指战员的情绪与行为影响其救援安全与救援效率。有的职业应激源并不能直接引起应激反应,在个体认知评价中存在很多变量,这些变量起着调节与中介作用[10]。

为了全面获取矿山应急救援职业应激反应变量,采用模糊德尔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FDM)确定变量。FDM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汇集专家对预测事件的意见,汇总后得出较为一致的专家预测意见的经验判断法,相较传统的德尔菲方法,模糊德尔菲法能够降低调查次数,专家意见可以完整表达,可将调查过程中无可避免的模糊性纳入考量[11-12]。本次选取15位来自省级应急管理部门、高校、国家级矿山应急救援队、地方矿山应急救援队以及从事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设计、心理健康研究等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如表1所示。表中:S1表示综合体征往往决定了指战员的身心健康状况;S2表示工作年限长,获得的培训与训练次数多,业务能力与救援知识水平较高;S3表示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升高会增大次生灾害发生的概率,使指战员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不断增强;S4表示粉尘浓度升高会降低作业空间的可见度,视线模糊和次生灾害发生概率增大都会使指战员产生焦虑和恐惧的不良情绪;S5表示巷道内温度升高会加速指战员的体能消耗,指战员可能会产生头晕、电解质紊乱、注意力不集中、心律失常等躯体化症状,同时增大了次生灾害发生的概率;S6表示狭小空间内作业会使指战员产生局限感和压迫感,以及心悸和呼吸急促等躯体化症状,并使指战员产生焦虑和不安的情绪;S7表示淤泥厚度影响现场处置的效率,并使指战员产生情绪的变化;S8表示煤尘厚度影响现场处置的效率,并使指战员产生情绪的变化;S9表示火源会使巷道温度升高,并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使指战员产生恐惧、紧张的情绪,同时增大了次生灾害发生的概率;S10表示涌水会增大次生灾害发生的概率,使指战员产生紧张的不良情绪;S11表示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直接威胁指战员的人身安全,使指战员产生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使指战员内心恐惧与紧张的情绪大大增加;S12表示灾难现场处置具有时间紧迫、环境恶劣等特点,会使指战员产生焦虑、紧张、疲劳等心理应激反应,消耗指战员的大量体能,且对指战员的刺激时间较长;S13、S14表示遇险矿工人数、伤事的严重程度,以及遇难人数都会严重地影响指战员在心理状态,使他们产生恐惧、焦虑、悲伤和紧张的不良情绪,人数越多影响越大;S15表示积极稳定的性格特征能快速有效地缓解压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消极悲观不稳定的性格特征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恐惧,遇到危机事件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S16表示安全知识水平高的指战员可以对潜在的危险和风险有更好的认知与研判,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的可能性;S17表示不良的身体状况易使人容易感到疲劳、焦虑和抑郁。良好的身体状态通常能使人精力旺盛、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工作效率高;S18表示战友心理和工作的相互支持能够缓解指战员的焦虑、紧张和抑郁的不良情绪;S19表示防护装备性能的完好性以及设备的安全佩戴能间接影响指战员的紧张和恐惧情绪;S20表示业务培训能够提高指战员的安全知识水平与安全意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利于指战员降低过度的焦虑和紧张情绪;S21表示训练设施能够为指战员提供多维度的训练,提高指战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指战员达到身心平衡的健康状态;S22表示科学合理的训练项目能提高指战员的身体素质与心理耐受能力;S23表示良好的情绪控制能提高心理适应性,降低焦虑、紧张和抑郁等负性情绪,有利于缓解指战员的应激反应;S24表示稳定的行为能够提高现场处置的效率,能够降低次生灾害发生的概率。

表1 矿山应急救援职业应激反应变量

以表1的24个变量作为调查评估的项目,每个项目的值域范围为1~10,专家们需给出接受范围的最小值与最大值,最小值表示专家对项目的保守认知,最大值表示专家对项目的乐观认知,数值越大说明专家认为该项目越重要。

1.2 筛选变量

k——专家人数;

m——项目数量;

n——评价属性个数。

(1)极端值

(2)收敛值

对每个变量Si,比较最小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大值中的最小值之差Zi,以及最大值的几何平均数与最小值的几何平均数之差Mi,若Zi

(3)共识重要度

(4)变量筛选

通过计算得知,综合体征、灾变前后巷道断面积比、淤泥厚度、煤尘厚度、涌水量、成功搜救的遇险矿工人数和训练设施7个变量的共识重要度低于6,予以剔除,最后确定矿山应急救援职业应激变量为工作年限(S2)、有毒有害气体浓度(S3)、粉尘浓度(S4)、巷道内温度(S5)、火源(S9)、次生灾害发生概率(S11)、现场处置(S12)、搜索到的遇难矿工人数(S14)、人格特质(S15)、知识水平(S16)、身体状况(S17)、战友支持(S18)、防护装备(S19)、业务培训(S20)、训练项目(S22)、情绪控制(S23)和行为控制(S24)。

2 应激反应变量的结构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ISM)[13]是一种分析因素间复杂关系的系统化建模方法,将系统相关因素的复杂关系表示为一个多阶结构模型。主要步骤如下:(1)组建研究组。选择15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建研究小组,由研究小组讨论确定变量,并建立变量结构关系。(2)根据变量结构关系建立可达矩阵。(3)根据可达矩阵构建变量结构模型。

小组成员认为有毒有害气体、粉尘、高温、救援装备损坏或失效、指战员体能透支、情绪失控与行为异常会增加灾害发生的概率;火源是导致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升高、巷道内温度升高的主要因素;战友间的相互支持、业务培训、训练项目,以及指战员充沛的体能、稳定的情绪、合理的操作行为有利于提高现场处置效率;人格特质、搜索到的遇难矿工人数、知识水平、战友间的相互支持是影响指战员情绪与行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变量间的关系采用如下方式表达[13]:(1)用“H”表示前面变量影响后面变量;(2)用“L”表示后面变量影响前面变量。由此得出,变量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应激变量结构关系

根据矿山救援应激变量结构关系,建立变量有向连接图,如图1所示。

图1 应激变量的有向连接

图1中节点代表应激变量,箭头代表变量之间的关系。由图1可知,17个应激变量中共有30对单向关系,无双向关系,由此构建可达矩阵。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划分,如表4所示。用横向表示应激变量的可达集,纵向表示应激变量的先行集,通过箭头指向可以构建可达矩阵,如表5所示。

表4 可达矩阵可达集与先行集区域划分

表5 可达矩阵

可达集表示变量能达到的变量集合,先行集表示能达到变量的变量集合,表示可达集与先行集的并集。

由表5可知,可达矩阵可分为五层,L1={S11,S12},L2={S3,S4,S5,S19,S23,S24},L3={S9,S14,S15,S16,S17,S18},L4={S2,S20,S22}。生成矿山救护职业应激反应变量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职业应激反应结构模型

由图2可知,矿山应急救援职业应激变量可以分为四级,从第四级到第一级重要性递增:第一级,次生灾害发生概率、现场处置;第二级,粉尘浓度、巷道内温度、防护装备、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行为控制、情绪控制;第三级,战友支持、火源、搜索到的遇难矿工人数、知识水平、人格特质、身体状况;第四级,工作年限、业务培训、训练项目。

3 矿山救护职业应激反应变量

工作年限、业务培训和训练项目三个要素的上级指标为知识水平(S16),知识水平的上级指标为情绪控制(S23)与行为控制(S24),情绪控制与行为控制的上级指标为次生灾害发生的概率(S11)与现场处置(S12),模型揭示了要素的作用与影响路径,作为ISM模型的最下层指标,应给予足够重视。同时也表明,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与专项训练是提高矿山救护指战员心理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模型中并未对业务培训、训练项目、现场处置进行分解,是基于不同的事故类型产生的职业应激源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矿山救护指战员的培训与训练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战友支持(S18)、人格特质(S15)和身体状况(S17)有共同的上级指标——情绪控制(S23),战友支持与身体状况对指战员采取的应对方式有一定影响,这三个要素能够被个体感知,但难以进行定量评估,模型把这些要素作为三级指标表明这些“无形”的要素应得到充足的重视,这恰恰是当前矿山救护队指战员心理健康管理的技术瓶颈问题。

粉尘和温度能够通过视觉与皮肤直接感知,尤其对没有实战经验的指战员心理冲击较大,粉尘既有爆炸性又降低了周围能见度而影响指战员对灾区危险因素的预判,有毒有害气体是造成井下人员窒息死亡的罪魁祸首。通过矩阵运算,模型将粉尘浓度(S4)、巷道内温度(S5)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S3)要素作为二级因素,表明这些可感知或直接测量的因素对于指战员应激反应影响较大;情绪控制(S23)能够反映指战员的情绪稳定性,情绪的波动和起伏不利于指战员在紧张状态下做出合理、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诱发一些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行为控制是指能够正常操作相关装备与仪器,良好的行为能够降低次生灾害发生的风险,提高现场处置的效率。

次生灾害发生概率(S11)与现场处置(S12)两个要素重要程度最高,是由于次生灾害具有突然性的特点,在次生灾害发生时,指战员没有充足的反应、准备与应对时间,甚至会使应激反应忽略警告期而直接进入抵抗期,次生灾害的伴随性给予指战员一定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会对指战员产生持续的心理压力,所以次生灾害发生概率重要程度较高;现场处置包括恢复通风、排放瓦斯、排水、灭火、灾区破拆与支护、清理煤尘、清理淤泥、设备故障处置、救治伤员、搬运遇难者等,由于现场处置体力消耗较大,心理紧张状态持续时间长、耗能较高,指战员容易诱发不良情绪,这是导致现场处置重要程度较高的主要原因。

4 结 论

(1)以矿山救护职业应激反应为视角,救援抢险、日常训练、模拟演练时产生的职业应激反应是引起指战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结合矿山救护的职业特点,筛选了17个职业应激反应变量,通过应激变量可达矩阵运算得出了要素的递阶层次关系,构建了矿山救护职业应激反应变量结构模型。

(2)将矿山应急救援职业应激变量划分为四级,为矿山救护职业应激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矿山救护队伍可根据应激变量的层级关系对矿山救护职业应激源进行强度分级,并制定循序渐进的职业应激源脱敏训练计划,避免由于刺激过度而导致指战员产生心理创伤;模型揭示的变量关系以及影响路径,为矿山救护指战员的心理健康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方法,在指战员心理健康安全管理时,能够依据变量关系制定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与训练科目,能够依据变量间的影响路径制定心理应激干预方案与心理健康安全管理措施,维护与提高指战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指战员灾害救援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试析消防指战员灭火救援中的紧急避险
漾濞不会忘记你
——谨以献给漾濞5.21地震救援的消防指战员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浅谈救援指战员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
3D打印大救援
为“蓝朋友”身上增添“文艺范”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