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
2023-11-15吴斐
摘 要:随着我国特殊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发展思想,需要提出能够更好满足特殊教育事业的、适应高素质人才发展需要的社会化培养命题。文章基于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动态演进,按照社会化培养的内在逻辑构建出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而阐释由学校与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和学生与社会互动机制共同生成的社会化培养机制,从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历史变迁与实践演绎角度继续探寻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的方法。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目的是为特殊教育事业提供符合期望標准的人才,并致力于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满意度。可以通过强化以人才质量内循环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控制、构建学校与社会质量感知之间互动与反馈的机制以及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评估体系等措施,实现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高质量发展,助推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满足残疾教育大学生青少年和家庭的需求。
关键词: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多方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8-0095-04
一、新时代我国特殊教育的使命和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环境下我国特殊教育的性质、内涵和发展目标做了最新论述,并对“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1]。在新时代环境中,我国特殊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特教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特殊教育发展规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按照拓展学段服务、推进融合教育、提升支撑能力的基本思路,加快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特殊教育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二、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提出背景
(一)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现状检视
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的交互作用,培养特教大学生发展自身社会性,成长为能够履行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2]。特教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残疾人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业市场的竞争和歧视、社会公众对特殊教育的误解和偏见等。这些因素影响了特教大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主性,限制了他们的社会交往、社会实践和社会创新能力。
(二)新发展阶段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要促进高等特殊教育育人质量整体提升。新发展阶段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机制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3]:
首先,促进高等特殊教育育人质量提升,高等特殊教育育人质量是衡量高等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和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机制创新,可以拓宽特教大学生的社会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残障群体高质量人才。
其次,推动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功能转型。首先,适应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人事业进步,特殊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4]。高等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跟时代步伐,转变办学理念和模式,拓展办学领域和层次,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其次,满足残疾人终身学习的期待。残疾人拥有与普通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高等特殊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其在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服务,满足他们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自信自立自强能力,实现社会融合和个人发展。
最后,让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首先,保障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消除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其次,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最后,促进学生融入社会的适应性,增强教育的现代性和国际性[5]。要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二)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有质量的公平。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是一项探索特教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贡献社会的教育改革项目,着重体现了以人为本、以需为导、以能为要的教育理念,通过构建校内外多元化的社会化培养平台,直接映射着特教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主要包括有质量的公平、有温度的关爱、有深度的融合、有广度的拓展四个方面[6]。有质量的公平,是指在保障特教大学生享有与普通大学生同等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特教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有差异的均衡。现阶段,有差异的均衡从评价角度加强教育质量控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在促进特殊教育学生发展和保障教育公平之间实现均衡。二是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通过制订学习成果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并向社会公开评价标准,实现教育质量的标准化控制。三是优化评价的内部流程。站在信息化多模态时代来看,可以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评价效率,提高评价精准度。然而,与有差异的均衡相比,当前评价的个性化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特殊教育学生发展的逻辑框架及生成机制还存在相悖的情况,由此衍生出评价失效、评价失真等问题。
有特色的标准。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实践相对于传统的特教模式的根本差异在于协同育人的属性。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培养适应社会、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专业建设主要体现协同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在多方联动的协同育人框架中,准确理解、尊重、支持和引导是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核心价值与最高准则。当前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种类的多样性与社会需求的差异性导致专业建设呈现多元化态势。尽管如此,由于政策制度仍不够完善,特教大学生自身也缺乏持续培养机制。因此,这就产生了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短板”,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
有重点的普惠。诚然,特教大学生在社会化培养方面都无法回避作为未来残障群体高质量人才的角色定位。无论是从事特殊教育还是其他领域的工作,特教大学生都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化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过程。社会化培养现象产生的协同育人困境有两种情形。一是协同育人目标不明确。在协同育人层面,协同育人主要通过设计协同育人方案、协同育人指标、协同育人评价等环节,尤其是协同育人评价。当前的协同育人机制主要是对已有的协同育人模式进行改进,大部分较为单一化。从实践来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结果对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持续改进或有裨益,但整体上仍尚未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总体而言,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在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等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其协同育人效果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是研究的重要任务。
有活力的协作。为了实现有活力的协作,文章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建立明确的团队目标和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清楚自身职责和期望,避免目标错乱和决策模糊;其次,培养团队精神和组织文化,让每个成员都认同团队的价值观和理念,形成共同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运用
(一)横向帮扶性多方协同育人,注重个性化教学指导
要多方协同长效打造育人全新模式。多方协同长效打造育人全新模式,是与协同教育并行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其自身“浸润”着党建理念,彰显出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质量导向,反映了新时代以来特教大学生教育的创新策略。然而,试图用某些传统标准建构多方协同长效打造育人全新模式的定义及其本质时,是很难得到一致的认同的。
要多措并举科学研判学生整体情况。首先,质量是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重要标准,是对特教大学生专业能力和水平的客观表达。质量和效果從目标、过程、结果等角度论述了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不同定义。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质量是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有效性或满意度。正是因为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更具可测性,属于以评价为目的的教育科学。质量的观念和标准则与特教大学生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纵向辐射性多方协同育人,提升社会化适应能力
发挥特教党支部的作用优势,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概念的本质聚焦于特殊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问题。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是特殊教育思维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为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作为一种新的替代模式——多方协同育人框架进入研究视域。该框架的基本理念是特教大学生应确保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效实现社会化适应能力的提升;为特殊教育事业产出设定专业标准;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捕捉”学生个性化需求;运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学生社会化适应能力的变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教党支部成立于2021年,拥有3名教师党员和19名听障大学生,其中正式党员2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16名。该党支部荣获“两优一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书记吴斐获得“校长奖”“忠诠尔纯思想政治教育奖”二等奖。吴斐以思政教育为育人育魂的根本遵循,引领残障大学生发扬身残志坚精神,在无声世界里绽放出艺术之花,展现了青春正能量。多方协同育人框架重构了特教大学生培养体系,强调要增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多方协同,构建特教大学生社会化适应能力的纵向辐射性、横向渗透性、内外协调性和持续发展性。
创新机制破解疫情就业困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创新机制破解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就业困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旨在构建机制和优化体系,以向高校特殊教育毕业生提供符合期望标准的就业岗位,致力于提高特殊教育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竞争力。虽然创新机制并非一个全新的议题,但创新机制将政策支持、校企合作、职业培训等多种元素以多方协同育人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勾勒出高校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多重维度,拓展了就业工作的技术内涵,赋予就业工作与教育改革、产业升级、社会稳定相结合的价值意义。创新机制在促进高校特殊教育毕业生灵活就业、慢就业、创新创业等方面均有成功的实践探索,为高校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了经验借鉴。与创新机制的理论建构和机制设计的要求相比,与现阶段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要求相比,创新机制的发展路径仍需进一步优化,更需深化与高校人才培养、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紧密契合,以满足高校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需求[7]。
四、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规划
(一)积极倡导本硕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约有2780万听力语言障碍人士,其中2057万为听力残疾人,占人口总数1.67%。上海市共有88097名听力残疾人,其中15731人为就业年龄段残疾人。近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特教班以党建为引领,探索思政课程“激励就业模式”教学创新,打造特色育人品牌,为特殊教育工作提供思想指导和政治保证。未来,特教党支部将继续发挥作用,持续加强专业建设,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二)持续发挥专业优势打造特色育人品牌
特殊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并行发展的一个概念,“浸透”着关爱、包容、平等的理念,彰显着教育的人文导向,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教育策略。然而,当我们试图用某些普通教育标准建构特殊教育的定义及其本质时,仍很难得到统一。特殊教育概念的本质聚焦于满足特教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特殊教育是教育思维在特殊情境的应用,为克服传统教育的短板,作为一种新的替代模式——融合教育框架进入研究视域。该框架的基本理念是:特殊教育应确保特教大学生的受教权有效实现;为特教大学生产出设定专业标准;通过评估、诊断等技术“捕捉”特教大学生的潜能;运用个别化、分层化等方法测量特教学生的进步。融合教育框架重构了特殊教育,强调要增强特教大学生的自信心,构建特教大学生的社会度、学习度、生活性和幸福性。
五、结语
特教大学生社会化培养已经成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残障群体高质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和要求。特殊教育不仅是服务特教大学生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特殊教育理念、维护特教大学生权益的迫切需要,本质上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教育大学生培养特教大学生社会化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特教专业优势育人品牌的理论分析框架与实践机制。近年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互联网高科技产品和无障碍设施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网络平台赋能特教大学生以及提高社会化培养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很好地契合了特教专业优势育人品牌的内在逻辑,因此,基于无障碍高科技辅助工具也为培养特教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新路径。无障碍高科技辅助工具不仅是数字时代的新型产业,也为培养特教大学生社会化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无障碍高科技辅助工具可以帮助特教大学生克服身体或心理上的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主性,促進他们与社会的沟通和融合。总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可持续改进与发展,有助于更好培养特教大学生社会化,有助于打造特教专业优势育人品牌。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EB/OL]. (2022-10-30)[2023-03-24]. https://www.mohurd. gov.cn/gongkai/fdzdgknr/zgzygwywj/202211/20221125_769111.html.
[2] 李舒婷,彭荣涛,陈楣淇,等. 穿越乌拉特草原,做新时代普惠特教的践行者——专访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郭勇[J]. 现代特殊教育,2023(03):11-13.
[3] 唐淑芬.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开创新时代新征程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J]. 现代特殊教育,2023(03):1.
[4] 顾定倩. 对“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中若干关系的思考[J]. 现代特殊教育,2023(01):4-6.
[5] 陈倩云,贺佳佳,文晓利. 新时代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建设回顾与展望[J]. 现代特殊教育,2022(22):12-17.
[6] 顾定倩. 充分发挥高师专业服务功能 助力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提升[J]. 现代特殊教育,2022(04):8-9.
[7] 赵子刚. 新时代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培养路径思考[J]. 现代特殊教育,2021(21):72-74.
(荐稿人:唐定裕,昭通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简介:吴斐(1986—),女,硕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特教班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