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学辅结合”模式探究
2023-11-15严芳李秀丽方维张凤令狐荣波吴连会田涟祎
严芳 李秀丽 方维 张凤 令狐荣波 吴连会 田涟祎
摘 要: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技能强国建设的“主力军”、专业技能的“国家队”,肩负着新时代技能强国建设的伟大使命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文章探究基于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背景的“学辅结合”模式,以期能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路径模式提供有益探索和模式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学辅结合;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8-0091-04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育质量。”[2]为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方法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情、校情、社情的不断变化,“三全育人”理念在育人育才实践工作中也面临诸多问题挑战。
一、问题与挑战: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計、党之大计。”[3]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培育的摇篮,要面向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这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指明了努力方向,为贯彻落实这一育人目标,高职院校全面施行“三全育人”理念,但由于专业不同、体系制度建设不同和教师队伍差异等要素影响,在高职院校育人育才实践中,还存在全员育人“缺位”、全过程育人“脱位”、全方位育人“失位”等现实困境,影响了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育才质量。
(一)全员育人“缺位”:全员协同参与育人机制不健全
全员育人,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的专职老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其他育人主体全员协同参与。但由于新时代高职院校功能定位、管理机制体系模式、区域文化、专业研究领域等的不同,学生客体也存在差异,导致全员协同育人还存在“缺位”现象。
一是对全员育人的深刻理解“缺位”。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专职老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他们往往只专注于专业领域工作,对协同育人的理解“缺位”,对全员育人的重大时代意义、重大现实意义理解不深不透,往往存在“各扫门前雪”的孤立现象,各司其职、各管其事,对人才培养缺乏协同育才、全员育才的深刻理解[4]。
二是对全员育人的体系构建“缺位”。当前,高职院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往往聚焦于学校自身“硬件”的建设发展,忽视了全员育人体制机制“软件”的构建,未能构建起制度上激励人、文化上引领人、行动上关怀人、情感上温暖人、事业上成就人的全员育人制度体系,也未能从体系制度构建上破除部门、专业、人员之间“孤岛化”“独立化”“个体化”现象,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还未充分彰显,全员育人的体系构建还有短板。
三是对全员育人的认识践行“缺位”。新时代高职院校部分专职教师、科研人员、后勤人员、管理人员对三全育人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对协同育人的理解不深刻,在育人育才的实践工作推动中存在“推诿”“扯皮”现象[5]。面对新时代贯彻落实全员育人的要求,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专业老师、思政老师、科研人员、后勤人员、管理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自觉性不够,对自身职责使命认识不够,认识践行上还存在“缺位”。高职院校从激励体制机制视域调动全员育人的制度体系设计不够,导致推动全员育人效果不够显著,对全员育人的认识践行还有“缺位”。
(二)全过程育人“脱位”:全过程贯通育人体系不完善
全过程育人就是要时时育人、处处育才,育人育才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全过程育人强调了时间、环节、过程育人育才的重要性,需把育人工作贯穿于育人始终,做到时时处处育人。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飞速,但在育人过程中依然还存在全过程育人衔接不够、全过程育人一体化制度体系设计、全过程育人质量监控不够等问题。
一是全过程育人要素衔接“脱位”。高职院校在各领域、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往往按部就班地开展课程理论育人,在低年级至高年级的学业全过程中以及在校专研学习全过程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往往是辅导员、班主任,而科研人员、专业教师等要素参与全过程育人衔接“脱位”。社会资源、企业资源、实践资源等要素融入全过程育人衔接“脱位”。
二是全过程育人标准设计“脱位”。当前,高职院校对全过程育人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每一阶段的成长成才缺乏定量的刻度指标设计,特别是对学生政治素质、技能水平、职业精神、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抗压能力等育人育才指标缺乏一体化、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的设计,导致全过程育人标准设计“脱位”,对学生能力评估呈现松散状态。
三是全过程育人质量监控“脱位”。定期和不定期的全过程育人质量考评是成功育人必不可少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全过程育人质量监控往往处于“脱位”状态,缺乏全过程育人质量监控的数据平台、软件平台、模型范式和资源数据,在全过程育人实时质量监控衔接上存在短板和不足。
(三)全方位育人“失位”:全方位融通育人体系不完备
新时代,人才的竞争是全面性、创新性、系统性的竞争。全方位育人聚焦人才的综合性能培育,就是要调动各种资源要素对人才开展全面性、创新性、系统性的综合培养。随着新时代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失位”的现象进一步凸显,全方位综合性育人显得尤为紧迫重要。
一是全方位育人资源能力“失位”。高职院校已相继制订了全方位育人的实施细则,提出了“组织、文化、课程、管理、实践、心理、科研、服务、网络、资助”十大育人理念,但因自身资源能力“失位”,主体资源配置的全方位参与、客体学生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不够,导致全方位育人效果不理想。
二是全方位育人能力融通“失位”。全方位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全部要素参与进来融通在各环节、各系统间,高职院校部门间、专业间、要素间、主客体间和能力维度间如何融合、融通“壁垒”成为一个亟须破解的现实难题[6]。高职院校在育人功能系统融通、育人部门系统融合、育人专业维度融通、学生全方位能力提升等方面依然处于探索期,有效破解融通的“壁垒”办法不多,推动育人成效、学生全方位能力提升、全要素参与还有差距。
二、路径与探索:“三全育人”背景下“学辅结合”模式的实践探究
本研究以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大数据与会计共五个专业育人育才实践为基础。通过“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德技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核三维度六向度”特色教学管理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形成基于问题导向、路径导向、目标导向的“三全育人”背景下“学辅结合”创新模式。
(一)以生为本,探索“学辅结合”推动理论课程由“被动灌输”向“主动内化”转变
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堪当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实施推动“三全育人”就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工商管理系依托贵州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把思政理论知识情景化、表演化,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以学生为根本,围绕学生需求、发展路径、能力提升不断提升综合修养,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树牢为民情怀。工商管理系创新“学辅结合”模式先后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担任思政导师、实践导师和技能导师,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推动学生主动学,构建学校、社会、企业协作育人的“学辅结合”模式,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和前沿理论技术及企业技能需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理论课、教职工全员协同参与、育人体系与认识践行相融合,创新“学辅结合”推动理论课程由“被动灌输”向“主动内化”转变。
(二)以技为根,创新“学辅结合”推动专业技能由“书本学习”向“实践操作”转变
面向新时代技能强国建设需求,工商管理系紧紧围绕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育才的使命任务,以學生技能提升为根本,推动学生主动学,构建学校技能传授、社会技能需求、企业技能创新融入辅的“学辅结合”创新模式。坚持以技为根的教育理念,立足自身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大数据与会计等专业集群优势特色,围绕技能提升推动校企、校社、校校战略合作不断深入,邀请社会知名企业总工程师、首席专家、技能大师担任专业技术导师,紧跟前沿技能理论、经济主战场和社会需求及企业需要,指导学生技能操作,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创新构建“导师制”“学徒制”“师带徒”校企全员、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生职业规划、技能素养水平等成长成才维度指标,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展学生综合技能、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评估,进一步树牢学生的“匠人精神”和“技能精神”,为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提升、职业规划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的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的保障服务,以技为根,创新“学辅结合”推动专业技能由“书本学习”向“实践操作”转变,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综合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以实为训,厚植“学辅结合”推动能力实践由“单一体验”向“综合提升”转变
社会服务是学生成长、成才综合素质的检验器。工商管理系在推动实施“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先后组织在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革命教育基地、息烽革命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思政实践,并与贵州吉利汽车、瓮福磷矿、沃尔玛超市、希尔顿酒店等知名企业开展技能实践,与贵阳市世纪城社区、金阳新世界社区等基层社区合作,联合开展社会服务实践,还组织学生到基层社区、社会公益部门、优秀企业挂职历练,从理论实践的维度、技能提升的视域、社会服务的广度构建了“校+企+社”“结对子”全方位能力实践的“学辅结合”模式,让学生在破解实际难题挑战中磨炼意志、淬炼攻坚克难的可贵品格,鼓励学生向基层一线干部、向社会群众、向企业一线人员学习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办法,在服务社会奉献智慧中成长成才,通过以实为训,厚植“学辅结合”推动能力实践由“单一体验”向“综合提升”转变,使学生在技能理论前沿、经济主战场上大展身手,为技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四)以成为标,构建“学辅结合”推动育人育才由“单项育人”向“多维育才”转变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面临育人育才模式创新的挑战。工商管理系实施“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来,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第一标准,围绕系部专业技能提升和社会企业需求,集中学院师资力量、汇集优势资源要素,推动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管控、全方位支撑的独特育人模式机制体系。聚焦全员参与深刻理解、体系构建和认识践行短板,构建了“思政课+专业课+技能课+实践课”的“四课”协调互动育人激励机制体系。围绕全过程育人标准设计、质量监控等短板开发了“PDCA”贯通式育人质监模式,细化评价标准体系,创新引入企业职业技能标准测定识别体系,对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全时空、全周期跟踪评估。立足人才培养主体客体全方位要素资源供给,聚焦社会变革需求、企业发展需要和产业迭代发展制订了专业性强、科学性高、操作性实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和职业技能提升规划体系,汇聚校内、校外以及社会和合作校企优势资源,构建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要素资源保障创新模式,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第一标准,构建“学辅结合”推动育人育才由“单项育人”向“多维育才”转变。
三、结语
本研究聚焦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面临的问题挑战,紧紧围绕如何培养人的时代之问,紧密结合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技能中国建设要求,立足育人育才实践探索,创新提出了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背景下“学辅结合”育人模式的对策与路径。通过“学辅结合”实施全员协同育人、全过程贯通育人、全方位融通育人,推动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能力实践、育人育才方式模式转变和体制机制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在育人育才实践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挑战,创新提出“三全育人”背景下“学辅结合”路径对策,探索形成就基于问题导向、路径导向、目标导向的“学辅结合”创新育人育才模式,为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育才提供创新经验积累和范式借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新华日报,2016-12-09(01).
[2]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新华日报,2022-04-26(01).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1).
[4] 胡帆,段欣颀. 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南高校为例[J]. 高教学刊,2023,9(02):193-196.
[5] 王妍. 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构建[J]. 吉林教育,2023(05):12-13.
[6] 朱华西,熊湘玲,郭邦顺. 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6):74-78.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贵州省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以生为本的‘一核三维六向度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B097)。
作者简介:严芳(1988—),女,本科,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学生管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秀丽(1976—),女,硕士,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书记,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思政教育、学生管理;方维(1985—),女,硕士,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张凤(1981—),女,硕士,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辅导员管理、学生管理;令狐荣波(1990—),男,本科,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学生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为党团建设、学生管理;吴连会(1989—),女,硕士,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教育、党团建设;田涟祎(1991—),女,硕士,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員,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