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机制研究

2023-11-15韦新东吴南瑛

时代商家 2023年4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机制体系

韦新东 吴南瑛

摘要:在新工科理念全面实施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明确专业改革方向,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出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出完善的培养体系与机制。只有做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作,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工作开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学科交叉融合要求,在凝练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新工科特点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机制

引言

在新经济形式下,为保障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需要高校加大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对于工程类专业来讲,需要抓准发展机遇,正确面临发展中的挑战。在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也要加大改革力度,从原有的知识型人才向着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结合新工科理念要求,构建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好升级改造工作,在强化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做好校企协作,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工程领军人物是学校的教育目标,学校在日常教育中不仅致力于培养优秀创新型工程类人才,同时也鼓励学生成为其他方面的杰出人物。在未来发展中,对优秀人才的要求是应当积极面对全球化挑战,主动应对复杂技术、社会形势、政治局面等。所以,学校需要结合工程类专业特点,确保学生能够拥有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学校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成绩,也要兼顾学生的学术性、爱好等,避免以工程师为最终职业理想,而是可以从自身兴趣等方面确定最终职业。在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结合多元智力理论内容,主动创新传统教育模式,利用这一教育理论做好新课程改革,加大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引入先进教学方法,保障教学的灵活多样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只有制定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完成工程类专业基本概念、理论教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程项目中,在导师的帮助下,自行进行分析、设计等,逐渐发展实际技术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借助实践基地与工程项目实践,能够不断增长智慧,强化工程技能,实现学与做的深度结合,达到提升知识与能力的效果[1]。

(二)做好创新课程设置

工程类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展现其特色优势,在做好传统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满足多学科集成、课程群教学等要求。如在综合课程集合中主要是借助同一项目将不同领域知识结合,要求学生借助团队合作形式,在导师的帮助下完成专业项目。另外还可以借助联课形式,邀请其他专业课教师参与基础课程教学,共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课程设置是满足21世纪工程教育发展的重点,通过借鉴成功经验,在转变传统课程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兴趣爱好,达到开发多种智力效果,确保学生能够在主动接受工程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挖掘自身优势,逐渐发展适合自身的爱好与职业。因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多元化特点,所以在设置工程类专业课程时,需要从转变传统单一的工程科学教育内容出发,选择专业性较强的工程课程,增加艺术、人文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展现自身优势,在挖掘潜力的同时获取更多职业发展机会。另外,在课程设置中还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以初级、中级、高级综合型课程为主,做好不同阶段课程内容研究。在基础阶段学生需要完成基础学科学习,为后期工程专业知识学习提供支持。在专业阶段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自身兴趣,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的工程领域,参与深入研究。在高级综合型课程中需要完成工程师实践、高级工程项目设计等工作。在课程设置中还需要坚持以人本主义为主线,凸显学生中心地位,主动将认知与情意教育结合,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项目设计中,展现创新型人才的“创新”特性,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创造能力,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三)引入项目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工程与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需要借助工程与技术创造性解决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相关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下,对人才的学识、能力等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学校需要顺应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明确社会发展对优秀创新型工程类人才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好理论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主动与相关技术产业、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实践平台,锻炼学以致用能力,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优势,借助课堂教学完成专业知识讲授,向学生提出适合的问题,激发学生探讨欲望,完成分组、团队学习,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工程类基础知识。二是在做好基础授课工作的基础上增加项目体验式教学活动,实现学与做的深度结合,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导师的帮助下通过团队合作参与真实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制定有效的评估体系。三是发挥体验式教学优势,为学生营造知识运用环境,借助校企合作等优势,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检验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主动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获取解决问题能力[2]。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对现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研究,坚持从面向未来出发,构建出能够满足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课程知识体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还需要结合新工科建设重点,以工程专业特点为主,结合地方建设要求,在凸显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做好知识体系改革。一是增加BIM技术等,彰显工程教育的先进性。二是明确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以面向未来智能建造为根本目标,在展现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主动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科学的学科交叉课程。三是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力度,在实验实践环节中加入智能建造等项目。四是主动与相关部门合作,参与实践项目研究,确保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服务地方建设为基础,展现专业特色与优势[3]。

(二)全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是教师需要主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下,学校教师需要主动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从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入手,保障工程教育理念的合理性,凸显学生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教学成果,做好互动、反馈研究。借助在线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可以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全面改革,保障教学理念的新颖性,为学生同专业认证提供支持。二是做好实验课程改革工作。在研究中发现传统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性、演示性项目为主,专门的设计性项目相对较少。但是设计性项目,能够充分展现学生自主性、创造性优势,对学生创新能力养成有着积极影响。通过开设设计性项目,在落实新工科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提升实验开放性,鼓励学生完成自主设计,强化专业技能,达到提升创新能力效果。三是打造一流课程,展现学生中心教学理念,主动践行新工科理念。在工程类专业中需要确保核心课程设计的合理性,组建专业教学队伍,针对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研究。

(三)落实创新教育体系

一是增加创新实验课程。在工程类专业中需要主动开设工程创新实验,借助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创新思维,强化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受到仪器设备数量不足、项目选题范围较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验课程应有作用并未全面发挥。所以在新工科理念下,学校想要实现培养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目标,需要加大实验平台建设力度,做好实验项目研究,采取有效优化措施,不断提升实验课程教育质量。二是开设科学竞赛体系。利用校—省—国家级学科竞赛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竞赛水平,了解当前实际发展情况,主动学习最新专业知识与技术。三是构建完善创新项目实施机制。通过对认定细则等进行完善,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成长与导师制的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到各个环节中。导师也要做好全程指导工作,调动全员参与热情,打造新型创新项目[4]。

(四)主动提供创新平台

通过对学校现有实验室进行研究,主动引入先进技术,构建出开放性的创新型实践平台。一是打造绿色化实践中心。绿色建筑属于我国针对建筑行业所提出的发展战略,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工程发展方向有着直接影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需要合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确定场地实际情况,做好仪器设备补充,帮助学生掌握新材料、工艺、结构等,在加大创新力度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思维,达到提升创新与创造能力效果。只有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二是打造BIM虚拟仿真实训中心。BIM技术属于工程产业升级中的全新技术,我国已经明确提出需要加大BIM技术推行力度,在相关产业方面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相对较大的。所以,学校为了培养更多工程类创新型人才,需要主动引入BIM技术,建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开设专门课程,凸显专业特色,强化学生工作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三是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专属的产学研创新实践中心。通过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强化技术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保障资金充足性,形成有效的创新实践平台,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探索专业优化机制

一是从需求导向出发,构建工程类专业优化机制。通过对工程类行业产业实际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做好产业人才情况调研,从多维度、多层面构建出需求导向学科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等。在开展综合评价工作时,需要选择代表性指标,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做好数据分析工作,确保高校工程类专业优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好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二是以就业导向为主,做好人才培养类型调整机制构建工作。根据资源優势,在找准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引入工程类企业标准,实现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创新[5]。

(二)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探索协同育人机制。相关部门需要做好联合工作,共同实施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做好人才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大力推动先进教育理念,提升优秀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通过鼓励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参与教育工作,在共同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提升教育效果。二是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各学校要主动进行合作,满足资源共用、优势共享要求。借助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能够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三是相关部门需要联合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制定目标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机制等,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做好科教结合工作,形成全面合作关系,协同培养工程相关学科人才。

(三)探索学生为本机制

一是做好探索工作,适应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在教育中需要鼓励专业人员参与教育,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利用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等教学管理机制,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探索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教育管理机制。在多元培养阶段中需要把握教育方向,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实现个性化发展目标。三是探索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完善,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

(四)探索人才评价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体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将人才全面发展、适应当前社会需要作为根本标准,结合学校特色,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达到强化实践育人效果。二是发挥社会评价作用,利用多元化评价辅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确保人才评价工作的高效开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发展下,工程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所需要的人才,学校需要从做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培养机制改革创新入手,正确认识到改革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开展创新活动,将学生带入到实践操作中,确保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为自身未来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志刚,杨新海,吴健荣,等.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科技学院“五化”模式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01):66-67.

[2]尹贻林,王美玲,邓娇娇.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5(13):64.

[3]韩响玲,刘义伦,王俊杰,等.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探索——基于中南大学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实践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05):55-56.

[4]高小六.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4(13):29.

[5]高玉,李鹏祥,王学军.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 2023(13):181-183.

作者简介:韦新东,男,1966年4月生,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吴南瑛,女,1979年9月生,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创新型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D18068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机制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