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改革开放重要史迹价值挖掘及思考

2023-11-15李向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29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5期
关键词:史迹深圳改革开放

李向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张秋艳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 100029)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随着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观念提高、生活方式转变、收入结构多元化、文化包容及和谐等。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探索者,多年来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指导思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小渔村”华丽转身为现代化国际都市,创造了多项历史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

在深圳40余年改革开放实践中,产生了诸多体现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建筑、构筑物、标识牌等,它们是深圳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随着深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体现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史迹面临着随时被拆毁或破坏的危险,急需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多重价值挖掘,探讨保护利用模式。

一、深圳改革开放重要史迹定义及分布特点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提高,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概念应时而生,这些概念均为对具有不可移动属性的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分类和界定。本文提出的深圳改革开放重要史迹(以下简称“重要史迹”)主要是指在1978—2020年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进行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变革中,体现深圳改革开放发展精神的重要实践和创新成果的实物载体,这些重要史迹以建筑、构筑物、雕塑或者广场、标语牌等不同形式呈现,蕴含了深圳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及文化内涵。

以深圳改革开放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为线索,选定并调研了60处重要史迹,始建年代多集中在1978—2004年,具有类型多、分布广等特点(见表1)。

(1)空间分布

主要分布于深圳8个片区,其中南山区、罗湖区、福田区重要史迹数量居前。具体情况为:南山区19处、占比约32%,罗湖区15处、占比约25%,福田区14处、占比约23%,大鹏新区4处、占比约7%,盐田区3处、占比约5%,龙岗区2处、占比约3%,宝安区2处、占比约3%,光明区1处、占比约2%。空间分布呈现以南山、罗湖、福田为核心,向外围发散的特征,这与深圳改革开放起始于蛇口的城市发展脉络密不可分。

(2)时间分布

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深圳改革开放发展进程大体可分为:改革开放局部推进与初创奠基时期(1978-1985年),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经济转型时期(1986-1992年),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时期(1993-2002 年),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时期(2003年-)四个发展阶段。

按照上述时间划分,除屋背岭遗址群及8处重要史迹实际建设年代早于改革开放外,属于第一阶段的重要史迹23处、占比约39%;第二阶段17处、占比约29%;第三阶段6 处、占比约10%;第四阶段5处、占比约8%。

(3)史迹类型

重要史迹涉及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构筑物等多种类型。居住建筑如袁庚故居,工业建筑如大成面粉厂,公共建筑如上海宾馆,构筑物如孺子牛雕像等。建筑类重要史迹侧重展现其空间使用功能的延续性和与时俱进特征,构筑物类重要史迹侧重展现蕴含的改革开放标识特征及时代精神。

(4)使用功能

除雕塑、标志牌等,重要史迹的使用功能呈现三种不同的状态——废弃、功能更新、功能延续。废弃指原功能消失,新使用功能尚未确定或启用,如:大成面粉厂、光明糖厂、二线关同乐检查站,这类建筑因种种原因而闲置,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功能更新指建筑在新的环境中扮演新角色、发挥新功能,如:广东浮法玻璃厂 (价值工厂)、三洋厂房(南海意库)、艺象ID TOWN(原鸿华印染厂);功能延续指原使用功能延续,大部分公共建筑属此类,如:深圳科学馆旧馆、深圳新闻大厦、深圳图书馆旧馆等。

(5)所有权

重要史迹所有权大部分归国家、集体所有,部分为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所有,个别产权不明。

二、深圳改革开放重要史迹价值阐释

建筑、构筑物、历史街区、广场、绿化等是城市重要组成要素。深圳改革开放重要史迹作为城市的重要肌理,是社会与时代发展的产物,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价值目标,价值元素既体现在与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有关的宏观决策层面,又在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等中间层面面面俱到,微观层面更是深入民心、走进千家万户。

(一)改革开放创新及实践的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考察深圳国贸大厦,提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及“三个有利于”标准: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深圳改革开放史迹遴选的指导原则,更是改革开放重要史迹的核心价值所在。

1.社会价值

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的“改革开放精神”,其特点为“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重要史迹作为改革开放精神的载体,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发展史,其社会及精神价值主要体现为在改革开放主旨内涵的凝练和传播、创新精神的传承、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增强等方面具有的社会效益和贡献。

1978年,袁庚提出创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1979年初,创业者来到蛇口,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在微波山炸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牌在山脚下竖起,这句口号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对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岁月变迁,标语牌的材质,颜色等物质属性虽“更新换代”,但其蕴涵的精神价值属性始终未变,并持续由深圳辐射至全国每个角落,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打破思想禁锢、大胆创新,以全新生产生活模式创造潜力无限新中国的斗志(图1、2、3)。

图1 “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牌<图片来源:深圳博物馆“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1978-2018)”>

图2 “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牌

图3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标语牌

明华轮——法国制造的万吨级豪华游轮,1962年下水、曾出入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港口,1973年采购来华,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为其题词“海上世界”。明华轮的社会功能需求趋时更新,展现不同时代的角色魅力及价值:1979-1983年间作为游轮完成航行使命;后经改造,由远渡重洋的豪华客轮转变为集酒店、娱乐为一体的中国第一座综合性海上旅游中心,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图4)。

图4 明华轮

2.时代价值

重要史迹时代价值体现在其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典型时代特征。

从空间场所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梦想开始的地方,这里曾经干劲十足、热火朝天,满怀改革开放情怀。虽然现在部分建筑,尤其工业厂房,不再生产玻璃、面粉,但厂房内曾出现的生产、生活场面已深深烙在人们的记忆并汇入历史长河。

从重要史迹外观看,多数体现了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如:素有深圳坐标原点之称的上海宾馆采用茶色拱形玻璃(现为换成宝蓝色玻璃幕墙)及白色罗马亭楼顶(图5);工业厂房中建筑模数的应用等。

图5 上海宾馆

3.教育价值

重要史迹年代较新,与我们关系密切,教育、激励作用更大,既是很好的身边教材,又能为改革开放精神的传播提供教育场所。它们不仅仅是改革开放史中的重要一幕,更是传承教育责任的重要载体。2022年,邓小平铜像(图6)和孺子牛雕像(图7)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对实现重要史迹内在客观价值与外在主观策略的知行统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6 邓小平铜像

图7 孺子牛雕像

(二)科学技术带动效能转化的体现

部分重要史迹展现了行业发展史上的代表性、开创性、引领性,体现了科学技术带动效能转化。如广东浮法玻璃厂(图8),作为当时国内兴建最大的现代化浮法玻璃厂,标志着蛇口的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使中国平板玻璃的生产工艺实现了飞跃;以“深圳速度”而著称的国贸大厦(图9)的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体现了改革开放创新、高效精神。

图8 广东浮法玻璃厂内部

图9 国贸大厦

1.科学技术价值

重要史迹中部分建筑引进当时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生产设备,在行业中起到引领和带头作用:国贸大厦建设周期为37个月,采用当时先进的滑模施工工艺、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建成,创造了建筑史上的新记录,是深圳迅速发展和崛起的象征,展现了锐意改革、强化开放的时代精神;大成面粉厂前身为远东面粉厂,是招商局为蛇口工业区引进的第一家外资独资、独家经营的企业,采用整体滑升模板施工,并创造性地将铁路冲孔桩技术成功应用于工民建基础工程;艺象ID TOWN(原鸿华印染厂)室内现存印染设备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初期印染工业的辉煌(图10)。它们运用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顺应市场需求,将其转化为经济效能,是国家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见证。同时,又在生产过程中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图10 艺象ID TOWN室内现存印染设备

2.文化艺术价值

尤嘎·尤基莱托(Jukka Jukilehto)《建筑保护史》提到:“过去建筑的建造方式、材料、结构体系和装饰造型都与特定文化相关,并且持续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才会发生变化,因此它能够给予一个地方特定的和谐性和连续性”[1]。

重要史迹的文化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外观及装饰风格等方面。如:1983年由香港美丽华集团、香港招商局集团、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及中国银行深圳分行联合投资而建的南海酒店的巨帆造型与海湾美景融为一体(图11);明华轮一层大厅地面仍保持着1980年代的彩色马赛克地面拼图装饰风格。

图11 南海酒店

三、思考

“现代社会之所以对遗产感兴趣,一部分主要的动机是基于一种新的历史观,以及对过去的浪漫性怀旧,此外人们的关注还出于对过去文化成就中某些品质的尊重,以及想吸取过去人类经验的愿望;同时也因为震惊于熟悉的地方被轻率地改变,知名的历史性构筑物或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被破坏和损毁,许多这种毁坏性的改变都是源于技术和工业的进步,而恰恰正是技术和工业进步从质变和量变这两个层面构建了当今社会[2]”。

重要史迹正是特定社会背景、特定时空、特定技术和材料的集合体,其价值更多体现在社会、精神价值及创新性等方面,对其采取的保护利用理念及策略应该结合重要史迹自身特点而开展。

(一)讲好深圳故事,传播改革开放好声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重要史迹何尝不是中国故事里的一个小故事,这里曾是引进外资、内引外联、打破铁饭碗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点,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我们需要将每个重要史迹点、小故事串联起来,讲好小城大事、讲好改革开放史,使改革开放史的学习教育“落地生根”,传进百姓耳边、送到百姓指尖。

(二)平衡史迹价值、实现文旅融合

深圳根植于改革开放,每一处重要史迹都是一个微单元点,要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指导,处理好微单元、微尺度的关系,保护核心价值,平衡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注重价值内涵和外延的深度挖掘与探讨,使点串成线,线集结成面,营造点、线、面,多维度、多空间保护利用体系,彰显改革开放特性、实现文旅融合、打造立体全面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三)拓宽观察视角,开展理论研究

要充分理解改革开放,需要多角度了解改革开放特征的各个要素,加强理论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研究主动性、持续性及深入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国情相融合,才能指导中国实践,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深圳这座城市的场所精神是体现改革开放精神的各种要素融合而成的综合体,社会、精神价值是重要史迹的核心价值,可从党史、改革开放史、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角度及经济发展、社会感染力、未来建设等社会角度深入剖析,由“先知之”“善护之”到“慎用之”,使多元价值以广角模式与现代城市发展及群众诉求相协调。

(四)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

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以重要史迹为根据地,开展多元活动,实现数据存储及展示,增强展示内容趣味性、方式灵活性,营造浓厚的宣传学习氛围,使改革开放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全新阐释和传承。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重要史迹是深圳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的载体。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叠加的时代,人们对重要史迹的认识和需求不断变化。老面孔、新角色,要深入挖掘重要史迹的价值,构建保护利用新模式,使其成为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史迹保护利用的领跑者。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张秋艳拍摄)

猜你喜欢

史迹深圳改革开放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从陈璘史迹看其功绩与影响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战国中山“图存”与“争雄”之史迹考述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