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非遗手工艺”数字化传承平台设计与推广策略研究

2023-11-15高裕丰李子鹏杨事成邢如斌杜远飞

商展经济 2023年21期

高裕丰 李子鹏 杨事成 邢如斌 杜远飞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1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非遗手工艺传承政策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非遗的发展。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对工艺、文化、传承人、成果等进行多方面保护,加强各级非遗展览活动场地的建设力度,要以人为重点,防止非遗技艺断传遗失。

河北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政策,同年12月进一步发布了《河北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从政策角度强调全面提升河北省非遗保护水平,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增强非遗传承创新能力,尤其是要注重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2年12月23日,河北省委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青年人才培养和知名度提高等举措。

1.1.2 国家推行的数字化政策背景

数字经济,即利用数字化使资源更快地传输,利用数字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发展,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行数字经济,并将其作为四大新基建之一。随着计算机、互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正在与各行各业进行融合,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发展。此后,国家进一步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众多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数字经济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被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们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推动着人类生活不断进步。同时,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伴随着VR、三维建模仿真技术等数字新技术的推出,虚拟现实交错更换已然成为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的成熟可以推动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高非遗文化项目的吸引力。

1.2 研究意义

在人类历史中,各种文化共同演化,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些文化不仅对过去适用,在现代化的今天也同样适用,文化遗产是刻在中华民族基因中的重要一环,文化遗产记忆则是民族精神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非遗数字化有利于推动河北非遗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增强河北经济发展。加强非遗数字化进程,有利于河北非遗文化的传播,推动社会公众对河北非遗的理解与创新。同时,便于保存,减少非遗技艺断传的可能性。

2 河北非遗手工艺及其数字化传承发展现状

2.1 河北非遗文化现状

非遗手工技艺是非遗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河北省的独特文化宝藏。河北省省级非遗手工技艺共有246项,分为七批入选,展示了河北省的工艺制作技术、工艺美术、纺织织染、皮革制作多个领域的传统工艺,共有16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表1)。

表1 河北省国家级传统手工技艺资源列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的变迁,许多非遗手工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非遗保护的迫切性不容忽视。然而,当代青年对传统民间文化的热情逐渐丧失,传统手艺人的相继离世意味着非遗技艺的失传。

目前的非遗手工艺传承方式主要有四类:一是收集保存,即用文字、影像等方式将非遗手工艺储存在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地留存百世,这也是最直接的保护方式;二是言传身教,老一辈传承人通过选择自己合适的继承者,练习多年工艺技术得到非遗传承;三是校园教学,高校、文化事业单位和一些文化企业联系当地非遗传承人,共同开设通俗易懂、体验性强的教学课程,让学生直接向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四是宣传展示,通过电视节目等公开宣传渠道,让公众了解非遗手艺,从而实现以传播促传承的目的。

2.2 非遗数字化发展前景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数字化科技手段的运用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方面。

首先,在非遗建档措施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的保存和传承[1]。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记录非遗文化的历史信息。

其次,数字化平台的广泛应用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数字化平台,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文化,包括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内容。数字化平台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中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非遗文化的历史文化研究是非遗传承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数字化系统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究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3 河北非遗文化数字化发展现状综述

“非遗文化数字化”是指以数字化技术来采集、存储、处理、展示及传播非遗文化,使非遗文化转变为可以互通、共享乃至进行二次创作的数字化形态,最终实现非遗文化的分析、保护与传承。数字化技术应用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对非遗资源档案保护的安全性、非遗文化展现传播的多元化、非遗产业的创新性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2]。

本文通过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VOSviewer制作可视化图谱,以“非遗传承+‘非遗’传承”“非遗文创”“非遗数字化”为关键词,以2008—2023年的有效数据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关键词精准匹配检索,检索时间为2023年4月2日,得到CNKI相关文献共计1140篇,共筛选出668篇有效数据作为本文的数据来源,将有效数据导入VOSviewer中进行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示可视化图谱(见图1)。

图1 关键词共示可视化图谱

首先,关键词“非遗传承”面积最大且颜色较深,表明研究热度较高,并以其为中心进行发散性研究。其次,“非遗数字化”“乡村振兴”“文化自信”“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创新”等关键词形成的面积较大,通过对关键词热度排序并对相关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其一,非遗文化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可研究性较强,整体呈现为与相关分支发展的扩散性模型;其二,非遗数字化趋势加快,数字分身等虚拟现实技术逐渐助推非遗数字化传承,对国家整体乡村振兴战略同时起到促进作用。

3 河北非遗手工艺数字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河北非遗数字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3.1.1 非遗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

河北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人年龄分布不均,对技术或事物的接受能力弱,部分传承人坚守传统传承方式,对数字化传承认知存在差异,并对非遗手工艺借助数字化传播这一新兴理念持保守态度,导致数字化传承工作难以开展。

3.1.2 非遗数字化版权问题严重

目前,在非遗数字化传承方面尚未建立相关的、完善的法律和规定,导致版权保护力度不足。然而河北非遗数字化传承所涉及的版权问题是整个传承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这令河北非遗数字化过程中在关于保护知识产权、防止盗版和侵权行为等方面均存在大量问题。

3.1.3 非遗数字化传播用户群体细分不足、针对性弱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对缺乏新颖元素的非遗了解兴趣较少,而对非遗感兴趣的中老年人大多不会深入接触互联网,导致非遗数字化带来的实际成效有限。在谈国新、何琪敏(2021)看来:“实现非遗传播受众赋予的公平、正义,是当前非遗数字化传播受众研究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现实问题”[3]。

3.1.4 非遗数字化资料库不健全

目前,河北非遗各类资料受限于并未健全的收录体系,在部分资料上仍有所缺失或不够丰富。同时,资料库建设缺乏相应专项资金的支持,导致资料库建设这一重要方案难以落实,这对河北非遗进行数字化造成来自信息缺乏的阻碍。

3.2 河北非遗数字化传承问题对策

3.2.1 加强推广,构建立体的非遗数字化传播体系

加强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政府通过组织数字化技术培训班,帮助传承人学习数字化技术,掌握数字化传承的方法和技巧。向传承人介绍非遗数字化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消除其对非遗数字化的认知差异。将新旧媒体相结合,弥补双方在传播方式上的短板,形成一个对层次覆盖、多角度展示的立体传播体系,使优秀非遗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2.2 法律为基,筑好版权、产权保护的法律围墙

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数字传承的版权保护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版权的保护,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人员宣传政府政策与普及相关法律知识,鼓励手工艺人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主动保护知识产权。

3.2.3 企业发力,推动非遗在社会层面的传播

企业设计针对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不同方案,进行非遗数字化传承。对于年轻受众群体,通过设计新颖潮流的非遗形象、设立更有创意的非遗传承理念,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人中传播开来;对于中老年受众,在注入新鲜元素和技术的基础上,保留大部分优质的传统非遗文化。同时,企业还需建立相关报酬机制保护非遗传承人利益,并且帮助传承人与非遗文化不断扩大影响力。

3.2.4 相关部门协商讨论,落实河北非遗资料库体系建设

对于非遗资料库建设这一重要问题,需充分利用人力和财力资源克服在实际行动中所遇到的资料收集量大、调查范围广、专业人手不足等问题。具有“地方性”的非遗收集难度较大,需要地方政府部门与地方非遗爱好者通力协作,提供未能广泛流传的非遗信息,从而丰富各类非遗资料的细枝末节。

4 河北非遗手工艺数字化传承平台设计与推广策略

4.1 河北非遗手工艺数字化传承平台设计

4.1.1 平台设计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文化地方性”“活态流变性”,需要人群共享、交流、讨论,从而显示其文化核心的特质。这就需要提供一个能够容纳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社群文化的人的平台。互联网平台能满足前者需求,而非遗数字化过程中又离不开互联网平台,两者不谋而合。因此本文将数字化平台建设作为非遗手工艺数字化推广策略中最主要的部分。

4.1.2 平台设计方案

(1)展示功能板块

该功能板块以图片、视频、3D技术图像此类常见的图像表现方式对河北非遗手工艺品进行简要展示,并制作跳转链接,通过点击每个展示的手工艺品进入详尽页面,进一步了解有关该手工艺品的起源、背景、趣闻。充分展示出每一项非遗手工艺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地域文化,令平台浏览者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手工艺品进行了解,拉进非遗手工艺品与浏览者的距离。

(2)非遗手艺人故事板块

该板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用小说的形式讲述非遗手工艺品传承人与非遗手工艺品之间的故事;第二部分是由平台为传承人制作的访谈视频,探寻每个传承人对手工艺品的真情实感与其仍在坚持传承非遗手工艺品的缘由与意义。利用真实的故事与近距离的谈话,让参与者体会到非遗手工艺品传承中的精神资源。

(3)商业板块

该板块立足利用商业化的形式,为每项手工艺品赋予经济价值、收藏价值、纪念价值。选取具有独特文化特质、便于制作、有实用价值或观赏价值的手工艺产品进行商业展示,将非遗手工艺品独特的文化属性转化成经济属性,进一步提高手工艺品的知名度,加快其在社会中进行横向传播。

(4)交流板块

该板块为河北非遗手工艺爱好者提供交流与分享区域。鉴于上文提到的非遗文化具备两个重要特性。板块再大的交流区域中也会细分更小的区域,为同一种非遗手工艺产品或非遗手工艺文化的爱好者提供更为精准的区域。利用好文化“地方性”,让河北非遗手工艺文化在一个个较小的地方区域内传播,逐渐形成一个大的、非遗文化蔚然成风的地方区域,使得非遗手工艺从数字化、虚拟的向实质的、现实的转移,完成数字化平台的传承使命。

4.2 河北非遗手工艺数字化传承平台推广策略

4.2.1 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达成合作关系

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达成合作关系非常重要,政府的支持不仅能提供宣传推广的平台,还能展示河北非遗手工艺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积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河北非遗手工艺数字化在现实中普及需要借助政府部门的支持。

4.2.2 巧用富媒体传播扩大平台推广范围

在政府支持的大背景下,利用新型媒体吸引用户。富媒体具备与受众交互的技术优势,能够为非遗手工艺数字化传承平台的推广提供新的路线。依据此设计理念,可借助各类新兴短视频平台(如抖音)与信息交流平台(如微博、小红书)的传播能力,制作精良的视频与文案展示河北非遗手工艺的多样性。同时,利用公共场所的触控一体机,突破二维与三维的界限,使受众人群更加广泛,平台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4.2.3 利用大数据优化受众群体定位,提高推广效率

利用大数据优化受众群体,使富媒体传播更具针对性。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用户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了解用户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信息,优化受众群体定位,精准推送内容和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文字图片等方式简化手工艺,让非遗手工艺文化方便被人民群众知晓,创作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的非遗手工艺产品[4]。

4.2.4 加强非遗传承人与用户的交流

河北非遗手工艺数字化需要传承人的指导,数字化是为了更好地推广非遗手工艺产品与文化,但产品与文化仍需由创作者主导,建立完善的非遗传承人与用户关系平台管理系统,让非遗传承人与用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提供定制化服务,增强用户黏性和忠诚度,提高平台在用户周围的影响力。同时,可以通过富媒体等新型媒体和非遗文化馆线下活动等方式与用户互动和交流,了解用户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服务质量。

5 结语

本文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探索研究,研究的重点是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传播。本文提出,以数字化平台作为载体,同时依据相关政策对河北非遗手工艺进行保护与传承。本文认为,针对非遗手工艺在当代的传承困境和传统传播与传承方式的衰微,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现代传媒的介入,具有多种功能的数字化平台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以平台的多功能性为跳板,促进非遗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接受[5]。

同时,还要注意非遗文化是根据其具体环境进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数字化发展后的非遗文化在其根本性质上,与原有文化殊无二致,但由于其传承方式发生了变化,如若不注意保留其原有文化,就会与非遗文化传承背道而驰。

非遗数字化平台的研究是对新的非遗传承措施的探索,对保护与促进非遗文化的健康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