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经济韧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3-11-15王亚博崔茗禹董学祥金成楠
王亚博 崔茗禹 董学祥 金成楠
(延边大学 吉林延边 1330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区域经济正频繁地遭受突发事件,如金融危机、贸易争端、新冠疫情等各种不确定性冲击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经济韧性的概念出现在大众视野,并被广泛应用到区域经济的研究中,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为理解后危机时代的区域经济复兴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热点概念[1]。
韧性最早是物理学中用来表示系统在受到冲击压力后恢复原状的力,其首先被Holling引入生态学科中[2]。而后在学者对韧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中,韧性这一概念经历了从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再到演化韧性的演化过程[3]。其中,区域经济学领域则主要借助演化韧性思想,将区域经济系统面对外部冲击时所展现的韧性以动态演化的视角呈现出来。然而,学界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观点。Hassink等认为,经济韧性是指经济系统在受到外部冲击后所具有的一定的恢复力[4]。Martin等则认为,区域经济韧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脆弱性、抵抗性、适应性、恢复性,是区域经济系统面对市场、竞争和环境等冲击时的抵抗力或恢复其增长路径的能力[5-6]。综合现有研究,本文提出区域经济韧性是指区域经济系统在受到外部冲击后所展现的抵御恢复能力,或通过迅速适应及调整恢复到冲击前的经济状态甚至能通过创新力打破原有的发展路径,从而进行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增长的能力。
除了以上关于定义的研究外,学界对于经济韧性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对经济韧性的测度以及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上。对于经济韧性的测度,学者们主要使用核心指标法和多维指标法两种方法。陈丛波等(2021)[7]、陈安平(2022)[8]运用核心指标法,分别以GDP变化率、就业变动指标衡量区域经济韧性;刘晓星等(2021)[9]、王京滨等(2022)[10]通过多维指标法利用综合指标衡量经济韧性。对于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张秀艳等(2021)[11]从三维视域对全国29个省份的经济韧性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韧性总体上处于非均衡状态,而且大部分省份的经济韧性较低,东部地区的经济韧性普遍较高;张明斗等(2023)[12]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进行研究发现,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韧性总体实现由低度经济韧性向中度经济韧性的转换,而且高度经济韧性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苏州等区域核心城市。
总体上,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套用发达国家的评价指标从省级层面对区域进行研究,忽略了由于区域不同而可能造成的评价指标的不适用性,并且鲜有研究从市级层面分析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省的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优化经济韧性框架体系标准,从本土视角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2009—2018年九个地级市的经济韧性,并通过GIS图像分析其时空特征;进一步利用因子探测器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为吉林省的经济转型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并为吉林省经济韧性的时空研究填补空白。
1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省下管辖8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增长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省内经济发展存在众多问题:资源结构单一,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流失,经济发展缺乏人才支撑;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研究吉林省城市经济韧性对吉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的国际经济危机对区域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导致部分地区陷入衰退轨迹。因此,本文选取吉林省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后十年(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其经济韧性进行动态分析,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并为不确定情况下吉林省经济稳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1.2 研究方法
(1)熵值法。采用熵值法测算出的经济韧性值相比较层次分析法更具客观性。熵值法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信息熵原确定指标权重,继而计算出具体经济韧性值。
具体公式为:
式(1)(2)中:wj表示指标的权重;dj表示指标的信息效用值;xij表示第i个市的第j项指标值;ci表示市域的经济韧性值。
(2)因子探测器。地理探测器共有四种,是探测和利用空间分异性的工具。其中,因子探测器可以反映各项指标在经济韧性评价中的影响程度。公式为:
式(3)中:q为各指标对市域经济韧性空间分异的解释力;L为市域经济韧性或影响因素的分类或分区;和分别为层h的单元数和方差;N为研究区所有样本数;σ2为指标方差。q值范围为0~1,q 值越小,表示该指标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越小;反之,q值越大,影响越大。
1.3 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数据以“城市*年份”为观测单元,采用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指标数据来源于2009—2018《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吉林省统计年鉴》,以及EPS等数据平台。由于部分数据缺失,有些指标用市辖区的口径来代替。
1.4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区域经济韧性概念,参考已有研究,并结合本土情况,从抵御恢复力、调整适应力、创新转型力三个层面选取10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3](见表1)。
表1 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抵御恢复力表示当经济受到冲击后,恢复到正常发展的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区生产总值反映了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粮食是维持人们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物质需求之一,粮食产量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抗压力。公路路网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便利的指标,它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交通韧性和抗压力。
适应调整力表示当经济受到外部冲击后,地区抵御压力、持续发展的力。城镇人口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结构的适应力。财政自给率是指地方财政收入中自行收入占比,一般预算收入是指地方政府年度预算收入的总额,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力和经济调控力。
创新转型力表示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能稳定发展并转型的力。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率和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反映当地经济的创新力;产业高级化指数反映当地经济的转型力。
2 吉林省经济韧性时空演变特征
2.1 时间演变特征
图1显示了吉林省各地级市经济韧性时序特征。从静态角度看,除长春市经济韧性值有大幅提升外,其他地级市经济韧性提升水平并不显著。从动态角度来看,2009—2012年,九个地级市的城市经济韧性均有提升,2013—2018年除长春外的八个地级市经济韧性保持不变,这说明在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吉林省九大地级市经历了明显的“抵抗期”(经济韧性短暂提升)和“恢复期”(经济韧性恢复到原始值并保持稳定)。这与袁峰等研究长江经济带在遭受经济危机冲击后经济韧性的变化趋势相符合[14]。
图1 2009-2018年吉林省各地级市经济韧性时序特征
吉林省九个地级市经济韧性变化趋势中,长春市与其他城市具有显著差异。不论是初始经济韧性值还是在十年发展期间,长春市的经济都表现出较强韧性,原因可能是长春市在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原产业结构经历了拆分重组继而升级的过程,这也对吉林省其他地级市发展本地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
2.2 空间分异特征
为深入研究吉林省九大地级市在受到冲击后经济韧性的变化,本文将经济韧性值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0~0.2代表经济韧性弱、0.2~0.4代表经济韧性较弱、0.4~0.6代表经济韧性中等、0.6~0.8代表经济韧性较强、0.8~1代表经济韧性强[15]。选取经济冲击开始的2009年和冲击后第十年(2018年)作为代表性节点进行重点分析(见图2)。
图2 2009年、2018年吉林省各地级市经济韧性空间格局
两年经济韧性空间分布的共同点是:城市的经济韧性值以长春市为中心,以空间距离为依据,呈现递减规律。不同点如下:2009年,长春市经济韧性值为中等水平和吉林市经济韧性值为较弱水平,而其他七个地级市处在经济韧性值较弱水平,这可能是因为长春市为吉林省省会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吉林市作为前省会城市也具有类似优势,并且松花江流经市内中线,为吉林市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通和资源。而其他城市均为单一资源型城市,遇到经济冲击后经济韧性值保持较低水平。经过十年经济的发展,2018年吉林省九个城市经济韧性空间分布出现较为显著的变化,在长春市和吉林市经济韧性值分别提升到强和中等的基础上,松原市和四平市经济韧性值从经济韧性弱提升至较弱。可见,吉林省地级市经济韧性呈现“省会城市最高,地理相邻城市次之,边缘城市最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3 经济韧性影响因素
通过因子探测器分析吉林省各地级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如表2所示。研究发现:抵御恢复力和适应调整力对经济韧性的影响较大,相比之下,创新转型力的影响较小。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公路路网密度、一般预算收入和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是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3.1 抵御恢复力影响因素
地区生产总值和公路路网密度是市域经济抵御恢复力和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区域经济发展越好,地区生产总值越高,政府财政收入也就越高,企业和政府在遭受外部冲击时所展现的抵御恢复力也就越强,市域经济韧性越高。吉林省地域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长春市和吉林市作为吉林省两大中心城市,经济基础雄厚,拥有发达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而且其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使得其地区生产总值在省内遥遥领先;而延边州、通化、白山和松原作为吉林省较为明显的资源型地区,依附长白山地区的资源发展,其地区生产总值呈现上升趋势,但面临经济转型的压力;四平与长春和吉林接壤,受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其生产总值位于前列;辽源和白城受制于自身发展条件及周边省份的增长,其生产总值最低。
二是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本文以公路路网密度来评估各市的交通条件。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等公路路网密度较大,交通更加便捷;白城市、白山市等公路路网密度较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流通。公路路网密度越大,交通越发达,越有利于经济之间的流通,增强市域经济的抵御恢复力,进而提高其经济韧性,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3.2 适应调整力影响因素
一般预算收入大致反映政府财政收入状况,是影响经济适应调整力及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当发生外部冲击时,一般预算收入高,有利于政府指导调控地区经济发展,从而使地区经济迅速适应并调整经济发展状态。吉林省内除长春市与吉林市两个核心城市外,各地级市的一般预算收入差距并不明显。长春市和吉林市是吉林省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好,一般预算收入高,经济适应调整力强;辽源市和白城市经济发展较差,一般预算收入常年处于吉林省末尾,经济适应调整力较弱。
3.3 创新转型力影响因素
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既是创新转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人口的文化素养,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区域人口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力。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越多,产业越有可能实现创新发展,从而有利于完成该区域的经济转型发展,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吉林省各地级市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总体表现较为良好,但白山市、辽源市和松原市在校受教育人数较少,对其经济韧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吉林省九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吉林省地级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出经济韧性值,并采用因子探测器分析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从动态角度分析,在经历外部冲击后,2009—2018年吉林省九个地级市经济韧性值发展分为两个阶段:2009—2012年经济韧性值增长幅度较大,2012—2018年除长春市经济韧性值继续提升以外,其他地级市经济韧性值保持稳定。从静态角度分析,各省经济韧性值差异较大,除长春市以外的其他地级市经济韧性值较低。
吉林省九个地级市经济韧性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衡特征,具体表现为“省会城市最高,地理邻近市次之,边缘城市最低”。
地区生产总值、公路路网密度、一般预算收入和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是影响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也分别是抵御恢复力、适应调整力、创新转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吉林省要提升经济韧性,应把各市经济韧性实际情况与主要影响因素相结合,重点促进主要影响指标发展。此外,可以借鉴长春市经济发展经验,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长春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以长春市为中心的吉林省城市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