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策略研究

2023-11-15高婷

商展经济 2023年21期
关键词:冷链生鲜供应链

高婷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1)

生鲜农产品是指农户或其他生产商养殖、种植的,不做任何加工处理或只进行简易加工后流入市场的农产品,但由于农产品多数具有时效,为了保证其特征及食用安全,在运输环节需进行冷藏、冷冻保存,因此对整个供应链物流的及时性和物流冷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高质量、高安全系数的生鲜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

我国是农业大国,截至2021年生鲜农产品产量达到12.89亿吨,但果蔬等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高达20%~30%,这使得依靠生鲜农产品升级消费结构的农户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作为供应链终端的消费者为了满足消费需求而承担的成本较大。因此,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管理研究非常迫切。

朱雪丽、阴丽娜(2020)通过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行现状,并提出智慧物流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王润荻、翟绪军(2021)认为,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鲜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王玲(2021)重塑了电商赋能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提出加强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合作,逆向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优化流通价值链和完善供应链配套服务等建议;陈薇伶等(2021)基于区块链技术分析了生鲜农产品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陈潇等(2022)分析了粤北少数民族地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现状,认为粤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物流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冯燕芳(2021)基于“互联网+”环境下,提出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议;綦颖等赵曼(2023)分别从生产体系、加工体系、销售体系及冷链运营服务体系角度分析数字技术赋能农产品供应链的具体路径。结合相关文献,本文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分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供应链效率的建议。

1 生鲜农产品的特点

1.1 易损耗且时效性高

在商品交易流通过程中,大多数产品本身具备时间价值,随着流入市场的时间越长,商品价值也逐渐降低,因此商品本身具有时效性。而生鲜农产品受外界环境影响更大,比如在存储及运输途中会受到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变质和腐烂,待售时间越长,损耗越高,其价值越低。

1.2 具备季节性特征

时令蔬菜水果、肉类等生鲜农产品具备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因其种植、饲养条件需要满足特殊的环境要求,不同的季节生产不同的产品,因此生鲜农产品具有季节性特征。在供应链管理中要考虑季节性对生鲜农产品仓储、运输受季节性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1.3 具备地域性特性

我国国土面积大,南北方气候、土壤、温度、湿度等具备明显的差异性,而生鲜农产品的种植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因而有不同地域生产不同农业产品的特点。而生鲜农产品因其具备易损耗、时效性的特点,所以对运输半径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生鲜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为了克服地域性产生的远距离运输成本,应以提高冷链运输技术及以本地销售为主。

2 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的模式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参与者往往包含供应商、生产个体或企业、分销商、加工企业、批发企业、零售商及第三方的运输公司。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一般包括四种类型:批发市场主导模式、农业合作社主导模式、生产加工企业主导模式及“农超对接”模式,不同供应链模式下参与者发生变化,且参与者的角色不同。

2.1 批发市场主导模式

批发市场主导模式下,主要突出产地批发市场及销地批发市场的主导作用,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生鲜农产品通过农户或大型种植企业流通到批发市场,批发商将商品批发转卖到销地批发市场,商品通过批发市场中的销售流通到消费者手中。此模式下,供应链链条较长,周转次数多,成本高,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农户收益较少(见图1)。

图1 批发市场主导供应链企业模式

2.2 农业合作社主导模式

农业合作社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贩销大户、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自愿组织起来,在劳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一种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下,供应链参与者包括农户、农业合作社及消费者。农业合作社给予农户最大化的帮助,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在技术上进行指导,在销售环节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利益最大化。此模式优化了供应链结构,农户利益达到最大化,但随着合作社规模逐渐变大,需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现有农业合作社管理混乱、规模小,无法应对市场风险等问题(见图2)。

图2 农业合作社主导的供应链企业模式

2.3 生产加工企业主导模式

在生产加工企业主导模式下,供应链参与方包括农户、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商及消费者。此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生产完成后不能直接进入销售环节,而是由生产加工企业二次加工后再投放到流通市场中。这种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经过加工后可以提高销售价格,且其时效性要求变低,商品利润变高。但目前我国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依旧保持在初级农产品状态,二次加工后的果干、蜜饯等商品的市场需求较小,供应链本身利益较小。此模式往往作为辅助供应链提高收益。截至2023年8月,我国已累计建设3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52家。2022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9万家之多,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见图3)。

图3 生产加工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企业模式

2.4 “农超对接”模式

“农超对接”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其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的农村地区,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而农户作为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者,比较分散,大型超市或销售商无法与分散的农户直接签订合作协议,而是融合农业合作社模式,通过农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签订合作协议。此种模式下,可通过农业合作社利用规模效益达到利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协议合作形式稳定供货渠道,省掉了批发市场等中间环节,不仅可以稳定大型超市或销售商的稳定货源,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还能解决农户在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模式下供应链参与者仅包括农户、农业合作社、大型超市或销售商及消费者。供应链条简化,既考虑了农户的利益,又稳定了供应链,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模式(见图4)。

图4 农超对接的供应链企业模式

3 目前国内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从流通角度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即生产环节、流通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我国从农业发展、生鲜农产品流通、农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给予政策支持,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政策及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政策的指引下,生鲜农产品得到迅速发展,但供应链运营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3.1 生产环节

3.1.1 机械化水平低下、标准化生产难度大

我国国土面积大,南北方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差异较大,而生鲜农产品种植大部分集中在分散的农户手中。据统计,我国农产品的劳动力主要是年纪较大的农民,导致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因而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

3.1.2 产品同质化严重,终端毛利率低

生鲜业务毛利率普遍偏低,因为生鲜农产品是日常消耗品,功能属性较单一及考虑到季节性等特点,同一阶段流入市场的农产品种类趋同,各销售渠道只能以价格竞争来扩大销售市场,导致其毛利润率较低。此外,在“农超对接”模式下,生鲜农产品是超市的引领业务,无法通过价格竞争获取整体利益。

3.2 加工环节

2023年,农业农村部在记者会上指出,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应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在纵向上,贯通产加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虽已取得成效,但作为原料的农产品变质率较高、储存成本较大、企业加工成本较高。此外,生鲜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也存在较大隐患。

3.3 运输环节

3.3.1 供应链环节多,链条长

我国国内面积大而产生的地域性特征导致生鲜农产品整体损耗率水平较高,流通环节较多,链条长,产品损耗较大。因此,整体水平提升空间大。

3.3.2 基础设施不足、需求与供给呈现区域不对称

我国冷链物流体系整体表现出区域性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特征,比如华东地区冷链物流能力较强,但其农产品生产能力较弱,而华中及华南呈现相反的状况。需求供应链不对称导致运输成本较大,而国内冷链物流发展尚未成熟,远距离运输需要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冷库及冷藏车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导致生鲜农产品运输半径小(一般为1~20公里),本地化消费占多数。而在需求比较旺盛的区域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运输成本大幅提高,导致产品价格较高,同时在运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损耗,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失衡。

3.4 销售环节

生鲜农产品销售环节主要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销售宣传范围有限,农产品自主品牌建立难度较大,投入产出比较低,而线上营销能够利用网络渠道快速建立品牌影响力,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3.4.1 网络营销模式下,流量成本较高

随着电商直播行业的盛行,生鲜农产品借助“互联网+”进行产地直销营销,能够缩短供应链条、减少流通环节。农户可通过自己的直播平台直接销售农产品,但个体户难以在互联网上获得较大的流量,网络营销推广成本较大,散户难以支撑推广成本。

3.4.2 线上直销,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2021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4658.1亿元,同比增长27.92%。随着生鲜电商平台的迅速发展壮大,这种“足不出户,送菜上门”的生活方式逐渐为人所知,其便利性、产品多样性等优点让互联网买菜备受消费者青睐。但与此同时,产品质量瑕疵、定价定量无标准、售后维权难等问题无法避免,消费者也无法检验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其购物体验感较差。

4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解决措施

4.1 基于B2B模式下的大规模生产

首先,需要对B2B渠道进行压缩,B2B渠道的主要参与者是来自流通环节的经销商,他们通过整合上游的生产商、品牌商与下游的零售渠道,将流通渠道缩短,提升利润空间。这种模式单纯地整合了经销商体系,其成功的关键是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渠道整合,匹配上游与下游的需求,由于不参与到产地环节,对产品的把控度不强。因此,唯有做好产品周转速度(物流效率、信息流、资金流整合),提高产品性价比,减少产品的损耗率,才能提升利润空间。

其次,规模化的农产品对于生鲜B2B企业而言,可以大幅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智能化的生鲜B2B还可以整合下游需求,以销定产,指导上游农业生产周期和规模,降低滞销风险。因此,农产品的产地、品类标准化能够大幅促进智能生鲜B2B的发展。

4.2 借助生鲜农产品品牌孵化基地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关注日益增加,生鲜电商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目前,我国生鲜电商行业产业链较长,生鲜产品不易保存、易腐烂,冗长的供应链降低了商品的流通效率,加大了其损耗,成为行业一大痛点。因此,建立农产品孵化基地,借助冷链仓储、加工配送和电商运营,通过“线上销售、线下配送”的电商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品种丰富、价格实惠等服务,打造新型生鲜物流产业链条,在大幅降低运输成本和损耗的同时,提高生产和运营效率。

4.3 政策引领,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近年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及《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实施意见》,均从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物流企业用房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但政策的落地不能仅靠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助力,同样需要行业协会和冷链物流企业的积极响应与配合。冷链物流企业不能盲目跟随政策而脱离市场需求,这会导致冷藏库及冷藏车使用率降低,以及冷链仓库爆仓等情况的发生。

4.4 借助智慧物流新技术提高生鲜农产品损耗率

随着电商直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鲜农产品生产者通过直播平台销售农产品。线上销售离不开完善的物流体系,智慧物流技术可以整合供应链,提升冷链覆盖来保证产品质量,完善配送过程的结构,减少生鲜农产品的损耗,增加利润。

4.5 数字化减少信息差,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效率

利用数字化减少生鲜供应链的信息差,通过数字化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共享的状态,以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行效率。比如,通过数字化平台,农业合作社可以随时查看加工企业的物料需求,避免过量生产;冷链物流企业可通过数字化监控平台监管在途农产品质量与配送时效;供应链各企业间达成信息共享,以灵活应变市场中不可预测的风险。

4.6 创新供应链协调模式,提高上下游企业间合作的稳定性

基于对以上四种供应链合作模式的分析,为避免供应链合作的不稳定性,可以联合多种合作方式。比如,在“农超对接”模式下,可通过收益共享契约、保鲜努力成本共担契约及期权契约等方式,将各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供应链整体的长久稳定发展。

5 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生鲜农产品因直播电商的兴起拓宽了供应链流通渠道,但同时也存在生鲜农产品损耗率高、利润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特征、供应链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缩短渠道、大规模生产、构建品牌、智慧物流、创新供应链协调模式等措施。从各方面优化供应链,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研究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冷链生鲜供应链
要不要做冷链物流?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亚洲生鲜配送展
亚洲生鲜荟
冷链物流用复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超市生鲜里的这些秘密你一定要知道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