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视域下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3-11-15刘文

大科技 2023年47期
关键词:校企高职能力

刘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3000)

1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1.1 专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产业快速升级的需要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战略新兴产业等深入融合发展,实现由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数字设计技术、数字成型技术、智能穿戴技术等产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存在重视学生文创设计能力的培养,缺乏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业态等产业和市场发展前沿趋势的引进,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培养的人才无法为企业工艺改造、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产业快速升级的需要。

1.2 协同机制尚待健全,企业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运行机制不畅及主体单一的问题。学校内部各院系之间、职能部门之间,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教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考核评价与激励之间各自为政,无法实现多样性、个性化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一甚至完全由学校培养,存在画地为牢、与企业割裂、人才培养的覆盖面窄等问题。企业拥有着优质的资源、先进的设施设备、领先技术及产业集群创业生态等,充分调动校企合作各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整体优势并提高合作效率,围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总目标达成共识。

1.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浮于表面,资源有效利用度不高

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实践项目、场地、师资、创业生态等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充分依托平台开展实践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市场需求,同时也帮助企业更真实地了解到学生情况,从而帮助解决大学生创业、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一致的问题[1]。目前,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产业学院、职教集团、培训基地、协同育人基地等,但是大部分的平台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资源没有有效配置,最终成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空中楼阁”。

1.4 专创融合程度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尚未完成转型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要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必须依靠专业教育[2]。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配备专职队伍、投入经费支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竞赛等,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与专业融合的力度上仍然有所欠缺,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集审美、设计、技术、工艺、实用于一体的特殊学科,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课程标准中、融入实践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调整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促进专任教师向“双师型”转型,使其不仅能精通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等实际环节,还要同时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有一定的创业实际经验及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

2 构建校企联动一体化、阶段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2.1 建立“双融互通”创新创业育人机制

精准匹配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及具有持续提供同类产业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的地方高成长型企业合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人才培养的定位,制定与社会经济与企业发展需求、能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双融互通”育人机制,实现校企共组团队、共享资源、共创成果、共担责任、共育人才,突破传统创新创业教育专注于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的局限性,通过优势资源整合、创新创业团队建设、育人平台打造、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举措,以培育创新能力和职业精神为最终目标,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单一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参与度低的问题、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供不应求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企业创新型人才需求量高速递增及学生创业能力较弱的问题,促使学生具有辨别际遇、组合资源、挖掘新想法、富有远见和批判思维的能力。校企“双融互通”创新创业育人机制如图1 所示。

图1 校企“双融互通”创新创业育人机制

2.2 构建校企联动“案、课、项、赛、创”一体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1)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标准。发挥校企行协同创新机制作用,制订凸显学校、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体和创新创业教育“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体。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纳入专业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的科学对接。

(2)校企共建专创融合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突出产业导向和就业导向,推进专业(群)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依托企业引入最新设备、前沿技术、真实项目和行业人才,建立起教学内容科学规范、培养目标设置明确、评价标准合理有效、保障制度完善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两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及设计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将企业项目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及专业核心课程中,通过“课程负责人+企业兼职教师”“校内课程+企业项目”等方式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及专业技能教学,专业核心课程融入行业市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新材料,并借助企业内部及所在集团、园区现有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双创”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融合,贯穿于“双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双创”知识、增强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为宗旨,定期举办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创业讲座,开展实习实训、项目孵化等。

(3)共建实训实践一体化工作坊平台,课程引进企业实际项目。共建核心课程+实际项目于一体的工作坊平台,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核心课程部分的教学标准、授课计划、教学实施及评价由学校专任教师及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共同负责,同步成立创新创业项目组,在本专业师生双向选择招募学生成员,将行业企业将技术革新项目、国际国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展会活动订单项目、自媒体自主创业项目作为学生实践锻炼项目来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共建教学与生产于一体的实训实践工作坊平台,承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实践实习机会,检验学生学习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专创融合课程及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培养的基础上,同样助推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使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获得提升[3]。

(4)联合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提高、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竞赛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外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有力的抓手。对标“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国家级赛事,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高校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以竞赛为抓手,激发创新创业激情,校企共组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团队,定项目、写商业计划书、项目孵化等环节,全面了解创新创业的全过程,形成创新创业成果,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技术革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技术技能的提升。

(5)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实践项目。校企共同开展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指导老师由校企教师共同组成,学生项目组鼓励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联合组建团队,高职院校通过资助大学生参加项目式训练,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敢闯会创的意志品格,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6)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吸引和支持行业协会、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到高职院校任职任教;开展校企教师联合授课,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参加校本培训,提高授课水平;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实操能力;共同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和培训业务等。

2.3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内外协同机制,打造“学校+孵化平台”阶段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

(1)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内外协同机制。协同育人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学校内部的协同培养,即学校内部各院系之间、职能部门之间协同培养,实现多样性、个性化的学科交叉创新培养[5]。由创新创业学院联合教务处、各二级学院、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开展启蒙教育、专创融合、实践教学、落地孵化、创新创业竞赛、第二课堂及学分置换等。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多方联动机制,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外部联合培养。高校要深化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突出特色,加强内涵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其他高校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协作平台,结成深度交叉融合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政校企协同共建产业学院、职工培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校外实践基地、职教集团等机构,开展现代学徒制、企业订单班、创业体验、创业项目孵化、创业项目运营等,对人才培养每一阶段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市场需求指导,并帮助大学生创业提供培训、融资服务、项目对接等服务,全面提高增强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学校+孵化平台”阶段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全覆盖、多层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链。学校实施启蒙教育,构建“发现问题-创新思路-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的创新创业思维。开发专创融合课程,并开设创业专项能力课程供各系院学生选择。开设创新型项目化课程供等公选课,鼓励学生通过申报专利、完成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针对可市场化、被遴选入创业孵化园的项目,整个项目团队由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整体教学活动,用创新创业学分置换相应学期的学分。充分发挥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职工培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校外实践基地、职教集团等机构及平台资源优势,建立学校科学研究、技术攻关成果向市场转化快速通道,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能第一时间获得市场的检验和信息反馈等,搭建教学服务社会的市场桥梁,建立人才质量的市场评价途径;发挥企业所处园区集聚效应及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学生开发市场产品、创办职业网店、开办职业商店、企业园区孵化工作室、直播带货电商等,打通创新创业服务链条最后一公里。校企协同视域下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校企协同视域下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3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模式变化、产业结构变更及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不断升级及技术高速迭代更新,迫切需要作为技术技能型符合人才培养高地的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市场人才需求侧变化,培养具有以创新能力和职业精神培育为核心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本文以提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在校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资源优势,构建双元主体协同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校企高职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