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成为孩子学习数学的驱动力
2023-11-15郑海云
郑海云
为什么孩子对科幻片中出现的复杂数学知识倍感兴趣,却对基础学习中的数学知识了无兴趣?其实,是我们用错了教育方式,让孩子只看到数学复杂、程式化的一面,却没有给孩子展现数学有趣、充满魅力的一面。
2023 年是科幻片的“爆发年”,电影《流浪地球2》与电视剧《三体》备受关注,让人们对科学知识与科幻作品的热情达到了空前高度,影视作品中涉及的物理、数学、天文等知识点,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更是激发了不少学生的数学热情。然而,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家长却苦笑道:“孩子平时上课对数学‘爱答不理’,嚷嚷着一学数学就头疼,怎么引导都没有用,没想到一部电影却让孩子重新燃起了对数学的热情。”诚然,数学学习对不少家长与孩子而言,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些孩子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导致学习越来越吃力,并逐渐生出排斥、厌恶的情绪。孩子讨厌数学是天性使然吗?家长们不妨想一想,为什么孩子对科幻片中出现的复杂数学知识倍感兴趣,却对基础学习中的数学知识了无兴趣?其实,是我们用错了教育方式,让孩子只看到数学复杂、程式化的一面,却没有给孩子展现数学有趣、充满魅力的一面。作为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不仅要做孩子数学学习兴趣的“引导者”,而且要做孩子数学学习热情的“守护人”,特别是在引导孩子学习时要坚持“四不可”和“三应当”,让兴趣成为孩子学习数学的驱动力。
“四不可”:因材施教,培养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1.不可过度重视成绩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抱怨:“小学一年级的题目我的孩子都没有得到满分,他今后该怎么办?”“六年级的数学测评已经下了90分,我真是着急死了。”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离家长的预期仅几分之差,家长只看到了孩子丢掉的那几分,却没有注意到孩子背后付出的努力。在每一个丧失学习兴趣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对分数斤斤计较的家长,家长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分数上钻牛角尖,反而迷失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指出:“正因为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所以才绝对不向孩子要求分数。”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成为孩子分数焦虑的缓冲器,帮助他们抵挡焦虑情绪,避免孩子产生“为了分数而学习”的错误心理,让孩子摆脱急功近利,提高学习兴趣才是关键。在日常的测评中,几分之差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探讨错误原因,让孩子知道“我为什么会错”。
2.不可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孩子学到新知识,家长自然高兴。数学学科毕竟具有抽象性,对孩子的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孩子是否能够熟练地背诵数学公式、定理,而是他们能否真正理解、灵活应用。例如,当一个学龄前的孩子学会了“3+3=6”时,他会很高兴地和家长炫耀,这时家长不妨多问一句:“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吗?”如果孩子能够讲出所以然,那么他就是真正弄懂了这个问题。反之,说明孩子只是记住了结果。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好习惯,避免孩子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数学,关注孩子思考的过程,和孩子一起探索,让孩子感受到——数学从来不是复杂、乏味的公式堆叠,每一个公式与概念的背后都“别有洞天”。
3.不可将“题海战术”视为提分法宝
孩子成绩提不上去,不少家长在辅导孩子时会采用题海战术,经过大量刷题,孩子的成绩可能确有起色,因此“题海战术”变成了家长眼中的提分法宝。然而,这种方式是目光短浅的,也最容易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题海战术”格外强调“量”,同样的题型孩子可能会重复多次反复练习,导致孩子沦为“做题的机器”。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还能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吗?
4.不可过度追求超前难度
学得多不一定学得好,拔苗助长在教育中非常不可取。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一再让孩子学习不符合自己年龄阶段的数学知识。曾经,我教的班里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孩子上幼儿园时就能够背诵乘法口诀,快速计算100 以内的加减法,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奥数。一开始,这个孩子确实是“神童”一样的存在。但由于老师教的内容他都提前学会了,渐渐地,他上课不认真听讲,对基础知识不感兴趣,导致基础不牢固,到了小学六年级,这个孩子的数学测评一直停留在中下游水平。
“三应当”:做孩子数学兴趣的“守护者”
1.应当做有心人,在生活场景中体现数学知识。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一结论恰恰揭示了孩子学习的科学规律。想要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有热情,家长要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场景中运用数学语言,体现数学知识。例如,孩子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出门?”家长就可以用“十分钟之后”来代替“过一会儿”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这样的回答能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再如,当孩子询问家长:“我的玩具熊在哪里?”家长可以用“在床的左边,椅子的正上方”这种准确的描述来代替“在那边”这种粗略的回答。不仅如此,家长还要引导孩子体会数学用语的“妙用”——让描述更准确,让沟通更顺畅。其实,生活处处都是数学,骑自行车和走路能反映出“速度”,家具中蕴藏着“物品的形状”,父母的身高包含着“比大小”,分发餐具体现的是“分配”……想要守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要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应当将数学学习融入家庭游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强迫性的数学学习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父母与孩子不妨利用家庭游戏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例如,家长与孩子可以进行“购物模拟”游戏,分别扮演商家与顾客,让孩子在锻炼计算能力的同时,更准确、具体地理解人民币的相关知识。不仅如此,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购买七巧板、数字卡片、积木等玩具,让孩子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数学知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学得轻松,玩得愉快。
3.应当学会鼓励,让孩子树立学习信心
有时候,孩子学得吃力,犯了低级错误,父母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训斥孩子:“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题也会错?”实际上,即便是在成年人眼中很简单的知识,对孩子而言却属于新知识,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应该对孩子保持同理心,不能从自己的角度来考量孩子的学习情况,要尽可能鼓励孩子并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当孩子面对题目抓耳挠腮时,家长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而应当告诉孩子:“我小时候做题目也是慢慢来的,不要焦虑,不要紧张。”
教育应当是一个能让孩子体会到幸福的过程,如果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只能感受到痛苦、枯燥与焦虑,那么这样的教育便是失败的。数学学科本身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宛若浩瀚而神秘的海洋,等待孩子一点点去开拓与挖掘,家长要做的便是成为孩子学习热情最真诚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