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红色音乐资源融入教学,多维度打造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金课”*
2023-11-15于竞游
于竞游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思政课要善用“大思政课”,“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①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人民大学时再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不重视、适不适应、做得好不好”②可见,上好思政课要立足“适应”性,用足“大思政”资源。红色音乐兼具艺术性与政治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时期中所进行的音乐实践③。推进红色音乐资源融入教学,打造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金课”,有待于深化红色音乐资源在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金课”建设中的优势认同;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红色音乐资源融入教学路径,切实发挥红色音乐资源育人功能,建好高校“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一、红色音乐资源在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金课”建设中的三大优势
1.有利于弥合专业差异带来的疏离感
从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来看,思政课与音乐院校的主干课程存在着较大差异。音乐艺术类院校设置的专业或为音乐理论或为音乐表演性质,因此艺术院校的主干课程性质与音乐、艺术相关④。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在课程性质上兼具“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⑤。思政课与音乐艺术类高校其他课程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授课方式的不同。音乐艺术类课程除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等理论性课程外,其余专业课程均为小组课或者是一对一的小课,具有明显的实操性。音乐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绝大部分都从四五岁开始就接受音乐启蒙教育,早已习惯“一对一”个性化授课教学方式,这导致他们对大班授课、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很不适应。
因此,虽然思政类课程覆盖了学生的全学程,必修学分总计17学分,但由于课程内容与教学性质、授课方式的“与众不同”,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兴趣点的差异,使得思政课往往成为音乐艺术类高校中的“孤岛”,是大学生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破除“孤岛”现象,让思政课真正“走近”“走进”音乐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必须沟通“音乐专业”与“思政课”,就需要选用一种学生听得懂、乐于接受的资源作为桥梁。
红色音乐用音符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段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阐释革命者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高尚的道德追求、无所畏惧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这类音乐在全国各族人民中拥有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感召育人功能,在我们党的各个历史阶段发挥了巨大的号召教育和鼓舞作用⑥。红色音乐除了“红色”的政治性外,还内含着“艺术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虽然文艺需要服务于政治,但“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⑦红色音乐之所以能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起到对人的教育、引领作用离不开艺术性。红色音乐是“政治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这两种特性使得红色音乐有可能成为沟通“音乐”与“思政”二者的“桥梁”[1]。
在音乐艺术类高校中开发、运用红色音乐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弥合“音乐专业”与“思政专业”之间的距离感,弥合因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的差异给学生带来的距离感、疏离感。
2.有利于“活”化思政课程教学
思政课教学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因此设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材使用、教学管理办法等。开展针对性强、亲和力足的思政课课堂教学需要思政教师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段、不同专业的学生探索把“生涩的、有距离的”教材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使用红色音乐资源有助于“活”化教材重点、难点[2]。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二章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例,教学中需要回答同学们的一个思想困惑:“艰苦奋斗精神是否过时?”如果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就是一个书面结论,很难说服学生真心接受,更难以使理论内化为学生的行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使用这样一个红色音乐故事:《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过时了吗?通过讲解1949年国歌确立过程中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今日之中国是否依旧面临着挑战与风险?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今日之中国处在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挑战、风险依然无时无刻不在,所以我们依然有必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是每位学生耳熟能详的曲子,通过挖掘熟悉红色音乐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教学案例,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故事情节进行思考,继而顺理成章接受结论。这使得固定的结论“活”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接受教学点。
此外,丰富的红色资源样态有助于“活”化思政课教学过程。思政课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红色音乐资源的引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方式。针对音乐专业学生长于感性的特点,善于实践的特长开展教学,红色音乐资源的使用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在讲到新时代爱国主义要求时,需要为学生讲清楚“为什么爱党与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创作地——晋察冀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晋察冀抗日纪念馆位于河北省阜平县。通过纪念馆里翔实文、图史料,让学生真切理解抗日战争的残酷、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可能有抗日战争的胜利,不可能有新中国的成立。但我们的讲述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因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是仅仅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出纪念馆,当同学们对比今昔阜平城市面貌时都会有较为强烈的感慨。这时思政教师继续为学生讲述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年底来到阜平踏雪访贫,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军令的案例。通过阜平脱贫案例,这个微观视角让同学感受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党的领导是核心是根本保障。
除了现场教学法外,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红色音乐通过旋律与歌词让学生产生共情;可以通过红色音乐故事的案例挖掘进行案例教学;亦可以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开展音乐专场演奏、演唱或编排音乐剧、制作音乐短视频等等。红色音乐资源丰富的样态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方式,有利于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活力、强化育人效果。
3.有利于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落地生根
思政课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在于行,即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实践体系、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在实现这一转化过程中,难点是如何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
在音乐艺术类高校,榜样的作用更为凸显。艺术类专业学习多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在这种“师徒式”教学方式下,学生对专业老师信服度较高。这种信服源于学生对艺术名家、大师专业技能的崇拜、折服,继而扩展到对艺德的信服与仿效。因此存在着明显的“尚其技(专业技能),遵其道(艺术品德)、效其行”的现象。所以从教育效果来看,经常是“(专业老师)一言胜(思政课教师)万语”。可见,借用艺术家的艺德事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主要的是能够有效增强思政课理论的说服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做高尚艺德的践行者。
二、用好红色音乐资源,抓好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金课”建设三个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⑧。虽然红色音乐是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宝藏,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到红色音乐,需要思政课教师对其进行系统、深度的开发与挖掘、提炼。利用红色音乐资源打造音乐艺术类院校有温度、有深度思政课“金课”,需要在抓牢思政课的本质、用活红色音乐资源、发挥好教师主体作用等三个方面上下功夫。
1.抓牢思政课的学理属性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打造音乐类艺术高校思政“金课”首先必须牢牢抓住思政课的本质。从性质上讲,思政课不是单纯的政治说教或政治宣传,它有自己的学科归属和学理支撑,“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⑨
红色音乐在时间跨度上涵盖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的真实写照,无疑是“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生动教材。在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用好红色音乐资源可以提升课堂的温度、让课堂充满情感。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中存在着利用红色音乐来提升思政课的温度,但却忽视了思政课的深度,出现“理论不够红歌来凑”的现象。有些教师过于偏重红色音乐的使用,使得课堂变成了“音乐会”,过渡引入红色音乐使得教学重点被忽视,教学效果只是看起来热闹,课后不可避免是“曲终人散”。
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础属性。案例的鲜活性、生动性不能代替思政课理论深度,红色音乐资源的使用是为实现思政课理论传授目标而服务的。没有理论深度的思政课就失去了生命线,没有问题关怀的思政课就失去了目标感。只有密切围绕学生的理论困惑、现实困惑来开展思政课教学,用理论的魅力来回应同学的困惑,这样的思政课才是有理论深度、情感温度,才能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的思政“金课”。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红色音乐资源还出现了“两张皮”现象,即音乐资源的使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不大,或者使用的音乐资源没有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其所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阐发不足,使得音乐资源与教学理论之间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些都大大削弱了红色音乐资源在思政课建设中的作用,也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充分阐释所使用的红色音乐资源与讲授的“学理”之间的联系,用红色音乐资源“化”理,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过程是理论自身的魅力不断彰显的过程。教师在利用红色音乐资源有效地转化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强调思政课学理属性,用红色音乐资源进行学理阐发。防止转换中出现“去理论化”或“理论的肤浅化和表面化”的误区,让红色音乐资源真正服从、服务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目标,实现思政课以“理论的魅力说服人”的教育效果[3]。
2.用活红色音乐资源的多样形态
红色音乐资源不仅题材范围广泛,体裁也是丰富多样。从音乐形态上来划分包括:声乐作品、器乐作品、舞蹈配乐、影视作品插曲等,此外红色音乐资源还包括音乐家传记、手稿、音乐事件纪念馆、音乐家与音乐作品研究性文献等多种形态。
第一,用好红色音乐资源,应利用多样形态避免老“声”常“谈”。当前教学实践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乐于在教学中使用红色歌曲,这一方面是因为红色歌曲更为人们所熟悉,思政课老师掌握的歌曲比较多。另一方面是因为与器乐作品或者舞蹈配乐相比声乐作品配有歌词,很容易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建立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乐于利用红色歌曲的优美旋律、歌词所构建的故事情境“先声夺人”。但在教学中,如果使用过于“热门”的红歌,可能会因为老“声”常谈、缺乏新意,无法起到吸引同学注意力的教学目的。
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应注意到红色音乐资源形态多样,不能将红色音乐资源窄化为红色歌曲。另一方面,如果选择了“热门”歌曲,最好选择与教学目标贴近的演唱版本,或者具有影像资料的歌曲形式。比如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这是一首经典的红色歌曲,当前最为流行的是李谷一老师录制的版本。如果在课堂上使用这个版本,学生就会因为过于熟悉而审美疲劳,但如果选择2021年建党百年学生们自己录制的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则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同样的歌曲,但因为视频中出现了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景物,能更快速把学生拉入课堂情景。或者请学生现场演唱或演奏其中的经典片段,也能起到良好的互动效果,便于教学主题的展开。
总之,在教学中使用红色音乐资源应拓宽选择音乐选择范围,打破唯红色歌曲论的现象。选择音乐版本时,破除唯名家、大师论,应更注重以教学需要为主,以切合学生审美趣味、心理特点为主进行教学资源的选择。
第二,用好红色音乐资源要善用红色音乐资源的历史性与传承性。习近平同志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⑩可见音乐具有鲜明的历史特性。虽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音乐,但不同时代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演绎同一首作品,这也构成了红色音乐作品的传承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作品的演绎形式,一方面选用符合课程教学主题的演绎形式,同时要考虑到同学们的审美习惯。比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这首作品,1939年在延安首次唱响后,历经八十余年有多个经典版本,比如珍贵版:《黄河大合唱》早期演出资料;震撼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晚会多媒体情境合唱《怒吼吧黄河》;激动版:香港回归20周年晚会郎朗甄子丹等合奏钢琴协奏曲《黄河船夫》;难忘版鲁艺老艺术家回忆当年《黄河大合唱》;传承版将军后代合唱《保卫黄河》等等。教学中,要以教学主题为中心选择最为契合的版本进行使用。另外,正因为红色音乐资源的传承性,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音乐特长鼓励学生进行重新编配、演奏,尝试推陈出新。这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做思政课堂真正的主人。
用好红色音乐资源,一定善于运用红色音乐资源不同的样态、注重音乐资源历史性与传承性,从课堂教学目的、理论阐释需要出发,以学生心理特点、审美习惯为依据选择合适的资源与形式。
3.发挥好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课程,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教师在使用红色音乐资源进行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发挥主动性,辩证地处理好“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关系。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先于学生接受教育,充分掌握红色音乐资源。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存在着“教育者本身受教育不够”的问题,要努力提高教育者素质,转变教育方法。对于音乐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而言,他们的学历背景大都是哲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身缺乏艺术素养,对红色音乐作品、传承、背后的故事熟悉度不够,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红色音乐资源在教学中的使用率与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音乐艺术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进而准确、深刻地理解红色音乐旋律所彰显的情感力量和精神价值。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红色音乐资源的开发与挖掘工作。红色音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但不会自发地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做好红色音乐资源的开发、挖掘红色音乐背后所蕴含的理论与精神。密切关联音乐与教学中理论阐释需求之间的关系。否则红色音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就会产生“硬融”“生融”“两张皮”现象。
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教材中涉及很多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等内容,对0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非常陌生,很容易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片面甚至扭曲地去理解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但如何在教学中直接引入那个年代的红色音乐作品,想借助红色音乐帮助学生建构理论背景,其实很难奏效,因为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也缺乏背景理解。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使用红色音乐资源时应首先做好音乐资源的历史场景重建,让学生充分理解所使用的资源的历史背景、意义,借助建构的历史场景引入理论问题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时空转化的同时做好情景转化,引导学生从个人角度看问题提升到从国家角度看问题,进而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能力的转化。
第三,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辩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相统一”的关系。红色音乐资源的引入可以丰富思政课课题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师生互动、问题研讨、主题活动、参观考察、现场体验、学生讲思政课等多形式进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减少、要求降低,相反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对课堂引导。这种引导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课前结合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特点设置真问题,供学生课堂讨论、思考。在课堂讨论阶段,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的发言,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帮助同学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课后作业完成过程中也要给予学生理论辅导,提供理论资源,拓展学生理论深度。
利用红色音乐资源打造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金课”,离不开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艺术涵养,做好红色音乐资源案例的开发与挖掘,发挥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总体上把控课堂教学政治方向、教学节奏、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将红色音乐资源融入教学,多维度打造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金课”,首先需要准确把握红色音乐的性质、内涵与样态,抓住红色音乐与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课在“政治性”与“艺术性”上的契合点,做好红色音乐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形成红色音乐思政教育资源,使其成为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优质可用资源。其次,要充分利用红色音乐资源的广泛内涵、丰富样态,做好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实践体系的转化,使其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精准育人的教育目标。
打造音乐艺术类高校思政“金课”离不开“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课教师,利用红色音乐资源开展精准性思政课教学更需要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与审美品位,拓宽自己学术视野,关注音乐界、艺术界研究动态与成果。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思政课教师都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
注释:
①2021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https://politics.gmw.cn/2021-03/06/content_34665732.htm.
②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4-26(1).
③张勇,唐忠义: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四川戏剧,2021,(12):145-149.
④中央音乐学院本科生招生简章:https://zhaoban.ccom.edu.cn/oa/news/newsInfo/newsShowInfo?id=9ff35c7bd6ed41a9800a174d80ddf86c.上海音乐学院招生简章:https://jwc.shcmusic.edu.cn/2023/0109/c493a46349/pagem.htm.
⑤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⑥李诗原.红色音乐研究的学科理论与问题框架——音乐学术研究的反思与探讨(四)[J].音乐研究,2020(2):86-97.
⑦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1.
⑧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4-26(1).
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nzzt/21/.
⑩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