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模式下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初探*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2023-11-15徐小莉
徐小莉
(武汉传媒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在新形势下,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党和国家政策文件指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育人主体多元、育人场域多样、育人环境多变、育人方式多重的发展态势,[2]而如何更好地进行思政课教学创新一直以来很多高校都在探索,但是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学方式方法并不能通用,特别是艺术类高校的思政课。虽然艺术类高校思政课在教材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方面有共同性,但在学情、校情等方面因差异而具有多样性。[3]这就要求艺术类高校在思政课教学创新过程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哲学、教育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理论知识,在思政课的教学创新上,有一定的融合性,对艺术类高校来说,可以充分发挥艺术类专业的特色。[4]因此,本文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在情景教学模式下,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特定的一些艺术思政元素的场景或氛围,从而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进而帮助学生达到在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激发情感。[5]
一、情景教学模式下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的现实困境
(一)师生比不足,大班教学效果不佳
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强调高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6]而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目前还在补充思政课教师。由于思政课教师不足,基本上思政课还是大班教学为主,虽然学校组班优先考虑专业相近的组合,但班级依然都是80~100人。因此,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情景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是尽量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人数众多后,每个学生不一定都有机会在课堂上把自己的各种观点展示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可能会有影响,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舒适度。
(二)学生缺少独立思考,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对目前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来说,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表演类、播音类的学生表现感和积极性较强,对相关教学活动参与度就会很高,而且能够带动课堂氛围,而对设计类等相关专业学生来说,很难主动参与活动,都是课堂上教师硬性分组安排任务后,再一起参加。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但是仅仅在活跃课堂气氛中,对书本理论方面吸收度不够,逻辑能力不足,并不能很好地把课本理论转化为实践,由此可见,最终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而目前很多学校都是新进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有待提高,在课堂把握和掌控方面会出现准备不充分。
(三)教学基础设施保障不足,教学环境有待提升
对于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由于情景教学模式下实施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多半为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但是由于部分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课堂硬件设施有影响,如大部分教室桌椅都是固定的,许多分组讨论或分享活动不能很好地实施,课堂氛围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不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需求动力。另外,部分学校校内场地也存在不足的情况,“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外的校内情景教学实践活动场地不足,无法保证每位同学参与。
二、情景教学模式下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的突破路径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利用专业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模式下,优化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缩小思政课授课规模,一个小班成为一个教学班,以便让学生更舒适的学习氛围,并有了更多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其次,可以加强课堂基础设施建设,设置更多的活动教室,让桌椅都能够自由组合,既美观,又能方便课堂进行小组讨论,且能开展一些分享类、辩论类的活动。最后,可以可适当布置教室,如贴上领导人的名句、红色文化的宣传图、中国精神的宣传图片、与艺术相关的思政教育名言等。
利用艺术类专业特点创设情“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情境,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创设视听教学情境。一是针对音乐学、舞蹈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音乐来渲染教学情境。比如,在教授第三章中国精神内容时,学生课前自行分享改编的积极向上的歌曲,教师引领学生感悟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感受不同时期中国精神的表现,再结合教学内容讲授课程知识,就能很好地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7]二是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学生,可用语言描述情境,因为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比如,在教授第二章理想信念内容时,学生朗诵流沙河的《理想》、汪国真的《山高路远》等诗歌。又如,在教授第五章道德内容时,学生自行配音相关公益广告等。三是针对戏剧影视导演、传播学等专业的学生,可用艺术影视再现情境,特别是灵活地运用影视作品、微电影创作等融入情境教学中。(2)创设形体教学情境。在艺术类高校,学生才艺较多,表现力比较突出,教师加强运用学生的这些优势,挖掘学生的专业特长及个人潜力,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创设更多不同形式的情境式教学。一是针对表演、戏剧影视导演等专业的学生,可用舞蹈表演展现情境,他们在专业课中有多种排练作品,学生可在课堂展示相关舞蹈片段。二是针对编导、表演等专业学生,可用角色表演推进情境。[8]比如,在课堂上分享红色情景剧的表演,或通过引导学生模仿红色相关影视剧的演出,结合学习内容表演所处“那个时代、那些情景、那个人物”从而获得更为真实的感受。又如,在教授第六章法律相关内容时,通过模拟法庭审判,学生饰演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角色,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法律方面内容的理解。
(二)营造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
情景教学模式下,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及所在专业,通过课前固定时段规定情景活动供学生选择,使学生在开课前了解情景活动,自动分组,以营造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这一学期的课程中都能参与,提高课堂参与感。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时政热点播报,即学生自己找近期热点问题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再进行播报讲解,一般播音专业学生多选择此项。(2)“习言习语”分享,即学生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文章或精神解读。(3)微电影主题拍摄,即学生课程相关的某个重难点利用自己特色拍摄微电影。(4)红色电影赏析,即学生从专业角度把理论学习与赏析红色经典电影有机结合。(5)红色歌曲分享及赏析,即学生从红色旋律中深刻感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灵魂,探索红色文化元素。(6)经典红色书籍推荐赏析,即学生通过阅读红色经典书籍,走进历史,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7)红色经典诗歌朗诵,即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朗诵反映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8)课堂讨论辩论赛,即学生自主定好主题,共同参与,拓宽知识面,培养团队合作精神。(9)课堂笔记大赛,即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给同学进行解读和分享,共同巩固课堂知识点。(10)红色书画分享,即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表达爱党爱国的另一种展示形式。(11)红色电影配音,即学生“声临其境”感受红色岁月,体验影视作品魅力的同时学习革命历史,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学校资源,提升教师自我学习机制
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情景教学模式下艺术类高校应根据教育部要求及各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引进骨干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充分整合学校艺术类资源,开展更多教师培训活动;增加校内推荐外出进修博士研究生的政策,让新进教师早日成为骨干力量。同时,教师应创新教研活动,且内部活动开展也可邀请其他专业教研室教师共同参加,以使自身具备前瞻意识,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近年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最新政策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不少的发展空间。而思政课内容具有跨学科性和动态性,故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最新理论,关注时事。学校可邀请校外专家进行指导和交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使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理论会议,或者到其他优秀艺术类高校进行合作交流,更好地思考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艺术类高校的专业特色属性。另外,在科研能力上可加大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不断钻研思考。
三、情景教学模式下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的实施教学反馈
笔者在艺术类高校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连续两学期共发放问卷2454份,有效回收2454份,其中,2021—2022学年第1学期共发放1493份;2022-2023学年第1学期共发放961份。根据问卷整理,详细分析如下:
(一)有利于增强课堂的实效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思政课要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必须要有画面感,要眼前更亮,耳边更动听。”[9]在调查问卷中,在没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之前,仅有56.2%的学生认为是很有意义的课。但是学习后,92.3%的学生认为情景教学模式下的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有收获;90.7%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树立正确的三观、75.2%的学生认为有利于锤炼个人品格,提升道德修养、69.5%的学生认为有利于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在实施以来,学生的抬头率明显提高,互动学生也越来越多。再根据“思想道德与法治”两学期的期末成绩与未实施情景教学模式下的创新教学方法时的学期成绩对比,学生及格率从全校2700余学生中300多人不及格,到现在70余人不及格,不及格率大幅度下降。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两学期的学生问卷中,67.3%人认为所在课堂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活跃;94%的学生认为提升了自己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97.3%的学生在学期结束后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满意。整个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学生身边的人与事有机结合,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感受更加贴近他们生活的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思政课内容结合去分享,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在调查中,有74%的同学认为教学内容丰富,能贴近实际生活;63.3%的同学认为情景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师生互动好,上课气氛活跃;69.3%的同学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能够了解和尊重并引导学生的需求去上课;69%的同学认为上完这门课能够充满正能量,有益于自身的个人成长;还有50.1%的同学认为对教学满意是出于任课老师的个人魅力。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师生关系更为和谐,只有学生喜欢老师才会对这门课更加感兴趣。另外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从不同的形式中间去引导学生的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关,并提炼出重点内容供同学们思考。所以老师们会不断地优化专业知识,了解其他学科内容,有更多共同的语言,侧面促进了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根据每所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去选择教学方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0]而情景教学模式下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一系列活动,能够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