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生美术素养培养路径探析*

2023-11-15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美术素养评价

吕 梦

(吉首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一、引言

随着核心教育理念的提出,艺术教育相较于以前,当下被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而美育则是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与促进学生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造,基础教育的成败评价标准密切相关,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生美术素养被长期忽视,美术学科在学校中处于劣势地位,不受重视,使一线美术教师在践行美术课程标准,培养美术素养时存在不足和困难,需要展开针对性的研究。

二、美术素养的界定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艺术课标)于2022年4月下发,提出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1]5-6。从2022年版艺术课标标题上不难发现,此次是“艺术”而非“美术”。在这样一个教育环境下,应该怎样找到美术素养的定位呢?

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与2011年发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美术素养的定义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诠释,而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年高中美术课标)明确提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项学科核心素养[2]。2020年高中美术课标中美术素养的内涵对小学美术素养有借鉴与启发的价值。深入探析本次2022年版艺术课标发现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以前的高中课程标准:“审美感知”对应“审美判断”“艺术表现”对应“美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则完全一样,2022年版艺术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在高中美术素养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其目的是更适合其他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表述,比如音乐、舞蹈、戏剧等等,而“图像识读”如果放在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就不太合适。虽然表面上2022年版艺术课程目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但是在美术课程上其核心素养依旧与以往高中课程标准相差不多,唯一不同点就在于以往的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科”而2022年版艺术课标更注重学科融合,这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综上,本文根据2020年高中美术课标与2022年版艺术课标界定小学生美术素养为美术关键知识与能力、必备的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审美感知能力。

三、小学生美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在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的解释为: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发现、感受、识别和回应美的特征、意义和功能的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发现和感知美,丰富审美经验,提高审美情趣[1]5。审美情趣也是指审美能力,是审美主体对美丑的辨别、欣赏、评判,是审美感知力、想象力、判断力的综合。审美能力一方面可以拓展为包括发现美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成果被逐渐认同,拓展我们的审美观念和规范[3]30。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大量观察与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比如美术课本中的“欣赏·评述”环节,重点就在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与积累。经过小学低、中、高年级阶段的长期积累,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能得到一个提升,在往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分辨美与丑,能为其生活与工作带来创造与开拓。

(二)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敢于打破原有的框架,探索新的规律与方法,是一种开展创新活动必备的心理特征。美术教学要求最大限度保留学生原有的特点,在美术中,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可以大胆创作,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经过长期往复的大胆训练,学生容易形成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是对自身文化活力的坚定自信[4]。由此可以发现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学生在美术课堂中通过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理解与尊重多元文化,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与认同。换言之,美术教育活动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

(四)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其一,美术课程基本性质之一就是人文性,人文性是指对人的关注,人的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以及知、情、意、人格,都是其关注的对象[3]62。人文性是美术课程需要坚持的定性。其二,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说是一门帮助“放松”的课程,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可能会使价值观左右摇摆不定,难以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通过美术课程可释放学业压力,调节学生的负面情绪,弥补学生缺乏的想象力。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之下有了美术课程的中和,学生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小学生美术素养培养现状

(一)美术教学内容单一

美术教学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美术兴趣来说,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单一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当前部分地区的美术教学仍旧以美术课本和教学大纲为主要教学内容参考,在课堂上,往往是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的时间为主,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少之又少,动手绘画的内容又是课本上单一的内容,课本的设置本就为一个参考,但是完全以课本为主,就把美术的范围显得过于偏狭。

(二)美术教学效率不高

在部分地区由于受资源、地域的影响,导致一线美术教师仍旧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围绕课本,机械地进行教学,仅通过反复大量训练培养学生美术技能,欣赏评述类课程没有得到重视,这显然与学生心理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同样也无法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此外,在美术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效率需要师生良性互动,但是由于美术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不受重视的大环境的影响,教师并不在意课堂的互动,模糊了课堂互动。

(三)应试教育评价导向

当下,我国虽然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教育教学评价在部分地区的方式仍旧是以考试成绩论定学生的优劣,不仅不能为最新的教育目标保驾护航,反而与最新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兴趣爱好等综合素养的衡量与评估。这种评价方式显得十分片面,早已经不适应现代国际大视野下的人才需求标准,并且也无法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5]。

(四)美术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

美术教育资源的投入对美术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它为美术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也为美术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当下的美术教育资源投入是严重不足的,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美术设备不完善,技术提供不到位等等,这均导致一线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力不从心,美术教学力不从心也是直接影响美术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小学生美术素养培养路径

(一)本土文化进入美术课堂

本土文化是历代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是特有的地域文化。当前信息社会发展飞速,导致很多本土文化逐渐消失,将本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不仅是培养美术素养的一个路径,更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非发达地区资源、经济、交通固然没有发达地区便利,但是独属于其地区的本土文化却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将本土民族文化融进美术课堂,首先是欣赏本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其次是动手操练,可以把本土文化相关的元素融进美术课堂,让学生体验本土文化的乐趣;最后是举行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校园德育活动,通过环境育人,本土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不自觉得认同民族文化,时刻享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的目的。例如,在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湘西地区,其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可以将其苗绣、剪纸、苗画、木雕、傩面具文化等等引进小学校园,在美术课堂上进行本土文化主题教学,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还有利于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与对本校的品牌打造。

例如,人美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第15课《面具》,在上这一堂课时,一线美术教师可与本土文化结合,比如湘西的“傩面具”:整堂课围绕“傩面具”展开教学,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与老师戴上亲手制作的面具,在特定音乐里,效仿“祭祀祈福”活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身临其境感受民族文化,这种方式能使学生深入了解傩面具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样也在这样的点滴文化渗透中慢慢建立。

(二)推进美术教师教学理念创新

部分地区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认为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关键能力,忽视学生审美、创新等自主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教学措施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必经途径。在当前注重学科融合与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之下,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首先是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对美术的认识与理解,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大胆创作,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特点、情感、观点,重视此类课堂互动。其次教师对任何水平的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不搞偏见,以鼓励引导式教育为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适当往最近发展区引导,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最后,树立自由式教学理念,在师生之间营造一种自由式理念,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成果的必要条件,开启自由式思维,努力为学生提高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6]。

比如在人美版二年级上册第7课《百变团花》剪纸课程中,教师除了可以引入剪纸传统文化之外,还可以通过设计课堂竞赛机制,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这个竞赛机制可以是男女生分组进行,小组间进行;课堂可加入现代多媒体技术,如:教师可用短视频App“抖音”中的“窗花特效”作为这堂课的导入环节,学生上台使用与感受此特效。这种方式与学生生活接轨,除了能提升学生的兴趣,还能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发现知识就在身边;最后,在课堂的评价中,教师应选择多种评价形式,评价语言应该以鼓励为主。

(三)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的评价导向

教育评价机制是教育工作一个重要的环节,提升小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评价方式,不再以“成绩”为理由组织大大小小的抽检,导致美术这种“副科”被大众抛之脑后。殊不知在我国最新教育评价机制理念下,教育评价方式早已由一元向多元发展[7],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除宏观层面的教育评价导向外,从实际教学来谈,美术教师还需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转而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仅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8],也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有所帮助。美术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其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之后教师再进行过程性点评。学生自评是在对自我的评价过程中,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反馈并且能够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9]。学生互评可使学生看见同学身上的优点,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其二,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评价语言应该多样化、个性化,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艺术语言,针对不同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10]。

(四)搭建个性化展示平台

当前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趋于多元化,学生的个性化展示平台也应随之多样化。首先,一个好的展示平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专业自信,也能使学生从别人的作品中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与技巧,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其次,展示平台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合作可以产生不同的火花,创造出更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最后,对于非发达地区来说,个性化展示平台可偏向本土化,比如特有的节日活动上,特有的民族文化中,都可为美育搭建更多样化的展示平台。

(五)增加美术教育资源的投入

一方面,小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需要充足的教育投资,相关部门要重视美术教育资源的实际投入,加强对小学美术的投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使一线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教育管理者要将学校美术教学纳入常规管理工作,配备专业的美术教室与活动室定期检查美术教学效果,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充分挖掘本地的特有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重视美术教师资源的投入,积极招聘专业对口的美术教师。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之后,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质量也将随之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本土文化进入美术课堂、搭建个性化展示平台、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的评价导向与增加美术教育资源的投入等方式进行。良好的美术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化理解、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美术素养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