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人民性的艺术书写

2023-11-15张毓喆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记忆时代

张毓喆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最鲜明的核心思想和品格特征,始终贯彻于新中国的发展脉络中,指引着人们的思想与实践活动,并为文艺作品的创作提供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1]这彰显出“人民性”在社会主义文艺中的重要性,也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之所以能被观众接受、被市场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其深蕴“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现实生活,彰显求真向善的积极立场,既有现实思考又有美学特色,实现了文艺创作的时代使命和社会价值。

一、内容主旨:家国情怀与集体记忆的影像呈现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以鲜活的主旨内容呈现时代表征,凝练人民的利益诉求,依靠历史框架中的家国情怀和集体记忆满足人民的情感需求,透过影像的方式构建家国认同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家国同构这种社会构形是家国情怀的关键,强调家庭和国家的结合、个体发展与祖国发展的联结。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书写着赓续传承的家国情怀。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展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饥寒交迫条件下的顽强抗战精神,杨家兄弟三人相继投身战场,这既体现着小家内部的抗战精神传承,也彰显出“舍家为国”的家国大义。延续前作的《长津湖之水门桥》更加浓墨重彩地表达爱国主义情感,雷公、平河、余从戎、伍千里的牺牲均显示出自我精神与祖国精神的融合,自我力量对民族力量的贡献,满足了观众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理想形象的认同,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在电影所塑造的历史情境中形成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认知,激发起观众的家国情怀。

人民作为现实的主体,对社会变迁和人生百味有着最为直接的感受。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在故事的讲述中唤醒人民的集体记忆,以集体记忆凝聚身份认同。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它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现实的社会群体都有其对应的社会记忆。[2]在新时代的传播语境下,集体记忆通过电影这种媒介形式再现,以强调或抹除细节来重新塑造集体记忆。例如《我和我的祖国》上映时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时间节点,电影选取了七十年中七个经典的重大事件,使不同时代、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观众都能找到所熟知的个人记忆,因而也更像是一部祖国奋斗史,带领观众重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故事。尽管记忆可能是模糊且不连贯的,但通过电影再现、重构等叙事手段,观众的集体记忆与影像得以对应,使得记忆更加稳固。如果说《我和我的祖国》是以重塑的方式唤醒集体记忆,那根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则让观众看到了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对集体记忆的正书写。2019年冬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白衣逆行者勇敢无畏冲锋在前,不顾自身安危守护人民生命安全,人民群众原本平静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人以各种方式感同身受,甚至参与其中。抗疫这个话题作为当代人民共同经历的一段集体记忆,观众更易将自身代入其中,影片也正是通过这段全民记忆碰撞出全民情感,让观众看到集体记忆的铸成过程,在后疫情时代有所反思。

二、价值选择:多元题材和平民视角的话语表达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并非对特定题材或风格的限制与规定,而是一种普遍的砥砺性的表征,是“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的亲民性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表达。[3]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在题材选择方面呈现出开元包容的特点,既有对革命历史题材、重大历史事件的书写,也有对于现实民生的深刻挖掘,是对时代历程的艺术回望,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描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旋律电影与现实主义愈发贴近,这些影片聚焦社会的发展,关注人民生活,影片中所讨论的话题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也正是当下人民最为关切的社会议题。文牧野导演2018年的作品《我不是药神》虽是小成本制作,却收获高票房和好口碑,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影片将镜头对准买不起天价药的白血病患者和为他们代购仿制药的群体,聚焦中国人民几十年来持续关切的“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问题,法与情、钱与命的博弈点燃了舆论风暴。在影片播出后,立法机关对舆情进行回应并作出重要举措,新版《药品管理法》规定“进口国内未批的境外合法新药不再按假药论处”,影片中所提及的治疗白血病的特效药也被列入国家医保范畴。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从治标、治根到治本,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秩序。与此相关的影片《扫黑·决战》站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周年收官节点,融重大的社会真实事件于剧情之中,例如孙小果案、操场埋尸案、李氏兄弟案,真实还原并披露斗争中铲除黑恶势力及其背后保护伞的细节和过程,让人民在凝练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党和国家扫黑除恶的决心,守住了人民的心。再如2022年的《人生大事》关注到中国人较之避讳谈及的死亡和殡葬话题,以温情的方式让观众“泪中带笑”地体悟生命哲学,满足了观众对民间殡葬业的好奇心理,也反映出殡葬工作者在社会中备受偏见的现状。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浸染中,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不断扩大创作疆域,呈现出数量与质量齐升的现象,以高票房和好口碑彰显其不断进化的“姿态”。[4]

纵观新时代以来几部被广泛认可的主旋律电影,在艺术主体的选择和塑造方面都呈现出平民化和多样化的特点,谱写了一首首传奇性的平民史诗。新时代主旋律电影避免了传统的高大全精英叙事的方式,并非通过塑造英雄楷模来进行叙事,而是将目光放在了平凡小人物身上,采用以小见大、以微观知宏观的方式,以饱满的人民性讲述他们的平凡故事,这些故事贴近受众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验,符合受众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特征,以受众本位的路径实现了有效传播。2019年国庆档《中国机长》改编于真人真事,影片没有将机长这一英雄形象脸谱化,而是还原到普通人形象上,淡化了英雄主义色彩,着重表现机长的日常生活和机组人员面临突发灾难时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接近了观众们的平民意识,使机长这一角色更加“接地气”。2020年国庆档《我和我的家乡》也采用平民视角,五个故事单元的主角都是与观众一样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但通过人与人、人与家乡的联结传达出了不普通的情感力量。出租车司机张北京、农民发明家黄大宝、乡村教师范老师等,都是与时代发展贴近的普通人,电影中“我”的形象或许也是银幕前的“我”,是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也是每一个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平民英雄。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对人民主体的表现范围愈加扩大,它将镜头聚焦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艺术化展现社会多元场域的生活细节。教师、警察、医生、学生、司机、农民工、媒体人、乡村书记、殡葬师等各种形象都被搬上银幕,中国当下社会中人民所面临的生活、工作、感情难题得以有质感地呈现。拉康的“镜像理论”描述了“自我”如何在与另一个完整对象的不断认同中实现构建,对于观众而言,银幕是婴儿镜像阶段的延伸,在观影时他们会将自身形象代入电影角色,从中找到自己关于某些事物的亲身体验,使潜藏在内心的无意识得到升华,从而完成自我的构建,实现对电影主体角色的镜像认同,这在人民性立场之上,越发的完美贴合。

三、营销宣发:多渠道宣传和情绪营销的双重发力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边界的消解加速信息的扩散速度,电影的传播路径也发生转向。以抖音、快手、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成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传播的重要手段。新媒体平台拥有并可以凝聚强大的用户流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可以与电影形成联动,在碎片化时间的片段观看可促成观众走入影院观看完整电影的行为。微博则通过话题的发布、意见领袖的引导形成舆论场域,提升主旋律电影传播的热度。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5]新媒体高参与性、强互动性的特点使得人人都成为传播者,个体的传播力量不断积聚,在二次传播中打造电影口碑。同时,新媒体也为主旋律电影面向观众提供了平台,不少电影开设专门的抖音、微博账号,发布与影片相关的视频、话题和营销活动,实现了与用户的有效对话,众多观众对影片精彩片段、主题曲、重要角色等内容重新“编码”,使得更多细节和内容有机结合,让主旋律电影通过再生产得到延伸。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以敏锐的目光和细腻的情感洞察社会百态和人民生活,通过情绪营销巧妙宣传,实现对观众的情感疗愈与心理按摩。情绪营销的核心在于情感共振,它利用普世情感将影片中的某一情绪价值放大,从而调动观众的观影热情和传播热情,拉动票房和口碑双双增长。国产电影票房Top3《长津湖》《战狼2》《你好,李焕英》均利用情绪营销取得不错的票房。《长津湖》在映后话题和热度持续不断,影片通过抖音、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真实场景的高度还原与制作给观众带来视觉体验的同时也激活了观众潜意识里的爱国情怀。影片中志愿军在冰天雪地恶劣天气下吃冻土豆的情节引发网友们集体忆苦思甜,不少网友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晒出自己吃冻土豆的感受和体会,感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有观众感慨“影片没有彩蛋,但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灯火通明、高楼耸立,这就是最好的彩蛋。”《战狼2》中多处让观众热血沸腾的动作戏以及“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口号,都是对观众情绪的引导,点燃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2021年《你好,李焕英》在春节合家欢的节点上映,通过海报、春晚小品、线上与线下共同进行宣传,以温情的方式触及观众心底最柔软细腻的位置,经典台词“我的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了”“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引发观众对于母爱和亲情的思考和审视,为当下的代际沟通提供了话题,使得观众从情感唤醒到话题思考,再到做出实际行动。2022年国庆档头部影片《万里归途》也利用情绪营销,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发布多条短视频进行密集宣传,宗大伟举起外交护照、白婳在飞机上抱着丈夫的骨灰盒极度克制眼泪的视频,点赞量都到达200w,让观众有“祖国在身后”的牢牢安全感和归属感,提升了观影期待。电影作为一种“被凝视”的艺术,观众在观看时从来不会置身事外,他们的心理情绪会跟随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绪而跌宕起伏。从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视角来看,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对于观众而言,生活在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面临着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激进、反叛等心理,需要得到情绪疗愈与心理按摩,走进影院观看电影这一行为基于他们以上这些特定的个人“需求”,半公开的影院环境暂时切断了与真实空间的联系,让观众自主打开眼泪或笑声的闸门,获得沉浸式观影体验,从而使内心情绪得到舒缓宣泄,使思想压力得到纾解释放,让他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在高压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到主旋律电影所蕴含的时代温度。

结语

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产物,肩负着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传播国家核心价值观、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进入新时代后,主旋律电影磅礴发展,成绩斐然,但在其迎来创作热潮和巅峰发展的时刻仍需保持冷静思考。若要实现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创作中应始终坚持“人民性”,做到让人民创造故事、让人民成为主角、讲故事给人民听、将人民故事讲动听,努力缝合主流意识形态与人民之间的心理罅隙。另外,在全球化语境下,主旋律电影如何被更大范围的受众认可和接纳,如何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如何彰显具有普世意义的思想价值观念,如何在新时代永葆活力、葳蕤蓬勃,这仍值得电影创作者不断去思考和探索。

猜你喜欢

记忆时代
夏天的记忆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记忆中的他们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端午记忆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