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鲟鱼集约化养殖尾水处理技术

2023-11-14黄雅贞郭婧曾庆祥曾小荣赵大显简少卿

中国水产 2023年10期
关键词:鲟鱼沟渠尾水

◎ 文/黄雅贞 郭婧 曾庆祥* 曾小荣 赵大显 简少卿

本文介绍了鲟鱼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四池两坝”尾水处理工艺及其建造方法,尾水治理效果显著,可供相关鲟鱼养殖从业者参考借鉴。

养殖鲟鱼主要包括西杂鲟、俄罗斯鲟和史氏鲟等品种,具有营养丰富、肉质口感佳、无肌间刺、软骨可食用、产量高等优点。鲟鱼属高耗氧、高窒息点鱼类,主要采用流水式养殖,水资源消耗大,传统养殖模式中养殖尾水如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天然水域中,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近几年来,随着环境监管力度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为减轻水产养殖尾水对环境的污染,全国各地开始探讨兴建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对水产养殖尾水进行系统处理后再排放。赣州市畜牧水产研究所和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根据鲟鱼养殖特点,设计了一套鲟鱼养殖尾水的处理工艺,在龙南九连山碧水闲居农庄、龙南安基山鲟鱼养殖基地等多个鲟鱼养殖场进行了试验示范,应用效果较好。

一、鲟鱼养殖尾水处理工艺设计与设施建造点

(一)工艺设计

目前,养殖尾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三大类。根据鲟鱼养殖的实际情况,为避免产生二次污染,鲟鱼养殖尾水处理主要采用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结合鲟鱼养殖尾水量较大、交换较频繁、污染程度低等特点,团队设计了鲟鱼养殖尾水处理工艺。按功能池划分,鲟鱼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由养殖尾水收集沟渠、沉淀池、第一过滤坝、曝气池、第二过滤坝、微生物处理池、水生植物净化池等组成。由于是集约化工厂化养殖,鲟鱼养殖池面积要比养鱼池塘面积小很多,但其养殖尾水量较大,因此,鲟鱼养殖基地整个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的建造面积比例要比池塘养鱼尾水处理设施的建造面积比例大,为养殖池总面积的8%~12%。经处理后的外排水质较好。鲟鱼养殖尾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鲟鱼养殖尾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二)各功能池作用与建造

鲟鱼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结构俯视图见图2。

图2 鲟鱼养殖尾水处理设施结构俯视图

1.养殖尾水收集沟渠

作用:收集所有养殖池的尾水,沟渠中的过滤网对尾水中可见固体物进行初步过滤,防止管路堵塞,影响设备正常使用。初步过滤后的尾水通过沟渠或PVC管集中进入沉淀池。

建造要求:尾水收集沟渠一般为明沟,面积为养殖尾水处理设施总面积的3%~5%。收集沟渠沟壁为12cm宽的砖砌体,水泥砂浆粉刷,沟渠长宽高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连接沉淀池端口附近设有过滤网,与养殖池、沉淀池之间用直径250mm~300mm的PVC管相连接。

2.沉淀池

作用:对鲟鱼养殖尾水进行第一步处理——收集和沉淀。因鲟鱼养殖尾水中含有残余饲料和排泄物,沉淀池(养殖尾水收集池)内可放养一定数量的滤食性鱼类(如鲢、鳙)及杂食性鱼类(如鲤、鲫等),既能有效降低尾水中的有机物含量(N、P等),又能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

建造要求:池形呈长方形或圆形,面积占尾水处理总面积的25%~30%,池深1.5m~2.0m,池堤用48cm宽砖砌墙,水泥砂浆粉刷。池底水泥硬化并用水泥浆抹面,保持光滑。

3.过滤坝

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第二步处理——过滤,过滤吸附未充分沉淀的生物絮凝物、鱼类粪便以及杂质等。

建造要求:分两道过滤,即第一过滤坝和第二过滤坝,均由砖砌坝体和过滤坝体两部分组成,面积占养殖尾水处理设备总面积的5%~7.5%。第一过滤坝位于沉淀池与曝气池之间,第二过滤坝位于曝气池和微生物处理池之间,其长度和高度与两边各功能池的池堤长度和高度一致,宽度为1.5m~2m;两端的砖砌坝体两侧各为48cm宽的砖砌墙,坝体中间填充泥土;中间段的过滤坝体两侧各为24cm宽的蜂窝砖墙,蜂窝砖墙的中间填充活性炭、沸石、陶粒等过滤材料,过滤坝体长度为整条坝体总长度的1/3~3/4。

4.曝气池

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第三步处理——曝气。需在池中安装微孔增氧设备,对尾水进行充氧曝气,氧化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机物,消除水体中的有害气体或挥发性物质。

建造要求:面积占尾水处理池总面积的10%~15%,池深1.5m~2.0m,池堤为48cm宽的砖砌墙,水泥砂浆粉刷,池底用水泥砂浆硬化。设备由罗茨鼓风机、曝气管、微孔纳米曝气盘等组成。

5.微生物处理池

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第四步处理——微生物净化,利用微生物分解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以及部分菌、藻类,需定期向池内投洒适量经审批的微生物制剂。

建造要求:面积占尾水处理总面积的10%~15%,池深1.5m~2.0m,池堤为48cm宽的砖砌墙,水泥砂浆粉刷,池底水泥砂浆硬化。处理池上方装有可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的投料架。该池与水生植物净化池之间用直径250mm~300mm的PVC管连接。

6.水生植物净化池

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第五步处理——水生植物净化,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氨氮、营养盐等,对尾水再次净化。

建造要求:面积占尾水处理总面积的30%~40%,池深1.5m~2.0m,池堤用48cm宽砖砌墙,水泥砂浆粉刷,池底不硬化,保留土质底。净化池另一端设有直径250mm~300mm的PVC排水管。池水表面可移植适量的浮萍、水葫芦,也可利用浮床技术种植一定数量的空心菜等经济作物;水底种植一定面积的沉水植物如矮生苦草、刺苦草、金鱼藻、轮叶黑藻,也可种植具有观赏作用的荷(莲)花等景观植物,其中金鱼藻、轮叶黑藻较适合冷水鱼养殖尾水处理。

二、应用与效果

龙南九连山碧水闲居农庄和龙南安基山鲟鱼养殖基地利用该鲟鱼养殖尾水处理工艺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试验。为检验尾水处理设施的应用效果,本团队对龙南九连山碧水闲居农庄和龙南安基山鲟鱼养殖基地处理前后的养殖尾水进行了相关理化指标的检测,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鲟鱼养殖尾水理化指标检测表

从表1可以看出,经尾水处理设施处理后,龙南九连山碧水闲居农庄和龙南安基山鲟鱼养殖基地的养殖尾水的悬浮物、COD、BOD、总磷、总氮等理化指标值下降明显,说明尾水处理效果显著。

三、小结

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养殖尾水的有效处理对解决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鲟鱼养殖尾水处理工艺流程根据市面上现有相关技术进行了优化,针对鲟鱼养殖尾水量大、污染小等特点,将原来普遍使用的过滤池改为过滤坝,并且与沉淀池合并,较大幅度地节约了用地面积和建造成本,且过滤坝的过滤效果比过滤池好。利用本养殖尾水处理工艺建造的尾水处理设施具有建造成本低、维护简单、处理效果好等优点。此外团队在实践中发现,本技术不仅适用于鲟鱼养殖模式,也适用于鳗鱼等其他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模式,可供相关养殖从业者参考。

猜你喜欢

鲟鱼沟渠尾水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浅析农田建设项目中沟渠施工技术及受到破坏后的治理方法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对水环境影响及对策
复合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的设计
灌区沟渠对氮磷的截留机理及去除效果研究
洞庭湖典型垸内沟渠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100岁的鲟鱼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