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多元底色上实施国家认同教育
2023-11-14应碧徽施雨丹
文_ 应碧徽 施雨丹
新加坡是一个汇集多种族和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就种族组成而言,华人占总人口的74.1%,马来人占13.4%,印度人占9.2%,其他族裔占3.3%。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培养被视作“建设好国家的关键”。因此,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让他们从心理上认同一个新加坡,认同作为“新加坡公民”的身份,为新加坡的发展建设投入自己的力量。目前来说,新加坡国家认同教育已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以“多民族混居、多民族共学、多民族共进”为特征的局面。
以政府力量为保证,指向共同价值观
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实施国家认同教育的基石。新加坡政府认识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构建“各种族和各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都赞同并赖以生存”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强化新加坡人的归属意识和认同感。为了凝聚共识,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One People,One Nation,One Singapore)的口号。1991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为各民族、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民众所共同接受的国家意识观念,发布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五大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在教育领域,新加坡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新加坡21世纪能力和学生成果框架》,该框架以“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六大价值观为主,而这些价值观也被认为是构建社会和国家价值观的基础。
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观念还需实践层面的深入。其中,教育方式最为集中的莫过于新加坡一年一度的国庆游行、国庆集会演讲、国庆主题曲及国庆庆祝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了庆祝新加坡的成立、展示国家的军事实力、展现政府卓越的执政能力,还旨在给公民灌输强大的国家认同感。新加坡历任领导人,如李光耀、李显龙等,都会借着总理国庆演说、国庆群众大会等形式,在全社会倡导共同价值观。除此之外,新加坡每年还开展20多项全国性的教育活动,如“睦邻运动”“国家礼貌运动”“诚信意识周”等,借此宣传共同价值观和公共道德。新加坡政府鼓励所有组织和学校在任何适当场合,如学校集会、新加坡武装部队日、国庆阅兵和国庆纪念仪式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背诵国家信约(National Pledge),对新加坡宣誓效忠。信约具体内容为:“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以教育政策为引领,培育新加坡公民
教育政策是政府实施国家认同的关键手段和工具。新加坡以“国民教育”(National Education)政策为抓手,辅之以“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政策,打破各种族间的隔阂,增强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意识,培育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国民教育”政策。新加坡于1997年在学校中推行该政策,以提升学生与国家之间的凝聚力,增强国家认同感。该政策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以下四方面的能力:一是了解新加坡的历史、现实和挑战;二是建立新加坡公民的身份认同,培养对新加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实现个人的生活目标,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发挥作用;四是培养社会意识,具备批判性思维,成为了解地方、地区及全球性问题的积极公民。国民教育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Committee)还于2007年发布“头、心、手框架”(Head,Heart and Hands Framework),从而鼓励学生在认知、情感与实践上与新加坡产生联系,加深认同感。在参与“头”时,学生应了解知识并思考问题,深入了解新加坡面临的挑战及作为新加坡人的含义;在“心”的接触中,学生应与新加坡故事产生情感上的联系,欣赏新加坡并产生更深层次的归属感;在参与“手”的过程中,学生应努力回报社会,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新加坡的未来作出贡献,在社会的不同领域中发挥领导性作用。
“双语教育”政策。1966年,新加坡出台以英语为基础的双语教育政策。在学校,学科课程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而每个学生的母语—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作为“第二语言”在学校中进行传授。新加坡教育部长陈振声于2021年11月24日表示“‘双语教育’是新加坡国家认同的核心……它超越了理解语言的范畴,为新加坡人提供了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和观点来定义新加坡的国家身份”。双语教育政策把英语确立为新加坡人的共同语,使民众的语言认同由各自的母语指向英语,并以此打破种族间的语言障碍,促进文化交流与认同,从而实现国家认同,形成了新加坡特有的“儒家的伦理观念、马来人的传统、印度的精神气质以及西方持怀疑态度的探究方法和开放的话语方法”相结合的多元国家文化特征。
以学校课程为支撑,渗透国家认同观念
课程是承载民族文化与国家意志的显性载体,故新加坡重视学校教育特别是系统性课程在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中发挥的作用。
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该课程覆盖新加坡中小学和大学预科学段,以“尊重、责任、韧性、正直、关心和和谐”六大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身份认同、人际关系和抉择”三大理念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坚韧和良好的社会情感能力、为未来做准备、成为积极公民”为四大目标,涉及“个人、家庭、校园、社区、国家、全球”六大范畴。其中,就校园和社区范畴而言,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关怀他人,并为社区和国家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国家范畴聚焦于“建立国家认同感,重视国家建设”,要求学生“以身为新加坡人为豪,对新加坡充满归属感,并致力于国家的建设”“身为一名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公民,及时对社区、国家和全球性课题进行反思并做出回应”;全球范畴聚焦于“心系祖国,放眼世界”,同样对学生的公民责任提出要求。除理论教学外,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还基于体验式教学法提供给所有学生以下活动:课外活动、小组学习之旅、教育和职业指导、国民教育纪念日、户外探险学习小组训练营、学生领导力发展计划及行动中的价值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真实、有效地形成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
社会研究课程。该课程覆盖新加坡中小学学段,通过研究社会关切问题来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技能和学习价值观,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新加坡社会价值观,关心生活中的社会与世界,培养交际中的同理心”。课程以让学生成为“知情、关心、积极参与的公民”为目标,以“个人—社会—国家—东南亚”为主线,以新加坡国家的相关内容为重点。以社会研究课程小学阶段的各主题为例,一年级是“认识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二年级是“作为一个国家团结在一起”,三年级是“了解新加坡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挑战”,四年级是“认识新加坡的过去”,五年级是“了解新加坡的国家发展历程”和“认识东南亚地区的多样性和互联性”,六年级是“认识文明特征与文化遗产”。
以课外活动为辅助,加深国家认同情感
课外活动(Co-curricular Activities,以下简称CCA)是新加坡所有学生必须参加的非学术活动,也被视作实施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手段。1966年,时任教育部长王邦文就将CCA看作向年轻人传递道德价值观和国家认同感的关键手段。CCA强调给学生“传递价值观并发展能力,同时促进社会融合,加深学生对社区和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新加坡教育部在小学和中学后阶段大力鼓励各学校实行CCA,并在中学阶段强制实施CCA。目前,学生可以在俱乐部和社团、体育运动、制服团体及视觉和表演艺术四个类别中选择自己想参加的课外活动。就CCA中的制服团体而言,主要包括男子旅、女子旅、新加坡女童军、国家学员军团、国家警察学员军团、国家民防学员军团、红十字青年会、新加坡童军总会和圣约翰救护队等。学生通过参与CCA,能够更加切实地培养国家责任意识、发展公民身份认同,从而激发爱国感与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