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策略与路径探讨
2023-11-13周萍
周 萍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重庆 400000)
面对后疫情时代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劳动力市场萎缩、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等不利因素,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要主动求变,勇于突破,研究并采用适应新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不断探索人才的高质量、持续发展路径,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夯实扩大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助力提升产品用户信赖度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人才策略制定的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目标导向、综合施策。围绕企业目标、培育员工主体、扩大激励措施、促进产能提升,以务实管用的政策和改革举措,增强人才获得感。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务求实效。聚焦人才的难点堵点继续“啃硬骨头”,着力提高人才生产、生活环境,切实解决人才关心的问题。
第三,坚持系统集成、协同推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各部门有机衔接、统筹推进,促进企业内上下联动,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放大综合效应,增强内生动力。
二、企业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策略和路径
(一)组织变革,建立球形组织
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应对其自身进行的整理和修正,统称为组织变革。组织变革可以从任务、结构、技术及人员等因素进行,而根据企业变化的发展目标对原有组织结构进行再设计,即组织结构的变革。除了传统的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和矩阵组织形式外,还有目前组织生活活动十分流行的团队结构形式,而球形组织则是其具体形式之一。球形组织是将企业的共同目标贯彻至组织上下,并将原来的按照职能分配工作的管理体系,转变为球形组织,类似一个球体,以产品和任务为中心,向外围发散至人员、部门或地区,打破部门或地域边界,采用跨团队合作的方式,聚焦场景化及用户需求与体验,员工实现无边界、多角度。以结果为导向,以小组为基础的多样化工作,并通过扁平化管理,工作目标与信息共享,实现资源整合及团队之间的交错型沟通。团队成员快速行动,从而做到对市场需求的及时反应,同时,在工作环境及与同事的配合方面提升了员工工作满意度。例如,企业内部单独成立“卓越运营”推动的项目小组,通过充分的跨部门合作,快速反应客户需求,在带动不同区域就区域质量提升、流程改进、效率提升、数字化改造、智能制造及成本优化等方面进行改善的同时,也识别和培育了一批熟练运用精益生产方式、解决企业生产问题的人才。或者就质量方面成立新质量快速响应球形小组,以重点产品为载体,建立分级管控机制及快速响应机制,打破组织界限,让用户声音直达关联部门,集成资源快速推进与决策,降低平均解决周期,新产品质量问题解决成效显著提升。同时,现存产品的焦点问题也得到高效解决,用户建议也被同步输入新产品进行快速迭代,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成员间的协作、沟通等工作能力。
(二)完善人才体系,制订双循环人才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双循环”的发展规划,努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运用到人才策略上,“双循环”也是企业应对外部变化、打造人才优势的重要途径。这里的“双循环”指的是企业不但要持续吸引外部人才,也要做好内部人才的盘活,实现人才灵活流动双循环。外循环使企业具备难得的“外部竞争优势”并有利于平息并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带来新思想和新的经营方式,有利于创新;内循环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且因员工对企业熟悉,适应时间也较短,有利于迅速展开工作且吸引外部人才,内外结合,才能更好地完善企业的人才体系。从合资的股东方、子公司及分公司中高效地实现人才互通,无论将股东方的人才引入本公司还是输出人才到其他兄弟公司,都有十分便利的条件,这样的人才互通也是一种外循环和大循环的具体体现。此外,在企业内部,公司需要打通员工跨职能、跨区域的调动通道,建立并完善调动体系,实现新的人岗匹配及人才内部流动,打通因人员问题造成的业务堵点,难点。调动是员工在组织中发生的水平流动,有助于员工获得新的知识,增强对于组织中不同岗位、不同职能的理解和认识,也使员工有机会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改变因在一个职位上停留时间过长而导致的职业倦怠;同时,使企业内部更有活力,不仅激活现有员工奋斗动力,也能激发新员工热情斗志,通过工作实践,进行短时间的职位轮换和较长时间的工作调动,进而形成人才发展的内循环、小循环,既灵活运用现有人才,又能降低离职率,提高员工满意度及敬业度。
(三)构筑全职业生涯培训体系
近年来,培训关注的重点正在从教会员工掌握某些具体的技能转向强调一种更广泛的目标,即知识的创造和分享,从单次培训转变为对员工的系统培训,从被动安排到赋能员工。这种视野更开阔的培训就是高阶培训及全职业生涯培训。高阶培训是一种将培训与组织的战略性经营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培训管理实践,它有助于营造鼓励持续学习的工作环境,推动员工了解自己所处的整个工作系统,包括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所在部门的内部关系以及部门之间的关系等。全职业生涯,是指一位员工从进入企业开始,一直到退出企业为止的整个工作周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的集合,关注的是一位员工在一个企业内部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状况,反映的是一种组织功能,是企业培训与开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企业和员工的双重需要的角度制定和实施的帮助员工在企业内部成长和发展的路径以及相关的支持手段。高阶培训及全职业生涯培训显然有助于组织最终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组织成员总是在努力不断地学习新东西,并且将他们所学到的新东西持续不断地运用于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改善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在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变革能力等方面不断强化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培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与组织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培训被视作为了帮助组织创造智力成本而设计的整个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不仅发生在员工个人层次上,还发生在某一员工群体以及整个组织的层次上,这样组织就能够在长期发展中将学到的东西保留下来,即使组织成员此时已经离开了组织,他们的知识也能够留在组织之中。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建立从新员工到高级总监的全职业生涯的培训体系赋能员工,一些方法如下:
1.与本土技能培训中心形成战略合作,实现持续的技能培训;2.建立产教融合平台,与职业学校形成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既解决短期用工问题,又为职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3.对于优秀的管理技术人员,提供研修班,青干班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机会;4.按员工不同生涯,通过“启航-飞航-引航-领航”计划,对主管、高潜力人才、经理、总监进行针对性培养;5.提供在线慕课平台,随时随地帮助员工碎片化利用时间,实现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升;6.开展各岗位应知应会培训并举办公司内部技能大赛,组织员工参与行业内及政府部门等开展的技能大赛,促进员工职业技能增长。
(四)发挥工会带动作用,运用柔性管理方法为员工赋能
工会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相较于领导者的关心工作,更关心人,作为企业职工的“温暖港湾”,以真挚的情感发挥出增强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促使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作用,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自我疏解的诉求。工会发挥带动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
1.关心生活,温暖心灵
建立和完善各种富有人情味的工作方法、生活设施,提高员工生产,生活的舒适度,建立员工活动中心,供员工开展企业文化,文体活动;对于处于三期的女性员工,建立“妈咪屋”,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这是企业吸引人才并能留住员工的优势之一。
2.发端于心,热忱待人
带动管理人员深入生产现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言行发端于心,加强与员工感情沟通,培养一种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建立一种敬业和谐的合作氛围,组织影响管理人员善于进行充满人情味的情感管理,开展加班、夜班等特殊工作环境慰问,为企业注入减少内耗、理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3.互相理解,顺畅沟通
带动推进管理透明化,管理人员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设立扁平化的沟通渠道,定期组织面向全公司人员的沟通。接受个体差异并愿意花时间倾听和理解差异,提升员工归属感,打造创新文化和能力。
4.开诚布公,倾听意见
设立工会小程序,关心每周的热点问题,职工心中有不快之事,有建议要提,可向区域主席反馈,主席须解答职工提出的问题,形成快捷反馈渠道和机制;另外,可以建立总经理信箱,定期回复员工关切问题,涉及员工切身利益事件需坦诚地与员工沟通并公布,最大限度地与员工达成一致,消除或减少疑问,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5.搭建平台,激发动力
为激发员工内生动力,让员工自己找到成功乐趣,面对不同员工的需求,搭建技能提升平台、工程师之家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同时提供企业内外的练兵舞台,企业内包含各种有针对性的激励与奖励措施。例如,季度性劳动竞赛、青年岗位能手评选等;企业外如工匠杯技能大赛、当地省市及国家级技能大赛等。总之,为员工赋能不断寻找各种可能性,从而让员工体会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乐趣。通过实践创新,赋能人才,驱动岗位建功立业,充分带动并发挥劳模工匠精神、专家人才创新引领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围绕公司经营重点和区域运行痛点,聚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成果落地、创新文化建设,打造公司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同时,赋能每一位员工,及时认可他人,庆祝个人和团队工作上取得的每一个富有意义的“里程碑”时间节点,激发员工内生动力。
通过以上人才策略,促使员工满意度、敬业度持续提高,企业不仅能实现业务上的突破,更能在人才管理方面跨上新的台阶,有力支持雇主品牌的建设。通过加强品牌建设,从而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业绩,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企业与员工长期共同发展的期望与承诺。企业只有将员工视为内部客户,主动倾听他们的需求,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才能让员工真正地感受到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获得满意的工作体验。
三、结语
现阶段,人才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本文提出了建立球形组织、制定双循环人才发展战略、构筑全职业生涯培训体系及工会为员工赋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发展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