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探索与思考*
2023-11-13苑玉竹朱文海
苑玉竹,朱文海
(1.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管委会科技金融部,山西 太原 030032;2.山西高等创新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32)
产业园区是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和经济的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它的类型十分丰富,包括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金融后台、文化创业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科技新城等。产业园区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成长与发展起来的,经历四十余年的发展,我国产业园区逐步由早期的大而全的综合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等以政府为主导的具有行政区域属性的综合性园区逐步向专业化、产业化、区域化的多元化建设的特色园区过渡。当前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产业园所形成的园区经济方兴未艾,正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园区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点
共建科技创新中心是指区域内各种科技创新型企业、孵化器、投资机构、高校院所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组成联盟或联合体,在一个共同的场所,共享资源和经验,共同开展科技研发、技术转化、孵化加速、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创新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促进整个生态快速发展。
园区共建科技创新中心是以创新、协作、分享和共同发展为核心理念,建立一种开放、灵活、高效的创新模式和生态系统,搭建一个集聚各方力量、培育科技新兴产业的平台,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推动和转型。在各方努力下,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可以成为一个“技术荟萃、人才汇聚、产业崛起”的创新平台,带动相关产业的迅速壮大。
2 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意义及必要性
当前,科技创新已不再是某个机构或者个人的“独角戏”,需要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创新。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发挥各个科技主体的优势,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2.1 共建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并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际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园区共建/共享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实践,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围绕生物、半导体、人工制造建设的国家生物药技术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中心等区域或园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等等,在园区内围绕某些或某一类领域集中科技创新要素,共创园区科技创新中心。园区科技创新新模式成为园区汇聚创新资源,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1]。
2.2 共建科技创新中心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迫切需要
当前,相对成熟的产业园区,由于园区内企业数量众多,企业规模和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不同企业之间技术资源存在差异,而且许多企业自身研发机构或部门往往分散在不同地方,各自开展着相同或不同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不同企业和机构之间的创新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这些分散造成了资源互补和合作的困难,也增加了复杂的管理和协调成本,限制了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成果。共建科技创新中心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以下这些问题。
1)优化人才配置。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吸引和集结各领域优秀的科研人才,形成科技创新的“智囊团”。
2)资源整合。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可以整合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实现资金、设备、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优化配置,提高了科技创新的效率[2]。
3)创新合作。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可以鼓励形成涉及多方面的跨学科团队,推动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合作与创新。
3 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典型案例
部分地区已经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合作,比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城、海淀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张江科技城、临港科技城;深圳市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南山区科技园;杭州西溪科创园、云栖小镇;武汉东湖高新区、华中科技园、江夏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高新西区科技城、天府新区等,上述园区聚焦园区特色,系统推进区域或园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1)中关村智能信息产业共创基地。中关村智能信息产业共创基地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淀区政府及中关村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旨在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及应用创新基地。该共创中心聚集了大量高科技公司和研究机构,通过“产学研用”模式,推动智能信息产业发展和应用创新[3]。
2)南京智造产业创新中心。南京智造产业创新中心由南京市政府主导建设,旨在加速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该共创中心聚集了国内外各类机构、企业及专家,提供全过程的技术和商业孵化服务,推动相关技术和产业趋向成熟。
3)东莞智造创新中心。东莞智造创新中心是中国广东省政府在东莞市创立的智能制造创新基地,旨在继续推进东莞制造业的智慧化和创新化,推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该共创中心享有一流的制造技术、营商环境和创新资源,在智能制造领域上率先实现了高质量的跨领域合作。
4 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通过建立多方参与、协作共享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实现了分享设备、实验室等科技资源,降低科技创新成本;实现了多方共同开展创新项目,共同出资、共同分担风险,共同制定创新方案和成果落地计划的协作创新;实现了高水平人才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消除了企业和机构之间的壁垒,促进协作交流、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共赢。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挑战。
1)运营管理。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往往属于由园区独资或多方投资模式,因此其运营的模式、组织管理形式等都需要进行相对明确的确定,否则会导致产权不分、运营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2)利益分配。不同企业和机构参与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不易解决,可能导致各方在合作中存在矛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3)知识产权。共建科技创新中心涉及的科技成果可能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化解各方之间的争议[4-5]。
5 园区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建议
园区共建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整个园区科技创新驱动的“源动力”,其建设要素包括场地、设施、平台、机构和人才等多种要素,虽有其资源共享的优势,也存在运营模式、利益分配、知识产权等客观问题,因此需要借鉴各地成功经验,不断发展和完善,具体建议如下。
5.1 科学设计科技创新中心顶层设计
1)明确共创中心发展目标和定位。园区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必须立足园区实际,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包括产业链的破坏和重构、企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等等。
2)明确共创中心依托主体。园区共建科技创新中心时,要明确中心建设主体。可以由园区管理部门负责主办,也可以由区内“链主”企业牵头组建,甚至可以由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发起设立。
5.2 发挥科技创新中心资源整合优势
1)充分整合资源。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需要集合产业、学术、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通过合作创新的方式进行知识交流、技术共享和产业整合。
2)搭建平台促进创新。搭建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平台,如研发实验室、双创基地等,促进创新团队、企业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对接。
3)产学研用结合。积极引导实践创新和成果的产业化,通过产学研用的方式,同时优化与政策、资金的对接,以推动研究成果尽快落地。
5.3 园区管理部门应发挥组织和引导职责
1)强化服务意识。园区管理部门应强化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服务意识。立足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定期监测市场情况、需求和技术变化,着力推进实现对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技术和服务支持。
2)创造政策支持。园区管理部门可以出台一系列促进创新发展的政策,如提供税收、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创新企业和科技人才。
3)加强宣传推广。园区管理部门利用自身的宣传平台和网络建设,充分宣传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成果,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科技人才投入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
6 结束语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整合提升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上中下游、大中型企业融通创新。鼓励有条件地方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因此园区共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既能充分整合创新资源,又能够有效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而通过科技资源和研究团队的持续投入,园区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将为园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科技创新服务,推动整个产业园区创新创业生态的不断完善。园区管理部门应秉承共创共享的理念,不断优化各项服务,深入挖掘企业及科研机构需求,精准匹配资源,以研促产、以产助学,共同推动园区科技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