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视角下的ERP系统应用分析
2023-11-13杨秀玉
杨秀玉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 洛阳 471039)
精细化成本管理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借助ERP系统进行成本管理,可使制造业企业的降本增效水到渠成。ERP系统平台能够广泛集成与成本管理相关的信息,深层次地展现成本的影响因素,但ERP系统目前在制造业企业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ERP信息平台应该被重点关注。
一、ERP系统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应用优势
(一)有利于数据透明共享、数据实时处理
制造业企业利用ERP系统将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财务等环节全部或局部串联,通过强调系统流程控制、系统维护人员的分工与合作,既可以提升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也可以增加信息的透明性与共享性,防止中间环节人为操控成本数据。同时,系统集成的相关信息可以方便使用者随时按照关键字段抓取数据,形成统计报表,提高基础数据的整理效率。
(二)有利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ERP系统通过规范流程设置、建立健全产品BOM、优化实物流转过程、集成人力和财务等信息,为成本核算提供了准确、完整的核算基础。
成本核算主要分为归集和分配两个步骤,即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通过一种或多种分配原则,将相关成本分摊至具体的产品中。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不能依据成本发生的动因对产品成本进行分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成本核算的资料不支持。ERP系统的科学使用则为制造业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打开了方便之门。直接材料成本通过产品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s,BOM)将材料成本从产品源头开始归集;直接人工成本通过派工单、返修单等基础工时信息,可将人工成本归集到各个产品中;间接生产成本根据成本发生的动因通过产品工时、定额材料等信息也可具体分配到各产品中。
通过定时规范地维护ERP系统信息,可以使价值信息及时、完整地体现到产品上,从而做到实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统一。传统的实际成本法不能根据实物流转的真实状态完整地匹配成本,尤其是在成本已实际发生并转移到产品上但企业账务未能及时处理的情况下,成本不能完整地根据实物状态分配至产品。运用ERP系统,通过跟踪实物流转、结合财务信息等可以有效解决成本不完整的问题,从而保证“三流”的统一性。
(三)有利于成本分析的深度挖掘
成本分析不能仅停留于财务数据的增减变动分析,也不应止步于经营结果的事后分析。财务人员应深入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等前端流程,从本质上揭示生产经营的财务结果。
产品设计是采购和生产的基础,决定了后续采购内容和生产环节。其中,设计方案中产品材质和工艺路线是影响产品成本的两大关键因素。因此,制造业企业可以将所有的设计方案维护到ERP系统,利用系统模拟各个方案的生产成本,在产品性能最优的情况下选择生产成本最低的设计方案。
采购环节是成本核算的开始。该环节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采购以及构成产品的部分零件和辅助生产材料等的采购。利用ERP系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管控成本:一方面,通过设置比价流程,强制采购人员通过正式的对比采购价格、采购产品交期、采购产品质量等方面综合选择最优的采购供应商。另一方面,为采购节约差和超支差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制造业企业应特别重视采购超支差,利用ERP系统可以从价格差和量差两方面着手分析。价差方面制造业企业应关注采购价格变动的合理性;量差方面制造业企业则应关注工艺路线是否可优化,生产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生产环节是产品成本发生的主要环节之一,影响因素也多种多样,但同样可以通过ERP系统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方面,实际加工工时与产品设计定额工时的差异。受人工加工因素影响,实际加工工时可能与额定工时有差异,此时,应重点关注加工工时的差异是否为偶然或者可避免,从而降低加工环节的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各生产加工工序造成的废品成本。投入、产出差异大也是造成产品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制造业企业应着重考虑是否可以通过优化工艺路线来降低生产的废品成本。
(四)有利于降低备货成本,减少冗余库存
ERP系统可通过设置计划流程,使销售计划、采购计划、生产计划环环相连,同时将计划与库存相结合来限制采购和生产的无序投入。
销售计划是一切计划的源头,将销售计划与库存对比,可分解为采购计划和生产计划。采购和产生部门只有依据计划才能开展后续工作,这不仅能降低采购和生产的盲目性,也能减少生产过剩导致的资源浪费。
将计划与库存结合,既可降低加工周期,也可充分利用库存,提高存货的周转率。
二、ERP系统在制造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领导不够重视
制造业企业的部门领导一般重点关注生产,认为完成生产任务是当务之急,从而忽视了成本管理和部门基础管理。即使公司已为部门开发了ERP系统,由于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不重视,系统也形同虚设。当ERP系统失去数据的及时维护,或者失去数据的标准性时,ERP系统不仅不能为生产和管理提供帮助,甚至会变为企业的累赘。
(二)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员工素质不能满足要求
由于部门的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系统数据前后不一致,或者实物流转未按照系统设置的流程进行,进而导致后续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增加,成本核算不完整、不准确。另外,部门员工对ERP系统操作不熟练,没有形成规范操作习惯,后续也没有相关的奖惩制度束缚,使部门人员维护数据较为随意,差错率较高。
(三)数据维护滞后、缺失,无法支撑成本核算
部门日常不能定期维护ERP系统的相关数据或者人为遗漏部分数据,导致系统信息滞后于实际实物流转信息;同时财务价值也不能完整、及时地与实物相匹配。因此,ERP系统不能正确反映部门运行的数据结果,也不能为财务成本核算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三、ERP系统在制造业企业应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ERP设计
ERP系统涵盖的内容广泛、功能多种多样,制造业企业应结合自身产品和生产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ERP设计。ERP系统的设置,在满足公司流程设计的要求下,也应满足各个部门的差异化操作需要,尽量简化操作程序和操作内容,以便部门的日常使用和数据维护。ERP系统只有适合企业需求才能被接纳,只有被接纳,才能得到充分的运用。
(二)增强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员工素质
制造业企业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增强成本管控意识。只有企业管理人员摒弃原有生产至上的片面管理理念、重视成本管理,ERP系统才能在部门中得到更好地运用。
部门也应定期进行员工培训,提高员工ERP操作和使用水平。同时,部门也应制定ERP操作的相关奖惩制度,做到有错必罚、标杆必奖,以增强员工规范操作信息系统的意识。
(三)及时维护系统数据,做到日排、日清
ERP系统的流程设置紧密连贯,如果某一环节的数据不及时维护,则会影响后面所有环节数据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数据的及时性对生产部门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生产部门应尽量做到日排、日清,将当天所有的排产计划及完成情况及时在ERP系统中维护,以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使系统在良性的状态下运行。
四、结语
成本领先战略是制造业企业在成熟的市场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因此,制造业企业的相关管理者应重视成本管理工作,以身作则,带领公司员工重视ERP的维护和使用。本文希望制造业企业能借助ERP的强大功能提升其管理水平,在市场竞争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