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辩证法的新阐释
——第六届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
2023-11-13江文璇吴华眉
江文璇,吴华眉
(1.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2.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2023年7月8日,由“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组委会、《学习与探索》杂志社、山东科技大学共同主办,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本届论坛主题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辩证法的新阐释”,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校系统、国家开放大学、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参加了本届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波主持,山东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克周与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论坛发起人和召集人王凤才分别致辞。王凤才在代表论坛组委会祝贺论坛顺利召开后,简要介绍了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的由来与发展,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厘清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内涵和阐释路径、辩证法的丰富内涵与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辩证法的基本形态,以及在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如何从事辩证法研究。随后,武汉大学何萍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韩秋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刘卓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王晓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鲁克俭教授、复旦大学吴猛教授等人相继做了主旨发言。现将与会专家和会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予以综述。
一、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辩证法的基本形态
与会专家和学者们立足前沿问题,以辩证法的基础理论为阐发主线,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理论语境、历史线索解读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辩证法的基本形态,包括但不限于“启蒙辩证法”“否定辩证法”“内在关系辩证法”“具体辩证法”“体系辩证法”“停顿辩证法”等。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和“否定辩证法”的思想研究是本届论坛的一个重要关注点。韩秋红分析了《启蒙辩证法》中的“自我持存”思想。通过考察启蒙理性的两面性,韩秋红认为“自我持存”与启蒙理性有着内在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她认为,资本主义文明始终无法兑现启蒙的承诺,只有超越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开辟出克服现代性悖反的道路。王晓升从鲍德里亚“真实和虚假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入手,解读了阿多尔诺的“否定辩证法”。王晓升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真实和虚假之所以可以相互转化,就是源于同一性逻辑,但否定辩证法要把握非同一的东西,即当用抽象概念把握非同一的东西,这个概念就必须被否定(确定的否定),阿多尔诺对于艺术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分析也表达了这个意思。贾永平也通过引入对同一性逻辑的批判性考察来剖析阿多尔诺的辩证法。贾永平认为,艺术美的显现作为一种否定式表达真理的独特方式,表达的是艺术成为同一性逻辑支配下的不合理社会中的非同一性的持存者。陈燕通过澄清人们对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关于理性的误读来阐释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通过将《启蒙辩证法》放在阿多尔诺后期作品中,以身份认同为主题对其进行解读,陈燕发现,身份认同包括主体的身份认同和客体的身份认同。吴敏主张把历史哲学框架作为联动考察阿多尔诺的启蒙辩证法和否定辩证法的框架,进而把阿多尔诺的两种辩证法的本质归结为卢卡奇所指认的“历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法”。此外,包桂芹基于《批判理论》一书,论述了霍克海默思想中否定辩证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精神。陈兴亮分享了阿多尔诺非同一性思想的形成、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杨乐围绕资本主义社会启蒙与神话的关系问题,探讨了启蒙理性异化的生成路径和启蒙理性批判的现实意义。
本雅明的“停顿的辩证法”是本届论坛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纪逗探讨了如何理解本雅明的“停顿的辩证法”。在她看来,本雅明以一种停顿的辩证法范式呈现了存在的本质,以此来摧毁现代知性和概念思维建立起来的虚假同一性,本雅明借此对方法论进行了一场“哥白尼革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雅明认为这是拯救现代性危机的根本途径。马欣解读了本雅明的“停顿的辩证法”的“停顿”概念,她认为本雅明的“停顿”概念有三种类型,其中“历史的停顿”蕴含了解放的潜能,因为历史通过观照每一个“当下的时间”使线性的时间观中断。而武畅认为,本雅明思想中的“震惊”是理解本雅明“停顿”概念的关键。武畅从哲学认识论、心理学两方面考察了“震惊”概念,在此基础上,她认为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语境中的“震惊”被赋予了一种革命特质。通过解析本雅明对历史主义的批判,江文璇试图探索本雅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救赎旨归的逻辑进路。她认为,正是通过对历史主义及其影响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批判,本雅明才找到了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节点,即以弥赛亚主义时间逻辑重新赋型历史唯物主义。
颜岩和王秀敏围绕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展开了论述。基于对科西克“现实观”的考察,颜岩阐述了辩证法何以能够认识和改变现实这个问题。他认为,科西克之所以将辩证法的基本功能定位为“认识和改变现实”,是因为在科西克看来,现实不是事实的总和,而是具体的总体,只有把事实置于社会整体结构中才能将其把握为现实,而现实与人的实践密切关联,因此现实不仅是不断生成的,也包含未来的可能性。王秀敏主要围绕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展开讨论。她指出,在科西克那里,辩证法作为一种以历史的人的客观活动为基础的社会现象进行阐释的方法,蕴含着摧毁资本主义社会伪具体世界自主性的假象的功能,因为科西克通过把人实践的世界作为客体来进行研究,激活了人本身的能动性。
齐艳红和常俊丽解读了伯特尔·奥尔曼的“内在关系辩证法”。齐艳红探索了奥尔曼“内在关系辩证法”的有机结构及其局限。她指出,奥尔曼通过将马克思置入西方内在关系哲学谱系中,认为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内在关系结构”上一脉相承。齐艳红认为,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重构构成了其“内在关系辩证法”的有机结构。常俊丽认为,伯特尔·奥尔曼“内在关系辩证法”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蕴是奥尔曼重构马克思辩证法的“骨架”,为阐发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复杂性提供了独特视角。
鲁克俭从比较视角出发,考察了“体系辩证法”与马克思新阅读。他首先解释了将“Systematic Dialectic”译为“体系辩证法”而非“系统辩证法”,以及把“Neue Marx-Lektüre”译为“马克思新阅读”而非“新马克思阅读”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强调“体系辩证法”涉及的主要是关于《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叙述方法,以及“马克思新阅读”是对马克思文本的新解读。他还讨论了“新辩证法”与“体系辩证法”的关系、“资本逻辑”与“马克思新阅读”的关系,以及英语世界的前者与德语世界的后者之间的互动,并论述了“体系辩证法”与马克思新阅读的五处家族相似之处。
赵长伟围绕历史、历史性概念梳理了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赵长伟认为,卢卡奇历史性地思考民主,表现在强调日常生活的民主以及实现民主的能动过程等方面。在卢卡奇那里,无产阶级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存在承担着实现历史变革、主客体统一的历史使命。在这个意义上,卢卡奇历史辩证法蕴含三重当代价值:第一,重新思考全球化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性问题;第二,重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日常生活民主和个体自由的环境营造;第三,繁荣我国文化产业,减少文化商品拜物教倾向。
孙琳琼聚焦于维尔默的审美—现实辩证法,探究了审美的政治效应问题。孙琳琼认为,维尔默的辩证法根植于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与批判,由此,审美在维尔默那里,成为对抗工具理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形式的工具。维尔默致力于重建审美与现实的关联,进而在现实政治实践中严格限制审美的救赎功能,以现实来规制理想。但孙琳琼也认为,维尔默的审美辩证法中变革现实的理想轨迹始终纠缠于理想与现实的二律背反之间。
此外,孙秀丽介绍了艾米·埃伦对进步主义的批判,指出埃伦的进步辩证法视角对保持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和解放性具有重要意义。杨丽探索了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中的启蒙理性批判的批判。杨丽强调,哈贝马斯并没有简单地抛弃《启蒙辩证法》的努力,哈贝马斯从启蒙辩证法到交往行为理论的转型只是理论建构视角的转变,而非“断裂性的变革”。金小燕通过阐述弗洛姆心理批判的前提性问题,分析了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机制,进而论证弗洛姆是如何在总体辩证法框架下回答“意识形态如何从心理机制与社会经济条件互动中产生”以及健全社会的可能性问题。
二、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
本届论坛的与会专家学者们自觉把握时代主题,围绕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的辩证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解读。他们或是围绕马克思的经典文献,或是围绕马克思与康德和黑格尔的关系,或是基于其他哲学家对马克思的解读,以马克思辩证法作为理解和把握时代脉搏的思考构序点,为马克思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在与当代其他哲学思潮对话的同时,阐明了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当代意义。
何萍和吴猛围绕如何解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资本论》展开了分析。何萍借由保尔·泽瑞姆卡的《马克思变革社会理论的关键要素》阐述了马克思《资本论》辩证法研究的思想史价值。何萍认为,要剖析《资本论》辩证法的内在构成,就要以一种历史主义而不是逻辑主义的研究范式来考察文本依据。所谓的历史主义研究范式即将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问题视域相结合,以政治经济学问题为主线,将《资本论》辩证法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视域中,由此阐发《资本论》辩证法研究的思想史价值。通过考察思想史上曾出现过的关于《资本论》中“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的三种理解方式,吴猛认为,只有通过将《资本论》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读,才能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存留的三个“空白”:为什么马克思关于这一问题的叙述起点是G-W-G?为什么看似形式化的G-W-G内含“必然成立”的要求?为什么作为预付货币的G一定要以商品W为中介再回到自身?在此基础上,他认为,《资本论》中的从“货币”到“资本”的概念过渡,是马克思运用形式分析方法获得的理论成果。
夏巍、刘鹏和向南通过比较研究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家,阐述了马克思辩证法的内在意向与理论使命。夏巍通过厘清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历史性原则上的分殊,解读和剖析马克思辩证法。她认为,马克思批判地考察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由此剖析出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即历史性。然而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辩证法的局限性在于其历史性根基远离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以历史性为原则,以现实的自然界为基石,建构了自己的辩证法思想。刘鹏通过讲述恩格斯与黑格尔的关系,试图推进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研究。刘鹏认为,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的质、量范畴的批判继承,将主体从绝对者的自我转变为现实的自然和社会历史,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真正的历史科学。向南从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张力出发,探讨了马克思的“抽象与具体”辩证法。他认为《资本论》中的“抽象与具体”辩证法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定化向度,形成了超越“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辩证法的诸种形态。
李昕桐、周爱民、高红明、张晓兰结合时代背景对马克思的辩证法展开了不同向度的解读。李昕桐通过研究马克思后期的文本,论证了马克思“关系—现实”辩证法思想的内涵、渊源、方法和意义。李昕桐提出,“关系”是指整体“结构”中要素范畴间的关系以及要素与整体的关系,而且关系展开的内源性在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切中现实的方法在于关系抽象与具体现实的诠释循环,并以此确定现实的生成性和开放性特质。周爱民试图引用当前德国最新研究成果来激活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现实性。他主要强调了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大转型”后,劳动辩证法最为核心的挑战在于劳动异化与劳动异化的扬弃不再可能处于辩证关系中;其次,在数字劳动时代,对劳动的理解须从工业生产劳动范式转向社会劳动范式。高红明聚焦于马克思的革命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妥协概念的交叉研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妥协原则是指一种有原则的、受客观条件所迫的妥协,而马克思的辩证法以一种妥协的方式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并由此矫正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张晓兰阐释了马克思的“时间辩证法”。基于对时间结构的划分,张晓兰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时间成为统治自然生命节奏、钳制生命基质、消费时间、磨灭主体意志的工具,由此她提出,要以马克思的“时间辩证法”作为当代人类解放的切入口。
三、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辩证法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除了对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进行当代阐述,与会专家和学者还对其他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辩证法思想的生成路径和问题意识进行了重新解读。他们将视角从对辩证法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转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间思想争鸣的考察与批判,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内涵和思想传承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澄清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理路与发展脉络。
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历史演变中的地位和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刘森林通过考察晚期谢林和尼采对传统辩证法的批判的重要性,探讨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研究问题。他认为,晚期谢林批判黑格尔辩证法过于理性、逻辑,难以公正处理感性实存、生成,从而难以避免传统形而上学。刘森林指出,不是黑格尔,而是晚期谢林促成了德国观念论哲学的终结。刘卓红以卢卡奇的黑格尔哲学观为视角展开了对辩证法的研究,她认为,正是通过阐析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卢卡奇不仅完成了对第二国际教条主义的批判、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还充分体现了其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关系的认识。袁芃主要针对美国著名马克思学家N.莱文所指明的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资本论》之间的对接关系问题进行了考察。袁芃指出,在莱文的视域中,马克思的“辩证法范畴”的生成是源于马克思借用了黑格尔的主客体辩证模式并将之置于社会学基地,由此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在逻辑或意识层面所理解的主客体统一,将辩证法从唯心主义中脱离出来。陆凯华提出,阿多尔诺以黑格尔“逻辑学”为模型、以意识自我辩证发展为历史叙事,为德国观念论构建了经验的、社会历史的基础。牛婷婷指出,黑格尔一般被视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内在批判”方法的开创者与奠基者,论证这个命题的关键是要解释辩证法与内在批判的关系。
王春明和卢斌典关注的是阿尔都塞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反思与改造。王春明讨论了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身体问题:首先剖析了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认为意识形态具有一般性和两面性;在此基础上,他论述了意识形态理论隐含的身体性视角,提出意识形态是无关意识的表象系统,也是基于身体活动的想象系统。卢斌典以《去历史化与“结构辩证法”》为题,主要探讨了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改造问题。他认为,阿尔都塞将辩证法看作“理论实践”的产物,在此基础上,阿尔都塞赋予辩证法以“多元决定”的哲学意涵,驳斥了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辩证法的发展与阐释路径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张珊以反思与无限性问题为主题,从概述德国浪漫派的“发展性”思想入手,补充了理解辩证法问题的一个视角。王馨曼综述了从葛兰西到奈格里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传统,重解了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关系的三条路径。傅志伟考察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论来源和科学内涵,澄清和界定了它的核心概念“否定”。陈伟关注的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视域的辩证法批判问题,在梳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观点、内容基础上,陈伟认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对待辩证法问题上的两种态度可以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形成对话。
四、辩证法视域中的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批判
与会学者们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外社会现代化社会进程,广泛探讨了辩证法的当代适用性和功用性,剖析出一系列新的现代化问题以及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刻反思,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现实关切。
如何在21世纪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车玉玲教授思考了如何在多元文明视域下建构当代全球化伦理原则的问题。她以比较研究视角,阐释了俄罗斯思想中以“多元文明并存”为背景的全球化新伦理原则的内涵,并说明建构全球化新伦理原则已在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取得了一定的共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开创了全球化新的伦理原则。竭长光分析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中国的几大研究理路,并着重强调作为关于“辩证运动”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本质上是关于“真理”的逻辑的理论表达。赵海峰从现代新儒家代表牟宗三的“自我坎陷”概念入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发展逻辑。戚姝讨论了辩证法思想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解和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魏丽萍以马克思人学辩证法为视角,对智能思政风险认知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认为思政实践中“技术宰制”“技术附魅”“单向度的学生”等现象的出现,带来是的教育主体能动性的遮蔽,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求助于以否定性为核心的马克思人学辩证法。邓伯军对视觉中的辩证法进行了介绍。他提出,随着视觉技术的发展,主体的视觉思维习惯转向以图像为中心,随之带来了主体在视觉体制中的地位转换。马金婷探讨了全球化形势下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辩证法,认为奥康纳的生态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对生态危机的剖析,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陈珈翎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新主体哲学进行批判,指出了阿甘本及新左翼理论的实践性困境。郭晓晴指出,当代西方左翼的数字劳动批判理论既延续了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的传统,也揭露了当今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郑亚岚对福克斯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进行了分析。闫杰对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冲击与创新路径展开分析。那玉对数字化时代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新形态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此外,与会学者们对政治伦理学的前沿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他们对正义与平等问题的高度关注。李进书对门克文化平等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门克通过分析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平等权和自我成就的影响,引入了“良善生活”这个概念,一方面阐述了主体自主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阐述了自主艺术的功能与意义。周清云借助弗斯特的全球正义辩证法思想,分析了全球正义问题语境下辩证法的新内涵,认为弗斯特之所以批判了传统的正义论即分配正义,是因为分配正义背后存在固化原有不正义的结构,进而弗斯特提出了基于辩护的权利的全球正义思想,并将此视为正义概念的核心,建立辩护的基本结构以确保所有人平等、自主地参与政治实践。吴华眉指出,巴特勒运用关于主体的生成与反抗的身体哲学,将人的社会存在作为阐明新的伦理政治理论的基础,切中了新自由主义和控制论阶段资本主义的时代症候。钱疏影认为,巴特勒通过清算传统女性主义内部隐藏着的二元男女对立结构的异性恋框架的预设,表达了其自身所持有的拒绝将简单的二元对立归结为统一的辩证法的立场。郑琪以玛莎·努斯鲍姆的“好生活”这一政治哲学中的辩证法为切入点,传递出政治伦理学领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的反思与关切。
结 语
闭幕式由林美卿主持,邵勇代表论坛承办方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并对所有与会专家学者的辛勤付出和宝贵贡献表示衷心感谢。李波代表第七届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承办单位向全国学者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总体而言,本届论坛研讨主题较往届来看,研究视角更多元、理论来源更丰富、研究路径更具体。与会学者关于辩证法问题的探讨以小见大地呈现出当代中国学者对此问题研究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在欧陆国家、英语国家、原苏东国家、非洲—拉美国家、亚洲国家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也进一步展现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辩证法研究的多元化、跨学科、现实性的研究视角和关切,强化了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辩证法的现实解释力和诊断力,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释现实问题和引领社会发展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辩证法问题的研究与阐释带来了新的洞见和启示,不仅激发了辩证法的理论活力,也推动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开创出新的发展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