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明互鉴视域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3-11-13

学习与探索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形态文明交流

刘 丹

(1.黑龙江大学 哲学院, 哈尔滨 150080;2.中共黑龙江省委讲师团,哈尔滨 150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46,强调“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21。文明互鉴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原则,又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产物,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其蕴含的文明互鉴原则,是对“人类文明向何处去、多元文明如何共存”这一时代之问的深刻回答,要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着力于推动人类文明互学互鉴。

一、文明互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

文明互鉴是指不同文明在交往、融合和借鉴之中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过程。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通过交流、合作、学习和借鉴,形成了许多创新性文明成果。文明互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是一种强大的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力量。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间正在越来越多地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互动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

文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加强交流、建立共识的积极机制。人类发展史已经充分表明,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人类文明的进步恰恰在于交流互鉴。文明互鉴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取长补短,人类文明得以迅速发展和进步。如果没有文明的交流和传播,国家之间由于战争、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而产生的隔阂和误会就很难消除,也可能导致其他方面的冲突,甚至引发战争。从某种程度来看,人类文明史既是东西方文明的共生史,又是两个文明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历史。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就是东西方文明互鉴的典型代表。这条贸易路线连接了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地,随着沿途物资和商品的交换,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促进了科技、艺术和哲学等领域的学习和创新。近代伴随着新航路的开启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各国将西方文化推向全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借鉴与融合,加速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推动了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的互动,也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现代化的借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进而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融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一种新的生命力。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所有国家之间的距离都在不断缩短,而文明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所有国家一起去解决。中国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尊重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与其他文明和谐共生、平等相处的基础上,提倡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坚持并维护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关系,强调在互鉴互学过程中增强各民族文明之间的合作,推进人类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步伐。

文明互鉴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动力,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探索和推进一种具有新特点、新优势的文明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路径,强调包容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启示。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而更加成熟和完善。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自身发展还不够平衡和充分。发展不平衡指的是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不同文明中,有些文明发展速度比较快,有些文明发展速度比较慢,有些文明发展水平比较高,有些文明发展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充分是指各个文明本身的质量还需要不断提升。就物质文明而言,虽然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经济发展由“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中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仍需继续提高。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变化的特征。目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一种史无前例的方式进行着,这让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面临着更多不可预见的风险挑战。因此,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解决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通过文明互鉴,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本土资源、人才和文化特色创新推进现代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快速发展。同时,还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加强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学习和引进时坚持自己的独特性,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互鉴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对“文明冲突论”“文明等级论”的有力回应。当前,为了维护自身在国际关系中的优势地位以及战略利益,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散播以西方中心主义为主的各类文明冲突论,试图用单一文明替代多元文明,将其他文明边缘化,企图建立一种不平等的文明关系。这种做法不仅阻碍了人类文明进步,还对世界文明和平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全球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文明互鉴,不仅可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还可以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例如,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协调解决。同时,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经验、智慧、技术与资源也可以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合作效率并扩大合作成果。另外,文明互鉴也有助于缓解跨文化矛盾和冲突。通过对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了解与尊重,可以减少误解与偏见,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和友好,更好地协商解决相关问题。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无法逆转的趋势,任何将文明划分为优劣的行为都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摒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2]524要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去看待每一种文明,尊重并珍惜它们独一无二的价值,促进不同文明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谱写人类文明大发展大繁荣的画卷。

二、以文明互鉴为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

文明是时代的航向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不同文明之间是持续冲突,还是平等地相互交流,成为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重大抉择。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以及“人类文明将会走向何方”等一系列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以文明互鉴应对全球性挑战,化解人类文明之间的矛盾,让文明的光辉在交流互鉴中绽放光彩。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基础保障的政治文明是对西式民主的超越。马克思认为“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3]518,指出本质上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仅仅是由少数人统治的制度文明,形式上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维护正义、维护权利、维护义务、维护共同利益,实质上却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克服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弊端,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实现了对西式民主的超越。具体体现在:一是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原则,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目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民主的全面性、广泛性、完整性、人民性、有效性,擘画出人类文明形态的新图景,与西方带有虚假和欺骗性的、本质上为金融资本集团谋一己私利的民主完全不同。二是从历史角度来看,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以殖民侵略、掠夺与剥削为主要内容,发展过程充斥着暴力与不平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是以意识形态为界,将世界分为东西方两个阵营,展开了意识形态斗争,增加了世界的不稳定因素。而近代中国的政治文明之路,是在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中开始的,是正义而光明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程中,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建立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世界秩序而努力。三是在西方式代议制下,“选票”“媒体”等因素直接影响选举结果,而全过程人民民主则以全民参与性、公开性等有效地避免了这种问题。总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探索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民主制度,它与西方的代议制完全不同,在效率、公正、公平等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

以共同富裕为基础保障的物质文明是对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的超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4]871被资本逻辑所控制并支配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人渐渐沦为了生产的工具,资本家对工人的剩余价值进行无限压榨,从而达到资本的累积与增值。工人在大工业中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生产线上的零件,少数富有阶层通过掌握资源和财富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底层劳动者则被迫接受低薪、恶劣工作条件等不公待遇。这种不平等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和悬殊,工人阶级的生活状态在发展中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陷入了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的深渊。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超越了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劣根性,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自己的追求,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活力相结合,将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进行高度融合,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织与实现方式,保证了资本的有序使用和流动,持续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以共同富裕为基础保障的物质文明所遵循的逻辑主线和目的追求,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关注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它与以资本逻辑为主导、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完全不同。

以人民精神世界富足为内在支撑的精神文明是对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衡的超越。资本逻辑之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产阶级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使得人们的思想日益向“物质至上”“金钱至上”倾斜,导致社会价值观扭曲。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盛行,广告、营销手段如此炫目地诱导人们盲目消费,追求更多的私人财富和物质享受成为人们生活的最高目标。这样的消费观念不仅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同样也损害了社会道德风气。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两者相互促进。中国人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下,丰富了精神世界,壮大了精神力量,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双重进步中,以个体的全面发展,摆脱了资本主义对价值取向的歪曲。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设新文化思想,邓小平同志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后,要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同时,也大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汉服、戏曲文化的兴起,传统美食、手工艺等成为网络“流量密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视频,更是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尊心。

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培育土壤的社会文明是对西方社会动荡混乱的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动荡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和剥削制度导致的历史必然。为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是指社会的各个主体都要共同参加到现代化建设中来,一起劳动,一起创造,资本仅作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而存在。共治是指所有主体都要参加到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中来,在平等、协商机制下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享是指文明建设的成果由人民共同分享,凸显共同劳动成果的公共性,体现人民的共同拥有、共同支配、共同享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确保了国家安稳和社会安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不满足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希望拥有和谐、美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方向,在“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学有所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两个百年交汇之际,中国共产党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创造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必要条件的生态文明是对西方社会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相对立的超越。在以往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在利益的驱动下,西方国家无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破坏了自然系统的平衡和整体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荒漠化、酸雨等全球生态问题不断涌现。这种生产性与生态性矛盾,不但让西方国家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也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生态危机。而亲身体验这些危机的西方国家非但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方式,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而通过破坏别国的生态系统来维持自己的生态安全,把高污染的重工业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全然不顾全人类的公共利益。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强则文明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从西方文明发展所付出的“生态代价”中吸取教训,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完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取得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文明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果断放弃“只求发展,不求保护”的旧模式,充分尊重并遵守生态文明的发展规律,描绘出了一幅面向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发展蓝图。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类文明互鉴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5]13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文明互鉴为发展动力,文明互鉴对于推动相互理解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不同国家、不同主体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树立“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实现全世界共同繁荣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助于打破隔阂和偏见,达致相互理解、包容与和解。“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互鉴最大的障碍。”[6]11文化偏见是指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对其他文化进行不善意的评价和比较,甚至否定或贬低其他文化。文化偏见主要源于对其他文化缺乏了解和理解。当我们对与自己不同的文化知之甚少,或者只是凭借第三方媒体和观点来进行判断和评价时,就有可能会产生各种偏见和误解。例如,西方人对东方文化常常抱有“神秘”“古老”“奇异”的印象,并将其视为“不现代”“落后”或“僵化”的代名词。同样,东方人也可能会对西方文化感到陌生和困惑,认为其过于注重个人主义和物质追求,忽略了传统的家庭价值观等。这些文化偏见往往导致国家间的误解和矛盾,进而影响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因此,通过文明互鉴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理解其价值观、信仰、传统、风俗等,有助于消除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对其他文化作出的偏见和主观评判,同时学会接纳差异,尊重其他文化和生活方式,构建能够容纳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倡所有文明都应被平等对待,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的独特性,倡导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长处。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优秀传统和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借鉴和吸收它们的长处,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为本国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漫长的世界文明发展史表明,若一国文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势必会因失去外部竞争和创新源泉而日渐衰落。唯有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借鉴、互融互通,才能保持文明的活力,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但是,在借鉴的同时也要做到有选择、有目的地学习,而不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生长条件,如若在文明互鉴中不结合本国实际需求去粗取精,而是将之全部套用,也极易出现“交流错位”现象,不利于共同进步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文化之源,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深度的交流互鉴,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助于维护文化多元性,实现文化多元多彩、和合共生发展。文化多元性是指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文化,这些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一个文化多元社会中,唯有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和谐相处,世界才会变得多姿多彩,生机勃勃。一些西方国家忽视文化多元性的客观事实,大搞“文化霸权主义”,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标准带到其他国家,试图让其他国家接受和适应这些标准。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多元文明论基础上的一种新文明样态,核心在于扬弃资本逻辑单一文明,倡导文明共荣共生论,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文明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虽然不同民族的文明发展时间有前有后,但都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文明成果,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均有其自身存在和可供借鉴的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珍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7]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差异,使得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人们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这就使得文明的多样性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不同的文明在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人类的一切文明,都离不开人们辛勤的劳动与智慧,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传承和社会发展中内在地演变和积累的产物。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根植于中华文明“和”文化、蕴含中华文明精神、凝结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新文明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尊重文明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承认不同文明与自己历史的适宜性,始终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当今世界不断朝一体化方向前进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可以有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相待,从而维护文化多元性,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助于促进共同发展,为其他国家发展现代文明提供经验借鉴。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已历经多种形态的演进。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模式逐渐占据世界主导地位。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能源危机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动力,贫富不均的鸿沟正在加大,要想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不仅需要经济、科技的力量,更需要文明的力量。世界上的每一种文明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不同文明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将大大提升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性难题和挑战方面的能力。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过程中,国家间应当加强对话,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互帮互助中谋求共同发展。应该提倡“和而不同”,让每个国家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伴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文明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某些西方国家逆历史潮流,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战略利益,凭借其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国际范围内强推“西式文明”,炮制出一系列“文明冲突”言论。中国作为“文明共存论”“文明和谐论”的坚定支持者,指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社会可以在相互尊重合作的基础上和平发展。中国强调多元文化的平等、包容和交流,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扶持、互利共赢,而不是相互对抗、排斥甚或消灭。正是在这一契合当前时代特征以及世界发展趋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逻辑标准和价值导向的超越,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证明通向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资本主义一条道路,西方文明也绝不是现代社会的唯一文明,从根本上打破了文明形态的“西方中心论”,开启了人类文明平等发展的新阶段;不仅为那些既想坚持独立自主、又想以和平方式实现文明现代化发展的国家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示范引领,也使得更多国家和民族认清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从而开启独立探索符合自身国情、超越西方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开创人类文明发展多元化的新路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面对世界文明发展问题给出的中国智慧,是提升人类命运与共国际认同、应对文明冲突的创新途径。

猜你喜欢

新形态文明交流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请文明演绎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漫说文明
新形态西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