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育人视阈下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3-11-13张亚飞吴协涛石依鑫栗文梅赵俊峰
张亚飞 吴协涛 石依鑫 栗文梅 赵俊峰
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不仅能提高青少年健康素养,而且也能为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016 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突出解决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1]。2019 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更加明确地指出要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制定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营养健康标准,确保饮食安全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和可持续开展[2]。
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谐、井然有序,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及健康中国规划的实现。从认知层面来说,开展饮食安全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饮食安全知识水平。从情感层面来说,开展饮食安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饮食习惯,而且可以为寄宿制青少年营造家的感觉,更好地推进“寄宿而家”的模式,在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3],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对其终身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从行为层面来说,开展饮食安全教育可以实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为青少年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作为认知基础,树立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作为情感动力,进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落实健康饮食行为[4]。总之,开展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不仅符合健康中国的要求,也能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求,更是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一、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问题与现状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认知和情感剧烈变化的成长时期,开放性、求新性和探索性等特点也使其更容易成为受不良饮食习惯影响的群体[5]。《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儿童青少年过度饮用含糖饮料、过度摄入高热量零食及肥胖等问题不断凸显,6 ~17 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达到19%[6]。这些问题在缺少父母有效监管的寄宿制青少年中往往更加显著[7][8]。在河南省某寄宿制初中的调查中也显示,有82%的学生经常购买饮料,有73%的学生喜欢购买辣条、鸡翅等高热量零食,并且有87%的学生表示会购买和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食品。吴岚艳等人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青春期发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鸭脖(翅)类食物、功能饮料、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可能是寄宿制中小学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提前的危险因素[9]。此外,调查研究也发现中西部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贫血、缺铁、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现象较为严重[10]。基于此现状,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应将饮食安全教育作为智育、德育、体育的基础[11],但我国寄宿制青少年的饮食安全教育有很多方面仍需努力。
(一)学校饮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薄弱且缺少教育实践
保障青少年饮食安全,学校是普及饮食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学校安全教育也正朝着引导学生掌握各领域安全知识,培养学生安全素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方向前进。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和教学规范,但要想在寄宿制初中实现“宿而不家”到“寄宿而家”的转变,还需要构建更加融会贯通、协同发展的饮食安全教育体系[12]。当前,寄宿制学校对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第一,缺乏系统的饮食安全教育课程。学校在学生安全健康饮食方面的重视不够,饮食安全教育课程浮于表面甚至没有开展,仅仅通过一些标语来告诫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启迪并不深刻[13]。第二,缺乏专业的饮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兼职教师的食品安全和营养教育知识大多来自互联网,往往不具有权威性,迫切需要根据青少年饮食的科学证据制订食品安全和营养教育计划。第三,缺乏行之有效的饮食安全教育实践。学校仅有的饮食安全教育多为文字资料,枯燥乏味,不具有科普性,而且很少开展饮食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使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成为一种表面功课,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行动上。
(二)家庭饮食安全教育膳食观念矛盾且缺乏教育资源
家庭对于青少年安全饮食和健康成长有着基础性和源头性的导向作用,对青少年饮食行为习惯的塑造有着直接的影响。相比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具有榜样性、持久性、生活化等特点,是开展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持续有力的驱动。但家庭饮食安全教育往往存在教育内容零散且不一致、相关知识缺乏且渗透力不强、科学指导不足且无法有效监护等问题[14]。具体来说,首先是教育理念问题,家长在饮食安全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上存在冲突。有研究调查发现,家长在对待零食、挑食偏食、饮食卫生及进餐习惯等方面的态度都较为统一,但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上存在不一致[15],家长认知和行为上的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对饮食安全的判断。其次是教育资源问题,家长缺乏饮食安全教育的专业知识。尽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仍然存在饮食安全和营养健康知识缺乏的现象[16],尤其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家庭缺乏合理、科学、规范、系统的食品安全知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层面的饮食安全教育[17]。最后是教育实践问题,家庭饮食安全教育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监护。尤其是那些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陪伴和有效监护的寄宿制青少年和留守儿童,他们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饮食问题,如经常不按时就餐、零食代替正餐、经常购买不健康食品等,也为学生的饮食安全留下了极大的隐患[18]。
(三)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职责定位模糊且缺少家校合作
保障青少年饮食安全,家校协同育人是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家庭和学校在饮食安全教育活动中存在彼此孤立的现象。一方面,家校协同教育主体不清晰,职责定位不明确。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使学生和家长、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极少,家长将学生的教育问题完全交给学校负责[19],而学校则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理应承担首要责任[20],这种模糊的职责定位也给寄宿制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加了阻碍。另一方面,家校协同育人缺乏科学衔接,家校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从学校角度看,饮食安全教育大多以学校为主体开展,缺乏对家校协同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导致家长和学校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未能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在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上的作用。从家庭角度看,寄宿制学校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家长缺乏相应的饮食安全知识和主动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教育意识,更缺少参与学校饮食安全教育的途径。这些因素也使得家庭、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科学的合作,在饮食安全教育方面处于割裂状态,阻碍了家校协同育人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校层面对饮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家庭层面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和科学指导,家校协同层面缺少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合作等。这些问题再次强调了开展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家校协同促进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新时代教育中,协同育人理念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协同效应”是指宏观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发力,最终达到1+1>2 的效果[21]。协同理论的方法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相变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即协同形成结构,合作促进发展[22]。鉴于现阶段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基于协同理论,以河南省某寄宿制初级中学3700 余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约70%为农村留守初中生,构建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实践体系(图1)。从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和特色互动平台的完善,到人才师资队伍培养和食育课程的建构,再到开展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旨在营造家校协同教育职责共担、理念共识和行动同频的氛围,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校外家庭教育在寄宿制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功能与价值。
(一)建立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制度和沟通平台,实现家校职责共担
1.完善家校协同饮食安全管理制度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亦是家校协同育人的出发点。学校要发挥饮食安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从学校组织管理、餐饮管理和师生管理三个方面对学校饮食安全教育的管理进行完善。首先,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饮食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学校组织管理,明确学校工作责任。其次,加强对学校餐饮的管理、监督和考核,打造标准化餐厅,创造安全饮食环境。最后,实行教师陪餐制度,确保师生就餐安全,为师生营造安全、整洁、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校饮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家校沟通交流活动,引导家长切实担负起家庭管理的责任,依法履行监护职责,积极协同学校管理制度,最大化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实现家校协同教育职责共担。
2.构建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特色互动平台
要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切实发挥协同育人作用,需要家校共育机制的建构。该校依托家长学校,开设了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特色互动平台,并成立了饮食安全教育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领导小组等,通过“家长学校”平台开展一系列重要工作。首先,建立健康档案。将与学生健康息息相关的内容纳入家校联系中,家校合作建立寄宿制青少年健康信息档案。其次,制定个性化方案。针对饮食问题较为突出的青少年饮食习惯进行深入交流,家校协商制定饮食安全教育个性化方案。最后,开展饮食安全教育活动。根据学校饮食安全教育课程需要,合理安排“家长学校”的饮食安全教育活动次数、活动内容和活动地点,家校同步促进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顺利开展。在具体的家校活动中,该校也会就学校饮食安全教育工作专门听取家长建议,不断进行调整,不仅为家校协同育人搭建了互动平台,创造了沟通环境,也拓宽了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路径,增强了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信心。
(二)建设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队伍和校本课程,实现家校理念共识
1.建立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传递饮食安全教育理念、开展饮食安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学校方面,该校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了一支包括饮食安全教育专业队伍、饮食安全知识宣传队伍、饮食安全自主教育队伍的强大团队,承担了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主要责任。饮食安全教育专业队伍,主要负责饮食安全教育课程的研发、设置、监督、效果评估、反馈处理等内容,确保学校饮食安全教育合理合规,有序开展。饮食安全知识宣传队伍主要是各班级的班主任,他们充分利用两周一次的饮食安全主题班会,结合本班学生的饮食状况,带领全体同学认真解读健康均衡营养的含义,潜移默化地纠正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起到了协调整合各种教育力量的作用。饮食安全自主教育队伍主要是“学生饮食安全员”模范。该校通过班主任推荐、学生自荐等形式筛选出50 名饮食安全教育积极分子,组成了“学生饮食安全员协会”,发挥学生群体的榜样力量,带动其他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在家庭方面,该校积极引导和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饮食安全教育队伍的建设,如积极邀请家长讨论和决策饮食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在饮食安全教育监督上,细化责任到各个家庭,激发家庭饮食安全教育的活力,实现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队伍的建设。
2.开设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优势,是培养人才的“施工图”。学校饮食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可以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可以显著改善寄宿制青少年不良的饮食习惯[23]。该校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年级特点、性别差异等编制了三个年级的饮食安全教育课程[24]。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依赖具体的图像,对于直观的图文资料记忆深刻。因此,教材倾向于用浅显易懂的事例和图像资料引导孩子们增强饮食安全意识,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事故回放、不良饮食习惯大曝光、食品添加剂的“前世今生”等。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辨析能力,课程内容侧重于营养学知识和拓展活动案例相结合的深度探究,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解读、安全食品鉴别妙招大揭秘、热源质营养素分类、探秘维生素家族等。九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大,对饮食的安全和营养有更高的要求。课程重点在于平衡好饮食和日常学习的关系,内容侧重于安全饮食和营养均衡,如谷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与价值、蔬菜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与价值、肉蛋类及其制品的营养与价值等。在学校课程开展的同时,该校还将课程内容通过“家长学校”互动平台同步给家长,为家长提供协同育人的渠道,进一步达成家庭和学校在饮食安全教育理念上的共识。
最为重要和值得借鉴的是,该校为了最大限度发挥饮食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的效果,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如在春秋季流感高发时举行流感预防报告会,四季交替时针对学生对饮食安全的关注点,邀请营养学知识丰富的专家、老师开展专题讲座等,有效弥补了各年级饮食安全教材的不足,使饮食安全第二课堂和文化课相互补充、融合,做到了张弛有度。同时,积极邀请家长参加各类重要讲座,学习饮食安全相关知识。家长和学校在饮食安全教育内容上的同步与合作,实现了家校协同的理念共识,最大化地发挥了家庭教育在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上的主动作用。
(三)开展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实现家校协同行动
1.开展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理论活动
该校从知识源头入手,充分开展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理论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普及更多的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知识,提升家庭教育的活力。一方面,该校积极主动开展家庭饮食安全教育指导活动,通过“家长学校”互动平台,定期开展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专题培训会,给家长和学生发放《中学生食品安全指导手册》《饮食安全常识手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学习资料,促进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饮食安全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会组织专业的教师团队与家长进行个性化交流,引导家长重视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在无形中改变青少年的不良饮食习惯。
2.开展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个体真正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掌握食品安全知识,该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饮食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三大类。首先是知识竞赛类,如“饮食安全我先行”主题演讲、“饮食安全屋”知识竞赛等。其次是综合实践类,如“今日我当厨”拓展活动、“优秀售货员”综合实践活动等。最后是日常生活类,如“谁动了我的奶酪”食谱追踪改良活动等。所有实践活动的开展都会经过家长同意,而且部分实践活动也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如“谁动了我的奶酪”食谱追踪改良活动,将“如何健康饮食”确定为学习主题,让青少年与家长合作记录家庭每日食谱,及时发现日常饮食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饮食安全知识的热情,也加深了家庭和学校的联结。又如“今日我当厨”拓展活动,请学生和家长合作利用所学食品知识在学校餐厅开展厨艺比拼。在这一活动中,家庭是小型学习组,学生和家长自主筹备、分工合作完成比拼任务,专业的营养老师负责知识讲解和比赛评分。这些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家长在饮食安全教育上的积极性,同时也营造了学生、家庭、学校合作学习的氛围,实现了家校协同行动。
总之,该校很好地运用了协同理论来指导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实践,为促进青少年健康饮食探索出新的路径。在学校教育和校外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下,寄宿制青少年的健康饮食认知、态度和行为均有大幅度改善,提升了青少年主动鉴别健康食物、自觉抵御不良食物的意识,促使青少年保持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总结实践过程发现,家庭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安全健康饮食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安全健康饮食的关键一步,家校协同育人是促进青少年安全健康饮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之后的探索过程中,家校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进一步拓展,协同育人的理念可以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的平台可以进一步开拓。
三、家校协同育人视阈下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持续发展策略
(一)拓展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促进饮食安全教育多方协同
在学生饮食安全教育方面,只有家校协同,才有可能达到“1+1>2”的效果;只有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更好更全面的教育。一方面,应进一步拓展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的理论深度,对我国协同实现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和提炼,探索家校协同视阈下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创新协同育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实践模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同育人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应延伸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的实践广度,不应该只停留在基础教育实践活动和健康档案层面的交流,应该扩展至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成长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水平、学习方式和日常饮食习惯等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内容,强化家庭和学校的联结。另外,要进一步扩大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的范围,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协同教育体系,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饮食安全教育责任分工,共同为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保驾护航。
(二)深化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的理念,促进饮食安全教育可持续发展
如何更好地促进家校协同模式持续充分发挥力量,促进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家庭和学校需要共同思考的重要命题。家长和学校理应深化协同育人理念,重新定位家庭和学校的关系。首先,要强调家校协同育人的平等性。在饮食安全教育专题的培训和交流中,逐步将“指导和要求家长”的传统理念转变为“服务和协同家长”的新理念,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饮食安全教育并强调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5]。其次,要强调家校协同育人的协同性。家庭和学校要厘清双方在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学校要做好定期与学生抚养人的交流沟通工作,引导其正确开展家庭饮食安全教育;家庭要做好对孩子饮食安全知识、饮食安全态度、饮食安全行为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工作,只有家庭和学校双方做到情感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行动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1+1>2”的协同效果[26]。最后,要强调家校协同育人的长久性。以饮食安全教育为契机,发挥家长在家校协同中的重要作用。家长应该是教育的共同参与者,可以持续通过“家长学校”让家长及时且全方位地了解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了解学生的成长,不断增强家校协同共育理念[27],使家校协同育人持续有活力地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搭建家校协同饮食安全教育的平台,促进饮食安全教育永葆活力
学校和家庭需要深刻认识到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积极整合多种渠道资源,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氛围,共同促进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首先,要善于利用便利的网络,随时随地营造交流氛围。家校协同育人不仅要针对学生的饮食教育问题开展线下交流活动,更要打造协同育人网络平台,可以开通学校饮食安全教育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更便捷地实现家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其次,要建立家校育人的评价机制,定期检查家校协同育人成效,建立起家庭和学校互相监督的制度,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性。也可以开展相关的评选活动,如评选“最优饮食安全教育家庭”,最大限度激发校外教育的力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最后,要有发展性思维,营造长期协同育人的氛围。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数据库,全面整合家庭和学校的优势资源,提高家校协同育人的效率;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开展工作调研;同时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建议,使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永葆活力。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家校协同育人的新时代教育理念,针对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的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课程开发、实践活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整合了学校和家庭的优势教育资源,科学衔接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构建了完整的家校协同教育实践体系,极大拓展了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渠道,丰富了寄宿制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的实践模式。未来,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需要不断拓展家校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开拓家校协同育人平台,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协同发力的饮食安全教育实践体系,开创青少年饮食安全教育新局面,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健康的饮食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为培养新时代青少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