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表征与文化认同:文化类节目的视觉修辞实践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2023-11-13张坤新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6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典籍电视节目

张坤新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全新原创的大型文化类节目,至今共播出两季内容。节目聚焦中华历史上优秀的文化典籍,以“文化+访谈+戏剧+古今对话”的表达方式,重新挖掘并呈现典籍成书、流传中的闪亮故事,让典籍里的文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跨界融合的形式创新与优秀典籍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使得节目自播出起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在第27 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中摘获“优秀电视综艺节目奖”。

所谓视觉修辞,是指强调以视觉化的媒介文本、空间文本、事件文本为主体修辞对象,通过对视觉文本的策略性使用,以及视觉话语的策略性建构与生产,达到劝服、对话与沟通目的的一种实践与方法[1]。沿着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霍尔“图像—概念—符号”的表征研究理路不难发现,视觉图像与语言文字的生产与传播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实践,强调对共享意义的建构。

具体到影像修辞实践中,视觉图像又是如何表征概念,引导观众抵达视觉符号的含蓄意指呢?在修辞效果维度,其又会对社会文化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都是视觉修辞研究中亟待厘清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典籍里的中国》为研究对象,从视觉修辞和表征理论切入,对其进行文本分析,试图探讨文化类节目通过视觉修辞实践影响和形塑社会文化、引导社会认同的内在肌理。

1 视觉元素:舞美设计形塑多元空间

舞美设计作为电视节目的装饰和门脸,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物质性和艺术性[2],是通过对视觉元素的合理编排布局,打造出独特的叙事空间的重要手段。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代表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能持续走红“出圈”的原因除了题材的选取富有吸引力之外,还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加持下叙述空间的打造。节目对空间修辞的巧妙运用,使观众不再作为单纯的“旁观者”,而是以“亲历者”的身份沉浸式投入视觉文化盛宴中。

空间是最早指涉物质得以存在的形式。在列斐伏尔、吉登斯等人提出相关的空间理论后,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使得空间的概念呈现出多元性,即地理学意义上的自然空间和由媒介所建构的概念空间。后者在电视节目中的形态主要可以分为话语空间和虚拟空间。随着视觉性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因,观看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电视节目的纪录影像与嘉宾解说已然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3]。因此,文化类节目开始打破原有的单一空间限制,利用舞台美术设计建构并结合多元空间,使节目内容更加立体可感,文化形象更为丰满动人。概括而言,《典籍里的中国》的舞美设计打造了双重叙述空间,即节目现场的体验空间与嘉宾解读的话语空间。

1.1 节目现场的体验空间

节目的现场空间在地理意义上是真实可感的,旨在通过对视觉元素的运用营造一个文化仪式环境,为观众带来“在场”的体验感。《典籍里的中国》舞台视觉设计主要包括舞台主屏幕、戏剧演出的各个区域、LED 背景台、连接各个区域的甬道及观众席等。其中,舞台背景是节目现场空间中具有统摄性的构成要素,它奠定了节目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还可以增强现场空间的真实感。《典籍里的中国》背景设计巧用LED 灯台与屏幕投影,呈现出一幅由众多典籍陈列而成的视觉图景,简洁明了地交代出节目的主题,也把观众带入立体的典籍品读空间中。节目还通过在幕帘屏幕上嵌入场景化背景,以动态方式加强对叙事空间的塑造。例如,在每期节目开场时,当期典籍的图像都会被投影到幕帘上,幕帘的上升象征着典籍的封面被翻开,观众正式进入典籍的内部空间。图像以视觉修辞的方式发生作用,使观众悄无声息地进入节目的观看语境。

灯光与色彩是舞台美术设计的重要视觉因素,灯光的变化能够改变舞台的视觉中心,引导观众注意力跟随空间重心的流动而转移;色彩的运用主要用于营造视觉美感,具有烘托情境、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形象等功能。必须指出的是,在电视节目的视觉设计中,两者并非相互独立,而是有机统一在节目空间中,共同完成视觉修辞实践。《典籍里的中国》的灯光布局以暖色调为主,象征典籍书册的铜黄色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彰显出中华优秀典籍典雅温和的文化形象,观众席红色的椅子则是对中华文明底色的坚守。灯光与色彩还能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与情感体验,比如在呈现古今对话场景时,连接舞台的甬道会泛起浅黄色的流动光纹,营造出一种穿越历史长河的时空感,实现历时性维度上的空间转换,打造出震撼心灵的视觉体验。

1.2 嘉宾解读的话语空间

在爱德华·苏贾那里,空间是一种语境假定物[4]。从这个意义上说,空间不仅包含物质的存在,也囊括了社会关系的构建。《典籍里的中国》舞美设计除了把现场打造成可供观看的视觉空间,同时也通过嘉宾团与戏剧主创团队的解读形成一个观察、评论的空间。首先,在“1+N”多舞台布局中,嘉宾访谈间由评论席和用于观看戏剧影像的屏幕组成。评论席的人员组成包括主持人与专家学者,他们在观看戏剧表演后,可以适时对典籍起源、传承中的故事及戏剧中传递的精神内核进行讨论分析。对谈话间的精心布置塑造出由评论席所统领的、处于观众视觉中心的话语空间,推动传统文化典籍形象的生成、重构与传递。

其次,谈话间的屏幕作为中介,在视觉影像的展现中把现场与遥在的戏剧点读会场相连接。点读会采取圆桌会议的方式,让戏剧编导、顾问与主演针对创作理念、角色理解发表自身看法。圆桌式的座位安排以对称的视觉设计,营造出平等的沟通与对话氛围,也使得观众更容易接受该空间中的话语理念。

2 叙事影像:戏剧展演建构表意框架

叙事文字和影像这两种表意媒介在艺术形式上最根本的结合点是讲述故事,表达对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的理解与认知[5]。不同于文字只能激发语言视觉来使受众抵达意指空间,影像通过对视觉要素的调动、协同生成图像表征,形成可直接观看并理解的符号结构。《典籍里的中国》影像叙事主要表现在典籍相关故事的戏剧展演上。

必须承认,蕴含巨大“语义场”的框架不仅是争夺话语权的利器,也是视觉影像的表意系统得以产生、修辞功能得以发挥、修辞效果得以实现的关键。视觉影像的框架问题与修辞结构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后者指涉意义生成的视觉编码规则,能从具体的视觉画面中铺设通往含蓄意指的认知管道。

2.1 视觉互文:语言、图像与声音的联合表意

互文性也称“文本间性”,指不同文本间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的特性。根据电视节目自身的文本特点,画面的出场必然伴随语言文字与声音的到来,三者在互文层面合力完成图像意义的生产。由于视觉图像在文本中处于主体地位,因而电视节目的视觉互文可以分为语图互文和声图互文。

语图互文表现为语言文字与视觉图像的联合表意,即语象与图像的相互摹写,以此来统一所要表达的意义内涵。《典籍里的中国》在沉浸式戏剧环节大量使用语图互文的修辞结构,在典籍故事的表演中适时插入画外音与旁白,使语言表述与影像展演共同建构起宏大的文化图景,增进观众对文化典故的理解。比如在第一季第一期《尚书》中,节目选取西汉伏生授经的故事进行戏剧改编,演出开始时,在钦差大臣至伏生住处宣读圣旨的画面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作为叙述者,通过画外音向观众阐述故事的发生背景。讲述时画面同步聚焦于叙述者与宣读圣旨的场景,不采用镜头的拼接便使戏剧影像与旁白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结构,弥补观众信息差的同时也增强其代入感。

声图互文主要表现为画面与背景音的情感共振,即画面在音乐、音响等声音文本的修辞中对观看氛围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声音修辞是增强影像艺术感与表现力的应有之义,叙事影像如果没有声音元素的参与,内容会相对单调且缺乏立体感。《典籍里的中国》就善于把背景音与戏剧表演融为一体,打造出动人至深的故事语境。比如,第二期《天工开物》中老年宋应星与已过世的宋应昇、涂绍煃相见的桥段,三人谈及此书创作理念时异口同声高呼“贵五谷而贱金玉,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原本柔和舒缓的配曲转变成慷慨激昂的声乐。人物言行与声乐相互呼应、相互衬托,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营造出大气磅礴的氛围感,积极调动起观众的情绪,激发其民族情感。

2.2 视觉转喻:打造视觉景观的艺术手段

转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与认知当前事物,它得以发生的前提是两者间存在邻近性[6]。不断发展并趋于成熟的媒介技术不仅推动了视觉文本的跨界转场与融合,也使视觉转喻在电视节目中的“出场”具备合理性与合法性。由于人们在观看过程中会调动自身与生俱来的视觉补足能力与后天形成的抽象思维对视觉文本进行整体理解与把握,《典籍里的中国》便通过视觉转喻的灵活运用达到推动戏剧叙事、传递文本意义的目的。

文化类节目的视觉转喻手法之一便是通过对视觉符号的排列组合,以具体历史的影像叙事反映整个历史时期的广阔视野和时代特征。《典籍里的中国》每期都选用数个与典籍相关的历史故事进行重新演绎,讲述其中鲜为人知的具体细节,补全观众对典故所涉及历史图景的认知。以第六期《孙子兵法》为例,节目戏剧以孙武与伍子胥二人的兄弟情义为切入点,围绕用兵之道的主题,讲述了吴国在伍子胥一日七荐之下起用孙武并随之崛起,击败楚国后却因吴王与其后继者夫差的昏庸无道、崇尚攻伐,最终走向衰落与覆灭的经过。从中隐约展露出春秋期间天下分裂割据、各国相互蚕食以谋霸业的时代图景,也侧面烘托出国家谋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做好军事建设的重要性。

此外,由于舞台空间的有限性,电视节目表演对宏大场面的塑造往往遵循用局部指代整体的视觉转喻原则,并借助数字技术对舞台效果的打造来提高表演的逼真度与可信度。《典籍里的中国》多舞台戏剧演绎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如《孙子兵法》中吴国与蔡、唐两国结盟伐楚的场面,历史上本是以三万大军对战楚国的三十万大军,这是难以在舞台表演中复现的壮观场景。于是节目聚焦于吴王亲自率兵的正面战场,在其一声令下,身后士卒英勇冲锋,与楚军展开决战。舞台各处的士兵与双方交战的呐喊声、兵刃交接声等背景音特效合为一体,调动起观众的视觉补足能力,构建出双方大军激烈交战的视觉景象。简言之,“得益于知觉活动自身向简化结构发展的倾向”[7],戏剧展演拥有了承载景观的能力。

3 视觉意象:价值勾连实现文化认同

意象指涉象征与形式的结合,一般通过对物象的征用来抵达其言外之意。视觉文本要编织劝服性话语进行意义传递与情感表达,离不开对视觉意象的生产。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中,视觉意象主要以文化意象的形态出现。必须强调的是,电视节目所制造与招募的文化意象“应和某种价值观建立联结关系”[8],并使之与特定的历史记忆和话语建立起价值勾连,增强受众对意象背后所象征文化的认同。而文化认同本质上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过程,由此,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文化认同建构可以从集体记忆维度的情感认同和认知图式维度的价值认同两个层面进行把握。《典籍里的中国》能取得成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离不开对文化意象的灵活运用。

3.1 集体记忆的激活、召唤与重塑引发情感认同

在视觉文本文化意象的生产过程中,作为视觉符号的图像起到建构意义、激发受众情感的作用。具体到文化类电视节目,一个重要的体现便是通过当下的视觉影像与过去相连接,对集体记忆进行有选择性的激活、召唤与重塑,建立其与某种文化意象的象征性联系,从而传达文本的真正内涵,引起受众的情感认同与共鸣。

《典籍里的中国》围绕传统典籍的视觉叙事,本身就是表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等文化意象的符码集合,更为具体的意象符号则扎根于戏剧表演的道具以及人物的动作、眼神、表情等细节中。以第二季第三期《礼记》为例,郑玄逃过因党争所致的牢狱之灾后,于家中为《礼记》作注,尚且年幼的儿子郑益前来询问并与父亲共分一梨。该场景唤起观众对孔融让梨这一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的集体记忆,同时,在郑益把较大块的梨递给父亲,自己保留较小块梨的一系列动作中,梨作为一个物象与礼仪体系的“礼让”理念的象征性联系得以形成。概括而言,“梨”意象的生产一方面为观众带来了感动人心的观看体验,另一方面激活、重塑了对郑玄父子人物形象的相关记忆,从而消弭了不同观众间的记忆冲突,在记忆的再生产实践中引导人们对文化意象寓意产生情感认同。

3.2 认知图式的生成与重构导向文化认同

如果说集体记忆维度的情感认同是观众对文化意象的零散化接受,那么认知图式维度的价值认同则指涉一套完整、稳定的思维架构,即对文化意象背后价值观与话语的整体把握。具体而言,后者强调以价值引导来生成、重构人们的认知结构,实现宏观意义上的文化认同。

首先,在话语层面,文化类电视节目一般采用重复刺激的方式,通过对特定符号系统的反复呈现,使观众对文化意象的认知从感性接受向理性接受过渡。《典籍里的中国》善用重复手法,调动文化意象及其符码系统,塑造人们在认知结构意义上的认同。比如每期典读会结束后,戏剧主演都会前往服饰间近距离参观表演所要用的服装道具,以向观众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样式与其文化特征。定期对该环节的重复调用把观众的关注重点从对不同时代服饰的审美认知转向对中华传统服饰的整体观照,从而在观众的生活体验与服饰间这一符号系统的接合中增强其对中华服饰文化的自信感与认同感。

其次,在价值观层面,文化类电视节目所生产的文化意象只有与一定的民族价值、文化理念等终极价值观相勾连,才能使文化认同的建构在价值引导下实现从意指认知向系统性认知的飞跃。《典籍里的中国》构建的视觉世界通过在价值维度回应“大同”“仁义”“天人合一”等终极性价值观,呈现出哲理意义层面的思考。古今对话贯穿节目的始终,既包括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至古代,也涵盖古代先贤穿越至现代。其中,先贤作为一个个典型的人物意象,在与撒贝宁的对话中不断抛出他们的思想洞见,使得隐藏起来的终极性价值观被引入现代语境,成为系列公共议题。同时,借助节目舞台铺设的“语义场”,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价值判断的指导,并形成观众对现实的反思。正是这一系列由文化意象所带来的价值引导实践,观众的认知图式得以重构,社会文化得以再生产,宏观意义上的文化认同也最终得以实现。

4 结语

在意义生成与话语争夺过程中,影像视觉修辞的目的在于通过视觉符号的激活、召唤与凝缩,实现记忆维度的勾连接合,并在价值引导中走向文化再生产实践与文化认同。作为文化类节目的典型代表,《典籍里的中国》以舞美设计形塑多元空间语境,构成复调式叙事结构;以戏剧展演建构表意框架,铺设通往意义的认知管道;以视觉意象的价值勾连实现文化认同,使典籍中的故事及文化内涵在观众群体中真正“入眼”“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电视节目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评论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