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思路探析

2023-11-13汪建强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思维课程

汪建强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

2020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作出重要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生教育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革创新研究生教育机制,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任务和中心战略。然而,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中,针对本科生和高职生群体探索的经验较多,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研究相对不足,甚至出现了研究生课程思政“空白”、简单套用本科生课程思政模式等现象[2]。

公共管理研究生(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MPA)以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高度融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全面落实提供着基本的人才支撑,不仅直接关联并体现党的政治立场、执政理念、价值观,对学生思政德育培养的要求也更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路上,公共管理学是现有学科体系中最有优势也负有责任服务于新时代国家改革与发展伟大进程的社会科学学科”[3]。MPA 教育引入和强化课程思政不仅意义重大,更应成为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行者、示范者,为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的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借鉴。

同其他研究生专业学科类似,MPA 的课程思政建设也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要将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地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效,必须要有清晰明确的改革思路设计。基于MPA 的教学内容、学科特性、培养目标、生源特征等因素,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应当遵循“一核双元三维四柱”的基本思路,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紧密融合,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一、关键内核:中国之治的独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国之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中国自身的特点出发,扎根中国实际,推动着十四亿人口大国持续进步、发展的独特治理体系,是不同于人类以往历史的伟大创新,并且从根本上区别于美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治理之道。因此,诞生于美西方,主要基于美西方治理实践的公共管理学概念、理论、观点、模型等是无法充分而准确解释、解决中国的公共管理实践问题的,必须在了解借鉴美西方知识体系的同时,深刻思考、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场景的公共管理学,立足中国之治的独特性、先进性,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作为核心与基准,推动公共管理的本土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消解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话语霸权”“普世价值”,将中国底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方案作为贯穿MPA 教育的主线,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政策与治理创新及其经验进行系统的研究总结,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所有领域、所有环节。

二、双元并行: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能力为抓手

(一)以学生为中心

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都比较盛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教学活动以“教”(主要就是讲授)为中心来组织,教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受惠者。在这种传统模式下,教师是知识权威,拥有对教学内容、结果的决定权、评价权,学生处于接受与服从的地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这一模式固然可以使学生最快最省力地掌握相关知识体系和重难点,但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的能动性、深入探索的兴趣,难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质疑意识、逻辑思想。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为目标的MPA 教育,教师角色必须要彻底转变,应当以组织者、促进者、启迪者、引导者的角色,将学生置于教育教学的中心,“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为宗旨,提示、触发、指导、规范学生的学习内容、方向、认知、观念,将公共管理知识理论及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自然地而非强制地、灵活地而非生硬地、耦合地而非割裂地融入教育教学,达成课程思政“入脑入心、触及心灵、感悟透彻”的效果。

(二)以教师能力为抓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其个人的教育理念与行为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成败的关键”[4]。“以学生为中心”也并不是要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切围绕学生甚至迎合学生,而是要求教师更新提升教育教学方式,更加有效、精准、自觉地发挥核心引领、组织教学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对其思想认知、价值取向、理想信念进行纠偏厘清和正确指导,这对专业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素养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和挑战。对于MPA 教师而言,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则更加复杂艰巨。如前所述,一方面公共管理学是“舶来品”,诸多知识体系植根于美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要对美西方理论模式和方法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吸收、借鉴,首先要完成对自己的思想改造、知识转化、精神洗礼,再正确地传导给学生;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在学科布局、教师学缘、研究方向设置等方面还较为分散、割裂,教师的专业学术背景、学术旨趣多元,专门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的人员相对较少[5]。因而,MPA 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能力的培养与践行不仅迫切,需要克服的再学习、再创造的障碍也更多。

三、三类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

研究生理论思维的有无、强弱直接决定着其知识创新的高度、广度与宽度[6]。不同于其他的研究生专业和学科,MPA 的报考和录取对考生的前置专业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任何专业均可报考,但却有对工作经历的要求,一般要求本科毕业后有至少3 年的工作经历方能报考。因此,MPA 生源较为多源,年龄、工作经验、社会阅历、价值取向等有着很大差异,思想状态、思维特点更为复杂多样,而MPA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对学生的政治思想、价值立场、思维模式的培养必须高度重视。从MPA 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情况看,尤其需要着力强化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的培育和塑造,构建起“内生型”的课程思政理解认识逻辑。

(一)辩证思维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7]。辩证思维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避免片面和极端。“重点论”则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关键和主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不断提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仍然比较突出,各类矛盾问题依然不断发生甚至时有恶化,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还存在着诸多短板和弱项,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任务仍然比较繁重。MPA 学生经历了社会磨练,对这些矛盾问题有比较多的了解和体会,甚至部分学生有可能已经形成了某种偏颇、单向的思维观念。课程思政的实施必须直面这些短板和问题,听取和了解学生基于过往经历而发的实际感受和看法观点,在包容性的教学氛围中对我国公共治理现实问题进行理智辩证的解析,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对这些问题的客观正确认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意识,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纠正“一叶障目”的偏狭思维视角,树立起正确、科学的问题观、治理观。

(二)历史思维

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的公共管理产生于20 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学是专门研究这一新型社会治理现象的新兴科学,我国MPA 自2001 年开始招生,专业的积累与底蕴尚显薄弱,尤其需要有历史思维的融入与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8]。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模型等均来自美西方,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加强调理论性、高阶性,学生大量接触、接受到这些知识,容易产生某些认知的误区,忽视我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渊源和现实选择,把美西方的理论、思维奉为圭臬,简单地套用到我国的治理问题分析之中,也就无法形成对国家治理发展的深切认同与强烈共鸣。另外,“一切知识都是与历史相联系的,受时代的限制”[9],历史思维的效用还在于使学生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美西方的公共管理理论,既能了解其时代与区域性治理实际的合理性,又能明晰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对之的差异性、独特性,将基础知识理论转化为学习的智慧、观念的升华,进一步领会并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以新颖独到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10]。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和变革,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了丰富的创新理论、制度、政策和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创新思维的巨大成功。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仍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仍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各类问题矛盾仍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我国的公共管理经历了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变化路径,实现了理论不断发展、制度持续变革、实践连续创新的突出成就并将长期延续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11-12]。MPA 以服务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专业己任,本身即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进者,专业知识的学习就是对我国各种治理创新与探索的浓缩、提炼。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加磅礴的生机与活力,而各类新问题、新状况也将不断涌现,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勇气、信心、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创新的意识和思维,在实事求是地了解国情、民情、社情的基础上,以思想认识的新视野、新飞跃来分析理解这些问题,从而在治理实践中拿出新办法,找到新路径,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

四、四大支柱:素养为本、以职为导、教法为要、考评为基

MPA 教育主要集中于对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的人员进行培养,强调公共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法制教育、内在伦理道德教育、行政能力提升和公平正义教育等路径,塑造公共精神灵魂和社会公共道德,推动政府公共行政走向善治[13]。这样的定位决定了MPA 教育中思想锻造与知识学习、职业素质的高度聚合,课程思政的实施既需要对高校教学进行改革,又需着眼于未来职业的基本要求、公共价值、社会导向,同频共振、兼容互进,激发、拓展、巩固课程思政的长效、深度育人效应。

(一)素养为本

MPA 的生源多样,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社会研究、公共伦理等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参差不齐,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社会治理与改革往往缺乏足够科学深刻的认知和感受,学科素养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即运用学科核心观念、通过学科实践、以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科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的欠缺[14]。因此,MPA 教育既需要学习专业知识技术,更需培养和塑造核心观念与人性能力,“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只有先具备了先进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才能正确、有效地使用专业知识和技术。MPA 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便是涵养、充沛学生理想道德、学科素养的基石与必然之路,“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和制度体系决定着国家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案”,我国公共管理的广阔丰富实践为学生认识、分析、理解、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和便利,课程思政不仅可以顺势而为,更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3]。

(二)以职为导

MPA 学生的来源多样,就业方向也同样多元,或从事政府管理,或从事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包括卫生管理、科技管理、环保管理、教育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财政管理,甚至包括纪检、司法、思政等管理,具有学习内容和需要上的多样性、选择性[15]。因此,丰富的课程体系、公共部门的全面普遍参与及深度合作成为了我国MPA 教育的重要特点[16]。公共部门是我们党意识形态、执政思想、制度价值的典型实践者与体现者,对各项方针政策及其所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理念有着不同于学校教学的解读视角和路径,而且来源于现实的职业活动与治理过程,契合了MPA 学生多元化的职业兴趣和规划。来自公共管理部门的实践师资与高校专业师资可以相互配合与弥补,将现实社会治理服务中的创新经验充实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共促共建课程思政的形式与路径,扩展课程思政的丰富度、活跃度,为MPA 课程思政的实施创造出职业导向化的、学生更乐于接受和认同的条件与氛围。

(三)教法为要

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课程思政绝不是“课程+思政”的简单叠加,而是柔和自然的浑然一体,上述的思维培养、职业素养也都有赖于教学方法的合理有效使用。MPA 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专题式教学、研讨互动教学、探究式教学、实践型教学等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普遍小班授课的特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对授课方式方法及计划安排等进行讨论和创新,在此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观念塑造、行为约束和规范,课程思政的效率会更高,而且改进和运用新颖的或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也是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民主意识、公共精神的激发和训练。可以说,教学方法改革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举措,其本身也会生动地传递出重要的思想理念价值,也属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源泉。

(四)考评为基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但教学评价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多规则、多因素的复杂问题,课程思政又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实施的时间短,成型、成熟的经验做法还较为缺乏,实施效果评价的复杂性显而易见,学界对此也缺乏统一的学理认识[17]。不过,这并不妨碍包括MPA 在内的各专业努力探索、建构适合本专业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和体系。MPA 学生毕业后从事各类公共管理事务、进入各类管理岗位的可能性更大,他们通过学习是否获得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科学社会主义观、优良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能力,不仅会影响其职业生涯和现实社会治理,也直接关系到MPA 教育的未来。因此,MPA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及反思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试验,尽快构建起全面、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和模式,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结语

新时代的MPA 教育担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输送高素质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历史重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其根本特质。而公共管理学科扎根中国大地,贴近时代前沿,紧扣党和国家治理的脉搏,教育教学本身即是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完美融合,具有实施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必须构建起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力地响应和瞄准我国改革建设发展中的各种复杂、异质的治理问题,让学生在有“知”有“味”中感受思政的温度与魅力,感受到灵魂的触动与心灵的洗礼。

猜你喜欢

思政思维课程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