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实践研究

2023-11-12李鹏秦洪德赵彬彬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2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李鹏 秦洪德 赵彬彬

[摘 要] 新工科的背景下,高校都在推动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改革,以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专業课程为例,从学科背景、育人成才等方面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介绍课程的思政元素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索方向,并结合教学资源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给出实施思政教育改革的基本途径。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思政教育;新工科背景;工程流体力学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哈尔滨工程大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实践研究”(JG2021B0103)

[作者简介] 李 鹏(1985—),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水下机器人操纵与水动力特性及深远海养殖装备方面研究;秦洪德(1976—),男,吉林德惠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海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方面研究;赵彬彬(1984—),男,河南舞钢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水波与海洋浮体的相互作用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32-0129-04 [收稿日期] 2022-08-03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多项重要指示和批示,其中重点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推动高校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育人这一主渠道,抓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多措并举统筹各领域、各方面的育人资源,整体协调推进,实现思政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结合,这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利用好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2]。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家对学校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推动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融合统一,以此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思想教育资源,推动全面育人工作的开展[3]。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伴随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升华过程的重要课程,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本科教学育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很大影响。

二、“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的授课方式及内容已经出现明显的滞后性,无法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行业要求。因此必须尽快对课程进行改革,融入更多新元素,以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工科的要求。

(一)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我国工科行业迅速发展,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诞生了新工科概念,它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是新时代全面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系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和尝试[4]。新工科对传统的工科专业提出了更清晰的目标,针对其理念、模式、标准等也有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对我国产业升级改造和建立创新工程教育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国际竞争新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新需求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工科融合是我国工科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导向。在新工科时代背景下,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必须适应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三海”领域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持续推进本专业教育改革。

(二)填补新型教学内容和方式空缺的迫切需求

在相关院校目前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侧重学科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缺乏对工程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专注于构建完备的理论知识框架,而缺乏对知识的实践与应用方面的培养。高校“流体力学”相关课程设计多年来普遍以介绍流体力学基本概念、推导基本方程及探讨基本方程的实际应用等为主要内容。国内外绝大部分教材也都是遵循这一模式编写。同时,在“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等专业课程的总体设计上,尚未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使其与专业课程内容交互融合,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与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尚未协同。因此,在新工科的背景下,此课程须尽快进行课程改革,响应国家号召,将思政教育与价值引领融入课程当中。虽然早在很久以前,思政教育就已存在于课程教学中,但传统的思政内容教学属于“灌输式”,从专业知识到思政内容的过度生硬,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较好地完成新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对于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工科特色能力的诉求,亟须应用新型教学模式改善当下工科专业课程体现出来的通病。

(三)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未来都是建设海洋强国、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军工精神是必要的,要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国之栋梁。通过“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思政教学,将流体力学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育人的价值引领内生为流体力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这是面向新工科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研究目标。

三、“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在新工科背景下,对“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的课程思政改革进行初步探索,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以专业理论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中国文化自信”“现代科学思维”“科研探索精神”等思政元素,使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对接,实现让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专业学生接受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熏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升综合素养,成为对人类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思政元素探索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包括了流体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流体力学知识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工程背景和人物事迹。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许多思政元素。

1.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未来建设海洋强国的一分子,爱国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国的海洋事业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有许多仁人志士为祖国的船海事业不断奋斗,他们的故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哈尔滨工程大学一直以来“为船为海为国防”的理念。

2.文化自信教育。“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托[5]。历史悠久、文化优秀的中华大地赋予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从郑和下西洋到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的船海文化历久弥新。将这种文化自信贯彻到专业课程的讲授当中,结合近些年我国在船海领域的重大贡献,让学生时刻保持对我国文化的自信。

3.唯物主义教育。身为新世纪的高校大学生,唯物主义是必须谨记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中大量涉及宏观与微观的物质,对许多生活中的奇怪现象进行了“流体力学”式的解释。这是唯物主义的展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机会。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加固学生对唯物主义的认知。

4.科学家精神教育。流体力学学科发展至今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科研人员不断钻研与探索的结果。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更应该继承这种不怕困难、敢于探索的科学家精神,继续前进。让学生明白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不断探索的结果,在高校中就培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其在未来才能成长、成才。

如何将这些隐晦的思政元素与枯燥的数学方程和晦涩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学中有书本知识之外的收获是一大难点。

(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

课程思政要求将传授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统一起来,但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存在着“智育”与“德育”相互分离的状态。因此,必须在固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促进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交叉融合。

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建设,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书需要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学术素养,而育人则需要教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想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理念,调整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专业教师的道德、文化以及能力水平直接制约着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因此,教师须积极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担当起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角色[6]。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以专业知识教授为根本、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综合素质培养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并非让教师缩减专业知识的讲授时间,而是要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授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传统德育理念来丰富思政教育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对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学生通过学习“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提高的不仅是专业水平,还有自身的价值理念。

四、实施“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的途径

(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构建

知识理论体系的基本单元是知识点,从小到大、由点到面。单纯的传授知识点内容相对枯燥,学生接受程度也不高,教师可以从知识点的起源入手,如概念的诞生、现象的发现等,同时引入思政素材,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更好地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发掘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相关的人物科研事迹,行业最新进展等,展示船海领域大国重器、工匠精神,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在运用这些思政素材的过程中也不能单纯地平铺直叙,这样很难起到调动学生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运用到专业課教学中,教师需要对素材进一步加工、处理,挖掘其思政方面的内涵,提高思政高度。同时,教师要根据素材内容,对素材进行分类、筛选、编辑,形成成熟的案例,编入不同的板块内容,以便更好地融入教学环节,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二)思政创新教学模式挖掘

在教学方法中融入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引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达成学生在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上的认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教育效果。其关键就在于学生的参与度。以往的课程中即使有涉及思政方面的内容,也大多都是教师平铺直叙,单纯地为学生讲述案例,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学生也参与不到案例的分析当中,效果并不好。要使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到专业课堂中,就必须提高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对此可尝试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以及线上线下结合式、弹幕投票式等教学方式,使课堂教育更生动也更容易被接受。以课程思政素材为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思政教育。在课堂上抛出流体力学中的科学问题,以学生讨论、师生互动为主体,弥补专业课程中抽象、理论化的枯燥教学过程的缺点,拉近专业课与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哲学道理和思政理念,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念。

结语

对于高校来说,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课程思政并非改变专业课程属性,也不是将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而是将二者平衡分配、纵横交互。面向新工科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把知识传授作为基础目标,通过全新的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这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维度,还要有较高的教学技能。开展面向新工科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将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提供兼有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功能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出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兼优的新工科人才。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邢继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1):122-126.

[3]尚小艺.思政教育融入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探析:以《会计基础》为例[J].财会学习,2022(9):143-145.

[4]赵丽娅,李兆华,彭宇,等.构建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N].光明日报,2021-12-02.

[5]梁若愚,付盛楠.我国思政教育文化生态的发展历程与现代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5):107-108.

[6]王艺洁.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35):50-51.

Practical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aking the Hydrodynamics of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LI Peng, QIN Hong-de, ZHAO Bin-bin

(College of Shipbuilding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so as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teaching and cultivation. Taking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Fluid Mechanics of Shipbuilding and Marine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 from the aspects of subject background and education. Introdu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and the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give the basic way of implemen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While learn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udents should enhance their values, stimulate their patriotic feeling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truly realize the goal of casting the soul and educating peopl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 engineering fluid mechanics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高校学生管理中思政教育的作用与途径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