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门沙洋童谣审美意蕴及传承策略探赜

2023-11-12张玉琴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审美传承亲子

摘要: 位于楚文化腹地的荆门沙洋地区民间童谣题材广泛,蕴藏量丰厚。其寓故事、游戏、歌声为一体,呈现出音韵的和谐与语言的节奏感,能真实地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影响孩子身心。沙洋童谣具有民俗性、阶段性和律动性特征,展现了荆楚方音及楚风遗韵。新时期沙洋童谣可通过社会媒体宣传、学校教育和家庭游戏引导等方式进行传承。

关键词:沙洋童谣;亲子;审美;传承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3)05-0033-07

童谣是儿时妈妈怀里轻声的浅唱,是伙伴之间玩耍时的表演唱,是见证成长的载体,是告知事理的音乐语言。湖北荆门沙洋地区的童谣富有荆门方言的独特韵味,且蕴含着生动的趣味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其对幼儿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培养,以及未来的生活方式都能产生深远影响。

一、沙洋童谣的审美特性

(一)沙洋童谣的民俗性

沙洋童谣是沙洋地区一代代人口口相传、衍生并传录的生活语言,是极具生命的人类文明。其内容丰富多彩,民间谚语、谜语、缄言等均被汇于其中。其表现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比兴、反复、问答等多种形式。

沙洋童谣,不同于其它歌谣,它蕴含着祖祖辈辈对后代深沉的期许与怜爱。童谣在社会中存在,也最终为社会所受益。儿童在传唱的过程中,不断感知童谣所呈现的美丽画卷以及美好意义,并在日后的生活中被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所以童谣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同时,沙洋童谣,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音节和谐,词语简短,贴近生活,易懂好记。童谣大多篇幅不长,有三言、七言、杂言不等,最短的只有两三句。基本句式只为描绘一事或一物,向儿童传递一个浅显的常识,注重儿童对生活情境的感知,并增强儿童的判断与表达。

沙洋童谣蕴含丰富的沙洋地域文化,即沙洋民俗文化和沙洋方言文化。沙洋民俗文化展现着沙洋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民风民俗”“地方习惯”等丰富的地域特征。而沙洋方言文化多彩多样,记录着沙洋劳动人民生活语言的方式。“童谣的传诵正是用方言的形式将我国传统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保存和发扬。”[ 1 ]对沙洋童谣进行研究,能够让我们如临现场,从而更深入地探索沙洋文化的美妙多姿。我们发现这些童谣的律动都是随着哼唱进行编创的。对于这些童谣,也可尝试运用不同的节奏,进行不同的演绎。这便是沙洋童谣的特点——朗朗上口,易传颂,变通性极高。

(二)沙洋童谣的阶段性

沙洋童谣按照儿童传唱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母亲为哄娇娇的吟唱及亲人对儿童亲抚时唱的歌谣。“婴幼儿是以身体的方式直接感知周遭世界,并通过身体来直接回应。”[ 2 ]故第一阶段的歌谣是伴随着与幼儿亲密的身体接触和交流而产生的;第二阶段,是对较小孩童诉说自然界中的物类或现象,以丰富儿童的认知。儿童在吟唱童谣时表现出同情、惊喜、向往的情绪,以娱乐见长;第三阶段,是对稍大儿童灌输怎样做人,怎样鉴别善恶真伪类的童谣,以促进儿童的理性认知见长。下面分别一一来举例:

在第一阶段中的《摇窝歌》(图1),是大人抱着幼儿轻声地诉说浅唱,引导其在美好的意境中入睡。童谣中的“荷花桥”,便是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

《哄娇娇》(图2)则是模仿幼儿咿呀学语时的状态,更贴近幼儿的生活情景。在与幼儿身体互动的同时,培养了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灵动性。

到了第二阶段,沙洋童谣充当了“百科全书”的角色。在给幼儿唱出一幅幅鲜活生动场景的同时,伴随着歌声和律动,幼儿的同理心也随之萌芽。如《转磨磨》(图3),这首童谣站在幼儿的角度,描绘了在秋收时节晒粮食时驱赶麻雀的场景,刻画了幼儿与爹爹之间的美好情谊。

《虫虫飞》(图4)展现的是大人食指与幼儿食指相互碰撞互动的儿歌,通过身体的韵律,让幼儿感受到大人与幼儿之间满满的爱。

而《背背驮》(图5)是将幼儿背在后背晃动身体时唱的歌谣,歌谣机智风趣,似开了一个小玩笑,最终并没有将宝贝换酒喝,而是舍不得“我的背背驮”。

第三阶段,是在此前的基础上,将歌谣赋予更深层的意义,即在潜移默化中给儿童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及审美价值观。《跳皮筋》(图6)是稍大一点的孩童在跳皮筋时唱的歌谣。歌中提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赋予了美好的想象,让儿童充分感受生活的美。

《推磨歌之一》(图7),是大人与小孩身体互动时唱的歌。将小孩相向抱坐在腿上,随着歌律,摇摆身体。在歌声中传达了对孩童上学长出息的希冀和愿望。

《擤鼻涕》(图8)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鼻涕喻为“白狗”;“两个猎人,抓到了就走”,告诉小孩:鼻涕揩完了,手指就走,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事实上,童谣分类的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区分的,与其说是三个阶段,不如说是三种主要类型。然而,将沙洋童谣分为三个阶段的用意在于,说明童谣接受的时间段可从幼儿出生持续到逐渐通晓事理的整个成长过程。但其中也会存在类型上的交叉,比如说多数童谣存在于亲子间的游戏中,在介绍某类物象的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渗入真善美思想于其中。

(三)沙洋童谣的律动性

沙洋童谣体现了如下主要特征:

1.身体性特征

沙洋童谣大多具有身体性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培養儿童身体与大脑的灵动能力。例如:在《拍手歌》(图9)里,大人和幼儿面对面坐着,先合手拍,然后与小儿两手交替拍打,一边颂唱一边拍手。

《打摸歌》(图10),小儿一手摸,一手打,左手摸左腿,右手打右腿。无论是摸还是打,都在大腿上方,符合音律,充分训练了孩子左右手的协调能力。

而《摇摆手》(图11)中,大人双手拉着小儿的双手,做摇摆的动作。

前述的《推磨歌之一》和下面的《推磨歌之二》(图12)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孩童放于双膝上,面对大人坐着,大人护住幼儿肩头,向前推至幼儿仰面,接着将其推回正面坐姿。一边唱,一边推拉,引幼儿发笑。

此外,像《猜中儿歌》和《跧脚游戏歌》,也是将大人与小孩的手指与脚指互动,通过身体关节的互动,达到娱乐与开心的效果。

通过上述,可以明确的是,沙洋童谣具有“愉悦身心,启迪心智”的特点。“儿童以游戏的方式自由的打开自我生命,获得多样而充实的生命体验。”[ 3 ] 146不可否认,儿童在这些童谣中游戏着,其本身是开心的,通过身体的愉悦体验,身心得到发展。

2.音乐性特征

童谣适用于亲子之间进行传唱,也适用于儿童游戏玩耍时传唱,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音韵和谐以及语言节奏感的特征。

整体来看,沙洋童谣节奏简单,富有较强的韵律感。这与平时老百姓说话的顿挫和声调息息相关。它们大多以      ,     ,这样的方正节奏为主。如前述的《拍手歌》《打摸歌》《摇窝歌》《哄娇娇》《猜中儿歌》《跧脚游戏歌》《虫虫飞》《背背驮》《转磨磨》《擤鼻涕》等。这些童谣节奏大致相同,韵律简单和谐,易于儿童诵读传唱,更贴近儿童简单的生活世界。

但其中也有打破传统韵律的其它童谣,增加了         ,        ,          等节奏韵律的。如《滑头商人》(图13)、《市场奇态》(图14),这两首童谣主要是前八后十六以及八分音符的节奏型,方正又不死板,耐人寻味。

在《推磨歌之一》中,第二句多了一个附点节奏,打破静如死水的节奏。《推磨歌之二》则是前十六后八与前八后十六的节奏相结合,节奏韵律符合幼儿来回拉扯的动作。两者不尽相同,却富有韵味儿。《跳皮筋》作为游戏时的童谣,欢快、节奏跳跃、情绪激昂。儿童在传唱童谣的过程中,借以身体的协同掌握了最初的音律,并为日后接受复杂的音乐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交互性特征

沙洋童谣里藏着沙洋人民对幼儿健康成长的期盼。幼儿通过童謠游戏的互动,感受到成年人的关爱呵护,由此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这一点在上述例子中能够证实。

诸如《摇摆手》《背背驮》《虫虫飞》等童谣,皆是大人哄孩子玩耍时传唱吟诵的。大人在吟唱的过程中,给与幼儿欢笑,并站在幼儿的角度,模仿幼儿说话方式和动作姿态,让彼此更加亲密无间。幼儿在亲人的陪伴中,也能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温暖。而像《好哭》(图15)、《望月歌》(图16)、《擤鼻涕》等童谣,则是大人哄幼儿哭闹时所唱的童谣。幼儿在哭泣时,内心产生委屈、慌乱等情绪,大人的贴心安慰,会让幼儿有更深的依赖心理,从而拉近彼此的关系。

除此之外,像《摇窝歌》与《哄娇娇》这种摇篮曲似的童谣,更能体现童谣交互性的意义。将小儿的头部枕于手臂臂弯处,另一只手托着幼儿的身体,形成一个舒适的横抱姿势。大人轻轻哼唱,小儿在怀抱中渐渐睡去。歌词中,无论是“荷花桥呀,白米饭呀”,亦或是“糖饼子吃,盐饼子揣”,都是单纯的幼儿世界中最美好的事物。大人们在轻声吟唱中,引导幼儿舒适地入睡,幼儿在睡梦中,也会把大人归为美好的一类。当幼儿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善意时,他自然而然地也会更亲近这个世界。

二、沙洋童谣的审美蕴含

沙洋童谣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将沙洋童谣中的方言与民俗文化结合,能更深入地探索其特有的韵味。

(一)童谣里的荆楚方音

沙洋方言是沙洋文化的载体,它代表着荆门地区的地域传统文化,是荆门地区独特的标识。荆门沙洋地区的童谣与方言相辅相成,共同承载着区域文化。荆门属于“荆楚颤音区”,其主要特征是颤音分布较广[ 4 ]。荆门方言中,并没有儿化音使用,普通话中用儿化音的地方,荆门方言多用[dr](颤音)代替。

与此同时,很多语音都各有特色。如在《拍手歌》中,“抓住”读“zuó dōu”;在《打摸歌》里,“下”读“hǎ”,而“嘎嘎”则是“外婆”的意思。在《推磨歌之一》里,“哥哥”读“guō guō”、“学堂”读“xuó táng”、“读了”读“tú dǎ”、“中了”读“zòng dá”。在《推磨歌之二》中,“克儿打呵”,在荆门地区的方言中是“死了”的意思。“箱子角,笼子角”中的“子”读“der”,并有弹舌的意味。(这里就是上文所说,荆门方言多用[dr]代替。)“角”读“guó”,“脑壳”的“壳”读“kuó”,“药”读“yué”。在《摇窝歌》中,“吃了”读“qī dá”。《猜中儿歌》里,老鼠是充满了贬义的词语,这里的老鼠也并非是真正的老鼠,而是代指像老鼠一样的人。“夹”读“gá”,“起”读“qí”。在《跧脚游戏歌》中,“菩罗北”的“北”读“bó”。在《虫虫飞》里,“间”读“gān”,“在”同“采”的读音。《背背驮》里,“背背”读“bēi bèi”,“喝”读“huó”,“因自”是“还是”的意思。在《转磨磨》中,“达斗”即是摔跤的意思,“麻雀”读“má quo”。在《望月歌》中,“孩儿”读“eá zi”,要打颤音。

综上,可以看出荆门方言有“山路十八弯”的特点,在这些荆门方言中,“e”“ue”的读音多被“uo”代替,每一字起始音较轻,尾音较重。且当一句话结束时,多以阳平,即由低到高的声调终止,显示了沙洋地区方言的独特之处。而这些童谣也正因为用了方言土语来吟诵,更增加了童谣的韵味,使得大人和小孩都乐于其中。

(二)童谣里的楚风遗韵

“荆楚人民是能歌善吟的楚族后裔,他们继承了楚歌的传统,世世代代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民间歌谣。”[ 5 ] 741沙洋童谣虽只是其中的一扇小窗,却可以从中窥视到江汉历史文化的遗迹。如在《跧脚游戏歌》里,“菩罗南上种荞麦,荞麦花开籽接籽。”可以看到过去江汉地区遍地荞麦花开的场景。而《度饥荒》里,“大麦出来了甩窝坨,小麦出来了做蒸馍”,则是表现了江汉地区人民不被现实生活压垮,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到了七八十年代,江汉地区交通枢纽较为发达,沙洋的粮食与棉花广为人知,这些从《下扬州》中“扬州爱我的好白米”可见一斑。沙洋童谣,无一不在为世人展现江汉人民生活的画卷。

江汉地区的人们善用童谣来抒发自己的爱憎和愿望。《推磨歌之一》表达了大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期盼,并给懵懵懂懂的孩童灌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有爹娘为上,不忘记养育之恩的思想。《猜中儿歌》与《欠账》是讽刺意味浓重的童谣,它教导幼儿千万不要做像“老鼠”一样欠账、欠人情不还的人。沙洋童谣富有楚歌的斗争精神和战斗情怀,这一点在《拍手歌》里能够有所体会。“抓住强盗倒剐皮”,人们满腔义愤,发出严惩盗贼的心声,同时也把江汉人民独特的“狠劲”生动地刻画出来。总之,沙洋童谣在艺术特征上有许多独到之处:浪漫的色彩、幽默的情调、俏皮的语言[ 5 ] 744-746,充分体现了江汉人民的性格泼辣直爽。

没有思想的作品是残缺的,只有透过真正的艺术作品,才能窥见人类共同的心里结构。沙洋童谣“继承了楚歌的遗风,饱孕着醇厚质朴的乡土水味之情”[ 6 ],充满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灌溉滋润着荆楚大地。

三、沙洋童谣的传承策略

沙洋童谣为儿童的审美教育开启了第一扇门。蔡皋说,人的感觉和趣味是童年就给了的,童年第一本书、第一首儿歌、第一首摇篮曲……人生的第一笔,第一本书崭新的一页,你给它什么颜色,那个颜色就是人生的底色。有人说,“真正的教育乃是立足于个体生命自然之中的可完满性(perfectability),指向文化世界中包蕴的个体发展之完满(perfection),这意味着真正的教育乃是个体生命自然与文化理想的积极互动。”[ 3 ] 158而沙洋童谣存在的意义,就是将儿童置身于天地万物中,以与亲人共唱童谣的形式促成个体自然而有序的成长,以此激活它们成长的精神密码,为愉悦地接受世间万象提供可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使之成为“健全的人”,并使江汉平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

沙洋童谣既是江汉平原文化的代表,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可将其中良好的规则意识和美好的品德融入到教育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6 ]。而实现沙洋童谣教育传承的途径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协力完成。

(一)社会媒体的宣传

社会媒体的宣传,可分为网络媒体宣传与线下宣传。网络媒体宣传,需善用网络平台。现如今科技信息发展迅猛,各大公众平台相继涌现。可利用短视频及公众号来实行沙洋童谣文章推送,或在线上平台举行一些“沙洋童谣文化”的活动,使江汉平原文化免于在时间的长河中逝去。线下宣传可简单明了。如在一些社区板报上,建设独立的“沙洋童谣板块”,引起人们的共鸣。也可以发行并出版一些有意义的童谣,使“沙洋童谣文化”不再是传统中的口传文化。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推进“沙洋童谣文化”的市场化进程,赋予“沙洋童谣文化”行进时源源不断的动力。

出版社可以将童谣做成绘本,并附上一些生动有趣的插画,吸引儿童主动阅读,让承载着沙洋文化的字符鲜活起来。也可以将有教育意义的沙洋童谣谱曲,把玩的方言转换为唱的方言,让儿童“成于乐”,在音乐中获得审美认知。这样,儿童所接受的童谣不再是过去的口传心授,而是摸得到、看得到、听得到的时代印记。

同时,还可探索利用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搭建“交互—沉浸”式童谣体验平台,推动数字科技为童谣传承助力。

(二)学校课堂的教育

学校里,让童谣走进课堂,则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手段。沙洋童谣具有多重教育价值,要以课程开发为起点,观察分析童谣游戏的核心经验,围绕“动态生成性”与“双向构建性”,一步一步构建童谣课程[ 7 ]。课堂上,只有利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感受到自由与尊重,才会激发学习的兴趣。而沙洋童谣正是在潜移默化中赋予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老师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

校园里,努力将童谣与新时代主题紧密联系,用读童谣书籍、唱童谣歌曲、挂童谣标语、玩童谣游戏、演童谣短剧及语文拓展的形式,诠释中国传统文化,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朗诵童谣诗歌、童谣伴唱、童谣伴舞、童谣编改地方剧、童谣情景剧等多种表现形式,讲述身边多姿多彩的生活,赞美祖国的巨大发展变化等。也可将优秀作品进行传唱展演,引导广大学生通过写童谣、画童谣、唱童谣的方式,努力成为有爱心、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家庭游戏的引导

家庭中,大人与儿童通过亲密无间的童谣游戏,拉近亲子关系。在家庭和谐的氛围中,儿童说唱着荆门沙洋地区的方言,了解了本土文化习俗,并促进了儿童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家长要意识到利用童谣游戏培养儿童审美观的重要性。因为孩子们是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知识和成长的。幼龄阶段的孩子会依赖和大人一起玩,当孩子在和家长或其他小朋友游戏玩耍时,他们会在交际与情感发展方面越来越好。另外,本身唱歌、讲故事和读书也是孩子们在这个年龄的乐趣所在。

沙洋童谣作為一种传统文化,其“最具有延续性的,是来自于家庭的世袭传承;最具有教育性的,是来自于学校的教育;最具有传播性的是来自于社会媒体的宣传。”[ 8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结语

沙洋童谣在玩中唱,唱中乐,赋予了儿童真善美的情感体验。透过沙洋童谣,展现了荆门沙洋地区的独特语言魅力,探寻到荆门沙洋人民的性格豪迈奔放、不拘一格。沙洋童谣见证着沙洋人民祖祖辈辈的成长,对儿童的审美教育意义深刻,是儿童德性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新时期,应加大传统歌谣文化宣传力度,让歌谣文化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增添色彩,让少年儿童能带着一片音符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王芳娟.地域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幼儿园童谣阅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刘铁芳.个体成人的开端:儿童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4.

[3]刘铁芳.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汤佳佳.湖北荆门方言图形化的设计探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8.

[5]荆州地区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荆州地区群众艺术馆.荆州地区歌谣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6]张馨允.儿童歌曲教学实践初探[D].苏州:苏州大学,2019.

[7]何珍.湘西民间童谣游戏在幼儿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8]郑薏苡.民间童谣在当代儿童教育中的传承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1,27(1):10-13.

Exploring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and Inheritance

Strategy of Nursery Rhymes in Shayang of Jingmen

ZHANG  Yuqin

Abstract:The Nursery rhymes in the Shayang area of Jingmen,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Chu culture,have a wide range of themes and rich reserves.Shayang nursery rhymes integrate stories,games,and singing,presenting a harmony of phonology and a rhythm of language,which can truly enter childrens inner world and affec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hayang nursery rhymes have nationalism,gradualismand rhythmic characteristics,showcasing the Jingchu dialect and the charm of Chu style.In the new era,Shayang nursery rhymes can be passed down through social media promotion,school education,and family game guidance.

Key words:Shayang nursery rhymes;Offspring;Esthetic;Inherit

[責任编辑:陈丽华]

收稿日期:2023-03-09

基金项目:荆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荆楚民间歌谣传承的实践研究”(JMG2022012);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中国音乐史论‘深度教学改革研究”(2022448);荆楚理工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中国音乐史论‘深度教学改革研究”(JX2022-005);荆楚理工学院2023年校级科研项目“江汉平原民间歌谣文化传承研究”(ZD202309)

作者简介:张玉琴(1980-),女,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美育改革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审美传承亲子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