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路与轨道工程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思考
——以路基路面工程为例

2023-11-12张金喜周波超

高等建筑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路基路面案例

王 超, 张金喜, 周波超

(北京工业大学 城市建设学部,北京 100124)

2017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展的新工科建设,在社会各界和高等教育领域引起普遍关注和巨大反响。经过近五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先后历经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奠定了新工科教育的基本格局[1-2]。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开启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历史篇章。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内涵[3-4]、实施路径[5-6]、关键环节[7-12]等核心问题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合力的机制逐步建立[13-15],成为我国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举措。目前,在“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从“课程育人”维度出发,做好新时代道路与轨道工程专业方向本科人才培养,是交通运输类专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路基路面工程以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路基路面设计与建造为对象,主要讲授道路结构与材料在“交通荷载”与“气候环境”双重作用下服役性能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基础课程。近三年来,依托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建设及一线教学实践,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教学举措和注重教学反馈三方面开展了教学探索工作,逐步形成了学科基础课程的思政教学创新实践经验。

一、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近三年来,在完成路基路面工程基本知识点教与学的基础上,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基于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国家级精品课程、各类线上学习资源),将“课程思政”元素题材、行业科研成果、学科前沿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素材,通过知识点的拓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断提升改进自身知识体系,从而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在此过程中,突出强调“课程思政”在培育学生个人思想品德及文化素养方面的牵头作用,开启通过“(专业课)第一课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新模式,践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

(一) 思政元素融入设计

理想信念方面,以道路交通学科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例,引导学生感悟“铺路石”精神,树立“交通报国”远大理想;政治认同方面,以国内外高速公路的建设历史、建造特点、运营管理为例,引导和教育学生认知和认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及未来发展方向;家国情怀方面,以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建设为例,讲授特殊地区路基修筑技术,领悟和体会“两路”精神;文化素养方面,以“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这一当前的工程瓶颈技术问题、“面向无人驾驶的路面设计方法”前沿技术需求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攻克复杂工程难题背后所需的技术知识体系;职业理想和道德方面,以道路学科老一辈专家学者的个人奋斗史与成就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尽早思考和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道德观,为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图1、表1)。

表1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设计

图1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思政元素整体布局

(二) 思政教学具体举措

近年来,课程思政教学举措主要包括:(1)打造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组织课程教学团队教师集中学习和研讨课程思政相关政策文件精神,深入认识和理解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依托课程思政建设需求,修订路基路面工程教学大纲。在现有教学大纲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总结路基路面工程建设、养护与管理中具有“思政”特色的素材,修订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3)定期召开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交流活动。按季度召开教学团队交流活动,研讨日常课程思政教学中所取得的经验、遇到的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措施,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4)定期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反馈与建议。团队教师随堂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意见及建议,并在教学研讨中予以充分讨论和交流,形成师生互动机制,不断优化提高课程思政元素的布局与教学实效;(5)制作反映课程思政特点的电子课件与教案。基于调整后的教学大纲和逐步丰富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制作形成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思政案例群及配套的电子课件。

在教学设计方面,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多方式融合进行课堂讲授,引领学生梳理和认识道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线,并深刻理解和体会路基路面工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在教学内容方面,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结合最新标准规范和工程实践案例补充教学内容;在师生互动方面,以激发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通过课堂讨论、知识拓展、推荐阅读材料等方式开展课上课下互动交流。

二、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与结果运用

依托上述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及教学举措,进一步加大课堂讨论力度、增加课下分组学习研讨,同时推动和实践“线下教学评价”(学校负责组织)与“课堂实时反馈”(主讲教师负责组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为切入点,通过“案例教学评价”调查问卷的实时反馈,不断优化提升案例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抬头率)普遍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一) 案例教学效果评价

以课程第1章《路基路面工程引论——道路工程中的中国故事》课程思政教学为例,课前设计和制作了教学评价问卷,共包含4个客观题和1个主观题,如图2所示。在课堂教学案例讲授的最后,邀请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评价,从而保证了案例评价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图2 “道路工程中的中国故事”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评价问卷

近两届学生的案例教学评价结果在图3和图4中进行了汇总。总体来看,经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在提升学生的课程及专业学习兴趣方面效果显著(第1题),体现了思政教学在课程育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牵头和引领作用;关于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融合的内容遴选方面(第2题),“未来发展前瞻”和“专业发展与成就”两个主题分别占比40%和30%左右,说明学生普遍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前景感兴趣,而该反馈结果也有益于教学团队持续优化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内容和教学效果;另外,关于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课堂讲授方法(第3题),将近80%的学生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余学生选择了“完全教师讲授”,而“师生互动,以学生研讨为主”和“学生课下自学、课上分组研讨交流”则无人选择,说明目前本科三年级学生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学生的课堂互动意愿、积极性及主动性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鉴于前述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普遍认可和兴趣,未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路基路面工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可考虑以课程思政案例教学为切入点,逐步拓展延伸至课程的全过程全要素教学设计之中。此外,超过8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本门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继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形成更多的教学案例”(第4题),初步反映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效与推广应用潜力。教学团队以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为牵引和示范,逐步驱动道路与轨道工程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助力交通工程一流专业建设和交通运输类高水平人才培养。最后,从学生主观题的反馈结果来看(第5题),学生对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给予肯定评价的同时,也提出了丰富且差异化的改进建议,如,增加视频类教学素材、依托科研项目辅助教学等,这些建议真实反映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今后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图4 教学评价主观题典型反馈结果

(二) 教学设计持续改进优化

基于近三年来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结合学生的意见反馈及建议,教学团队不断总结经验,对案例教学设计开展持续的改进优化,且着重从以下四方面下功夫:(1)教学模式方面,从教师端与学生端双向开展课堂组织设计,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及求知求学欲望,逐步实现“主动式”教学模式;(2)教学内容方面,注重课堂知识拓展的内容设计,依托当前科研领域最新成果辅助课堂教学,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前沿知识的比例,力争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3)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依托教科书、板书与多媒体(视频、动画)、自媒体(课下自学)等信息交流载体,综合运用引导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多方式融合设计进行课堂讲授,并尝试按照“课程导入+提出问题+案例分析+知识拓展”思路,优化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案设计;(4)教学评价方面,进一步拓展案例教学评价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推进学生随堂教学评价信息库建设工作,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并反馈于教学设计的持续改进与优化,为教学效果与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动力源泉。

三、结语

近三年来,课程教学团队以学科路基路面工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依托,建设形成了“多维融合”的课程思政元素布局以及“组团队、重规划、谋举措、勤反馈”的典型做法,并取得初步建设成效和较为成熟的推广应用经验,有力支撑了道路与轨道工程类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展望未来,依托课程建设的“思政育人”工作,是“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和重点实践环节,课程育人工作需要更加紧密地对标“一带一路”“交通强国”等国家建设需求,不断总结提升、持续改进优化,助力新时代交通运输类高水平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路基路面案例
市政道路路基质检与控制探析
软弱路基加固处理设计探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用艺术修补路面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半填半挖路基的填筑方法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公路路基沉陷的处理技术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一款透水路面养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