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价值阐述、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

2023-11-12陈艳红李健

档案与建设 2023年8期

陈艳红 李健

摘 要:档案作为记录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凭证,利用档案所具有的记忆保存、文化传承、信息服务等功能可以防范和消弭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复合型城市危机,最终实现韧性城市建设目标。文章首先从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价值导向出发,在档案记忆观、档案双元价值论以及文件生命周期等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概念框架。框架通过建成智慧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档案信息智慧计算平台以及档案信息智慧呈现平台实现一体化组织、一键式送达、一站式共享、一码化解析档案信息资源,通过该系统致力于形成三维城市空间平台,打造“城市一张图”,为城市运行管理、城市治理应用、城市风险防控等场景提供一体化智能预判和决策辅助。

关键词:档案数智化;韧性城市;档案管理平台

分类号:G270.7

Value Explanation,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Path of Archival Digital Intelligence Empowering Resilient city Development

Chen Yanhong, Li Jian

(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redential for recording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rchives can prevent and eliminate complex urban crises a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ir functions of memory preserv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resilient city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archival digital intelligence empowering resilient c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rchival digital intelligence empowering resilient ci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archival memory concept, archival dual value theory and document life cycle. The framework realizes integrated organization, one-click delivery, one-stop sharing, and one-code analysis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by building a smart archival information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 a file informati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platform and a file information intelligent presentation platform, and is committed to forming a three-dimensional urban space platform through the system, creating a "city map", and providing integrated intelligent predi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assistance for scenarios such as urban operation management, urban governance application, and urban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Keywords: Digitization of Archives; Resilient City; Archives Management Platform

“韌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治理方案,得到了广泛关注。[1]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的定义,“韧性城市是指能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通过合理调配资源从灾害中快速恢复的城市”[2]。档案作为记录城市建设发展、反映城市规划管理、展示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遗产,是再现城市历史脉络的珍贵产物。通过利用档案的记忆保存、文化传承、资治存史、信息服务等功能,可以防范和消弭现代城市在转型发展和跃升过程中产生的复合型城市危机[3],最终提升城市统筹协调能力、应对风险防范能力以及社会治理的社会整合能力,实现韧性城市建设目标。当前,学界对档案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论分析与具体框架构建还未完全破题。为进一步提升档案参与韧性城市建设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水平,文章从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价值导向出发,在档案记忆观、档案双元价值论以及文件生命周期等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智慧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档案信息智慧计算平台以及档案信息智慧呈现平台的概念框架,以期为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价值阐述

1.1 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从风险防控走向风险接纳

风险接纳是指社会主体对各类风险的主观感知、判断和接纳程度。[4]高精尖的预防系统虽然能够阻挡部分风险的发生,但难以预测没有任何事发迹象的风险。由于市民对此类突发的风险事件较为陌生,加上个人想象会无限夸大事件的客观风险,很可能会在风险发生后长期处于消极恐慌的情绪之中。解决这种非科学和技术造成的被动“风险恐慌”,需要在事前意识到危险带来损失的可能性。[5]通过深入挖掘重大歷史事件以及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内容,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可以培育市民危险知觉。比如岳阳市档案馆利用馆藏非典档案,事前向社会公众宣传新冠病毒知识,减少了市民对于疫情危害的恐慌。

1.2 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从低效粗放走向高效精准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推进,政府公共管理、企业业务运作等线下场景开始向线上迁移,由此形成了很多以数字形式存储的电子文件。此时的“档案”不仅是保证后端数据的原始记录,而且以“前段控制”保证着业务全程运行数据的实时与原始。[6]这些在城市管理情景中形成的档案对强化城市日常管理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韧性城市建设利用档案能有效提升城市安全运营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例如,山东枣庄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基于原始档案建设了城市综合地下管线智能管控系统,从而能够及时预警、处置地下管网出现的异常情况。[7]另一方面,韧性城市建设利用互联网、政务外网、局域网三张网络打破档案数据孤立。比如厦门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出了基于档案数据关联城市地面三维模型的图档互查,在城市三维模型地图上点击建筑物即可查找对应的档案。[8]

1.3 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从风险笼罩走向柳暗花明

深圳市在《深圳城市发展(建设)评估报告2011》中首次提出“城市体检评估”概念,其中“城市体征诊断”最重要的一步是广泛收集各类档案材料,对档案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以发现问题并对症下药。其一,利用档案由对项目后端的评估转向对前端甚至是全流程的评估。当前档案数据保全思想已基本落实,利用形成的设计图纸、实验数据等档案材料能够“诊断”出项目实施中的核心问题和影响实施的关键变量,形成“科学研判—发现问题—精准施策—后期反思”的诊断逻辑。其二,从利用已有档案数据向借助实时动态监测的档案数据转变。以视频监控、遥感探测等收集的档案为数据基础,形成包括计算平台、数据资源管理平台为体系的监测大数据网,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城市底座。其三,由从档案中发现问题的规划体检向积极暴露整个城市问题的全局性“城市体检”转变。城市风险发生地点不会固定在某一特定的行政单元,这就要求要搭建跨部门、跨行业和跨领域的档案信息平台,以全局性、整体性的视角进行“城市体检”,以增强韧性城市建设的稳健性。[9]

2 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档案记忆观指导凝聚城市韧性治理智慧

档案不仅可以为城市的过去赋予鲜活生命,还是当下得以存续发展的力量,并为未来城市记忆的再生产作出贡献。在韧性城市治理中,这种记忆不是简单的城市历史再现。如果仅仅将档案记忆价值简单认定为还原城市某一历史情景、让人们记住城市过往的作用,那这种档案记忆价值的发挥就必须一对一地与原始事件、对象、关系人等建立联系,在具体作用上仍是狭隘的。但是如果通过源自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将城市档案记忆中凝聚的韧性城市治理智慧应用到城市的经济发展、应急管理等过程中,对城市档案记忆的认知与实现就变得明朗起来,应用领域的扩展将极大凸显档案的价值。[10]

2.2 档案双元价值论指导打造城市平衡韧性

城市档案具有作为城市记忆的“场所”和城市“场所”的记忆双重性质。覃兆刿教授认为档案始终可以做两个维度的解释:一是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其结构形式所赋予的功能称为“工具价值”,工具价值的另一表现即档案是城市记忆的“场所”;二是作为记录归属的实体,其内容负载的价值称为“信息价值”,信息价值的另一表现即档案是城市“场所”的记忆。[11]档案作为城市记忆的“场所”,具有记载信息、传递信息和保存信息的作用,指明了档案是城市信息的一种载体,亦是城市管理者控制信息和维护信息真实的一种手段,主要体现的是参与城市治理的行政管理逻辑。档案作为城市“场所”的记忆,即档案记录了城市的信息,其中所承载和保存的内容能够反映城市在某一情景下的真实状态。

城市档案的双元价值特性基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视角,从显性工具层、隐性意识层、内在联系层全面立体解析了城市画像。当通过各种手段将城市档案资源集成、开发、挖掘并渗透到城市治理的各个环节中时,城市档案资源就从一种“隐性”“潜在”的状态转变为“显性”“现实”的生产要素,再将这些生产要素赋予智慧平台形成城市全景数据画像,实现对城市运行状况的数字化、智慧化、智能化监测。

2.3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指导建设城市可持续韧性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客观描述了文件从最初形成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运动过程。[12]城市记忆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类有意识地努力复制城市档案信息来捕获记忆,并对创建的这些档案内容进行某种形式的控制,这一过程契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完整过程。城市结构的发展周期很长,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以长期视角做出城市治理规划至关重要,引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集成化和贯穿式的治理方案。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指导韧性城市建设主要基于两种因素的考量。其一,对文件定义的广义理解。在城市演进和发展过程中,凡是形式上阐述某一具体问题的凭证,内容上涵盖官方、非官方的信息均属于档案范畴。这要求把在城市发展中形成的所有档案信息资源汇聚到一个资源池中,打破韧性城市治理的死角和盲点。其二,对文件阶段化管理的实践指导。城市档案从形成到最终销毁或长久保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不同阶段对应的服务对象、保管场所、价值发挥存在差异。在韧性城市建设中,数智化技术的参与可以挖掘档案在不同阶段的价值属性。

3 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系统的功能要求

(1)集成化档案管理一体化组织档案信息资源

集成化档案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在保存档案的各个机构之间建立综合档案数据交换系统和互操作机制。在综合档案数据交换系统中,运用统一的档案元数据标准描述和组织各种类型的档案信息资源,并使用通信技术来实现档案数据的保存和展示,以确保档案记录能被更广泛获取和使用。[13]通过档案中蕴含的信息、知识和智慧形成一个生动的、不断变化的城市画像,以此来反思城市现状,并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制定解决方案。

(2)档案服务云平台一键式送达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服务云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将分散的档案数据资源统一存储和集成起来,利用硬件、软件和网络设备将这些资源整合到广域网或局域网中,通过对档案数据的计算实现档案存储、处理和共享。在云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只需要通过系统安全性检测,就可以利用电子终端设备随时了解到城市建筑设计和管理、技术实施和治理等方面的档案信息。云平台一键式送达档案信息资源消弭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沟壑,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供需对接式服务一站式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仓库,这些信息在韧性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模式下,可以实时掌握并解决市民有何档案信息需求、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存储在哪个平台、使用何种方式获取等问题,实现从“人找档案信息”到“档案信息找人”的转变。市民在接收到信息后还可根据内容为城市建设提出意见,进一步释放档案数据价值,使共享档案信息资源赋能城市数字化发展,促进城市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

(4)融合工业网画像一码化解析档案信息资源

融合工业网画像机制是将城市发展中已经形成的档案要素进行数字化,建设“一码+档案”智慧追踪子系统,给城市发展每一项任务赋予一个编码,实行“一物一码”。编码如同“身份证”,包含了每个项目在前期审批、中期建设到后期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档案资料。借助“项目码”打造“一码+档案”,追溯每一个城市项目的“前世今生”,形成城市项目“源头可追溯、流程可跟踪、信息可查询”的三维“一张图”[14],让城市“画像”更立体。

3.2 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框架构建

(1)建成智慧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

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档案信息采集子系统、档案信息存储子系统、档案信息分析子系统和档案信息应用子系统。其一,采集子系统致力于采集城市发展中的各类信息,且不局限于静态档案数据,多维、多源、多态形成的档案也成为核心数据。[15]其二,存储子系统利用分布式云文件系统和NoSQL数据库系统构建云计算数据管理平台,以支持档案信息数据不同的容量要求,储存复杂类型档案数据与保障档案数据安全。[16]其三,计算子系统以人工智能计算平台为基础,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底层档案数据进行分析,致力于建成“城市一张图”。其四,应用子系统通过档案信息分析结果形成城市治理智慧库,为城市风险防控提供“感知—认知—决策”的一体化智能预判和决策辅助。

(2)建成城市档案信息智慧计算平台

为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顺利转化,需要引入由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算力平台、算法仓库共同构成的档案信息智慧计算平台。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包括数据存储器、网络设备等硬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软件。算力平台,包括档案数据管理平台、档案数据训练平台、档案数据推理平台。管理平台主要负责对档案数据的管理;训练平台提供数据处理、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和模型部署的一站式人工智能训练开发,通过统一调度实现高效的分布式训练;推理平台提供媒体接入、算力调度、算法调度、任务调度和多场景丰富算法管理等功能。算法仓库,为不同业务场景提供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智能算法。[17]

(3)建成城市档案信息智慧呈现平台

城市档案信息智慧呈现平台以档案数据融合驱动韧性城市建设。其一,将档案信息串联形成城市画像来构建“管—治”的全过程治理体系。集成系统中融合了不同类型、不同主体的档案信息,通过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術,实现从管理档案到利用档案再到档案赋能韧性城市“治理”的转变。其二,将档案信息并联形成城市记忆来构建“处—防”的全过程治理体系。集成系统能够通过智能技术对突发事件档案进行事后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主动预防,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其三,将档案信息互联形成城市智慧来构建“面—体”的全过程治理体系。集成系统以记录城市事件发生时间和空间的档案为纽带,对多时态、多内容、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档案数据进行动态关联,形成三维城市空间平台,对城市关键项目进行全景档案数据展示。

4 结 语

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系统依赖档案数据对城市治理形成网络状的事物连接格局,形成循数推理、依数治理新模式。在未来城市档案管理中要持续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以及加大对电子档案的收集力度,并有序推进政府、企业、市场等主体之间的档案信息共享,促进档案数据流通。由此,比较完备的档案数据价值链才可能建立,档案资源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目标才会最大化实现。

*本文系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学科融合视域下档案信息价值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NJSY22023)、2023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一般项目“档案数智化赋能韧性城市建设的生成逻辑、肌理再造和对策框架”(项目编号:CX20230676)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尹德挺,营立成,陈革梅.“韧性城市”建设:理论逻辑、评估机制与实践路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13-121.

[2]庄国波,廖汉祥. 城市总体安全韧性:理论脉络及治理提升[J].理论探讨,2023(1):87-95.

[3]黄夏基,黄鸿云.国家综合档案馆中介性功能的理论探析[J].档案学研究,2022(2):12-17.

[4]龚文娟,范丽娜.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媒体接触、风险体验与风险接纳研究——基于F省重化工PX项目的调研[J].国际新闻界,2021(9):60-81.

[5]SOnG H r , KIM W J . Effects of risk Perception on risk Attitude and risk Acceptance of nuclear Power Plants[J]. Journal of the Korea Contents Association, 2012(6):238-248.

[6][10]王运彬,王小云.档案价值实现的基础、转型与跨越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7(1):11-16.

[7]郑李青.建设管线智能档案平台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档案,2022(9):66-67.

[8]吴成勇.三维模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研发[J].中国档案,2017(5):60-61.

[9]蒋建峰.与智慧城市“数字底座”融合的档案管理平台构建[J].档案与建设,2020(11):56-59.

[11]覃兆刿.双元价值观与“档案”的定义[J].北京档案,2003(9):16-19.

[12]黄霄羽.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1.

[13]rInGEL S, rIBAK r. ’Place a book and walk away’: archival digitization as a socio-technical practice[J].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21(15): 2293-2306.

[14]卢浩能.智慧城市“码”上呈现,南海率先推出二维码政务应用管理体系[EB/OL].[2023-02-27].https://new. qq.com/rain/a/20210615A0BEu200.

[15]dIST上海数慧.体征“智”理城市看上海——从动态监测到实时体检[EB/OL].[2023-02-27].https://www. sohu.com/a/488273545_120179158.

[16]卞咸杰.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数据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档案与建设,2021(2):20-25.

[17]王淼.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計算平台研究[r/OL].[2023-03-11].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initdatabas edetail siteId=14&contentId=14158323&contentType=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