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改进措施研究

2023-11-12宋来胜苏楠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融入改进措施

宋来胜 苏楠

摘 要:《宏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意义,对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进行了举例,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改进措施建议,以期能够为担任该课程的授课教师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教学设计;改进措施

一、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理念贯彻到教育过程,课程教学要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准则和爱国情怀。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运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力争全员全程培育人。《西方经济学》是针对经管类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核心基础课程,对刚入大学校门三观尚未成熟的18岁、19岁大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以理性人假设作为基本分析前提,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的一些导向,很容易形成理解误区。以往《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否掌握各类知识点作为最终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的主要评价依据,由于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知识点众多且庞杂,需要借助理论模型进行分析,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存在一定难度,并且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实践受到限制,有限时间完成知识目标都有问题,客观也增加了思政教育融入难度。因此有必要探索如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在日常教学设计过程将立德树人和经济原理教学自然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实现学生养成正确思想道德目标,通过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与《宏观经济学》课程教育科学融合,让学生成为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意识、根植家国情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举例

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将符合我国国情的思政元素、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经济发展伟大成就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和国家建设成就的认同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加强社会责任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课程思政理念,传统的教学目标需要进行适当调整,除了要求掌握基本学科知识点,具有将经济理论应用实践分析的能力要求以外,还需要社会道德价值塑造目标,探索创新课程设计,使课程思政元素与经济学理论教学有机融合。

(一)在消费与储蓄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内容

在讲授消费和储蓄相关理论时可以结合我国国情适当加入思政内容。居民消费是总需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授课过程中以往是以消费的内涵、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凯恩斯消费曲线的变化规律、消费倾向这些内容为主,按照教材知识点进行讲述,要求学生记笔记掌握这些内容,达到教学知识目标。關于我国消费的现状可以结合数据加以扩展,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一直以来所占比重偏低,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这就造成内需不足的问题,国内市场疲软导致企业生产受到影响,经济持续走低,老百姓面临失业率上升的风险,部分企业不得不寻求海外市场,这在客观上也带来更多贸易摩擦。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随着这些年技术水平提高,很多中国商品已经撕掉了廉价山寨货的标签,很多产品的品牌号召力走向全世界。讲授这部分内容要引导学生的爱国消费观念,作为一名学生、一名中国社会公民,爱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口号,或是在网络胡乱发泄,至少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购买国货开始,鼓励学生在条件许可范围内尽量购买中国产品,为拉动国内需求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部分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高科技领域的进展,代表性的中国制造如华为、小米、格力、高铁等,增进学生对民族品牌的认同。

在讲授储蓄相关内容时,除了教材规定授课内容以外,首先还可以结合我国储蓄水平过高的问题进行分析,例如我国储蓄率高达45%以上,远超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15%左右的平均水平,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如此之高的储蓄率,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高储蓄率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其次,可以结合一些调查数据说明我国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的变化规律,近年来家庭储蓄呈现下降趋势,这也反映我国降低储蓄水平、提高消费支出的政策是有效果的。第三,高储蓄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结合美国、中国年轻人各自生活费用和工资水平的对比,在教育、住房、结婚、购车、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花费多少,可以说明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上几方面预期费用太大,所以家庭不得不进行储蓄。而我国近年以来逐步在解决上述问题,比如政府在大病医疗保险方面做出的巨大改革,使得家庭因病返贫的现象大大减少,可以结合电影《我不是药神》谈谈医疗改革内容。此外,近年来政府在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方面的成效,例如取消各类培优辅导机构,取消五花八门的学科竞赛、高考加分这些让教育不公平的活动,结合学生自身感受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二)讲解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融入思政元素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这部分内容是《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核心知识点,不仅分析需求面的冲击,还结合了供给面的影响,使得经济分析更具有整体性。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时事新闻资料来制作案例内容,例如来自总供给的冲击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干预经济,俄乌战争爆发引起的石油、天然气危机就是最好的素材,可以讲解AS曲线的含义、移动和均衡变化。

俄乌冲突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节节攀升的能源价格,欧洲国家也因为能源危机闹得不可开交。可以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经济景气指数、天然气、原油价格走势、以及各类新闻材料和图片视频加以对照说明欧洲国家在石油、天然气受到冲击前后的经济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让西方国家陷入滞涨,一方面欧盟主要成员国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另一方面生活成本上升压力推动了此起彼伏的游行罢工,可以帮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供给侧危机带来的影响,并了解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问题,理解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对于政府来说,面对滞涨的难题应该采取哪些手段来解决?可以通过国际经济新闻进行分类论证,首先欧美这些国家利用以往霸权施加威胁,逼迫沙特等产油国加大产量以打压国际油价,对俄罗斯出产的原油、天然气制定最高限价,威胁其他国家不得购买俄罗斯能源产品等等,希望通过这些手段缓和总供给带来的冲击,但这些举动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次,欧洲国家为了刺激国内经济,一些强硬反华政客开始重新对我国示好,希望中国能够恢复在欧洲投资,大量购买欧洲产品,这些举动主要是通过刺激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来摆脱经济萧条困境,但会带来更高的通货膨胀问题。第三,为平抑高涨的物价,欧洲央行选择采取货币紧缩,在2022年已累计加息200个基点,但货币政策无法有效解决供给侧带来的价格上涨问题,不但难以在短期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且还会加大经济衰退风险。通过以上新闻材料不断和理论模型的相互印证,可以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在弄懂AS-AD模型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理解时事政治问题,理解一个强大的中国对每个人的意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因此,在宏觀课程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需要大量结合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引领学生认识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的格局,为什么要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我国的政治制度优势在哪里,如何理解我国政府抗击疫情的措施,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问题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立德成才、端正三观。

三、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设置为3个学分51课时,也有安排48课时。教学一般都是传统课堂授课模式,这几年由于疫情影响,教学模式也做出一些创新和探索,例如采取混合式教学、线上辅助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探索,但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思政在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也面临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课时安排存在一定现实困难

《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性质体现了“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经管类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前置基础,讲授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规律,大量使用图形、表格、经济理论模型辅助分析,知识点众多,比较抽象和理论化;另外研究领域范围非常广,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主干,包括了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经济政策等方面内容,很多学生在知识的接受、理解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专业知识讲授基本占满了有限的授课时间,因此增加课程思政内容无形就加大教学压力,需要重新计划安排各环节时间分配。另一方面,宏观又具有公共课的特征,与大学英语这些课程类似,学校经常安排合班教学以节约教育资源,人数一般在70人以上,学生基础差别非常大,为照顾多数学生能够尽可能掌握基本知识体系,最终导致授课进度总是难以跟上教学计划,课时方面的捉襟见肘限制了思政内容的加入。

(二)学科跨度导致思政元素说教过多

课程思政内容与《宏观经济学》存在学科跨度,如何将两者自然有机结合起来,目前仍然还在探索阶段,虽然已经高度强调加入思政内容并向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但还缺乏统一、权威的引导,现有教材并没有体现思政元素融入问题,仍然是按照传统知识体系进行安排,因此《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思政方面内容完全由授课教师根据个人喜好、自身理解来制定,教师年龄阅历、道德修养都会影响到思政内容选择,没有统一标准进行要求,这就导致在嵌入思政内容时可能出现生搬硬套或者说教过多的问题,有时选择的内容又和学生有代沟,不容易引起共鸣,最终导致效果不明显。

(三)教材案例以欧美国家实践为主

课程思政元素要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授课内容之中,必须选择合适的融入点,《宏观经济学》课程包括大量的理论概念、经济原理、分析论证、结论,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借助公式、图形、现实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验证,这些不同类型的知识点里容易和思政内容结合的主要是案例分析,教师授课过程中能够灵活把握,通过案例素材的选择穿插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完善自我道德修养、培养爱国情怀。但目前常用的《宏观经济学》教材选择的案例很多以欧、美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尤其是关于美国的经济实践,国内教材有些直接从曼昆、萨缪尔森等版本教材选择相关材料。但中国和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管理方式和制度等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国外的案例对很多学生显得非常陌生,无疑增加学生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搜集适合的案例材料,虽然中国市场经济在不断成熟,能够为我们的分析提供更多关于中国经济实践案例,但每个人的视角、思路都不一样,因此案例编写就没有统一模式,思政内容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就缺乏评判标准。

四、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改进措施建议

课程思政的融合虽然面对客观事实,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仍然还有不断改进的余地,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幅提高案例分析讨论质量

现在课时安排有限,大量教学时间要给学生讲解基本概念、经济原理、习题作业,留给案例讨论的课时非常有限。很多学生也不适应案例讨论分析,还是希望教师以讲解为主。案例分析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并且争取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案例讨论中要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弄懂相关知识点,鼓励学生提问、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课堂上的良性互动。

(二)尽可能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

编写教学案例过程中,尽量搜集我国时事热点问题,将这些内容加入课堂分析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对于网络一些认识误区、偏激言论加以鉴别,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方面的认知能力。

(三)学生参与到思政内容活动中

现在信息获取门槛非常低,教师授课传统的说教、单方面的知识扩散效果递减,思政内容可以通过发布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搜集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材料,以平时成绩作为奖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参与思考,教师设置明确目标,围绕讲授的知识点,加入学生自己理解的思政材料,可以开拓案例分析视角,年龄代沟在一定程度也会缓解,让分析更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周显信,袁丽.习近平家国情怀的时代意蕴与实践逻辑[J].理论探讨,2020(5):55-61.

[2] 周洪勤,程栋,韩平.基于中国实践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创新:案例设计与情景模拟[J].商业经济,2021(11):190-192.

[3] 王晓青,许成安.“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元素挖掘与实践路径——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10):139-142.

[4] 梁赟玲.本科生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45):162-163.

[5] 杨颖,王琴.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10):37-38.

作者简介:宋来胜(1979- ),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苏楠(1974- ),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融入改进措施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医院会计制度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探讨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公路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措施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