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交响乐团合奏课的曲目选择
2023-11-12陶旸
陶旸
本文所说的“高校交响乐团”是指普通综合类大学音乐学院(系)由管弦系(专业)学生组成的教学班级(一般由本科四个年级的学生合班组成),合奏课则是本科管弦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一般为每周4~8节。由于合奏课自身的教学特点及其特有的艺术实践功能,合奏课“教材性”的曲目安排就与其它理论类和技巧类的课程不同,需体现教学、实践、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因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交响乐曲,从中选择适合学生乐团合奏课使用的曲目,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以笔者教学和实践的心得与反思,探讨合奏课在实现多重教学目标中的最佳曲目设计,供大家參考。
一、精选代表性曲目保障教学需要。
作为综合院校的交响乐合奏课,受到管弦专业学生人数、各声部人数、演奏能力等限制,一般要由4个年级的学生混合组成。授课内容也不能如其它课程进度逐年递进。因而,就要考虑按管弦系学生在校的4个学年来安排必修的合奏课曲目。受合奏课总课时的限制,合奏课曲目应该精选中外交响乐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门大学本科的必修课,教学曲目的选择与安排要严谨规范,具有系统性且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要适合学生乐团演奏、符合校园文化要求。应努力做到以下要求:1.涵盖交响音乐各种体裁,教学曲目应包含交响音乐常见的音乐体裁,要有单乐章的交响乐作品(如序曲、交响诗或其它单乐章作品)、多乐章的交响组曲(如比才《卡门组曲》)、多乐章的交响套曲(如四个乐章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协奏曲(如钢琴、小提琴协奏曲)这些题材的作品在使用时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如选用组曲或套曲中的1个或几个乐章。但为使学生完整理解交响音乐的“天花板”交响曲的典型结构,需要选择几部全部乐章的交响曲或协奏曲。2.涵盖交响音乐发展历程主要风格时期和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代表性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如西方音乐史中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成熟时期开始的海顿(如《惊愕交响曲》)、莫扎特(如《第四十交响曲》)、贝多芬(如《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浪漫时期的门德尔松(如序曲《芬格尔山洞》)、勃拉姆斯(如《斯拉夫舞曲》《匈牙利舞曲》)、肖邦(如《第一钢琴协奏曲》)、李斯特(如交响诗《人生》《第一钢琴协奏曲》、格林卡(如序曲《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柴可夫斯基(如《胡桃夹子组曲》《波兰舞曲》《第五交响曲》)、德沃夏克(如《自新大陆交响曲》),现代主义风格的普罗科菲耶夫《古典交响曲》、格什温(如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巴托克(如《乐队协奏曲》)、肖斯塔科维奇(如《节日序曲》《爵士圆舞曲》)等经典作品。3.作为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合奏课曲目必然还要包含一定数量的中国交响乐作品,以及本地区、本校作曲家创作的交响乐原创作品,使学生感知外来的交响乐形式“洋为中用”,可以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4.涵盖当前青年学生喜爱的动感时尚交响音乐,如约翰·威廉姆斯的电影《星球大战》主题曲、季莫尔的电影《加勒比海盗》主题曲和久石让日本动画片《天空之城》等。
尽管学生乐团是各学年学生混合班教学,选择合奏课曲目时也应尽量照顾到乐团成员(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演奏能力、合奏能力。因此,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要安排一些比较容易演奏的一些交响乐小品。如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5号》,比才《卡门组曲》,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中国乐曲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刘铁山、茅源《瑶族舞曲》,李焕之《春节序曲》等。当然这种高低年级的混合班也有老生带新生的互助学习机制,这也涉及乐队座位要有所安排。座位等安排要是一般交响乐团都会作为保留曲目的交响乐曲。管弦系学生在3年的合奏课(或有些学生因专业实习、找工作等原因,合奏课一般只会安排3个学年。)应该在合奏课上学习演奏过这些曲目,从而更加理解中西方交响音乐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与不同作曲家的艺术个性,为将来就业从事音乐演奏工作奠定基础。
二、拓展与其它专业合作曲目
交响乐团学校的艺术实践中,应有计划地与其它专业的同学(特别是毕业音乐会)合奏,如为声乐专业同学的独唱(如歌曲、歌剧选曲)合唱合作,为器乐专业(如钢琴、管弦、民乐)的同学合作协奏曲。这样的合作曲目既是交响乐中的伴奏、协奏种类,也可加强与其它专业(包括演奏作曲专业师生原创作品)的联系,彰显乐团在专业教学和艺术实践中的辅助作用。
常见的合奏曲目主要有声乐类的独唱、合唱伴奏。可与声乐专业师生建议合作排演国内外歌剧选场选段,如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中国歌剧《江姐》等,还可排演大型合唱作品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甚至是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合唱乐章,交响乐与合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排演器乐协奏曲主要有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三、第五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中国器乐协奏曲则有何占豪、陈刚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殷承宗等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吴祖强、刘德海等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
三、设计主题音乐会曲目,承接节庆演出任务。
学生交响乐团往往承担大学或社会的节庆演出。最常见的是每年的“国庆节”和“新年音乐会”和音乐会。此外还有大学特色的“五四青年节”“教师节” “一二九爱国运动”等纪念音乐会往往会成为大学或学院的艺术展示舞台,更是交响乐团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因而,在曲目选择上首先要与音乐会主办方协商并推荐突出主题并适合演奏的交响音乐作品,充分发挥经典曲目 “高雅艺术” “文以载道”的育人作用。
“国庆音乐会”要突出爱国主题,一般经常演出的经典作品有吕其明的交响序曲《红旗颂》,殷承宗、储望华钢琴协奏曲《黄河》、郑秋枫歌曲《我爱你,中国》,秦咏诚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等。
“新年音乐会”要突出喜庆气氛,一般经常演出的经典作品有李焕之的管弦乐《春节序曲》、施万春《节日序曲》、萧斯塔科维奇《节日序曲》等欢快热烈的作品。关峡的交响序曲《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近年来受到广泛欢迎的中国交响作品。
交响音乐会的演出一般会准备一首短小精悍、情绪热烈的“返场曲目”。常见的会是奥芬巴赫《康康舞曲》或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作为中国主题音乐会的“返场曲目”一般可用《歌唱祖国》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返场曲目也是需要认真排练、完美演出的。
四、优选具有“知识技能的整合作用”的曲目
在交响乐作品的演奏中将各类专业理论知识整合,这也是合奏课的教学目标之一。管弦系本科学生的专业理论类必修课中大都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等课程。教学应验表明,这些理论性的知识,一定要与学生演奏的具体作品相结合来分析这些作曲技术是如何在作品中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同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理解音乐作品才可以更快更好地提高自己演奏水平。
例如排练中会经常用到“音准”“和谐音程”“大小调式”“五声调式”“不和谐音程的解决”“主题呈示”“主题再现”“音乐动机”等理论问题,需要指挥教师在排练中随时提示出现的问题。选择中国作品时往往还要关注作品的中国调式、中国风格和声等特点,使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如《春节序曲》的陕北民间音乐特色、《瑶族舞曲》的少数民族风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江南戏剧曲調、节奏等。
针对管弦乐器大都是善于演奏旋律的“单声部乐器” 而难于演奏和声复调的问题,在合奏课曲目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演奏和声与复调音乐的能力。
在和声方面,可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的和声学的理论,在排练演出中分析、理解作曲家在作品中和声的进行,感受到和声功能、色彩、张力的艺术效果,感知和声的音乐表现力,并体会自己演奏的声部在和声构成中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明了自己演奏的声部是和声的根音、三音、五音还是七音,以及不和谐音的解决,以提高学生合奏能力。如《自新大陆》第二乐章开头部分和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头部分和弦进行中三音的听觉、不协和音程的解决等。
复调也是交响乐作品中常用的作曲技术,是多声部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而这也是管弦专业学生在日常练习中较少接触的。所以合奏课中要有意识安排具有复调特点的作品,增强学生对复调音乐的理解。法国作曲家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组曲中的《法兰德拉舞曲》是兼具模仿复调和对比复调的经典作品。第一部分威武的进行曲主题呈示后就进行高低两声的模仿(卡农),可以理解是一只行进的大部队,之后分兵两路先后开进城来。乐曲第二部分是欢快跳跃的舞蹈音型,可以理解是载歌载舞的群众形象。乐曲第三部分则运用了对比复调手法,将进行曲主题与舞蹈音型同时结合,形成了两个个性鲜明音乐形象的同时呈现,可以理解是军队受到群众夹道欢迎的场面。再如《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中乐队与钢琴声部的卡农,表现了黄河沿岸各路抗日军民此起彼伏、前赴后继英勇杀敌的音乐形象。理解了复调音乐的艺术效果,就会是乐手在演奏复调音乐(或片段)时掌握声部之间模仿跟随和相互呼应的演奏技能。
乐团排练演出的曲目选择既有系统规范的教学要求,也有因临时承担指定曲目排演任务而出现临时调整曲目的情况。但作为常年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贮备一批即可满足系统教学又可应急备用的“救场”曲目是实际需要的。日常训练曲目与节庆演出任务曲目相结合,既完成了教学、又完成了大学和社会的演出任务,凸现了交响乐团的艺术价值。这也正是合奏课的特殊价值——学生交响乐团越来越成为大学高尚文化品格的代表和对外宣传的闪亮名片。
上述的交响乐合奏课曲目,都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宝贵的文化财富。都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艺术瑰宝,也都是丰盛的艺术食粮。我们在排练演出这些作品时,尽可品味其中的技术、艺术与文化,觉悟其中的艺术真谛,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以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高校交响乐团的建立与训练”(2019C00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梁茂春:《中国交响音乐博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
[2]陶纪泉,金英子:《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中器乐合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
[3]周邦春:《地方高校器乐合奏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索》,《戏剧之家》2016年第9期。
[4]宋伟,吴莎莎:《河北省高校器乐合奏课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黄河之声》2017年第22期。
[5]宋衍:《高校音乐专业器乐合奏课程教学特征分析》,《艺术评鉴》2019年第1期。
[6]余鹏,周楼胜:《关于高师院校乐团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当代音乐》2018年第3期。
陶 旸 艺术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弦系讲
师、交响乐团指挥。
(责任编辑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