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提质新实践,构建作业新样态
2023-11-11奚丹
奚 丹
(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江苏 张家港 215600)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新课程方案和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导向就是“核心素养”。课程新样态,需要教师真正用好教材,明确“双减”“新课标”下的减负增效要求,触摸新课标改革的灵魂,而作业设计是避不开的重要话题之一。“双减”政策若想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教师的日常教学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传统作业的不足,积极探索有效的作业设计方法,从学生主体出发合理地调控作业结构,在减负增效的过程中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
一、比物假事,分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一)数学作业量过大,过度使用数学练习册
在双减政策出台前,许多教师习惯大面积使用各类数学练习册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应该说,练习册的使用的确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巩固。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教师过度地使用数学练习册,作业量过大,造成学生机械般地“刷题”。单纯从教学效果来说,并没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过重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无法在作业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厌学情绪。
(二)课后作业不分层,内容、形式、时间“齐步走”
以往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的作业便是书面的作业,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往往也偏向布置需要书写的纸质版作业。另外,很多教师为让教学更有效率,在很多随堂训练中对数学题目的内容、形式和时间进行统一的规定,无论是何种水平、何种接受能力的学生都必须同时写一样的数学题目。这就让一些基础不牢的学生无法跟上基础较好的学生的节奏,长此以往,不利于这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消磨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造成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向两个极端发展,一个极端是学习接受能力较强、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越来越游刃有余,或者是拉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个极端就是一部分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数学,甚至对学习有了抵触情绪。
二、注意设计原则,展现新课标“双减”背景下作业新样态
(一)体现作业与学习目标一致性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设计有趣的作业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为了确保作业的质量,教师应该确保它们与课堂目标保持一致,并且与课程实际相关联。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更好地探究和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确保我们确定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以促进作业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体现适合性与多样化的原则
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数学作业进行改进。为了确保作业的适度性,我们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来设定相应的作业量,以避免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在改进作业内容时,我们应该注重多样化,除了书面作业外,还应该增加其他类型的作业。通过设计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作业,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层次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设计作业时,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方法,结合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作业内容,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坚持有趣的原则,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他们能够专注于完成作业,并主动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三、以生为本,践行新课标“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新理念
(一)设计预习型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数学知识,为深入探究知识做好铺垫。通过预习,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深入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完善自我认知。预习型作业有铺垫型、记忆型、操作型、问题型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适合的预习作业,为学生指明课前预习方向,引导学生经历整体感知、主动思考、知识迁移的过程,在预习环节中收获别样的学习体验,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打好基础。
以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一)》为例,学生之前已经学习并了解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制作预习单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到课前有效预习,在课堂上就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学生自主验证面积公式,理解公式形成过程。
预习单任务1:利用包装盒、纸箱等硬纸板做一个等边或等腰三角形;
预习单任务2:动手量一量,将自己以及学习小组内其他学习成员制作的三角形数据整理后填写到表格中:
?
预习单任务3:你知道上述三角形的面积吗?运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你是怎样做的?
通过预习单任务,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归纳等过程,体会到数学转化思想的运用,不仅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通过预习了解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形成空间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简单地介绍学生对概念公式等预习情况,辅助学生进行数学预习,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同时对于课堂时间的节约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了很大作用。
(二)设计生活化作业,提升数学应用价值
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商超收银、装修时的面积计算、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营养成分表等等,都是数学知识的体现。在“双减”提质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应思考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赋予作业生活味,将枯燥的定理、公式等融入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之中,可以让作业与学生生活更加亲近,让每一个思考、每一个题目都能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提升每一道习题“问”的价值,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作业,增加其学习兴趣。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掌握约分、通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作业环节引入阅读教学,并将一些生活化元素引入课堂,赋予整个教学过程生活气息,提升整个知识点教学的趣味性,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阅读课堂作业,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初步了解分数的具体意义与基本性质。其次,融入生活化元素,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之间建立连接,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与基本性质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成果试着举出生活中的分数,引导学生将学习变成主动构建过程。学生举出一个例子之后,促使他们在氛围和谐的课堂讨论中逆向思考,从实际案例探究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三)设计互动型作业,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为了有效提高作业的趣味性,消除小学生对于作业的“抵触感”,教师可将互动型作业引入数学课堂,指引学生在学完知识点之后,通过彼此交流与合作来布置作业。同时,为了有效提升互动式作业设计的合理性,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数学学前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班内划分出多个4-6人并且内部“实力均衡”的小组,然后指引他们在内部互相布置和批改作业,让他们能够在集体之力的推动下快乐地交流与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以《观察物体》这一内容为例,在学生已经具备上、下、左、右、前、后的辨认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物体的整体观察能力,辨认不同侧面的形状,形成形象思维。为此,教师可设计互动型作业,让学生利用积木搭建不同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在学习小组内用语言描述自己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特征。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还要绘制出这一模型的三视图,位置不同,绘制的样子就不同。将组内学生的作业统一回收装订成册,完成小组作业,通过小组作业的引入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四)设计探究型作业,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教授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外,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可以融入探究式任务,在教授知识学习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测量》后,教师在布置任务时结合生活常识组织学生完成课后探究性作业,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入学、办事,常常需要提交我们的一寸照;如果想要到国外旅游,我们需要提前办理护照,那时我们需要提供的照片尺寸是小二寸;而收藏在我们家庭相簿中的照片,通常是五寸或六寸。这些照片究竟长为多少?宽又是多少呢?同学们的课后任务就是找一找家中不同尺寸的相片,测量出它们的具体大小,并询问家长它们的用途,做好记录。在这样一个探究式任务中,学生不仅可以及时复习本课所学习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还立足于生活积累了常识。生动灵活的任务也为学生所喜爱,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才会更加积极认真。
(五)设计层次化作业,满足学习需求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采取层次化作业设计,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全面覆盖的方式,以因材施教的措施,对不同能力、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层次化作业设计应该立足实情,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来给予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一部分同学,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知识实践技能;对于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找到努力的方向。此外,通过对学生作业进行多次评价,学生的作业体验会更加深刻,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
例如,在《角的度量》这一课的作业布置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角的基本概念,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校园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角,再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多个层面,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角的度量中进行多种角的组合和拆分;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先根据角的概念来找到不同的角,根据角度不同来进行绘制,让学生扎实掌握关于角的知识。通过这样区别化的作业设计,分层次教学,学生对新知识能够得到更好的吸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收获。其次,教师可以采取长期评价来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阶段性进步,在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中具备一定的创新思考。
(六)设计开放型作业,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可采用开放性数学作业,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运用自身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相应数学问题。由于开放性作业的答案并不唯一,可使用的解题方式较多,难度较低。因此学生进行学习时不会感到困难,可以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解题,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进行《百分数》的教学后,教师即可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开放性作业,如家庭支出情况。比如,小丽一家准备外出游玩,a 旅行社开出的价格为:若是购买6张及以上的票,那么一人除外,其余的人票价全部打6 折;b 旅行社收费为原价的80%,如果两家旅行社的原票价均为700元,那么若你是小红该如何选择?此类课后作业能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在交流中拓展学生思维,体会到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根据小红家庭人数有不同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分析结果具有开放性的答案,此类方法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升课后作业的效果。
(七)设计错题整理作业,培养自我反思能力
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错题整理也是较为重要的手段。“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负担,发挥每一个教学步骤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可以引入错题整理的手段,让学生对错误的题目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当在作业中增设与错题整理相关的内容。具体而言,需要落实以下内容:教师应当先要求学生在课后摘录作业中的错题,随后再对错题的原因、类型进行分析。当分析完毕之后,就需要学生跟紧教师节奏,按照教师的要求,制订个性化的练习计划。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能够形成自我反思的能力,并且不断减少错误,提高习题正确率。
例如,《统计》这一部分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广泛,学会进行简单统计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后,就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对错题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再自行设计出与错题相似的题目,并且进行解答。这样的作业与学生自己息息相关,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随后,教师就可以对题目进行批复,然后再找出学生的不足,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会由于粗心大意、马虎,看错数量,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出错,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四、结语
新课标“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数学教师要做到既保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要使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会下降,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合理的作业设计能让课后作业发挥真正的作用,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点,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做到真正减轻学习负担。教师从之前的“布置者”转变成合格的“设计师”,让作业的设计更加科学化,更加多元化,才能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