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驱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优化研究

2023-11-11

江苏科技信息 2023年27期
关键词:江苏转型数字化

沈 滔

(1.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21110;2.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0 引言

“十四五”开局以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新的风向标,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已然成为业界共识。江苏省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规模均处于全国发展前列,已具备产业数字化升级和高质量转型的实力基础。从制造企业到银行服务业,从政务服务到城市管理,从物联网小镇到智慧医疗等,江苏在多个领域的数字化实践正蓬勃开展。然而,江苏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仍面临瓶颈。基于此,江苏省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的红利赋能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江苏省未来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政策制定的关键所在。

1 数字赋能驱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及机遇

1.1 数字赋能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国际国内形势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TIMG 2023)》显示,全球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北美、亚太和西欧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三大地区,东盟、西亚等亚洲其他地区和中东欧、独联体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非洲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从总指数上看,2021年,美国、新加坡、英国等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最高,中国排名第8位,位列十强[1]。可见,数字经济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新赛道。

当前,全国已经有超20个省市对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出目标规划。需求高涨,政策加持;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在“产”“政”协同作用下,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2023年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正在稳步推进,超过75%的企业已经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开始实施或准备实施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正在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开拓新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手段,实现从低端制造向高端智能的跨越。

1.2 数字赋能驱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成效

1.2.1 传统产业实现“科技赋能”

一方面,科技革命赋能使得产业边界日益模糊。颠覆式技术创新降低甚至消除了很多传统行业壁垒,使得不同产业的内涵与边界逐渐融合,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界限。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集群赋能效应逐渐增强。除了江苏省政府重点培育的13个先进产业集群,江苏传统产业集群比例超过80%,科技强力赋能了开放包容性和根植性的产业组织网络。

1.2.2 新兴产业推进“数字蝶变”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刻融合。一方面,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模式日趋成熟[2]。2016—2021年,江苏物联网以远超全国物联网行业25%的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南京徐庄物联网器件软件、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徐州矿山物联网、苏州工业园区融合通信、泰州医疗物联网等集聚明显,特色突出。盐城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超300亿元,建成5G基站3 739个,实现了市县主城区和重点工业园区全覆盖。另一方面,以标杆城市拉动经济社会全面实现“数字蝶变”。苏州、无锡、南京、徐州等地市致力于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3],在数字科创中心、数字文旅中心、数字智造中心等数实融合“样板区”的赋能城市发展作用成效显著。

1.3 江苏数字赋能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

1.3.1 实现弯道超车及抢占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机遇

“数字经济”成为两会期间的年度热词,国务院重磅发出要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和组建国家数据局,这体现了政府对数字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对数字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实现“弯道超车”、抢占全球经济发展制高地的历史机遇。江苏省应不遗余力地迎接这场新到来的历史变革,大有作为地利用这场历史机遇,将数字经济“提质培优”,实现弯道加速超车。

1.3.2 数字经济成为增强江苏省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江苏迫切需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发挥数据资源在服务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引领型、功能型、关键型要素作用,进一步畅通产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循环。从省内看,江苏迫切需要勇当产业和科技创新开路先锋,把握以“碳达峰、碳中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时代要求,加快推进数字技术攻坚突破和应用探索,实现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型增长。

2 数字赋能驱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及挑战

2.1 数字赋能驱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分析

2.1.1 领军型数字龙头企业稀缺,数字化紧迫感激增

江苏省大数据企业虽然数量超过6 700家,总量位居全国第3,但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研发出的高端产品不多,研发点也较为分散。信息通信、软件及信息服务、互联网平台等数字经济核心细分行业领域缺少旗舰型数字企业和领军型平台企业,更缺少像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平台巨头和华为、大疆等数字产品制造链主企业。类似“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这样的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尚为数不多。虽然苏宁易购、孩子王等8家江苏企业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级数字商务企业,但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尚有一定差距。

数据显示,领军企业对自身数字化实践的满意度在多个维度有所提高,然而其他企业的数字化紧迫感激增。由于前期数字化投入尚未完全转化为显著的可度量的商业价值或者数字化价值,处于数字化初级阶段的企业对自身数字化的满意度有所下降(见表1)。

表1 企业转型升级的数字化满意度指标分析

2.1.2 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不高,中小企业数字化薄弱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融合指数》显示,江苏省排在广东、上海、浙江、北京之后位列全国第5,工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指标均不够突出。调研中发现,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网络化、智能化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开展数字化转型既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硬约束”,又面临商业模式难以选择、战略目标与实践路径不易厘清等“软风险”,以致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政策配合度不高。

2.1.3 数字科技基础研究不足,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4],而江苏省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原创技术研发力度、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落后于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关键数字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依旧突出。一是数字科技创新引领不够。在数字经济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统筹不够、发力不足,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支撑性重大科技成果数量不多,核心芯片、操作系统、数据服务器等领域技术短板明显。二是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弱。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国产制造率、应用率低的“症结”,严重制约了江苏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的步伐。

2.1.4 高校数字成果转化不充分,数字复合型人才亟须引育

作为科教大省,江苏近年来产出大量的数字经济与信息技术创新成果,但大部分高校存在“重产出、轻转化”“不出校、不入厂”等现象,不能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可操作的生产力,尚需要相关部门予以政策调节与激励保障。此外,数字复合型人才亟须引育。据统计,全国拥有数字人才最多的前15个城市中,江苏苏州、南京均榜上有名,苏州的数字人才数超过了省会南京。以苏北地区的徐州为例,从事产品研发的数字人才占比最高,达87.5%;其次是数字化运营的人才占比约7%;然而精通大数据分析与商业智能等思维能力人才占比极低,约3.5%,精通先进制造与数字营销的技能人才比例最低,仅不到1%。

2.1.5 数字化新业态亟待建设,数字经济生态圈亟待形成

江苏在数据标准、平台建设、数字化服务等方面的配套功能有待加强,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线上教育、远程办公、直播电商、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与新场景亟待孕育,尤其是对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数据要素市场生态的构建、数字经济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层面也亟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2.2 数字赋能驱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从国内看,数字经济竞合格局加剧。“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红利释放的新阶段,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激发创新活力、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驱动数字化转型、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必由之路,成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党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从江苏省内看,数字技术加速驱动产业重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正与产业深度融合,从效率提升的辅助角色,已逐渐成为重构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内核角色”、实现数字经济高速增长的“内燃机”。为迎接挑战,江苏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规避自身劣势,利用好国家政策并积极完善自身政策,积极治理数字经济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产学研、政企校多方合作效应,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加快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实现数产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江苏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5]。

3 数字赋能驱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优化

3.1 加强系统谋划,探索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

3.1.1 制定产业规划

一是加强江苏产业数字化改造的顶层设计。坚持以苏南带动、助力苏北,以先进示范助力、带动传统老旧改造的总体思路,优先发展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工程等,培育一系列数字化标杆企业。二是扎实推进数产融合发展的基建改造与顶层筹划。一方面,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保障数产深度融合。强化数字产业化应用基础设施、现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智能基础条件的投放力度。另一方面,注重特色培育,保障数产深度融合。既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发展异同,又要促进江苏各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百家争鸣。

3.1.2 强化政策支撑

加强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特别是整合金融、土地、人才财税等政策力度,优化政务效率,提高政策精准度。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强化财政专项资金。建议成立按照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积极推动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切实落地数字经济相关惠企政策,针对数产融合项目进行减税降负等配套保障。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做好人才引进和保障政策。支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奖励试点工程、股权激励试点工程。三是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实现数据共治共享。加快推进政务数字化网络化,减少冗余环节,提供高质量的政务环境。

3.2 坚持基础先行,打造数字赋能型业务流程优化

3.2.1 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力求打造安全可靠、集约高效、智能绿色、经济适用的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新基建,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重大重点项目应用落地,布局传统产业与数字新基建的融合应用。

3.2.2 创设数字赋能业务场景

智能应用场景颗粒度的不断细化,有赖于企业能力的不断积累与提质增效。通过建设工业大脑,开发工业SaaS,将长期积累的数据代码化、规范化,能够指导甚至替代人力进行决策的执行,创新提升企业算力能力,赋能业务场景的技术开发[6]。

3.3 强化技术引领,构筑数产融合智能制造新支撑

3.3.1 推进数字化改造项目

一是要将数字社会建设与产业数字化改造相结合。鼓励拥有公共数据资源建设经验的企业为数据有序化和产业化提供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撑。二是要着力培育一批瞪羚企业与独角兽企业。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和产业互联网优势,发挥大型央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数字深度植入,产业园、经开区应用工程。结合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企业、瞪羚企业等新型培育工程项目,完善数字经济领军企业评价体系,扶持以算法为竞争力的高成长性企业。

3.3.2 推动数字化融合应用

一是加快智能化融合推广。一方面,支持行业内标杆企业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输出解决数字化方案和经验,促进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另一方面,扶持大中型企业的信息服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业务,面向行业与社会进行数字化融合服务。二是完善数字生态服务体系。一方面,发挥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枢纽作用。定期开展项目管理、技术交流、供需对接、政策宣讲、业务培训等服务,促进资源聚合融会,优化产业生态。另一方面,政府牵头建立企业数字化顾问制度。通过政府现场调研,激励企业开展数字化在线测评、数据分析、专家访谈等交流活动,持续跟进服务企业的数字项目融合应用。

3.4 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数字化多元平台协同建设

3.4.1 部署推进重大科技攻关专项

部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等国家级、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建设升级版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国际科创中心,谋划工业互联网创新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工程,推动数字技术创新集聚发展。落实重点领域的研发计划,联合具备数字研发能力和技术攻关能力的高校等科研院所,切实发挥产学研、校地企的科技协同与智力协同。

3.4.2 要积极培育数字化多元平台

构建覆盖面广、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数字化经济运行多元协同平台,建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全国一流的经济运行数字化平台,实现经济调节数据化、经济决策数据化、经济管理数据化;构建“数据分析平台”“数据赋能平台”“数据运营平台”,聚合多层级的数据库,实现“信息数据化”“业务数据化”“流程数据化”“产业数据化”“生态数据化”;积极推进政府数字化治理,构建数字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协同平台,进而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预警监测。

3.5 引进数字人才,提供长远智力支持保障新红利

3.5.1 完善数字人才培育计划

一是走交叉培育路线,深化数产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鼓励校、地、企深度合作,建立产业学院、企业大学、校企融合培训基地等项目,围绕企业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设置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等新兴专业,开设满足数字经济市场需要的培训课程,增加数字化运营、大数据分析、商业智能、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数字经济前沿领域的科研型、专业型人才培养,切实培育懂技术、精管理、会营销、敢创新的数字化人才队伍[7]。二是走推荐选送路线,完善数字技能人才选拔体系。深化政、企、学跨界整合,激发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等中介作用,设立数字经济专业人才流动站等项目,做好企业人才选聘输送工作。支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市科技攻关项目的重点企业参与数字人才培养,强化应用型数字人才供给。

3.5.2 实施数字人才引进计划

创新引才模式,多引数字经济“金凤凰”。一是走灵活引才路线,加强与社会引才中介机构的合作。尤其是对国内外专家组织、海外孵化器、高端猎头机构推荐数字人才的,要给予奖励扶持。二是走灵活用才路线,实抓人才使用与保障机制。一方面,要探索建立数字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借鉴深圳模式,支持境内境外人才在江苏省创新创业,强效吸引省内省外的“理论强”“能立足”“技术高”的数融复合型领军专家和骨干力量。另一方面,要实施人才引进的制度保障计划。抓细落实数字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机制,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三是走灵活留才路线,加大数字人才补贴的政策扶持。一方面,物质留才。加大数字人才的工资薪酬、科研补贴、股权激励制度,给予人才事业发展的广阔空间,让数字人才“放心留下”。另一方面,情感留才。解决数字人才在住房安置、子女上学、户籍办理、出入境便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数字人才安居乐业创造便利条件,让数字人才“安心留下”。

3.6 打造营商环境,创建国际品牌合作发展新平台

3.6.1 优化数产融合发展的营商环境

一是理顺数据要素的流通机制。完善数产融合相关法律框架、制度框架、政策框架、管理条例与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数字部门与其他各类产业部门、市场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确保数据要素的有效流通,高效运行[8]。二是加强省域内外开放创新合作。除“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外,江苏省应积极探索与世界发达经济体之间构建互利共赢的开放创新合作体系,改变单向的“引进模仿式”传统观念,向“互利共赢式”交互共享模式转变。

3.6.2 加快数字品牌国际化发展进程

一是引进国际知名的品牌企业。江苏省国内百强企业不少,但世界百强企业匮乏。一方面,引领江苏省传统产业相关品牌数字化升级方向;另一方面,倒逼江苏省相关产业品牌查找自身数字化缺项,在数字经济的全球浪潮中孕育品牌国际竞争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二是培育多层次的产品品牌。对大中企业而言,培育国家级知名品牌是重点,经费投入在先进工艺技术和质量攻关项目上,形成江苏龙头企业品牌资源。对中小微企业而言,培育地方性特色品牌是重点,经费投入在特色服务与数字运营上,形成中小微企业的江苏特色品牌资源。三是打造差异化的区域品牌。结合江苏各区域优势利基点,倾力打造一批特色的数字化产业名都、数字化产业乡村、数字化专业市场等,在建设打造“无锡轻工”“常熟纺织”“徐州建材”等区域品牌时,大力推进相关产业的数字化融入,提高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四是鼓励参与国际品牌合作。在世界各国的全球数字化战略蓬勃推进的新形势下,江苏应顺势紧跟,有步骤、分重点、寻机会,支持自有品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海外高质量国际品牌的战略合作或品牌并购,丰富数字品牌产业体系,更进一步加快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国际化步伐。

4 结语

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点,能够赋能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未来,江苏应继续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同时,江苏还应进一步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方法,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江苏转型数字化
数读江苏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数独江苏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数读江苏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江苏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