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学校内部治理的实践研究

2023-11-11张德广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育人主体学校

张德广

学校内部治理,是指在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治理主体围绕治理内容,重塑利益主体之间关系,优化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健全以规则为核心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从而实现学校和师生发展的目标。《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中小学校开展内部治理实践研究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作为一所农村普通高中,以《意见》为指导,以本真教育理念为引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指向,以决策力、执行力、监督力为着力点和落脚点,以科学完善制度运行体系、自主创新教师发展体系、丰富多元课程供给体系三维为基本内容,开展多主体、全方位内部治理实践,并从中提炼出普通高中治理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学校内部治理评估工具,以此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教育价值追求”作为顶层设计,明确了办学理念、发展策略和发展目标。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秉持本真教育理念,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宗旨,以依法治校为基础,教师发展为关键,深化课程改革为根本途径,以“敦品、励学、尚美,培养好习惯,塑造好品德”为学生培养目标,师生同心共治,共商共建共享“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园、家园、乐园”。实践中,我们将“共商共建共享”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年级部、教代会、学代会等组织机构运行和公约治理实践,使师生认同这一文化价值,不断提高师生参与治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落实党的领导,保证决策方向 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践“四个融合”。一是党建与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融合,重点把握学生德育与学科育人动态信息,并据此作出决策指导。二是党建与课程建设融合,加强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引领。三是党建与教职工队伍建设融合,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和新时代育人思想与能力建设。四是党建与安全意识维稳融合,保证校园与意识形态安全。

调整组织结构,提高决策的执行力 进行组織结构变革。权力重心下沉到年级部,年级部成为治理、管理和服务的前沿。各部门围绕中心工作,以问题为导向,明确责任,优化流程,落实“三全育人”。这种组织变革使责任主体更加贴近服务对象,凸显以学生为中心和为师生服务的理念,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治理效率。从运转上看,年级部提出需求,研发和服务部门提供相关支持,或者是研发服务部门主动提供项目,由年级部实施,然后总结评价。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文化引领,通过优化治理结构,完善治理制度,学校治理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为实施各项治理,提高治理效能提供了必要前提。

健全监督体系,提高决策和执行的督导力 构建党总支领导的联合监督体系:党政中心通过“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抓实责任,实现对各部门评价和各部门的自我评价;各党支部发挥纪检委员和年级“督导小组”的督导作用,促进各项工作的按时按标准地执行;学校成立督导小组,制定督导实施方案,明确职责范围和工作流程,每天进行检查并将问题照片和值得表扬的照片写清问题反馈到党政中心,由中心汇总并责成相关部门整改。对所形成的台账进行分析,每周教职工大会时将问题反馈给全体教职工。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参与和共建共治 在学校多主体、全方位治理实践中,学生是治理的核心主体,促进学生发展是治理的起点与终点,教师既是治理的主体,也是学生参与治理实践的指导者和服务者。

一是项目治理实践。学校体育节:秉承“自主多彩”的理念,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组委会,自主设计比赛项目,组织网络报名,编制秩序册,承担裁判工作,组建摄像宣传、卫生保洁、安全保卫、精神文明评比等多个志愿服务组,承担全部赛事任务。

课堂治理实践:学生在情境、问题和活动的驱动下,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展示评价,检测反馈,进行主动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进社区,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如在学习高中政治课“走进人民代表大会,体验民主政治”一节时,课前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了解“两会”热点,制定调研提纲,深入社区参与共建。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学生们模拟人大代表,针对调查出的问题撰写建议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探究、思考社会问题,有利于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二是项目治理的评估要点。“主体意识与多元主体共治”:教师规范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发展,其本质是从“师本管理”走向“生本治理”。尊重学生主体性,相信学生潜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对学生加强技术指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基于问题治理的教师自主创新发展 学校倡导做“自主发展型”教师。在从学校要求到教师自主发展转型中,基于学情的学生问题治理,成为推动教师主动发展的主要动力。学校大部分学生知识基础不扎实,需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更需要激发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爱与育的陪伴。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认识到问题治理的本质是协调关系,深刻体会到“良好师生关系是最大教育生产力”。

一是项目治理实践。教师结合“确立目标、生涯规划、自主管理、实践创新”等《本真教育育人10条》要求,实施情感治理。实践中,总结出情感治理“四步法”,即通过“倾听、共情、疏导、同进”,达到有效沟通与协调,进而改变人的思想,形成共同价值追求。情感治理,成为教师高质量育人和主动育人的有效途径。

对学生进行暖心教育的实质就是情感治理。为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们注重以爱为基础,探索出“倾听心声—共情赋责—共商目标—宽容期待”的“暖心教育四步沟通法”。在全员导师学生发展指导、全员家访、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活动中,实施“四步沟通法”,增进师生情感,提升育人效能。

情感治理推而广之延伸到家校共育。教师从“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价值引领)、共治(多元主体)、共商(育人协商机制)、共建(三方合约)、共生(育人生态)”等方面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共育的互动机制。教师都参与到家访普访,从目标、重难点、活动设计、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研讨,提高家访质量。

教师重视家长会的班级集体备课,把痛点、难点、变化点、应对的具体措施预设出来,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地与家长做好情感交流,更多地“引导家长”。

教师在导师制实践中,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相结合的供给侧改革,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做有温度的暖心教育,全方位指导学生,唤醒学生发展动机。学生体验到平等与尊重,非智力因素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

二是项目治理的评估要点。“问题导向”:基于学情问题,开展研讨培训,共商治理之策。问题成为教师实施情感治理和主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多元共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治理、暖心教育的同时,与家长进行情感沟通,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打造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多元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健康生活、学会学习为指向,构建了以“敦品、励学、尚美”为培养目标的“本真课程结构”,形成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因材施教、多元可选的“四横”“四纵”“本真课程体系”。深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形成了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个原则,三个维度协同发展,关注四个核心要素,落实五个环节的“核心素养导向的生动思维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课程育人水平。

一是项目治理实践。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治理: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项目化学习、前置学习、技术赋能的学习、大单元学习、教—学—评一体化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治理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德育课程治理:突出时代性,通过六个育人途径和七个德育内容形成新时期学校德育“6*7全程全方位课程育体系”。同时深化“规范、自主、责任”三个年级的分层目标和活动主题,结合学生发展五个方面的指导内容和学校暖心教育四个步骤,形成“3*4*5全员育人体系”。特色校本课程治理:基于学情和学生成长需要,从单一艺术特色课程,创造条件满足更多学生差别化、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选择课程,形成“一体两翼”(体育、科技、艺术)为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学生选修课程治理:不断深化“基于学生需求的教师供给课程改革”,从教师自主开设、学生自主选择的“双向自主选修课”,发展到“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开设。学年初开展学生兴趣和课程需求调查,学校基于调查数据,优化教师和资源配置开设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多元发展、学有特长,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二是项目治理的评估要点。“问题导向和调查研究”:对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开展调查并建立台账,为学校课程开设与学生选择提供依据。“决策”:基于学生需求调查,学校整合资源,对课程和教师作出合理安排。“坚持目标导向,制定实施方案”:学校决策主体从校情和学情出发,制定实施方案。“主体地位”和“共治”:问卷调查,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发展需要,使教育教学更具针对性,使师生在教学中“相向而行”,形成合力。“督导”“激励与谈话制度”:班主任和导师在指导学生制定目标后,对学生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懈怠、退步和情绪问题及时谈话,鼓励学生增强信心。

以公约治理为基础的三层级制度运行体系 一是三级制度运行。学校层面:坚持依法治理,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进一步修改完善学校章程;完善学校章程执行机制,明确部门岗位职责,规范议(办)事的规则及程序;完善学校内部质量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督导制度建设。部门层面:规范责任,优化流程。各部门坚持为师生服务的思想,不断梳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供制度保障。学生层面:实施公约治理为主要方式的生本治理。公约治理的一般程序是:意义互明—平等协商—制定公约—践约守诺—违约自治。公约治理模式的主要经验概括为:“顶层设计,民主参与;主体实施,形成自觉;评价跟进,自主反思。”在学生手机使用管理、文明就餐、垃圾食品入校、学生控烟等主题教育(治理)活动中,使教育从“师本管理”转向“生本治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觉发展能力,实现主题活动育人目标。

二是项目治理的评估要点。“问题导向和调查研究”:针对学生教育中难题,开展调查并建立台账。“问题导向”是实现发展的前提,“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决策”:包括校委会和年级部两个层面的决策。“坚持目标导向,制定实施方案”:学校和年级层面基于实际,为实现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主体意识与多元主体共治”:尊重学生主体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制定班级公约,并与导师签订遵守公约协议,协商约定奖惩措施。在导师帮助下,学生自主起草治理行动计划,提高治理过程的自律和自觉,最终形成中层干部、班主任、导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监督”:学校干部、班主任、导师、同学和家长形成共同监督,包括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激励与谈话制度”:班主任和导师针对学生进步给予鼓励,或针对问题与学生谈话,提高學生治理的自觉性。

经过实践,学校已初步构建起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指标体系。一是内部治理体系已具雏形。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治理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并在项目实验中进行了运作磨合。实践中,学校着力优化治理主体权力分配,在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基础上完善相关制度,注重方案实施的流程优化,强化决策和执行的督导,使各主体围绕治理目标形成合力。二是学校内部治理能力指标体系已显轮廓。学校总结提炼出内部治理能力四级指标体系。包括“决策力”等3个一级指标、“党的领导”等7个二级指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等16个三级指标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等16个四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34、38、28。三是“一核心三维度”的内部治理生态基本形成。学生是最主要的治理主体,促进学生发展是学校内部治理的核心目的,包括自主创新教师发展体系、丰富多元课程供给体系和科学完善制度运行体系等三维体系的构建,都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学校在优化“一核心、三维度”之间的关系、形成健康的内部治理生态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本真教育理念下普通高中治理能力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编号:CCDB21455)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育人主体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学校推介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