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驱动,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2023-11-11叶凤娇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幕布皮影戏皮影

叶凤娇

知识源于问题衍生,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深化探究。“问题驱动”即指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在真实的情境中,将学习主体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呈现出来,并组织有效探究,于质疑、分析、释疑中促进主体思维能力的提升。幼儿随着认知欲望、探索欲望的逐渐增强,对世界的好奇心也愈发旺盛,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时需要抓住幼儿的本真特征,善用问题驱动引领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用问题搭建师幼互动的桥梁,用问题为幼儿搭建科学认知支架,在有序、有趣、有料的问题式互动中,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问题驱动之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体化推进,幼儿园作为启蒙教育阵地,亦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思考更加有活力、有创意、有深度的育人路径。当前背景下,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应该以此为导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此,纲要和教材都为我们指明了清晰的方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同时,针对如何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也做出了解答:“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此外,幼儿园的教材编排也多以问题作为思考探究的载体,以问题的形式作引导,促进幼儿的思维发散和能力提升。种种迹象均表明:问题贯穿幼儿教育始终,体现了幼儿教育的基本思路和理念。

问题驱动之内涵 问题驱动中,“问题”是核心,“驱动”是过程,问题是驱动的关键。问题驱动主要包括教师提出的问题(即外力驱动)和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即内在驱动)两个方面,旨在引导幼儿在一种由求知欲驱动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和共享学习成果,实现深度学习。基于此,问题设定需要伴随以下四个条件。其一,真实情境产生。幼儿受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形象认知为主,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生活阅历。脱离了真实情境的问题就犹如“天书”,容易导致幼儿的思维出现断层。因此,问题驱动要建立在真实情境中,能够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认知相联系,如此才能真正发挥驱动作用。其二,隐含事物关系。对于幼儿而言,受认知局限,他们对过于复杂和抽象的问题很难进行解答。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隐含具体的事物关系,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探究,使隐性关系具象化,从而生成知识,促进幼儿的理解吸收。其三,伴随操作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是哪一阶段教育,这句话都非常适用。尤其是对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幼儿主体而言,相较于平铺直叙的讲授,教师不如引导其脚踏实地地做,在做中知、玩中学,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问题驱动要伴随操作体验而生,以更快速地促进幼儿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其四,引发持续探究。幼儿的逻辑思维较差,若要实现深度学习,教师设置的驱动性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以层级结构持续引发幼儿的探究,为幼儿带来不间断的认知学习体验,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很多幼儿教师在经过长期实践后,皆意识到问题驱动引领幼儿深度学习的必要意义,也树立了积极的问题预设意识,但是反映在实际执教中,仍然面临如下困惑。其一,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是不会辨识和判断问题的价值;其二,即使能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也不知如何下手,除了苍白设问外,无法建构指向问题解疑的具体探究活动;其三,在问题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互动和指导技巧。这三大困惑是很多幼儿教师在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时普遍存在的思维难点。

无法突破困惑便难以引导幼儿实现深度学习。对此,可以通过“一备,二转,三追”的问题驱动教学思路,解决教师的困惑,以此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深度性。首先是“备”,即: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要精心备课,备目标、备活动、备幼儿。目标是整个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指引教学活动在既定轨道推进的导向,教师要知道教些什么、让幼儿理解些什么,才能够预设问题,驱动学习。同时,还要结合往期经验预设活动实施的可行性,并根据幼儿特点思考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多问题预案进行精准取舍。其次是“转”,即:教师要善于对问题形式和活动内容进行转化。一是将浅白的描述性问题转化为关联性问题。例如,将“小兔子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的问题转化为“不同毛色的小兔子,眼睛是一样颜色吗”。如此一来,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拨动幼儿的思维之弦,达到一题两问的引导效果。二是将操作性驱动任务转化为游戏性驱动任务。例如,将“分辨一下哪面镜子可以让你变胖或变瘦?”转化为“大灰狼要来抓小兔子,请你帮它选择一面镜子吓跑大灰狼”。如此转化,幼儿探究积极性明显提升,在无形的责任感引领下,会更加愿意进行深度学习。最后是“追”,即:教师要善于追问,并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追问技巧。幼儿自由探究时,选择验证式追问;探究过程出现偏颇时,选择启发式追問;探究答案过于简单时,选择补充式追问。例如,幼儿在探究“小乌龟喜欢吃什么”这个问题时,给出的答案往往过于简介,问题价值遭受弱化,不符合深度学习理念。对此,教师适时补充问题:“你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证明乌龟喜欢吃这种食物,不喜欢吃那种食物呢?”如此追问,能够帮助幼儿打破固有经验桎梏,尝试思考恰当的方法来证明乌龟饮食习性,这无疑是深度学习的最好写照。

结合学情特征,甄选活动主题 通过问题驱动困惑解疑可以得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领域深度学习需要备好课,即备目标、备活动、备幼儿。在备课三要素中,幼儿应作为整体教学的核心,目标和活动都要贴近幼儿学情特征,活动中衍生的问题也要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需求。例如,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丰富,情感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迅速,规则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逐渐增强。为此,教师结合大班幼儿的学情甄选了科学探究主题:“影子的秘密”,以“皮影戏”系列活动作为学习探究支架。这样设置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幼儿之前做过手影游戏,也在艺术学习中有过皮影戏鉴赏经验,这次活动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变赏皮影为做皮影,学习坡度减弱,活动趣味增强,利于引导幼儿进入深度学习;二是大班幼儿对于光、影并不陌生,已具备深度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活动主题选择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符合幼儿学情,教师设问角度较为广泛,利于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预设问题框架,打造层次化的驱动闭环。其一,“画皮影”:①选择什么材料画皮影?②皮影人物要画多大?其二,“演皮影”:①制作幕布,用什么材料做幕布才能实现清晰成像?怎样让幕布立起来?幕布大小根据什么决定?②感受光影变化,怎样让影子变清晰?表演时看到手怎么办?怎样保证成像稳定不波动?其三,“彩色皮影”:有什么方法制作彩色的皮影?三个框架以问题做载体,涉及多类科学知识。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幼儿实际表现,运用转化和追问的方式提高问题驱动的有效性,逐渐引领幼儿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建立真实情境,生成探究问题 前文提及,问题驱动教学建立在真实情境中才有趣、有效,才能被幼儿所理解。因此,教师在搭建问题支架时,需要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在情境氛围中自然引出探究问题,驱动幼儿的深度探究。例如,在“影子的秘密”主题活动中,第一环节是画皮影,涉及的问题有:用什么材料画皮影?皮影人物要画多大?画的基础是认识。虽然幼儿具备了相关的艺术鉴赏经验,但是对皮影戏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表象,对于皮影戏演出的科学原理理解浅薄。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相关视频资源,再利用多媒体呈现给幼儿观看,以“赏皮影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带领幼儿“赏皮影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呈现一些不同形式的皮影戏,如大幕布小人物、小幕布大人物等,为后续的问题生成提供现实支撑,达到“以赏入境,以境设问”的目的。在鉴赏结束后,教师恰时抛出问题:“皮影是靠影子来表演的,那么影子又是怎么来的呢?”幼儿基于生活认知,可以轻松作答:“光照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就会形成影子。”教师给予表扬,继续设问:“那么皮影戏就是光照在皮影人身上,皮影人挡住了光线,所以在幕布上留下了和皮影人物轮廓一样的阴影部分,皮影人物动,影子也会动,那么为了让皮影人物挡住光线,我们需要用什么材料画皮影人物呢?”教师给足幼儿交流讨论的时间,并适当给出提示,很快便有幼儿给出答案:“用不透光材料画皮影才能挡住光线,留下影子。”教师给予肯定后,继续设问:“为了让皮影灵活动起来,画皮影的材料最好还要具备怎样特点呢?”幼儿继续给出答案:“要软一些,要能够拼接……”之后,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材料,如牛皮纸、瓦楞纸等,让幼儿画一个简单的人物形象,感受不同材料制作皮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提供光源,引导幼儿验证“皮影人物成像大小”与实物大小、距离之间的关系,在操作实践中解决“皮影人物要画多大”的问题。

组织小组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之所以无法达到深度学习状态,很大原因在于教师在通过问题驱动幼儿学习时,常常采取“保姆式”的教学思维,即过于轻视幼儿内生力,幼儿普遍趋于被动学习,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往往还没有进行深度思考,教师便已经迫不及待地公布答案了,这显然不利于发展幼儿的高阶思维。要改变这一现状,真正引领幼儿进入深度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组建学习小组,在合作互动、思维碰撞中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凸显出幼儿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深度性。例如,在“演皮影”活动环节,教师将幼儿划分为几个小组,并为他们布置任务:“小朋友们,皮影戏非常有趣,你们想不想亲手演一场自己制作的皮影戏呢?”这个设问处于真实的大情境中,包含制作和演出两项任务,幼儿兴趣浓厚,也为接下来的问题驱动学习提供了可能。之后,教师从易到难依次呈现问题链,如:“刚刚我们学会了画皮影,为了让皮影人物成像更加清晰,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幕布?”抛出问题后,引导小组同伴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并鼓励幼儿大胆发言,教师对幼儿给出的问题答案给予表扬,并借助转化和追问的干预方式带领幼儿验证。经过交流讨论后,有的幼儿给出了答案:“需要用白色的幕布。”教师恰时追问:“为什么用白色的比较好呢?黑色的不行吗?”幼儿基于理解再次给出答案:“因为影子是黑色的,黑色的影子在白色的幕布上更清楚。在黑色的幕布上容易看不清。”教师鼓掌表扬,并将问题转化为实际操作,组织幼儿一起验证答案正确与否,通过这样的追问和转化,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体验性强,且实现了对科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同理,关于演皮影环节预设的诸如“怎样制作幕布”“感受光影变化”等问题,皆可以采取教师设问、追问,小组同伴交流、作答,师幼一起操作、验证的方式进行解疑,保证每一个问题都在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螺旋递进,促成深度课堂。

善于以退为进,引导幼儿设问 常规化的问题驱动多是教师引导,但为了幼儿能够更加自主自愿地进入深度学习,教师除了恰当设问外,还需要多多鼓励幼儿自主探究、自主发问,酌情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幼儿学习表现,思考是该“进一步”还是“退一步”,争取在不影响整体教学结构的基础上,达到以退为进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影子的秘密”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学会了用合适的材料画皮影、制幕布,并集思广益下解决了幕布的大小、直立等问题,具备了“演”的条件。此时,教师可以不必再进一步呈现问题,推进活动,而是退出舞台,让幼儿自由活动。不难发现,演皮影戏的过程中,幼儿遇到了不少问题。如“为什么选择白色幕布后成像还是不清晰?表演的时候手出现在了幕布上,不美观怎么办?一直要举着手电筒,画面有波动怎么解决?”等问题都是幼儿在实践中发现的,其解疑欲望会更加浓郁,教师只需要简单干预引导,幼儿便会茅塞顿开。这无疑比填鸭式设问更加有趣,教师虽只退了一步,但幼儿进步良多。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问题是师幼互动的桥梁,是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载体。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驱动,引领幼儿深度学习,切实认识问题有效创设需要具备的四大条件,从精心备课、有效转化、恰时追问等角度谋求深度教学着力点,甄选主题活动、创设真实情境、组织小组探究、善于以退为进,以此为幼儿带来有趣、有序、有料的科學学习体验,促进幼儿各方面均衡发展。

【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问题驱动下幼儿深度科学探究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NG1452-216)的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幕布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演出开始前
编辑精选APP
编辑精选APP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主角光环
不老的皮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