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劳动教育在校园生根

2023-11-11张建红杨彬胡蕾潘颖楠王雅慧李雪娇樊静韩颖宋玉雪黄润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

张建红 杨彬 胡蕾 潘颖楠 王雅慧 李雪娇 樊静 韩颖 宋玉雪 黄润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教育中,劳动教育既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目的,意在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本领,引导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保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的劳动本色。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劳动者的学习和生产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数字、多媒体带给人们更多的诱惑,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教育如何开展成为重要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学会劳动、热爱劳动,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劳动观念与劳动技能教育,让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意义重大。

岗位负责,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动力,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在以往的班级劳动中,基本上都是教师根据不同的任务安排几个人来完成,卫生委员最后验收。劳动中,个别同学较为懒散,主动劳动意识较弱。针对这种现象,我和班干部进行了深入研究,于是,“我的岗位我负责”项目正式启动。每位学生针对自己的能力,认领一个劳动岗位:浇花、倒垃圾、摆桌椅、端饭、分饭、擦黑板、开关电脑……二十来个工作岗位,都是学生自己所想、所认。

“倒垃圾的任务比较简单,我一个人就可以。”“整理图书我最适合,保证干净整洁。”“班长,垃圾分类很重要,每天同学们吃饭后的厨余垃圾、酸奶盒,还有用完的本子等都需要分类摆放,我和小智两个承担。”……从此,教室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劳动的身影。即使是老师不在班里的时候,同学们也可以各尽其职。

多彩活动,激发劳动三部曲

一是掌握劳动技能。“张老师好!您知道嘛?我们家孩子现在特别愿意做早餐。煎蛋、小饼、牛奶……可丰盛了,全家人都非常喜欢吃。”“可不是嘛,我儿子还学会了做打卤面呢。”“我闺女都学会做甜点了。”……

在培养劳动技能方面笔者可是做足了功课。首先,在家长委员会的帮助下,了解了家长有何劳动技能,从中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多肉培植、凉菜集锦、衣物整理、小甜品的制作、洗涤衣物和房间整理。家长自愿分成6个小组,分别将每种技能需要注意的事项、关键环节和步骤认真地进行总结,配上操作的视频或插图,用PPT进行展示。学生自愿从中选出最想学的3种技能,利用一段时间,认真学习。

二是记录劳动瞬间。利用照片或小视频的形式记录下参与劳动的点点滴滴,在班会课上向大家展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劳动潜能。看着一张张灿烂无比的笑脸,作为老师的我很是欣慰,丰富多彩的劳动体验,让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三是争得劳动奖章。一星章:基本愿意参与劳动,掌握一项劳动技能。二星章:主动参与劳动,掌握两项劳动技能。三星章:积极参与劳动,掌握三项劳动技能。四星章:积极参与公益劳动,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争章活动提高了学生劳动的积极性。

家庭角色体验,感受劳动快乐

现在家庭中的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舍不得让孩子干这干那,不放心,不放手,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比什么都重要。渐渐地,很多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读书本死知识”的“机器人”。这样又如何体会到父母操持这个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俗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于是我们在班里开展了周末家庭角色体验活动。

首先,你认为家里最辛苦的人是谁?为什么?

小米说:“我的妈妈最辛苦!每天下班回家有干不完的活儿,太累啦!”

“我的爸爸最辛苦!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才到家,回到家后,有时候还要工作到深夜才能休息。”小天认真地说。

“老师,我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辛苦。”

听了学生们的介绍,我说:“同学们,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于是,周末角色体验,就出炉了。两天的角色体验带给同学们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体验后,学生在周一班会课上进行分享:真的很感谢角色体验活动,虽然时间很短暂,但却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角色分享让我收获了很多东西,今后我要多参与家务劳动,时刻感恩我的父母;角色分享让我收获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活动,从活动中明白通过劳动所得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值得尊重的。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劳动、热爱劳动、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明白“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文/张建红)

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劳动,劳动使人快乐,劳动成就人生。劳动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会的技能,掌握劳动技能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更能增强生活幸福指数。如今的小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是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好品质难以在他们身上体现。如教室桌椅歪了无人过问;地上有纸屑,大家绕着走也没人捡起来……学生没有卫生意识,更没有劳动观念。学生不缺乏劳动技能的体验,但对于主动劳动的意识比较欠缺,甚至因智能化生活和家长的过多保护,学生连基本的打扫卫生技能都没有,甚至没有主动劳动的意识。因此,从小激发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班级管理中,我在劳动教育方面有以下几点做法:

家校合作共成长,循序渐进贵坚持

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同时也是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达成共识。一是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尝试劳动。当孩子对某件劳动事务感兴趣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劳动。二是在家认领一个劳动项目,家长开始要教给孩子劳动的技巧,使孩子能胜任劳动。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引導孩子进入角色。在学会劳动时重点让孩子学会主动劳动,对自己的岗位负责。通过劳动,培养责任心,无形中激发了孩子主动劳动的意识。家长和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学会劳动。虽然开始会出现“帮倒忙”的现象,但家长要接纳孩子从不会到会的渐进过程。三是给孩子良好的心理空间,享受劳动。要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以鼓励为主。在家里,我倡导家长每周在家里至少开展一次家庭劳动日,家长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劳动技能,在亲子活动中感受劳动的快乐,激发劳动的兴趣。

班级管理显监督,及时表扬树榜样

在班里设立各种劳动岗位,岗位无大小,重点是让学生用心主动地去劳动,教师及时表扬树立劳动榜样。此外,每个劳动岗位要进行技术指导,如午饭后做值日,值日程序为“扫—摆—墩”。“扫”的程序是“一人扫,两人抬桌椅,第三人打水、擦黑板”,值日完毕后有一个检查程序“五关五摆”(关灯、关窗、关空调、关电脑、关门,简称“五关”;摆桌子、摆椅子、摆卫生用具、摆垃圾桶、摆水桶,简称“五摆”)。有了具体的劳动指导和劳动程序,学生会在劳动中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班级卫生劳动井然有序。

在学校,通过劳动课、班级值日生工作给学生搭建劳动的平台,重点是人人有岗位,教师针对每个岗位都及时地进行评价,树立劳动小能手,增强学生的劳动自信心。班级劳动小能手产生后,他们有了神圣的职责,就是发展下一批“小能手”的时候。于是,就有了更多劳动技能指导者、监督者。学生与小伙伴一起劳动无比快乐,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去主动惦记一件事是很美好的事情,于是,班里黑板擦得亮亮的,桌子摆得整整齐齐,有一个歪的,就会有人第一时间去摆正;做起值日来,你争我抢;即使今天不是值日生,有的学生也会主动拿起扫把扫一扫,拿起墩布墩一墩,班里卫生保洁特别好,每周都能获得学校劳动大扫除的表扬,学生干劲十足,主动劳动的意识潜移默化地深入每个学生的心里。

劳动创造美好,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创造幸福,将来一定是一个生活美满的人。

(文/杨彬)

劳动教育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劳动教育重在认知和实践,重在对劳动本质和意义的认识,是教育基础上的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是知行合一的教育,劳动教育应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学习品质,并以知行合一的劳动观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对劳动教育理论阐述最为系统、实践最为具体的教育家首推陶行知。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什么,学校就教授什么。为此,新时代劳动教育也要紧扣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知”是指学生对劳动知识的认知,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认同;“行”是指学生的劳动实践。知和行内在统一,相互贯通和促进。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践行“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形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技能、传承劳动精神。

营造“我劳动,我快乐”的氛围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学校成为劳动实践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从学校德育建设出发,首先要强调劳动的价值,挖掘劳动的教育性,着眼于劳动氛围的营造。这种劳动氛围是指学生的劳动能力与学校多种因素的结合,促进学生将自身与他人、集体、学校、社会有关的情感联系起来,从而对学生热爱劳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重视劳动的教育,如学校开展“劳动我光荣”“劳动我快乐”等劳动教育系列主题队会,线上线下定期发表小学生对身边教师、保安、保洁及食堂工作人员的采访报道,学校小广播定期宣传科学家、大国工匠及普通岗位上的劳动者先进事迹,邀请各行各业的先进分子来校介绍劳动经验、讲述劳动故事。

综上所述,学校以各种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志愿参与、主动劳动的意识,让学生浸润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劳动教育氛围中。

践行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

由于劳动的知识性、实践性,劳动教育可以与学校多学科融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前人智慧,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对科学的崇敬、对未来的畅想。比如,在劳动课堂上,我们尝试与语文学科融合,语文教师组织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色及历史意义,帮助学生体会智慧的劳动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创造便利,还增添生活的美好。科学课上,我们用劳动所学的知识,制作简易的乐器,让学生用自己设计并制作的乐器演奏简单的乐曲,丰富和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里了解了劳动创造美。美术课上,学生们学绣十字绣、编织花篮、学打中国结、学用陶泥制作笔筒等,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的过程里以实践体验加深认知感悟,欣赏、传承并创新中华文化。道德与法治课重在引领学生理解真实的社会现象,分析人的行为与价值冲突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動价值观。在劳动社团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了解美食与营养,利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简易的食材,学生在品味美食的过程中,再次了解到双手创造劳动的价值。在木工社团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木工作品的结构,带领学生制作了会飞的蝴蝶、电子钢琴、摩天轮、桥等各种木工作品。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的知识,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会劳动的价值,也因此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学科教师以知导行,以行促知,引导学生明确劳动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

总之,劳动是一门富有活力与生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劳动教育需要把知与行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劳动真正落地、生根发芽。

(文/胡蕾)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热爱劳动的民族,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教育现代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优秀的品格,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现今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似乎有些偏颇,认为在现代高科技社会应追求高学历、高技术,劳动教育是低档次的,其作用微不足道。基于这种认识,部分家长片面强调子女的学业成绩和考试分数,希望子女把所有的时间全用在学习上,不让他参加任何形式的劳动,致使许多学生缺乏劳动观念、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因此,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更要适时地引导好家长,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优秀品格,这是责无旁贷的,更是责任重大的。

学校劳动教育塑造学生优秀品格

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是爸妈心中的宝贝,在家中很少劳动或者根本没有干过家务活。此时教师可以从学校生活中的必要事情教起:如为班级打扫卫生,扫地、墩地;收拾自己的小书包、小柜子;学会自己叠衣服、系鞋带等。这些能力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班级小主人意识,锻炼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能力。

二是乐于帮助他人。当学生升入二、三年级后,在劳动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劳动品质的培养更为重要,例如:在学生平时的生活中,偶尔会有因为自己有事情而做不了当天值日的现象,这时候教师不用急于帮忙调换解决,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找同学询问是否能够互换劳动时间。此时,有事要进行调换的同学锻炼了交际沟通的能力,帮忙的同学更是培养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是乐于为集体贡献力量。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习任务和自己的事情也相对变多了。此时学生的生活中会出现班级劳动和自己学习时间撞车的现象,有时候学生往往不愿意为班级干活了。例如:下課时,教师让同学发作业本没有人愿意主动发。所以,这时期开展劳动教育就更为重要了,这时的教育重点是:班级的事情是大家共同的事情,应班级的事情优先,自己的事情在后。为班级多做点是光荣的,是为大家做贡献。此时多树立典型,多表扬班级的好人好事,确立乐于为集体贡献力量的班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家庭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担当之心

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培养孩子承担家庭责任,做一名有担当的小学生,是家校合作的重点。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家庭劳动作业:如自己收拾房间、洗袜子、刷鞋,帮助家里打扫卫生、墩地等。家长配合好教师,对学生给予真实的家庭劳动锻炼机会,并不断给予实际的表扬鼓励。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和回馈。在劳动中总结经验提高劳动技能,了解自己本领的增长,体会成长为大孩子的喜悦,从而培养自身有担当、有责任的广阔胸怀。

开展社会劳动实践,建立学生强国有我观念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祖国的希望,让他们形成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是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校要不断创设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入社会,去体验、去落实、去感受,如:3月5日学雷锋,植树节去植树,宣传环保观念,走进社区落实环保行动,做小小志愿者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让学生感受社会的需要、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从而形成祖国强大有我的胸怀抱负。

总之,现今的劳动教育,是真正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核心是:从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指出:劳动教育,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我们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就是要凝聚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启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等优秀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夯实基础,在不断的劳动锤炼中,塑造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文/潘颖楠)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通过劳动,人类改变现实世界、书写自身历史、创造灿烂文明。劳动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更是塑造我们生活的基础。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正在日益突显。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结合劳动教育核心理念,开发、整合、建立起清河四小的“六滴水”课程体系之“劳游课程”。本课程体系根据低、中、高三个劳动教育课程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了不同目标定位和一体化课程设计。它巧妙地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与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打造了清河四小的特色课程。课程体系设有必修单科课程,它利用综合课、班会以及课后服务时间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课程设置与实践着重在三个阶段:低年级—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级—我为学校作贡献,高年级—我为社会作贡献。低年级,自己的事自己做。教育学生学习基本的自我管理和照顾能力。例如,教师会教学生整理自己的桌面,如何有效地收纳自己的学习用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如何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物品,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年级,我为学校作贡献。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学生通过贡献自己的力量,来维护和美化学校环境。学生会参与班级的大扫除活动,比如扫地、擦窗户等,体验到集体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此外,学校还开设垃圾分类科普与实践课程,教育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学习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高年级,我为社会作贡献。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更多地接触社会,参与更广泛的社区服务。例如,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去养老院进行志愿服务,或是在社区进行环保宣传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理解自己行动对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此外,该课程体系特色显著,以劳动教育平台—“快乐农场”为主阵地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这个平台于2015年学校迁址后启用,它位于教学楼的顶层,是学生们的劳动实践基地。学校依托“快乐农场”平台,设计了农事劳作和劳动创意课程以及家校联动的快乐生活课程。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立了不同的农业社团。在这些社团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农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其中,“农事劳作”课程下设“开心农事”“田野放歌”“快乐种植”“爱心分享”四个子课程模块。学生在农业基地的劳动实践中学习农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将各科课本知识融入劳动的各个环节,使劳动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劳动中来。比如我们的“农事劳作”课程,学生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并实践浇水、松土、除草、捉虫、施肥等农事劳动。这些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到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农作物生产的艰辛。“快乐农场”还有一些特色课程,比如“二十四节气”与“开心农场”结合的劳动创意课程。在这个课程中,学生们会根据中国传统的节气,进行不同的农事活动,比如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整理土地。同时,学生们还会进行观察和记录,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让学生在参与中更加了解自然和传统文化。此外,我们还会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指导和参与劳动活动,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互动,也让家长了解到学校的劳动教育情况。总的来说,通过“快乐农场”这一平台,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感受乐趣,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有效培养。

通过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教育,学生不仅学会了实际的劳动技能,也学会了自主管理和创新思考。这不仅拓宽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也让师生们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清河四小,劳动教育正成为推动学校教育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王雅慧)

融合教育指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同一间教室学习,强调给特殊儿童提供正常、平等的教育环境,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形式。随着“五育并举”和“双减”的落地,劳动教育在小学生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劳动教育的推进中,教师同样要关注特殊儿童劳动素养的提升。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个别教育计划,构建有效的教育策略,切实提高特殊儿童的劳动素养。

特殊学生现状分析

因为我校目前特殊学生障碍类型多种,包括智力障碍、ADHD和发育迟缓,学生个性化差异较大,需要通过进班观察的方式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填写“学校劳动适应能力调查表”来调查学生现有水平情况。调查表通过个人物品摆放、听指令做、用餐、上课准备四方面判断学生的水平情况。根据“学校劳动适应能力调查表”的反馈总结出特殊学生目前发展能力的平均水平情况,并结合现有水平设计符合特殊学生个别劳动教育计划,设置劳动教育策略。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指出,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根据目前这些特殊学生的基本劳动能力技能来看,以低年级劳动目标为主更贴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校生活起居开展有利于特殊学生在普通班级中融合生活的劳动教育。

特殊学生的劳动教育策略

一是设定个性化劳动教育目标。基于特殊学生目前的劳动能力现状,根据学校劳动课程标准重新设计一个有别于普通学生的独特教育计划。在这一计划中特殊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目标以及学业水平都需要重新进行评估,制定符合学生的个别性劳动教育计划。

二是重视班级劳动意识发展。因为大多数特殊学生家长的时间精力有限,而且大多数有放弃投入精力的想法,所以特殊学生大部分的目标需要在学校内完成。为了能够创设班级的劳动氛围,我们经常在班会课(特殊学生不在)的时候为同学们普及特殊学生的症状,让同学们能够理解他,能够不计较他随便拿人东西的行为,能够认识到他经常吃零食是因为他现在心智还比较小,需要食物的奖励,让同学们能够忍住馋嘴的小毛病。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选择在他上课的时候通过同学们头脑风暴的方式鼓励强化特殊学生在班级的优势行为,比如:能够自己测体温,能够主动与同学说谢谢,能够控制自己上课不说话,甚至能够在课上跟着一起进行听写任务。班级中还会将特殊学生为班集体劳动的情况如实记录在班级争章活动中,让班级中人人都是劳动参与者,人人都是劳动监督者。

三是鼓励“传帮带”培养劳动伙伴。每个班级中都会有宽容、大度、有爱心的班级小干部。这些同学是特殊学生的榜样,更是特殊学生的好老师。在座位安排上,可以让这些劳动伙伴靠近特殊学生,课上的时候可以提醒特殊学生翻书、拿笔、写字;下课的时候可以一起去接水、收拾书桌、整理用品;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些优秀的劳动伙伴还能够及时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四是坚持效果评估与反馈。特殊学生的劳动技能巩固单纯依靠自觉和提醒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和监督,在劳动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设计了劳动积分记录表来准确记录每天的劳动事件和每日优点,用填写劳动积分记录表的方式每天记录训练的方法促进劳动技能的培养和巩固。

反思与展望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不是单独发展的,要依托普通教育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帮扶促进特殊学生的劳动素养的提高。在普通学校的劳动目标设计中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培养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入手。面对特殊学生,依靠教师或者家长“孤军作战”的效果并不理想,要形成有目标、有监督、有反馈的闭环模式促进学生进步,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融洽的班级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景,发挥学生“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李雪娇)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清河四小多维度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之道。

建立适用于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校结合劳动教育核心理念,开发、整合、建立起清河四小的“六滴水”课程体系之“劳游课程”。学校划分低、中、高三个劳动教育课程阶段,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目标定位,进行一体化课程设计。并将适合学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打造特色课程。

必修单科课程 各年级统一利用综合课、班会以及课后服务时间进行劳动教育。低年级课程主题为:“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自己整理桌面、抽桌、书包,扫地、拖地、擦桌子等班级日常简单劳动。中年级课程主题为:“我为学校作贡献”。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每周在班级、走廊进行大扫除,开展垃圾分类科普与实践课程。高年级课程主题为:“我为社会作贡献”。定期安排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公益活动。

特色课程 以劳动教育平台—“快乐农场”为主阵地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结合本校实际,学校设计了基于“快乐农场”平台,开发农事劳作和劳动创意课程以及家校联动与融合快乐生活课程。学校2015年迁入新校之后,把教学楼顶开发成为劳动实践基地。结合课程让学生在农业基地劳动实践中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农业社团,学习农业知识和劳动技能,将各科课本知识融入劳动的各个环节。分班对劳动基地进行浇水、松土、除草、捉虫、施肥。比如“农事劳作”是其中最具特色的课程群,下设“开心农事”“田野放歌”“快乐种植”“爱心分享”四个子课程模块。“二十四节气”与“开心农场”结合的劳动创意课程,通过观察、访问,倾听自然声音,绘写自然笔记,让学生在参加节气风俗活动中了解中國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劳动的意义与内涵。学校还举办讲座聘请家长指导劳动活动,实现了家校联动课程,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快乐生活课程”,让师生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劳动课程设置、劳动实践教育,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劳动技术教育,有效地拓宽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管理的平台,使师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劳动实践中进行价值引导

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 一是系列实践活动之“节日”。童心包粽子、水果拼盘、做龙舟、制香囊、做月饼、摇元宵、包饺子,体验劳动、丰收的快乐。二是系列实践活动之“养蚕”。养蚕既是需要喂食、除沙、制作蚕盒的劳动教育,也是计算蚕的食量、体长和生长曲线的数学教育,更是从桑蚕工作中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人文教育。此外,蚕一生的变化也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科学研究的种子。

艺术性审美劳动 劳动的目的不仅满足生存需要,更要满足情感、尊重和审美需要。每年12月,开展系列活动之“环保时装秀”。全校师生自主设计,大胆构思,精心选材,将生活中的废弃报纸、塑料袋等废物利用,变成一件件艺术品。此项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爱上环保,平衡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种关系属性。

社会性公益劳动 一是“迎新春,写春联,送福字”公益劳动。学校定期组织“书法社团”同学们到外文书店、周边几个社区进行社会性公益劳动。共送春联及福字500余幅,活动给学生提供难忘的社会性公益劳动机会。二是开展“情系养老院,爱心志愿行”敬老院活动。近年来,学校多次组织小志愿者前往曜阳敬老院,开展志愿劳动服务。耐心陪老人聊天、写书法、做手工,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并用精彩的表演为老人们带来欢笑和感动。

生活性自理劳动 一是定期开展“我是勤劳的小蜜蜂”主题家务劳动,在家、在校、在社区争当垃圾分类环保宣传小能手活动。二是每年如期开展“冬至话饺子”“我是美食小达人”“亲子美食DIY”等生活性自理劳动。

建立适用于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

学校制作“清河四小劳动教育等级评价表”,评价表包括具体项目、评价标注、评价登记,详细地划分评价劳动内容,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劳动。

总之,清河四小劳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爱好,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开拓空间,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个性化地安排劳动实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樊静)

劳动和传统文化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劳动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劳动的欢乐和乐趣,学到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传统文化代表著历史的积淀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对于现代的小学教育有着很大的意义。本文的重点是探讨如何将劳动和传统文化融合起来,通过制作青团来实现小学特色教育的途径和意义。

青团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青团是一种传统的小吃,以糯米粉为主料,填充各种甜品馅料。它采用特殊的制作方式和独特的口感,因此备受消费者喜爱。青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据传说,历史上有一位孝道之士,为了纪念父亲,每年都会在清明节前去山上采青苗和霜叶,为老人祭祀。但在某一年,由于天气太冷,孝道之士发现自己无法在山上找到足够的苗和叶。于是他将青豆和糯米混合制成的“叶子糕”献给父亲。后来这个故事被广泛传承,而青团也成了深受人们喜爱的节日食品。

青团制作过程中的劳动教育内容

在制作青团的过程中,小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劳动技能。例如,搓团可以训练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和协调能力;包馅可以训练他们的空间认知和手眼协调能力;蒸煮可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并习得食品卫生知识。进行原材料的配比和调制,可以学到一定的化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在制作青团的过程中,小学生们还能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青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名,它代表了人们对自然丰收的感慨和祝福。青团既体现着民族团结和友谊,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制作青团的过程中,小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和底蕴。

制作青团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年龄和教育需求,设置不同的制作难度级别。例如,一些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习如何搓团,另外一些可以尝试如何包馅。对于年纪更小一点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动手进行简单操作,从而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这一过程,小学生不仅能够享受到劳动的成果,而且还能够在体验中增强自己的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

青团制作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在制作青团的过程中,小学生们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和底蕴,可以了解清明节、寒食节等传统节日与青团之间的联系,也可以了解青团在民间的一些传说和故事。

青团是中国传统的汉族特色小吃之一,制作过程中有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一是手工制作:青团一般为手工制作,需要掌握一定的手艺和技巧,这其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精髓,并且培养了人们对手工艺术的欣赏和理解。二是节气文化:青团主要在农历的重要节气或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制作食用,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节气文化和传统节日文化,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三是食材选择:青团的制作需要选用高粱米等食材,并加入传统的红枣、芝麻、花生、桂花等填料,这不仅是食材选择的问题,更是营养均衡和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的体现。四是色彩文化:青团在制作中使用植物汁液涂抹表面,使其成为绿色或紫色,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更是中国文化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的表现。五是传统技艺:青团制作过程包括包入馅料、搓成团状、涂抹颜色等多个环节,需要掌握传统制作技艺,这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合青团制作的小学特色教育内容

小学特色教育需要融入劳动和传统文化等多种元素,并通过实践和实例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青团作为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制作食品的乐趣和成就感。通过青团的制作,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制作难度级别的操作和技巧,加强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青团又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开展青团制作的课堂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实践、劳动习惯、团队协作以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文/韩颖)

“双减”背景下,深入实施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可以通过“把握育人方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拓展劳动资源,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等路径来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实现学科之间的高效融合,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共同提升。

一是把握育人方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观念是指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经过大量的调研及平时观察可知,当下小学生普遍劳动意识淡薄,部分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劳动的意义。课时所限,劳动课堂上一般多侧重对劳动技能的培训,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情感角度出发,纠正学生对劳动观念的错误认知,引导学生了解劳动背后的意义,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是培养劳动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现实生活中,有些劳动不是学生不会干,而是不愿干。比如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者是在学校的值日活动,很多学生都是在父母或教师的指示下当作任务完成的,并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一项责任,也没有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和光荣。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家长的宠爱和呵护中长大,缺乏责任意识,不懂感恩,不愿为他人付出。

陶行知先生曾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谋手脑之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了解劳动者之甘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很多都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对劳动体验的发掘。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这些事我来做”,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可知,虽然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做家务,但其意并不只在帮助学生提升其劳作技能,掌握生活中的劳作技巧,而侧重于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家务,意识到分担家务活也是爱家人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做家务的意愿和积极性。总之,劳动是责任和荣耀,它不是刻意的,也无须他人的督促与提醒,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小学生正处于观念和习性塑造的重要时期,只有当他们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将劳动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劳动素养才能真正形成,因此道德与法治课上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

三是拓展劳动资源,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育人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应该格外关注劳动精神。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劳动元素引入劳动故事,这样更容易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劳动者的品格和精神,感知劳动的魅力。比如在学习统编版四下“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时,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劳动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时代楷模”张桂梅等。这些劳动模范的身上,有着对于劳动精神的最好诠释。不管是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还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劳动榜样,比如自己的家人、邻居、老师、同学等任何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探寻他们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了哪些事,服务了大家、方便了你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课上对于劳动精神的培养,涉及其他主题的学习时,也可以寻找劳动要素进行补充。比如在进行统编版四下“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当地尊老爱幼等风俗习惯,组织学生开展敬老等公益活动。传统节日期间,也可以举办相关的劳动活动,让学生通过劳动感受传统习俗的演变与传承,体验传统节日里的劳动快乐。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资源,是实施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阵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也是贯彻立德树人,践行五育并举的内在需要。教师应依托教材,找准切入点,连接实际,结合学生各阶段特点充分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发展其劳动精神,促进其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文/宋玉雪)

“片片粽叶香,浓浓端午情。”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深入践行劳动教育,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组织开展“浓情端午粽飘香,传统文化润童心”—端午节劳动主题实践活动,让清四少年更全面地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动手能力和劳动习惯,用灵巧的小手传承民族文化,用勤劳创造美好的生活。

活动形式

学校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日”为契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包粽子,缝制香包,书法绘画,设计龙舟,文化宣讲,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切实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浓厚的节日氛围。

活动内容

一是“粽香浓情”我来包。学生在综合劳动课上学习了用一张张翠绿的芦苇叶卷成斗狀,舀起米倒在“斗”里,把馅儿藏在了粽肚压实盖紧,用红绳巧妙地一系,做出了个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学生们还用学到的制作方法,试着给自己的长辈、家人、朋友包粽子,享受劳动的快乐,分享收获的喜悦。并用照片、视频的形式,晒晒自己劳动成果。

二是“艾叶香包”我来缝。学生利用周末、假期,选择自己喜欢的视频,线上学习做“艾叶香包”,学习填充艾草、穿针引线等制作方法,设计出一款限量版的端午香包。学生们设计的香包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三是“粽香传情”我来画。征集与端午主题相关的绘画、硬笔及软笔书法作品,表达对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期待。

四是“端午小报”我来写。端午小报内容可以涵盖丰富的端午文化,如: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屈原故事、香包佩戴等。学生们用缤纷的色彩和优美的文字,描绘表达端午节这一传统文化,通过这份端午小报向同学们宣传传统节日。

五是“创意龙舟”我设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特色活动。同学们通过电视了解活动情况,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知识,用绘画、手工的形式设计一条“心中的龙舟”模型。

六是“端午文化”我宣讲。学校利用校园广播站、班队会课,组织“端午文化”专题学习,以中队为单位开展“浓情端午粽飘香,传统文化润童心”主题班队会。通过中队干部、小队员和老师的讲解,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屈原的故事,熟知吃粽子、赛龙舟、插艾熏蚊、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

活动评价

端午主题活动接近尾声,学校将升旗仪式主题定为“浓情端午粽飘香,传统文化润童心—端午节劳动主题实践活动展示”。升旗仪式中,学生代表分享端午节劳动主题实践活动的感悟,学校以视频、片段集锦的形式播放展示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作品。同时,学校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视频号及时宣传,重温端午习俗,感受文化魅力,积极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用灵巧的小手体会劳动乐趣,培养学生学会生活中的劳动技能,用实际行动收获丰硕的劳动成果,表达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文/黄润)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