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与传承:人文精神的历史教学表达
2023-11-11■耿霞
■耿 霞
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习者与历史中的人对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教师要让学习者与现实中的人对话。历史学科肩负着“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因此教师要让学习者实现自我对话。为此,我们开启了“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建构与实践,立足历史学科本质,探究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和培育路径。这里的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历史课程不仅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撑。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精神成长,是探索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教学的起点和目标。
一、育人目标:培养人文情怀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是国之大计,也是民生之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了家国情怀的概念,提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对全人类都应充满人文关怀,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通过历史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知识、人文情怀和人文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公民。
二、主题立意:凸显人文精神
文以意为主,课以意为魂。教学立意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和主线,对一节课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解读课程标准,梳理单课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后,才能确定课的教学立意。确立教学立意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有助于学科素养目标的达成,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教学立意中凸显人文精神是由历史学科的特质决定的,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导向和使命担当。因此,我们要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确定教学立意,围绕教学立意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以此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例如,笔者在讲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0 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首先分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让学生明确它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释放了社会生产力,使农业文明开始嬗变为工业文明,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影响深远。新课标中是这样叙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从18 世纪中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工业革命,一方面使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工业化在带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问题已经显现。新课标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阐述,凸显了本课的人文主题立意“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发展科技,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植入现实中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和带来弊端的两类案例,从而体现对现实中的人的人文关怀。
三、教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
新课标要求教师秉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立足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的人文关怀,以此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关注史料植入与教学机理的契合,通过创设任务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时,有一名教师将中国特有的外交形式“熊猫外交”的概念引入历史教学,创设了一系列任务学习情境,其中一个任务是通过思考“熊猫去哪儿了”这个问题了解中外建交历程。这个任务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了解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在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将熊猫赠予了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我国赠送熊猫时不受意识形态的限制,由此学生意识到我国的外交原则发生了变化:20世纪50 年代是“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20世纪70年代,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这名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熊猫外交”看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了解不同时期的成就和特点,探究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
将人文精神渗透于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人文素材,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还要创设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成长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历史教学表达。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让历史教学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出发,成为人文精神的传承阵地;让学生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成长,成为人文精神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