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国际贸易学》的路径分析

2023-11-10段玉彬

成长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国际贸易育人

段玉彬

安徽科技学院 财经学院 (安徽省蚌埠市 233030)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使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要首先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发展阶段,需要能担时代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普遍存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各自为政的问题,在专业教育中,思政育人环节缺失。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1]。2017 年12 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提出了“课程思政”概念,强调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国际贸易学》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上紧贴国内外时事政治,课程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的引领和坚定学生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贸易学》如何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进行研究与探索。

1 《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1.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育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尽管各高校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一样,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差异,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是一致的。即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掌握扎实的经济与贸易类理论知识和外贸专业技能,能从事涉外经贸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毕业素质上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较强的职业素养与社会公民意识。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担时代重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这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毕业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只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才能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 树立文化自信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日益融入到了全球化进程中,但随之也带来了文化的冲突与思想的碰撞。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外来异质文化对我国文化主体地位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日益深刻。而大学生正处于对外来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更易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尽管外来文化的精华值得我们借鉴,但一些糟粕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及民族虚无主义等思想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扭曲与文化自信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强化思政教育,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激发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使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外贸工作中,坚守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回归教育价值本源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不仅要求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成长为国家、社会需要的人才。2016 年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高等教育要实现“四个回归”,明确指出了高等教育的价值本源和改革方向[2]。“回归常识”要求高等教育围绕教育常识即学生刻苦读书办教育,通过价值引领,引导学生主导追求真知识,练就真本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回归本分”则要求教师尽到教书育人的本分,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则是要求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教育的“初心”,实现教育强国梦。只有加强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形成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格局,才能引领和实现高等教育的“四个回归”[3]。

2 《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挑战

课程思政改革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包括《国际贸易学》在内的课程纷纷展开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改革,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还存在以下挑战。

2.1 对教学内容的挑战

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两者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不是生搬硬套,专业知识是思政元素的载体,思政元素是专业知识的延伸和价值判断,思政教育是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地起到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因此,如何结合课程性质和培养目标,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寓思政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是课程思政顺利展开的前提。同时,《国际贸易学》课程学时有限但知识点多,涉及领域广,思政元素分布广泛而多样,所以只有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碎片化”思政元素进行深度加工,融合成为系统的有机整体,才能形成特色鲜明,吸引力强,育人效果好的高质量思政课程。

2.2 对教学理念的挑战

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新的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在专业知识传授中以隐性的思政元素引领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首要责任是“传道”,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革新和升华,要求高校和专业教师要根据时代要求转变教学理念,深化思政育人意识,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理念决定了教育行为,高校与教师只有树立思政育人的教学理念才能推动思政教学改革的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2.3 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挑战

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是实现思政育人的关键,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理念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挑战。师者为范,立德树人要求教师立“德”为先,教师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以身为范,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并向学生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提出了挑战。课程思政要求教师的具备较高学识水平,不仅要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有着深入的钻研和理解,可以探寻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政内涵,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才能将思政内容讲好、讲透。最后,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出了挑战。教学能力是增近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纽带,是提升育人效果的保障,只有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做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才能在思政教育中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4 对教学评价体系的挑战

课程思政改革的落脚点是“立德树人”,教学效果是衡量课程思政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虽然课程思政改革在不断的推进,但改革效果如何,是否实现了思政育人目标,却无法准确度量。只有建立和完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才能不断总结经验、寻找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对课程思政改革和思政教学进行持续的改进。

3 《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国际贸易学》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也可以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思政基础。因此,结合安徽科技学院《国际贸易学》的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中的实现路径进行必要的探索。

3.1 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内容

充分挖掘《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是“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研究的根本课题,它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在思政教育内容提炼中要结合专业知识,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也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5]。以安徽科技学院《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思政内容提炼如下表:

表1 《国际贸易学》思政教学内容

3.2 深化思政育人理念

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以及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包括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思政育人理念,才能在教育中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层面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并给予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各职能部门也应该积极落实学校政策与方针,建立健全课程思政保障体系如人才培养方案和大纲的修订、课程思政建设的统筹规划及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等[6]。专业教师也要本着“立德树人”的宗旨,深化思政育人意识,提高个人思政素质,增强思政教学能力。只有学校、职能部门和专业课程教师全体联动,共同推动思政课程建设,才能将思政育人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3 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国际贸易学》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实施者,是能否取得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的关键环节。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带动就业近1.8 亿人,因此,专业教师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思政育人能力,提高思政教学效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涉外人才。首先要强化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思政素养。个人自学及院部、系室及课程组的政治理论学习不能形式化、敷衍化,要读经典、学原文、悟原理,将理论学懂学透。同时,也要在政治理论学习中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才能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更好的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由于《国际贸易学》内容常涉及到国内外时事政治,更需要专业教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系统而深刻的理解,才能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方向。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钻研,不断提高学识水平。专业知识是思政元素的载体,只有对专业相关知识进行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理解,才能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中隐藏的思政元素,增强思政内涵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3.4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学》的教材因出版周期原因,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滞后性,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不断更新,使思政教学内容更贴近国际贸易现实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建立以“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引导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发对思政教学知识点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将被动的思想灌输变成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3.5 建立健全思政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体系

首先,应将思政教学效果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当中。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教学督导听课全员覆盖,将思政教学内容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对教师教学进行考核,并将问题对教师进行反馈,以促进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其次,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课下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学生对思政教学的满意度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反馈不断改进。最后,由于《国际贸易学》课程内容的性质,蕴含思政内容较多,可以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纳入学生考核,从考核结果中分析思政教学的效果。

4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对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增大,“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正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因此,更需要明辨是非,坚定“四个自信”的合格的涉外人才。所以《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改革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要求,也是适应中国日益崛起的现实需要。依托于中国经贸发展的现实,把握正确的价值尺度,聚焦育人价值本源,加强思政教育改革,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国际贸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