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黏膜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2023-11-10房新辉
郭 艳 房新辉 张 楠
作者单位:450000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结肠黏膜肿瘤是一类起源在黏膜上皮层以下组织的消化道疾病,发生率高,病理类型复杂[1-2]。管状腺瘤、混合状腺瘤等为临床常见结肠黏膜肿瘤,其中神经内分泌瘤(NETs)存在恶变倾向,脂肪瘤会逐步增大,对邻近脏器形成一定的压迫,临床需尽早采取手术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3-4]。近年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消化道病变内镜下治疗技术越发规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逐渐广泛应用于结肠黏膜肿瘤外科治疗中[5-6]。但关于结肠黏膜肿瘤的病理特征及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的效果研究报道较为缺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该院行内镜下切除术诊治的70例结肠黏膜肿瘤患者病历资料,对结肠黏膜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效果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该院行内镜下切除术的70例结肠黏膜肿瘤患者病历资料。纳入标准:患者均经病理检查明确病情;患者病历有关资料齐全。排除标准:存有手术禁忌症者;存在精神疾患者;伴有免疫系统功能异常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意识障碍,难以进行正常交流者;存有酒精、药物依赖史者;存有其他恶性肿瘤者;合并血液系统病症者;存有严重的脑器质性疾病者;合并全身性感染者。所有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0.73±2.48)岁;体重指数18.7~26.9 kg/m2,平均体重指数(23.75±0.83)kg/m2。
1.2 方法
手术方式:手术之前常规检查心肺功能、凝血功能与肝肾功能等,排除手术有关禁忌症;严格依据检查与病变的起源部位与大小选取不同的内镜切除术式;对于手术之前诊断为起源黏膜基层,直径<15 mm的病变组织选择EMR;直径>20 mm或黏膜下层病变及固有肌层浅层选用ESD术。全部手术均在全麻下完成,在去除病变组织后,以高频电凝止血钳治疗创面可见的小血管,必要时可以金属止血夹缝合创面,所有患者均于手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统计肿瘤残留与复发情况。手术标本离体后即刻行病理检查,以此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结肠黏膜肿瘤类型、发生部位、大小临床病理特征;同时统计对比内镜下切除不同术式的治疗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①结肠黏膜肿瘤类型。②结肠黏膜肿瘤发生部位。③结肠黏膜肿瘤直径大小。④不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黏膜肿瘤的手术情况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结肠黏膜肿瘤类型
肠黏膜肿瘤中以炎性息肉最为多见,占比57.14%(40/70),其次为管状腺瘤[18.57%(13/70)]、混合状腺瘤[11.43%(8/70)]、锯齿状腺瘤[7.14%(5/70)]、绒毛状腺瘤[4.29%(3/70)]、神经内分泌瘤[1.43%(1/70)]。
2.2 结肠黏膜肿瘤发生部位
70例结肠黏膜肿瘤患者,发生于左半结肠的有50例,占比71.43%(50/70),发生于右半结肠的有20例,占比28.57%(20/70);炎性息肉瘤以左半结肠最为多见,共31例(44.29%),管状腺瘤、混合状腺瘤多见于左半结肠,分别为8例(11.43%)、6例(8.57%),锯齿状腺瘤多见于右半结肠,共3例(4.29%)。见表1。
表1 结肠黏膜肿瘤发生部位(例,%)
2.3 结肠黏膜肿瘤直径大小
70例结肠黏膜肿瘤直径<10 mm的最多,占比54.29%(38/70),10~20 mm占比28.57%(20/70),>20 mm占比17.14%(12/70)。见表2。
表2 结肠黏膜肿瘤直径大小(例,%)
2.4 不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黏膜肿瘤的情况对比
70例结肠黏膜肿瘤患者采用EMR 45例(64.29%),ESD 25例(35.71%);行ESD患者切除肿瘤直径大于EMR患者,手术时间长于EM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变均完整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肿瘤残留与复发,见表3。
表3 不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结肠黏膜肿瘤的情况对比
3 讨论
结肠黏膜肿瘤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有极少数患者可有便血、肠梗阻等表现,通常在结肠镜检查时发现[7-8]。由于结肠黏膜肿瘤内镜下普通活检获得病理诊断较为困难,而管状腺瘤等又存在癌变倾向,故临床多主张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且患者术后恢复较为缓慢,延长其住院时间,加剧其身心负担,因而极大程度限制其在临床的运用。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MR、ESD等微创术式得以在临床治疗结肠黏膜患者中广泛应用,然而结肠黏膜肿瘤的病理特征较为复杂,需及时明晰不同患者的病理特征,以施行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炎性息肉是结肠黏膜肿瘤最为常见的肿瘤类型,其原因为结肠黏膜肿瘤多为良性肿瘤,而炎性息肉为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从黏膜表面突出而形成的异常增生组织,其在临床较为多见,为良性病变黏膜组织的慢性炎症。本研究结果显示,左半结肠为结肠黏膜肿瘤的多发部位,可作为结肠镜检查的重点部位,如若在左半结肠内发现结肠黏膜肿瘤需考虑为炎性息肉的可能。临床对于结肠黏膜肿瘤的治疗适应症尚未完全明晰,特别是对于瘤体较小、无明显临床表现的患者是否治疗仍存在较多争议。然而,管状腺瘤等存在恶性潜能,且定期的内镜随访无疑会增加患者的经济与心理负担,部分患者会因心理压力而产生焦虑症状,及时切除瘤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临床有必要尽早予以有效治疗。内镜下切除治疗为现阶段临床治疗结肠黏膜肿瘤的常用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手术方式包括EMR、ESD等,EMR适用于较浅、较小、位于黏膜肌层的病变,手术时间短[9-10]。ESD主要用在切除黏膜肌层较大肿瘤、黏膜下层及固有肌层浅层肿瘤[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行ESD患者切除肿瘤直径大于EMR患者,手术时间长于EMR患者。其原因为ESD术中切除与取出体积较大的瘤体较为困难,故手术时间较长[13-14]。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手术方式仅有少量并发症发生,且两种术式相比较无差异,表明两种术式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病变均完整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肿瘤残留与复发,提示内镜下手术治疗结肠黏膜肿瘤远期疗效确切[15]。
综上所述,结肠黏膜肿瘤多为良性肿瘤,类型多样,多在左半结肠发生;内镜下切除术的手术方式较多,临床根据患者肿瘤的性质、部位等选择合适术式,以此获得确切疗效,最大程度的去除患者的瘤体,继而有效的延长其生存周期,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