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熟悉”的“陌生人”

2023-11-10邵汉民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29期
关键词:右图数数铅笔

□邵汉民

最近,我应邀到外省上一节公开课。由于这节课被安排在下午第一节,学生提前10 分钟就到了上课的教室。我心想:看来需要和学生做一下课前交流,暖暖场。可是和他们交流什么呢?这时,我看到靠窗第二排有一名小男生正好奇地看着我。我向他走近了一些,也盯着他上下打量。他不好意思地咧开嘴,露出两颗大大的门牙,笑了起来,颇有几分巴西球星罗纳尔多的模样。我向他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又去打量他后面的学生。就这样打量了几名学生之后,学生纷纷疑惑起来。这时,我向大家解释道:“我在找有没有我认识的同学。”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学生说:“不可能,我知道您是从杭州来的,离我们这么远,怎么会认识我们呢!”有学生说:“除非我们班级中有‘明星’,老师在电视上看到过。”

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大家以各种理由说明我不可能认识他们。我接着说:“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我是一个‘新来的人’。你们不认识我,我当然也不认识你们。”课前谈话进行到这里,我头脑中忽然闪现出一个新的想法。于是我说道:“接下来我们要一起上一节数学课,要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就像要和一个‘新来的人’见面一样。你们会对这个‘新来的人’感到陌生吗?”

学生有的摇摇头,有的举手想要发表看法。有学生说:“新学习的数学知识可能与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有联系。就像我们这个学期学的‘小数乘法’,就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小数点。”有学生说:“有一些数学知识我们平时碰到过,比如买东西后抽奖,可能会中奖,也可能不会中奖,这就是我们刚学习过的‘可能性’。”

看来,五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到要把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看成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之所以“陌生”,是因为其中包含着还没有学过的新知识;之所以“熟悉”,是因为要学习的新知识与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有关联。这个道理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懂,大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是这样做的。但是,仔细分析日常教学会发现,有时依靠“熟悉”并不能真正认识“陌生人”。

近段时间,我在基层学校分别听两位教师上了一年级上册《9 加几》一课。两位教师在课堂伊始都组织了一次“数数比赛”,在屏幕上同时呈现两幅情境图:左图中是散乱摆放的十几支铅笔;右图中的铅笔数与左图同样多,但是其中10 支是捆在一起的。毫无疑问,比赛结果是数右图中铅笔支数的学生获胜。显然,教师设计的“数数比赛”是为学生学习“9+4=?”做铺垫。然而,要从熟悉的“数数”走向陌生的“凑十法”,还需搭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支架,即让学生将右图的“数数”过程编成应用问题,如“10+3=?”,使支架与新知识具备共同的结构,促使学生发现“凑十法”的本质是转化思想。

人与人之间由陌生走向熟悉需要的是互动和交流,而学生与数学之间由“陌生”走向“熟悉”,除了外在的互动和交流,还需要内在的关联和结构。我们可以从数学的产生或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经验出发,探寻学生与数学之间的关联和结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新知识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猜你喜欢

右图数数铅笔
极速大搜寻·一起来数数
数数歌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爱数数的兔十一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我会猜
快速记忆比赛
数数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