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公路绿化养护管理研究
2023-11-09马众泽
马众泽,许 敏
(1.内蒙古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2.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公路绿化是《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22 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之一[1]。公路绿化养护是一项日常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包括绿化养护技术和管理实施模式两个方面[2]。在公路沿线种植树、木、花、草等绿植,不仅可改善公路行车环境、提高行车舒适度,形成“车在路上走、人在景中游”的通行环境[3],还能够吸收汽车尾气,提升空气质量,助力实现交通领域节能、环保、低碳目标。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独特,绿化植被多为寒温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乔木等。公路沿线常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互补,用材树种与观赏树种相并重,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相共生等绿化模式,同时引进多种植物品种,提高植物多样性,优化绿化生态群落,诸如大叶黄杨、小叶黄杨、林奈木、沙棘、柠条、华山松、黑松、桧柏、白扦云杉、云杉、黄杨、铺地柏等。据统计,“十三五”期内蒙古累计国省干线公路绿化5000 多公里,新补植乔木400 余万株、灌木1000 余万株、花草600 多万平米[4]。“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公路正在推动由“重建轻养”向“建养并重”转变,然而公路绿化养护仍然停留在日常养护管理层面,加之内蒙古处于内陆地区,降水量呈现东多西少,公路绿化受地区降水影响严重,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多数绿化植被难以成活,干旱、半干旱条件下公路绿化养护技术仍有诸多难题需要攻克。基于此,本文全面分析和梳理近年来内蒙古公路沿线绿化养护工作,结合公路不同路段和区域的绿化特点,就公路绿化形式与作用、公路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适宜内蒙古公路特点和功能要求的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模式,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方案,旨在快速提升内蒙古公路绿化养护技术,为今后内蒙古公路绿化养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决策参考。
1 公路绿化形式与作用
1.1 公路绿化形式
遵循“因地制宜、因路制宜、注重实效、经济适用、景观协调、易于养护”的原则,在公路中央分隔带、路缘带、边坡、平交道口、立交桥区域、服务区、停车区和收费站等公路及附属设施沿线种植树木花卉,着力打造绿树成荫、景色怡人的公路风景带,提升公路交通良好形象、促进公路沿线周边旅游资源开发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5],如图1所示。
图1 公路绿化风景带
公路绿化形式因公路位置不同有所区别。公路路侧以行道树为主,植被层次分明,铺设顺序由近及远,树木种类较为单一,着重考虑公路线性与绿化景观完美结合,突显优美舒适的路域环境;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绿化优选草木、乔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景观资源,视觉上着重考虑夜间遮挡对向车辆远光灯。公路弯道区域通常进行特别设置,防止树木遮挡司机和行人的视线[6];服务区和停车区等种植草坪和花卉,美化场地环境,打造优美休憩场所,充分展现公路养护良好新风貌,如图2所示。
图2 服务区、停车区绿化带
1.2 公路绿化作用
公路绿化可有效诱导司乘人员视线。灌木和乔木组合性种植在视觉上具有缓冲作用和防眩光功能,不仅能提示公路线形变化,保障司乘人员在夜间行驶的安全,降低事故发生概率,而且对公路沿线刺眼建筑物等有效遮蔽,提升行车安全性。
公路绿化可有效降低交通噪声。通过在公路两侧种植乔木、灌木和花草等不同种类和高度的植物相搭配的绿化带,可有效吸收并减弱交通噪声,达到隔除噪音的作用。研究表明,交通噪声占据城市环境噪声的70%,远高于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与其他噪声[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规定,倍频带中心频率为250 Hz~8000 Hz的噪声穿过10 m~20 m宽的密叶林时,绿化林带引起的噪声衰减量最大为3.0 dB,而当倍频带中心频率≤125 Hz 时,噪声衰减量为0。由于种植降噪林实际情况差异大且占地面积较广,对低频交通噪声衰减效果差,基本不用于治理公路交通噪声[3]。
公路绿化可有效防治沙尘及污染。沙尘会对公路周边环境空气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会影响能见度;再者,公路上行车数量庞大,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会严重威胁生态环境质量,统计表明,汽车污染在各类污染中(PM2.5 浓度)占比22.2%,扬尘占比15.8%[6],如图3所示。公路沿线植被对空气中沙尘有过滤作用,植被树叶可使空气中的沙尘迅速下沉,减少沙尘暴等环境问题;还可降低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吸收汽车尾气,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
图3 各类污染对PM2.5浓度的“贡献”率
2 公路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为和牲畜破坏、植物选择不当、养护管理不到位和经费不足等,内蒙古公路绿化养护存在些许问题,诸如公路沿线树木栽植密度不合理,植物冻害和病虫害防护不到位,绿化养护管理制度、施工安全和引进新技术等方面均有待继续改进。
2.1 管理主体不一致,政策实用性低
内蒙古公路绿化管理单位以当地政府、公路养护管理单位和林草部门等行政或事业型单位为主,不同单位在绿化工作中规划与管理模式不同,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方式,辖区内存在公路绿化形式不统一、功能不突出、创新意识落后、新型技术引进困难,缺少市场化运作与专业企业参与等问题。没有针对本地区公路绿化出台专门规定,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仅有《森林法》《公路法》《关于加强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性法规文件。相关质量评定标准基本不涉及绿化方面内容,绿化养管实际工作中没有可靠的技术支撑与依据。公路在新建完成时沿线绿化效果显著,后期由于养护管理不到位、人为破坏和自然因素,公路两侧植物枯萎、衰败、凋零现象屡见不鲜,难以满足公路与景观和谐共生的要求。
2.2 绿化作业范围大,沿线植物种类单一
据统计,2022 年底内蒙古公路里程达到21 万余公里[4],多数公路以高填方路段为主,公路两侧绿化通常在石质边坡、土质边坡和混合边坡上采用喷播和穴栽等方式种植植物,绿化成品范围大、绿化内容复杂、绿化养护工作难度大。如国道302 线崞县窑至凉城段二级公路全线绿化总面积107421 m2,包含中央隔离带、路两侧(含坡面)、岱海互通、瓦窑沟观景平台、脑包观景平台、二龙什台国家森林公园匝道、桃花沟收费所等7处,云杉、桧柏和丁香等十多种乔木、灌木[7]。
公路绿化目的是缓解生态压力、通过人为补救措施让破坏的公路沿线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自我修复机能、全力改善水土流失的状况[8]。内蒙古东西部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生态环境恶劣,草原沙漠化、盐碱地、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适宜公路沿线种植的绿植种类并不多。公路由于特殊的功能性需求,沿线不适合精细的园林景观,且汽车尾气等污染对植物影响大,种植的植物通常挑选适应性强、易于成活的,但部分地区公路沿线种植植物单一,极易引起其他植物的入侵和病虫害,既损害植物物种多样性,又影响生态环境改善效果。再者,在公路绿化养护工作开展前,对当地环境情况调查不够详细、对生态结构掌握不够全面、对植物种植技术了解有限,片面追求绿化效果而忽略引进植物生长的适宜性,导致沿线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
2.3 养护技术掌握不足,管理粗放质量不佳
公路绿化养护管理方式粗放,工作质量未能有效监督管理,养护效益难以保证。通常绿化养护费用列支在公路小修保养费中,非收费公路主要采用总额包干与行政拨款等方式,收费公路由经营性企业按工作任务计量发放,养护资金中可用于绿化养护的很少。再者,养护部门对公路绿化作业积极性较低,绿化质量重视不够,没有针对绿化养护工作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实际工作中多重视公路实体而轻视沿线绿化,对绿化养护整体性认识不到位,影响公路养护的整体水平。
绿化养护是由多学科组成的系统性工程,包含环境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土壤地质学、公路工程学、园林风景学等,但现行养护队伍大部分以公路工程专业为主,缺乏其他专业人员,尤其是园林风景学人才较为匮乏,加之绿化养护队伍存在重叠与交叉现象,作业人员与技术人员积极性差,应付交差时常发生,工作效率低下,绿化水平大打折扣,施工作业安全隐患增加,公路绿化养护始终难以长足发展。
2.4 环境协调能力差,施工操作合理性不足
公路植被绿化是由原有植物和人工培育的植物两部分组成的,实际操作中往往注重当地绿化的美观性而忽视多种作物的统一和协调性。人工种植的植物比原有自然生长的植物美观,但人为加工痕迹明显,与自然生长植物难以形成和谐统一、美观协调的画面。养护工人在施工过程中,为省事、省力,种植穴、槽常开挖不达标,过深或过浅的种植植物,不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执行,多以个人经验为主,导致有些苗木生长受限、扎根不稳、发育不良,成活率下降[9,10]。苗木栽植后未能及时为苗木做支撑,高填方路段常常风力较大,车辆经过时瞬时风力更大,极易导致苗木东倒西歪,如图4 所示。公路绿化与普通园林绿化不同,沿线风吹日晒、自然环境恶劣,植被水分流失更快,需更多水浇灌,水需要由水车运输且水车数量和运水量有限,运水成本相对较高,难以满足植被对水的需求。
3 公路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措施
内蒙古公路养护部门应继续推进公路用地范围内绿化,做好公路沿线造林绿化工作,打造适应内蒙古公路特点和功能要求的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模式。
3.1 完善管理机制,提高队伍素质
完善公路绿化养护制度,成立公路沿线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工作小组机制,统一组织、分工明确,提升公路绿化思想高度和工作重要性,强化公路绿化管理工作,推进公路沿线造林绿化工作。建立个人、社会组织与政府共治植物灾害团队,阻止灾害发生之后引发的二次灾害,特别是外来动植物的入侵,诸如红火蚁重大外来入侵生物等。加强公路绿化施工管理和后期养护工作,强化病害处理专业性,及早发现植物病害问题,通过社会组织、政府综合治理,吸收先进技术,增强应对突发工作的能力。
3.2 把握区域重点,分类推进实施
内蒙古地域辽阔,公路里程长,将省际出口公路、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重要路段、旅游公路用地范围内宜林路段作为绿化重点区域,按照公路性质与不同管理主体,坚持乔、灌、花、草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互补,用材树种与观赏树种并重,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共生等方式分类推进、重点打造。乔木保持树形优美,灌木及绿篱保证植物旺盛、修剪整齐,草坪整体繁茂、无枯黄杂草。强化公路绿化养护前备选植物的抗寒、抗旱能力调查工作,优选抵抗能力强的苗木。严格把控种子进货渠道,建立完善的植物种子检疫制度,降低植物病害的传染性,减轻日常绿化工作管理压力。
3.3 加强施工过程管理,严把绿化质量关
严格按照公路绿化相关操作规程施工,从整地、施肥、验苗、起苗、运输、储存、栽植和管护等环节把关,采取换土、选壮苗、大水压碱等方法科学种植,使用生根粉、保水剂等产品提高路树成活率和保有率。定期对路树进行培土、浇水、除草、松土、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和补植等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坚持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力争通过苗木管护工作提高绿化成活率和保存率。建立健全公路绿化档案,如实记录每年植物生长期的病虫害、入冬浇水时间、周边备用供水井等支撑数据,定期对绿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高公路绿化质量成效。
3.4 巩固绿化成效,提升景观品质
按照《森林法》《公路法》等法律协助依法治绿,将路树等植被列为养护管理单位和路政部门公路巡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发生的路树破坏事件坚决予以查处。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公路绿化宣传与教育,提升沿线居民的绿化意识,减少人为破坏,确保居民能自觉保护绿化成果,巩固公路绿化成效。养管单位要结合工程建设和专项“养护示范工程”等活动,修复受损的路域生态环境,重点以提高公路绿化标准为抓手,打造适宜本地区的文明样板路,构建生态绿色景观廊带,提高公路绿化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营造出“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行车环境。
3.5 探索绿化新模式,创立考核指标
在养护市场化运作和养护管理分离的前提下,探索公路绿化市场化转型新模式,推动公路绿化养护市场化,由管养单位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与专业公司签订绿化养护协议,在双方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工作内容等,保证公路绿化养护的质量、经济与科学。加快推进绿化考核指标,根据苗木的实际生长情况、栽植质量、成活率与保存率、标准抚育管理等制定考核标准和合理的奖罚措施,以此为依据确定绿化资金预算与拨付,保证资金管理与工作效益合理性、科学性,提升养护队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和公路绿化标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绿化养护的工作质量。
4 结语
①在公路中央分隔带、路缘带、边坡、平交道口、立交桥区域等种植树木花卉等,能有效诱导司乘人员视线,遮蔽刺眼建筑物、广告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提升行车安全性和美观性,推进生态文明公路建设和谐发展。
②内蒙古公路绿化存在管理主体不一致、政策实用性低、公路沿线植物种类单一、抵御病虫害能力弱、管理粗放质量不佳、施工操作合理性不足等困境,亟需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提高队伍素质、加强施工过程管理、探索绿化新模式等提升公路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水平。
③在安全驾驶意识形态、公路绿化养护管理理念和养护施工技术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探索打造适宜内蒙古公路特点和功能要求的经济、科学、高效的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模式仍然是所有绿化工作者要继续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