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探析
2023-11-09纪秋发
纪秋发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思想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发展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从不同维度诠释了为什么要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的问题。立足新时代,践行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需要始终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大力发挥共青团联系服务青年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以及强化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意识。
关键词:习近平 青年工作 核心要义 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在一系列报告、讲话、说明、演讲、谈话、文章、贺信、指示、批示等中深刻阐释了青年的地位、作用、特点、培养、使用,把青年视作民族复兴中不可或缺的先锋力量,激励广大青年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立足新时代,系统、深入地学习和把握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基本要义,不仅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思想的理论内涵,而且能够为新时代培养、引领、服务青年提供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青年的本质、青年的发展的重要论述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青年培养与发展、青年工作与方法的创新的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對青年、青年工作、青年成长成才所形成的总的看法和理论体系,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青年的本质、青年的发展的重要论述
纵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尽管没有专门的对青年工作思想进行体系化的论述,但有关青年的本质、青年的发展、青年的职业选择等相关青年思想零星地分散在他们的著述中,内容十分丰富。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关系层面把握青年的特点和社会历史作用,将其作为观察和处理青年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1835年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论文《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到1867年《资本论》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及青年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化,在青年工作问题上的探索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青年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青年的本质应该从人的本质切入,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认知和批判的武器,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人的本质理论。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作为人类的一个群体,青年具有人的一般本质属性以及自身群体所具备的一些特殊属性,而其中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即是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青年区别于其他非人类存在的本质特性,因此对青年的认识和理解也要放在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中去考察。
第二,青年的发展——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青年的发展必然顺应和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其在逻辑意义上必然是一个双向互动、协同共生的历史演进趋向,一方面,青年群体在综合素质上的全面养成、个体发展上的协调充分,为一个消除阶级、取消剥削压迫、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的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提供了孕育新社会、萌生新秩序、制定新规则的人力保障;另一方面,一个自由王国的飞跃形成,也为青年实现从片面到全面、从压制到自由的转变创造了社会条件,剔除了制约青年发展的各种不良要素,摆脱了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形成的人的畸形发展。可见,为了实现社会革命的成功,就需要工人阶级及其后代为自身全面的发展进行斗争,这不仅是满足特定历史时期阶级斗争和革命战斗的呼唤,也是青年个体实现成长成才、促进综合素质提升的终极目标。
第三,青年职业选择——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是应遵循的主要指针。由于自身成长阶段和社会化进程的特殊性,职业规划问题是青年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和极为关键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伴随思想形成早期开始就重点关注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他在1835年中学毕业时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认为青年要重视职业选择,要给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要将自我和社会相结合,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要把人类的幸福当作己任,并不断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提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3]
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就青年的地位作用、青年群体的发展、青年组织的建设等内容提出了一系列丰富完整又具有首创性的主张,有力地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列宁在分析青年知识分子的特征属性和角色身份时,肯定地提到“知识分子之所以叫做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最自觉地、最彻底地、最准确地反映和表现了整个社会的阶级利益的发展和政治派别划分的发展。”[4]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青年是管理国家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任务的新生力量,是决定事业发展和民族进步、体现未来发展趋向的重要群体力量。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列宁提到“做一个共产主义者,就要把全体青年都组织和团结起来,要在这个斗争中做出有教养和守纪律的榜样。”[5]列宁将青年组织作为联系党和青年的关键纽带,认为培养青年要首先从培育青年组织开始,要引导青年参加社会工作和建设实践,把自身建设与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并保证始终服务青年、发展青年、引领青年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青年的本质、青年的发展、青年的职业选择等一系列论述,为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青年培养与发展的理论创新的历史演进
党的历代领导人,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发展时期,都十分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引导青年,将青年工作和青年的培养与发展放在党的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在政策上,一以贯之地坚持培养广大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总体目标,又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提出对青年培养的各种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青年的工作,指出青年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青年要与工农群众密切结合,也要与实践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景和奋斗方向。毛泽东对青年在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等方面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给与了高度认可,认为“无论工厂、农村、军队、学校的革命事业,没有青年就不能胜利。”[6]毛泽东将青年视作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有生力量,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的未来属于青年,即相信青年能够勇担历史使命;二是大胆使用青年,即让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多聪明才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广大青年唱响“一起为了社会主义”“争做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等口号,组建了以青年为主体的生产突击队、垦荒队等,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青春力量。与此同时,在全国青年中开展学雷锋、学习铁人王进喜、学习好干部焦裕禄、南京路上好八连等活动,通过树立榜样、宣传榜样,鼓励青年向榜样学习,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如何引领青年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成为了教育新目标。针对青年现状的思考,立足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7],认为青年应该是理想坚定、道德高尚、文化充实、纪律严明的“四有新人”。“四有新人”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青年视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为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提出“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和“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8]这一要求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四有新人”理论内涵,而且还详尽阐释了青年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四个新一代”,即“希望广大青年争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9],進一步回答了新时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和怎样培养青年的问题,指明了未来青年培养的目标。
这些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对青年培养与发展、青年工作与方法的观点与思想,为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夯实了坚定的理论基础,激励着广大青年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时代“如何看待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做出了深刻的回答。
(一)主体定位:如何看待青年
高度重视青年地位、青年作用、青年责任,是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群体一以贯之的态度。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首次召开了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出台了青年发展规划,并将青年和青年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之中。青年这一群体是习近平所时刻关注的。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青年工作思想中肯定、重视、信任青年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社会关系层面把握青年的本质、历史作用及历史使命。从唯物史观所揭示出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可以看出,青年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为立足点,始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高度看待青年,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0]青年不仅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1]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使命和主题,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积极投身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从而赋予青年与社会关系相统一的历史创造者的历史本质,赋予青年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主题的承担者的历史地位,赋予青年社会主义主要建设者和实现者的历史使命。
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深刻阐明青年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动员群众、依靠组织群众的先锋力量,是党永葆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每年都会通过走访高校、同青年群众座谈、寄语青年等方式同广大青年一起度过“五四”青年节。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12]这两个比喻反映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成长、发展和作用寄予殷切期望。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对青年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地深化:“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3]这是对青年的作用的全新定位。进入新时代,青年是中国梦的追梦者,更是圆梦人。中国梦作为一个宏伟目标、社会共识和价值取向,它既是历史的,现实的,更是未来的,需要一代代青年在追梦和圆梦的进程中传好接力棒。
(二)目标定位:培养什么样的青年
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思想基础上,根据新时代中国的切实需要及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目标,极大拓展了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特殊要求即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而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思想中关于培养、教育青年的思想。
首先,要培养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定型最为重要的“拨穗”时期。习近平反复强调青年时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理想信念称为精神之“钙”,缺少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特别指出:“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一辈子都能坚持为之奋斗。这样的有志青年,成千上万这样的有志青年,正是党、国家、人民所需要的。”[14]要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先进青年,帮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带领他们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实践,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解决问题,引领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其次,要培养练就过硬本领和矢志艰苦奋斗的青年。想要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要先练就过硬本领。青年时期是学习本领的黄金时期,要敏于学习,掌握好理论素养、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勤于实践,掌握好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如何练就过硬本领?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延续的民族基因和民族精神。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不懈奋斗,新中国才能从当初的积贫积弱走向现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正如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15]
再次,要培养勇于担当和富有创造力的青年。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6]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有担当起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使命感,要具备站立在新时代浪潮前直面一切困难和挑战的魄力和决心。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更是期望青年人要到基层“担苦、担难、担重、担险”。[17]勇于担当,还要善于创新创造。科技、军事、文化等众多领域都亟须一批勇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青年人,为此,习近平特别强调:“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18]面对当今科技竞争激烈的大环境,青年人要练就过硬本领,担当起创新的重任,在关键技术领域寻求突破,帮助国家走出在核心领域被人“卡脖子”的局面。
(三)方法定位:怎样培养青年
對于怎么培养青年,习近平对于各级党组织、各级共青团组织以及各高校都有明确的要求,这里仅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探讨应怎样培养青年。2022年4月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中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9]这是从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针对高校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做出的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回答,对如何上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坚持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人才培养效能能不能发挥好,关键在于高校思政课能否紧抓“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从而真正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方向保证。其次,坚持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指出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并特别针对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0]的六项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严格对标“六要”,提升个人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最后,坚持高校思想政治课深化改革,把握方法,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提升课堂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同时还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理论与现实互为促进,让学生在实践中、现实中更好地理解理论、运用理论,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主要领导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带有鲜明特色的新时代青年工作践行路径。这一路径要求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领导,必须大力发挥共青团联系服务青年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以及不断强化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意识。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立足于“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1]的深远考虑,将青年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考量,把青年视作民族复兴中不可或缺的先锋力量,激励广大青年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领会与践行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领导。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关注、关爱、服务青年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的关键环节,团结青年、吸收青年智慧是全面提升共产党自身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2]这一论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体现了党对青年工作战略安排的历史高度与最新要求。习近平强调:“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23]广大领导干部要真正理解“党管青年”工作原则的内在逻辑和思想脉络,要深刻领会与把握习近平提出的“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的时代要义,切实走近青年,做到真正了解青年所想,解决青年所难,站在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去团结和发展青年群体,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二)必须大力发挥共青团联系服务青年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青年工作,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即《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明确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明确了青年工作的职责使命,明确了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明确了青年工作的路径方法。这些要求是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共青团组织要按照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部署开展工作,坚持把青年工作做细做实,切实关心青年、用心服务青年,强化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努力扩大团组织对青年工作的有效覆盖面。“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廣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24]为此,共青团组织在开展工作时,一是要积极走近青年、了解青年,把青年群体放在心上。共青团组织要深入到青年中去,准确把握青年的特点,认真分析青年的需求,真正解决青年的问题。二是要围绕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需求,引导青年追求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的统一。共青团组织要多渠道全方位引导青年,利用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党和国家培育优秀青年骨干,开展好“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表彰活动,为青年提供优秀的学习榜样,帮助青年增强责任意识。三是要在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增强青年的工作能力、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上做好扎实的引领、服务、保障工作,成为青年信赖的引路人,强化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25]共青团组织要不偏向、不变味、不走样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好对青年的引领和服务工作,使他们立志成为新时代好青年。
(三)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
当代青年在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振兴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政治观念是否正确、政治立场是否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关系到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也对教育系统培养造就堪当时代大任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政治方向意义。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了“为什么要培养青年、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的问题,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对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理念的继承和深化,更有对新时代、新一代青年人的准确定位和全面激励,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指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同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相结合,能更好地助力青年大学生的发展。将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青年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首先,以“中国梦”为核心,激励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曾把理想信念比做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6]青年如果缺“钙”,就不可能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自身的发展。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在实践中,带领青年学生参观红色基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社会实践中让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坚定为实现中国梦的崇高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锤炼青年道德品质。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7]总书记的“扣子论”把青年的价值观比喻为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粒扣子是否能扣好直接决定青年未来的人生方向和成败。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时期,要通过思想政治课这个主渠道,锻造青年灵魂,通过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等多种途径帮助青年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人生的选择中把握好总方向,自觉养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觉奉行的信念,并身体力行推广到全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青春能量。最后,结合新时代,培养青年广阔视野。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大国姿态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国际思维与视野的培养,提出青年是世界的未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青年应共同担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肩负实施和完成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就需要更加深刻地把握世界发展趋势、中西方差异及处于变化中的中国角色。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教师更需具备“国际视野”,引导青年学生开拓眼界,客观、全面地分析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正确看待“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机遇和挑战,确立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情感和强烈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四)不断强化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意识
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我们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肩负“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召唤,是新时代青年学习、工作、创业的精神动力之源,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如何站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更好地引导青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新时代青年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强化青年自身的使命担当不仅是践行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应有之义,也是做好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必然之策。“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28]熔铸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精神是外部环境和内生机制双重推动的过程,要正确处理好自我需求与社会满足之间的关系,助力青年厚植“愿担当”的自觉精神,锻造“会担当”的自立本领,建构“敢担当”的自强话语。“愿担当”的自觉精神是基于对行为必要性和可能性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意志和行为品质。青年要树立“责任担当,舍我其谁”的历史自觉,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锻造新时代青年“会担当”自立本领的核心在于引领青年胸怀“国之大者”,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抱负,绽放青春之花。部分青年主体话语的失范,根本上是其社会身份归属的缺失与主体性价值的消泯,因此有必要通过新时代“敢担当”青年话语的建构,激发青年内在的价值潜力与主体动力,实现青年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振。总之,立足于新时代,广大青年要做到理想坚定、德才兼备、挺膺担当,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把远大理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学习、工作、创业中树立大德意识、增强本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当先锋队、突击队,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并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16][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4]《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4页。
[5]《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7-308页。
[6]《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8]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5月5日。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956页。
[10][12][13][17][21][24][25]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37页、12页、225页、11页、214页、31页、214页。
[11][15][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4-55页、336页、330页。
[14][18][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46页、6页。
[19]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273页。
[26][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5页、172页。
Exploring the Core Content and Practical Path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Youth Work
Ji Qiufa
Abstract: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youth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which is a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youth work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Marxist thought on youth work.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youth work have interpreted the questions of why youth should be cultivated, what kind of youth should be cultivated, and how youth should be cultivated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Based on the new era, practicing Xi Jinping's youth work always requires adhering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of youth work, vigorously exerting the rol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ntacting and serving the youth,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position, and reinforcing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youth in the new era.
Keywords:Xi Jinping; youth work; core content; practical path
責任编辑 谭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