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航国际创业往事

2023-11-09原诗萌吴丹

国资报告 2023年9期
关键词:特区航空工业深圳

原诗萌 吴丹

1979年,深圳特区刚刚成立。广东省向中央报告,请求各省市、部委支援深圳特区建设。第三机械工业部(1963年组建,1982年改称航空工业部,为航空工业前身)坚决响应中央号召,从全国各航空厂所抽调精兵强将参与特区建设,一批又一批航空人从各个厂、所陆续奔赴特区,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

初创: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经营

1979年7月8日,位于深圳西南角的蛇口工业区内,开山炮声声轰鸣,响彻天际。在这“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余音未落之际,位于深圳市核心地带的开发建设悄然开始。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三机部部长吕东率团赴西欧考察,回来后决定成立进出口公司,以推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1979年1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简称中航技,中航国际前身)就成立了。”参与公司创立的原中航技首任党委书记赵光琛回忆。

成立之初,中航技一方面积极开展航空进出口业务,很快便与埃及谈成了第一个项目。整个代表团出发时,连外汇都没有,只带5美元就上了飞机。归来时,却敲定了价值1.67亿美元的军贸订单。而那5美元,又原封不动地交还给组织。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中国航空人,在极度艰苦困难的环境里,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智慧,为国家赢得军贸出口的第一单。

另一方面就是向特区发展。“1979年公司成立当年我们就向广东省报批在广州成立分公司,深圳暂时设立办事处;广东省政府在11月1日批复同意。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特区各方面的政策较为灵活,特别有利于公司业务的开展。”赵光琛说。

1980年前后的深圳,还完全不是如今拥有1700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的模样。“那时候深圳还没有公交系统,最繁华的中心地带不过是一条三五分钟就能走完的水泥路,两旁大概有十来间低矮的商铺。街上行人寥寥无几,都是头戴斗笠光着脚,这就是那时深圳CBD的情景。”1980年来到深圳,参与航空工业系统在深建设的原中航技深圳工贸中心开发部经理谭尧基,对来深第一天扛着棉被,一路泥泞,徒步从火车站走到深圳办事处临时驻地的情景记忆犹新。

在人口不足10万、没有任何经济基础的小渔村建设经济特区,怎么办?最初的特区领导者们运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发挥毗邻国际市场的优势,提出了“外引内联”,建设技术、知识、管理和对外政策的窗口,依托内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而中央此时发出了“全国支援特区建设”的呼吁。此时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掌握国家最高水平技术及工厂的航空工业系统率先响应中央号召,以内联的方式在特区办厂,发展起“三来一补”的外向型经营。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是作为航空工业系统的重中之重来发展的。当时段子俊、陈少中两位副部长,亲自统筹协调深圳的发展。”赵光琛说。1980年,陕西汉中两家航空电子厂派出13名技术工程师风尘仆仆来到深圳,筹备建立南航电子厂。当时的深圳办事处业务室也于这一年为航空工业系统在深圳的首条产线,拿到第一个“三来一补”加工项目订单,与香港获利山公司合作生产录音机。该项目于1980年底开始执行,到1982年南航电子厂搬入中航小区时,企业已開始接单生产汽车收放机机芯。

“改革开放初期,部里比较困难。但是部里想方设法通过划拨外汇额度的方式,加上两年的利润不用上缴,给深圳投资了3200万元,用以买地、办公场所开支,这在当时是很大的支持。”原中航技深圳工贸中心副总经理王志云回忆。

1981年1月,深圳市政府同意并批复,中航技深圳办事处征购华强电子厂以西、面积10.2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三机部提出在此地块上建设与深圳特区要求相符的高、精技术企业和兴办“漂亮窗口企业”的设想。1981年3月,大型推土机开进地块,削山、填沟,仅仅一个多月就实现了该地块的七通一平,创造了航空工业系统的“深圳速度”。

1981年9月,4栋牛毛毡的快装厂房和简易办公房在这个地块的中部及西北角落成,首批企业随即进驻生产,办事处基建办也进入简易房办公、规划,航空工业系统在深圳发展进入快车道。“派到深圳来的都是航空工业系统内的青年技术骨干,要懂业务懂外贸,有些曾在国外培养过的技术储备干部,都被调到深圳来了。”赵光琛说,为了推动在深业务快速发展,航空工业系统选送了一批系统内的精英人才支援深圳建设。

“因为在国外待了几年,自己的外语还比较好,而且当时航空工业系统派来深圳的一般都是懂技术的人才,所以就调我来了。”曾任原中航技深圳工贸中心第二任总经理的许扬回忆说,在1985年调来深圳前,他于航空工业部601研究所总设计师办公室任主任工程师。

除了人才保障外,三机部给予在特区“摸着石头过河”的创业者们充分信任与授权。“在深圳发展什么企业,开展什么业务,三机部完全放手,由深圳工贸中心自主决策。人才的引进,在深圳与各级单位的联系,全由深圳的领导团队拍板决定。包括‘外引内联建立起来的企业的管理,虽然人员是从航空工业内地企业派来的,但都是由深圳工贸中心管理。工贸中心有很大的自主权。”谭尧基说。

在航空工业的全面支持下,至1981年底,深圳办事处属下的4家工厂完成总产值341万元人民币。1982年4月,中航技广州分公司深圳办事处升格为中航技深圳工贸中心,直属中航技总公司管理。之所以叫工贸中心,是秉承航空工业建设特区、开发特区的精神和思想,不放弃中航技进出口贸易业务,借助航空工业的人才及技术优势,工贸结合,以工为主。深圳工贸中心从一开始即确定了发展方向。

初心:市场经济,不代表不讲政治

最早来深圳投身改革开放建设的航空工业人里,不少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便投入了革命工作。他们把革命年代的精神与作风带到了深圳,并经由一代代在深奋斗的航空工业人传承至今。

“部里一开始调派曾参加‘两航起义的航空技术老专家林树棠来负责深圳办事处的工作。当时条件艰苦,没有淋浴间,晚上大家在楼顶就着水龙头洗澡。林老当时已经是60多岁的老革命了,也和我们一起。我们年轻人争着要帮他洗衣服,他从来不让,都是自己洗。”谭尧基谈起老一辈的航空工业人,至今仍是满眼的崇敬与感佩。

20世纪80年代,来深建设的航空工业人里,许多人都在各大厂、所里担任高级工程师,来到一无所有的深圳,几乎可以说是把人生归零,从头来过。当国家与组织需要时,他们不曾有过任何犹豫。

王志云在被调往深圳前,担任陕西劲松机械厂副厂长。1980年,他已是50岁的“知天命之年”,来到深圳可谓是一切重新来过,然而回忆起当年这次决定人生的转变,老人却淡然得像是在说一件毫不起眼的小事。

“我是一位老同志、老黨员,党组织调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在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一切都是服从党组织安排的。比如,1950年,组织调我往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我说走就走,大年三十晚上赶去报到,当时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第一期招生。然后,安排我到三机部工作,没多久组织上又调我去飞机总装厂(182厂)当厂长,支援老三线建设,我也是二话没说,立刻走马到任。到深圳来也是一样。”王志云说。

从创业伊始,10万平方米的中航苑里,航空工业在特区便确立起了自己的“精神特质”。

1986年,许扬的孩子参加高考,深圳中学开家长会。此前他还从没有参加过儿子的家长会。他没有向公司要车,骑着自行车就去了。当时没有路灯,又是下雨天,路也不熟,结果他摔到沟里了。后来大家给许扬送到医院,这才告诉工贸中心。一些外部的朋友觉得挺奇怪的,问:“你大晚上去罗湖开会,向公司要辆车有什么问题呢?”许扬说:“那是私事,怎么能坐公家的车呢?”

“虽然我胳膊摔断了,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坦然。当时身边的同事都很自律,领导也以身作则,自己自然而然也会受到影响。不是光我这样,大家都这样。我也是咱们集体成员中的一个嘛,也不是说我有什么特殊。”许扬说起自己在中航苑里的岁月,这件摔骨折了的事一直难忘。

“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但不代表我们不讲政治;我们讲政治也从来不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我清楚记得从我开始就任公司总经理到离开岗位,一共签发了超过4000人的出港出国批示,这当中从来没有一个人违反进出口政策,没有一个人带违禁物品出入境。”1990年至1995年期间担任深圳工贸中心总经理的刘景范的眼里满是自豪。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航国际伴随改革开放而诞生,围绕“以北京为主的航空军贸”以及“以深圳为主的非航空实业”两条主线创业,一直承担着航空工业发展“先锋队”和改革“试验田”的光荣使命。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航空、先进制造、海外公共事业、服务与贸易为主的4大业务板块,在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海外机构,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旗下拥有天马、深南电路、飞亚达、天虹、大陆航空科技、德国洪堡等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从诞生到现在,中航国际每一次发展都紧抓时代机遇,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步调一致、同频共振。在这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航国际作为亲历者、参与者、践行者,扎根深圳,大胆改革,锐意创新,逐步成长为核心主业具备竞争优势、行业领先的国际化现代化国有企业。也是在这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航国际身上军工央企的红色基因底色更亮,航空报国的初心更牢,航空强国的使命更坚。

猜你喜欢

特区航空工业深圳
航空工业计量所60年发展史的回望与传承
《特区文学|诗》2022年征订启事
《特区文学》2022年征订启事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淬火冷却介质在航空工业的应用
DC炫特区
航空工业向阳:战略引领 砥砺前行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