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颇学阴何苦用心

2023-11-09卢燕新

中华瑰宝 2023年11期
关键词:轮台唐人文选

唐人笔下的清辞丽句、雅篇佳什,并非率意而成,是他们努力学习历代典籍,阅读本朝作品,辛勤累积而致。

翻检唐人诗,常常见到唐人趣谈本朝诗人才思敏捷的篇章。如张说《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才雄子云笔,学广仲舒帷。”“崔光禄”即崔日知。“子云”乃汉著名辞赋家扬雄,其《蜀都赋》《甘泉赋》《羽猎赋》等,均为传世佳篇。“仲舒”为汉武帝时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张说用“才雄”“学广”赞誉崔日知,可见崔日知的文思与学识。又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诗无敌”高度赞美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思不群”激情称颂李白思维敏捷、辞彩飞扬的创作特点。这些诗句,留给我们的直觉感受是,唐人依靠他们的才气莅事观物、登临即景,清辞丽句、雅篇佳什,常常脱口而出。

读书功夫深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颇学阴何苦用心”是杜甫在《解闷十二首·其七》谈自己读诗体会的佳句,“阴何”指南北朝梁陈时代诗人阴铿、何逊,他们都善于锤炼字句;“颇学”“苦用心”,讲的是其写诗之前的读书功夫。类似例子有很多。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或闭户读书,累月不出。”“累月”,意即好几个月。杨炯乃神童,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其称颂“李君”闭户读书数月,不仅可以看出“李君”的治学精神,也可看出杨炯本人的读书心态。又如张九龄《叙怀二首·其一》:“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孟浩然《入峡寄弟》:“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王维《偶然作六首·其五》:“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读书破万卷,何事来从戎。”白居易《悲哉行》:“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韩愈《嗟哉董生行》:“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从诸文士所谓“三十载”“读群史”“常闭门”“三十年”“破万卷”“颇学”“苦用心”“勤苦”“五车书”“辛勤”“谩读书”“带月夜归读”“夜读书”“眼欲暗”“不得息”,足见唐人的读书功夫。

唐人不仅勤奋学习唐以前的典籍,而且高度关注本朝人诗文。如《河岳英灵集》卷下“王湾”小传载:“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燕公即张说,其将王湾诗“题政事堂”“令为楷式”,可见其审鉴本朝诗人诗文的态度。这种学习心态,又如顾况,《唐摭言》卷七载:“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顾况乃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彼时乃功名未就的青年才俊,其读白居易诗并为之延誉,可见他对本朝诗人诗文的态度。顾况的这种态度,亦见于其诗《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还来旧窗下,更取君书读。”他反复阅读友人李范的诗作,从中亦可看出他的本朝诗人诗什观。又如元稹《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古人之才有所总萃焉。”韩愈《欧阳生哀辞》:“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有所总萃”“慈孝最隆”等,虽为誉美之词,但由此可见唐人的学习态度。

诗文涉猎广

除阅读经、史、子以及诗文别集,唐人亦重视诗文选本。《旧唐书·曹宪传》曰:“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代。”同书《许淹传》《李善传》《公孙罗传》所载略同。同样的记载,亦见于《新唐书·李邕传》:“李邕……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簏。显庆中,累擢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为《文选注》,敷析渊洽,表上之,赐赉颇渥……居汴、郑间讲授,诸生四远至,传其业,号‘《文选》学。”许淹、李善、公孙罗等以《文选》授业生徒,甚至掀起“《文选》学”高潮,至少说明他们对《文选》所选摘的赋、诗以及策、表、颂、赞、箴、戒、论、铭等的关注。杜甫《宗武生日》:“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杜甫告诉其子宗武,要“熟精《文选》”,据此可见,《文选》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

唐人除关心唐以前的诗文选本,也关注本朝的选本。如《唐诗纪事》卷七〇“郑谷”条载:“谷不喜高仲武《间气集》,而喜殷璠《河岳英灵集》,尝有诗曰:‘殷璠鉴裁《英灵集》,颇觉同才得旨深。何事后来高仲武,品题《间气》未公心。”郑谷喜欢殷璠的《河岳英灵集》,而不喜欢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恰好说明他对这些选本的熟悉。

唐人阅读兴趣广博,在诸多唐代诗文中可见之。马周《上太宗疏》:“微臣每读经史,见前贤忠孝之事。”马周是初唐著名的文士,唐太宗朝曾官中书令。他在疏文中称“每读经史”,可见其对经部、史部典籍的关注。又如,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王昌龄《箜篌引》:“簏读兵书尽冥搜,为君掌上施权谋。”韩愈《送王含秀才序》:“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孟浩然说他喜欢“远公传”,王昌龄说他曾阅读“兵书”,韩愈说他读“阮籍、陶潜诗”。可见,唐人读书,兴趣爱好广泛,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据唐人诗文还可以看出,唐人不仅勤奋博学,而且讲求在读书时思考。杨炯《卧读书架赋》:“读《易》则期于索隐,习礼则防于志悦。”“期于索隐”“防于志悦”,清晰地表达了其思考志趣。岑参《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这首诗写于岑参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至北庭都护府以后。“西域传”,指《汉书·西域传》,其中详载西域各国情况及交通史事,如其记载“将军田轮台,轮台与渠犁地皆相连也”“故轮台以东捷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等,据此可知轮台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岑参谓其读“西域传”,可见其作为边关守将僚佐的责任感。由此可见,唐人研读史典文集范围之广。唐人丰富多彩的阅读,应是唐诗之中呈现出色彩斑斓特点的原因之一。

下笔如有神

若勤奋读书,学识渊博,善于思考,下笔遣辞必然灵活自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足见读书之多。博览群书,不仅会激发诗人的作诗兴趣,而且使其写诗时常有神来之笔。《旧唐书·钱徽传》附钱起事迹:“起能五言诗。初从乡荐,寄家江湖,尝于客舍月夜独吟,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愕然,摄衣视之,无所见矣,以为鬼怪,而志其一十字。起就试之年,李暐所试《湘灵鼓瑟诗》题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暐深嘉之,称为绝唱。”《唐才子传·钱起传》引李暐语谓“是必有神助之耳”。“遽闻人吟”“以为鬼怪”“有神助之”,当如杜甫所言“下笔如有神”。

唐人博学精思而下笔有神,也可以从诗人诗作中看出来。如李白《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谢公之彭蠡,因此游松门。余方窥石镜,兼得穷江源。将欲继风雅,岂徒清心魂。前赏逾所见,后来道空存。况属临泛美,而无洲渚喧。漾水向东去,漳流直南奔。空蒙三川夕,回合千里昏。青桂隐遥月,绿枫鸣愁猿。水碧或可采,金精秘莫论。吾将学仙去,冀与琴高言。”除“彭蠡”“松门”外,诗中“石镜”“空存”“回合”“水碧”见于谢灵运诗《入彭蠡湖口》“攀崖照石镜”“九派理空存”“洲岛骤回合”“水碧缀流温”。“漾水”见于《尚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孔安国传:“泉始出山为漾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流为汉水。”“空蒙”,見于谢朓《观朝雨》:“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金精”,见于郭璞《江赋》:“金精玉英瑱其里,瑶珠怪石琗其表。”“琴高”,见《列仙传》卷上:“琴高者,赵人也,以鼔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州、涿郡之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诸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傍,设祠。果乗赤鲤来,出坐祠中,旦有万人观之。留一月余,复入水去。”由语典出处,可以管窥唐人学识之渊博。由此进一步推测,唐人写诗时,思如泉涌,妙语连珠,其读书功夫应是关键原因之一。

卢燕新,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轮台唐人文选
理论阐释与文献考证的结合
——薛天纬先生的盛唐边塞诗研究
唐人路上 花瓣飘香
画与理
从异乡人眼里认识我们的家乡
画与理
汉武帝写《轮台诏》
画与理
画与理
中国唐人御工坊 中国唐人琴苑
西江月·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