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镇少年共“潮”生

2023-11-09牛志远刘舒扬

环球人物 2023年21期
关键词:西安交大海潮二中

牛志远 刘舒扬

2022年,桂海潮的母校施甸一中正式搬迁到了新校区。(牛志远/摄)

这5个月,桂海潮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施甸县城。

10月下旬,在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即将返回地面时,《环球人物》记者走在施甸的大街小巷。“你知道桂海潮吗?”无论是司机大哥,还是保洁阿姨,听到这个问题,都会很快点头、微笑,甚至骄傲地竖个大拇指。很明显,“桂海潮”三个字已经构筑了施甸人民心中一种新的信念,意味着既辽阔又具象的人生未来、虽有险阻但终将抵达的圆梦路径。

施甸县位于云南西部,古名勐底,傣语意为美丽的坝子。这里地处怒山尾翼山地峡谷区,三面江河环绕,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3年前境内首条高速公路刚刚建成通车。上一个从这里走出去并被全国人民记住的人,是带领父老乡亲植树造林的干部楷模杨善洲。杨善洲去世数年后,还获得了“最美奋斗者”荣誉。

而桂海潮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这个西南边陲小城的另一种奋斗者叙事。

触手可及的梦想

今年5月30日,寻常的一个周二,安涛正在施甸县万兴中学读初三。这天,班主任例外地给全班同学安排了一场“清晨观影”——神十六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

两个班的同学兴味十足地围坐在教室里,很快便把教室填得满满当当。安涛到时,前排的“黄金位置”已经没有了。于是,他把两个凳子叠放在一起,在教室后排坐下,视野瞬间开阔。

老师没有说为什么要看这场直播,安涛猜想,里面一定有某个人非常特别。视频中的3名航天员一亮相,安涛立马注意到最左边的一位,“皮肤有点黑,身材有点瘦,第一眼就觉得很有亲切感,像我们这里人的长相哦!”这个人,正是待命出征的桂海潮。

9时31分,火箭点火发射,腾空而起,安涛坐在高高的凳子上热血澎湃,“就像是和航天员们一起飞天了”。飞船顺利入轨后,老师才掏出手机,翻出两张早年的大合影,激动地告诉大家:里面有一位航天员桂海潮,是咱们施甸人——看,这是他当年高中毕业的照片!

照片有些模糊,学长的模样安涛看得并不真切,只能隐约看出一个轮廓:留着平头,站得笔直,并不很起眼。“我一下子意识到,原来航天员看起来也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安涛坐在《环球人物》记者对面,憧憬地看向窗外,连绵的山峰映在他的眼镜片上,他接着说:“原来在我们这种地方,也能有人登上太空。原来从宇宙看地球,这些巍峨耸立的大山也很渺小。”

施甸是保山市内辖区面积最小的一个县,传统优势产业是玉米、烤烟、甘蔗和核桃种植,2020年刚刚实现脱贫摘帽。20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4.8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仅173人。而在桂海潮工作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数据表明,其2019年的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515人。

四周绵亘的大山带来了不便,却也为这里的孩子缔造了一个走出大山、仰望星空的美梦。施甸三中七年级的学生杨欣洁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看星星,总想知道“月亮为什么这么亮”。那时,奶奶总是轻声对她说:“月亮是天上神仙做的灯泡,是来照亮人间的。”

“后来我知道了月亮不是灯泡,天上也没有神仙,但我们中国人可以去太空!”一颗种子在她心底发芽:“我也想像我们的航天员学长一样,去太空看看。”她带着《环球人物》记者来到一幢外观稍旧的教学楼,一口气爬上三楼,跑到靠西的一间教室,“桂海潮学长在这间教室里读过书”。学习很累的时候,或者感到艰难的时候,又或者心情很好的时候,她都会来这里走走,听自己心里那颗梦想的种子迫不及待想要撑破土地的声音。她指着教室,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一看到这间教室,我就觉得自己的梦想触手可及。”

如今,施甸一中的许多学生都把桂海潮当作自己的榜样。(牛志远/摄)

2023年10月21日,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支教老师颜琦湦在给施甸一中的学生们上课。(牛志远/摄)

而在学生家长心中,桂海潮象征着一个真实存在的、可感可知的高度。“他的出现像是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告诉我们,施甸的孩子们可以有不设限的人生。”施甸三中一名学生的父亲告诉《环球人物》记者。5月30日那天,这位父亲专门带儿子看了神十六发射的现场直播,没想到儿子自此成了桂海潮的“粉丝”,学着他的样子打篮球、锻炼身体,还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父亲也改变了把儿子送到保山市读初中的想法,就近让孩子在施甸三中上学:“我对这个选择很有信心,因为榜样能带给孩子更强大的力量。”

“大学是什么?”

今天,施甸孩子们的教育条件,比起桂海潮求学的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关于大山外面的世界、关于理想和信念的“启蒙”,多了很多。

从桂海潮曾经就读的施甸一中老校区出发,两个左转后沿着施甸县城一条近乎笔直的公路驱车一路向西行驶,经过4个红绿灯后左转直行,就来到了施甸一中的新校区。这里自2022年开始启用,整个校区充满了蓬勃的氛围。

“大学是什么?”曾在施甸一中初中部就读的颜琦湦一度对此毫无概念。“我的脑海里盘旋着‘清华‘北大的字样,可大学究竟是什么樣子?我不知道。”

直到2015年暑假,她遇到一位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的老师。

2013年,西安交大定点挂钩帮扶施甸县。从2014年起,西安交大支教团每年都会来到施甸一中支教。颜琦湦遇到的便是支教团中的一位老师。

她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夏夜的风吹得人很舒服,她和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围坐在篝火旁,聊理想,聊大学生活。“老师说,大学里有美丽的花草,有博学的教授,还有让人热血沸腾的运动会……”关于大学的想象开始在颜琦湦脑海中一点点成形。篝火晚会的最后,老师特地叮嘱他们:“我也是从农村考出去的,不要因为自己在小地方长大,就不敢拥有梦想。”木柴噼啪作响,火光在颜琦湦的脸上闪闪跃动,梦想的火种,也在那一刻被点燃了。

2018年,颜琦湦考入西安交大,就读医学专业。如今,她也成为了西安交大研究生支教团队长,负责施甸一中高二年级20个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看到现在的孩子,就像看到年少时的我自己一样。我希望他们能站在我的肩膀上,通过我的眼睛看到大山外面的世界,他们一定会比我走得更远。”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施甸一中副校长李桥林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这是当地的教育工作者们常挂在嘴边的,大意是说:山水迢迢,别怕,但只要自己肯攀登,就能成为众人仰望的那座山峰。在施甸这样的“山城”中讲这句话,意境出奇地契合。

2023年,施甸二中明确了艺体特色办学方向,操场上修建起了攀岩墙和新跑道。(牛志远/摄)

同样来自西安交大研究生支教团的董嘉兴负责教高一3个班级的政治课。他和学生们的年龄相差不大,是学生眼中的“哥哥老师”。董嘉兴一“上岗”,就给学生们开了一场名为“勤学榜样——桂海潮”的主题教育班会,“我想以桂海潮为例,给孩子们一个努力的目标和盼头”。

支教老师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山外的视野和梦想的火种,还有实现梦想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董嘉兴发现,英语底子薄是施甸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想到了当年英语老师传给他的诀窍——从专攻英语作文入手。

“在作文中积累单词、语法、短语、长难句,一篇作文至少请老师修改3遍,这个方法让我在高三那一年里英语成绩提高了40分。”于是,董嘉兴如法炮制。今年9月第一次月考结束,英语老师就高兴地找过来:“真是‘判若两文,效果立竿见影!”

董嘉兴还把自己使用“政治纠错本”的经验分享给施甸一中的“同事”们。“我希望力所能及地分享一些经验。或许这一年里还不会有显著的成效,但总有一天,我们种下的种子能够发芽开花。”

“我发现我比别人跑得快一些”

还有一些改变正在发生。

据桂海潮父亲回忆,桂海潮读高中时,通往县城的公路虽然已经通车,但因为是弹石路面,有些路段不是很平整,桂海潮从家到学校都是坐客车,除了节假日及寒暑假,周末一般不回家。

2021年,施勐高速猛威大桥实现双幅贯通。2022年,滇西片区首条城际公交线路——施甸至保山城际公交开通。逐渐密集起来的交通网像是一个隐喻:施甸有了自己的路,越来越多来自施甸的孩子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施甸全境海拔在560米到2895.4米之间。高原上的孩子耐力好,有体育运动优势。于是,近年来,保山市着力打造“高原特色体育强市”。2023年2月12日,在亚洲室内田径锦标赛上拿下赛季女子800米项目第一枚金牌的19岁小将吴洪娇,就是保山市人。也是在这一年,施甸二中明确了艺体特色办学方向,吸纳了76名体育特长生,王相联便是其中之一,主攻田径项目。

近年来,依托高原优势,保山市着力建设高原特色体育强市。(牛志远/摄)

王相联今年16岁,高原的紫外线晒黑了他的皮肤,也因此将他的眼睛衬托得格外明亮。他讲话的速度很慢,和《环球人物》记者聊天时,回答一个问题常需要思考好久。

“练体育不觉得苦吗?”记者问道。

“不苦!”这个问题,他倒是立马回答了,随即挠挠头,露出两颗虎牙:“跑完步我会觉得很舒服!”

苏金积是施甸二中的一名体育老师,从事体育教学已有20多年。对孩子们不怕吃苦这件事,他早已“见怪不怪”。 “我带学生去外面考试,外地学生都很‘壮,我们的学生没有基础,看起来就单薄多了。一开始我也怕他们不够强壮,吃不了练体育的苦,但是没想到这些学生完全不怕苦。”

速耐训练是体育特长生的常规訓练之一,主要锻炼运动员在相对较长时间里持续保持着高速度运动的能力,既考验速度,也考验耐力。上课的时候,施甸二中的操场上时常会传来少年的吼声:“来!再来一组嘛!”

也有学生跑完一组后就一瘸一拐地走过来“求饶”:“老师,真的不行了。”这时候,只要苏金积略施“缓兵之计”,说还有最后一组,学生们就又来劲了。“对他们而言,田径场上的那种苦都是暂时的,他们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苏金积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学生的天赋总会有差异,不少学生“拼高考拼不过别人”,但文化、体育两手抓,就可以走得再远一些。

从小学开始,王相联就发现自己比同龄人跑得快一些,“但究竟快多少我没有概念”。直到初二的一节体育课上,王相联在男子田径100米项目中跑出了手记11秒8的成绩——手记11秒5就是国家男子百米二级运动员的达级成绩了。男孩发现了自己体育上的“天赋点”。14岁时,他知道了短跑名将苏炳添的名字,从此有了榜样:“看着他在田径赛场上驰骋,我很羡慕他,也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确定了自己的梦想,王相联便瞄准了施甸二中的艺体特色办学,可他的父母不同意。“他中考620分,这个成绩可以去读施甸一中,走文化课的路。”苏金积说:“但是王相联很坚定,练体育是他的梦想。我们也不愿错过这样的好苗子,多次做他父母的工作,这才来到二中。”

在成为“苏炳添”的梦想之路上,王相联的第一个目标是考上北京体育大学。对他来说,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每周末早上,沿着家周围的环形路跑完6公里。“跑步能给我带来一种成就感。每坚持锻炼一次,就觉得自己离考上大学的好成绩近了一步。”

看着这个快乐奔跑的男孩,苏金积常常想起几年前带过的另一名学生。和王相联一样,他也经常自己在室外练习,苏金积亲眼看着他的肤色越来越黑,成绩也越来越好。最后,他以接近满分的体考成绩考入了北京体育大学。在苏金积心中,王相联一定能实现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的目标。“他不仅文化课成绩好,入学体测的成绩同样排名第一,是我们近10年来没有遇到过的好苗子。”

除了田径,施甸二中还开设了武术、攀岩、舞蹈、美术等多个项目的教学。学校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在采访中看到,无数个“王相联”在这里为自己争取梦想道路上出彩的机会。

采访即将结束时,苏金积站在施甸二中田径跑道的终点线上,主动提起了桂海潮的名字:“在一些田径项目中,运动员的起跑线位置并不相同,但终点却只有一个,规则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所以,桂海潮成为航天员对我的学生们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我们这里的孩子同样平等地拥有改变命运甚至为国争光的机会。”

正是放学时分,少年们哼唱着当地家喻户晓的歌,从记者身边走过:“布朗山寨穿云霞,炊烟绿柳静如画……”现在,这画卷里多了生动的一笔:海潮一片,向前奔涌。

猜你喜欢

西安交大海潮二中
解析几何试题精选
柳永·望海潮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庐江二中简介
西安交大-金轮坤天表面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西安交大李长久教授获全球热喷涂领域最高荣誉奖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社会学著名期刊主编在西安交大开办论文写作专题讲座
望海潮·八里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