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每一天都精彩”

2023-11-09王秦怡符皓

环球人物 2023年21期
关键词:海潮老师

王秦怡 符皓

桂海潮( 四排右七 )和学前班同学的合影。

在桂海潮的家乡——那座绿意掩映的云南小城施甸,培养了这位优秀人才的老师们,以及陪伴他成长的同学们,谈及他,用得最多的词语是:聪明、刻苦、坚持理想、平和端正。

他们提供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一位小镇青年能够突破他原有的成长环境,到达人类所能抵达的最远的地方,究竟有哪些关键因素?

“聪明”

10月,从施甸县城出发,车子出了坝子不久,很快便拐入一条连环上坡的盘山路。先上坡,再下坡,大抵过了20公里山路,就到了姚关镇。桂海潮的家在镇子这一头,他的初中母校姚关中学(现施甸三中)在另一头。

在施甸三中,《环球人物》记者见到了桂海潮的初中英语老师杨永静。杨永静家和桂家老房子只隔了一小块地,她也是桂家的老鄰居,“从小看着他长大”。

杨永静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桂海潮特别聪明。”她记得每次上课时,都能看到桂海潮课本上的圈圈点点,“他觉得重点的内容,就画上圈或者横线,有问题的就打个问号,一看就知道预习过了,不像其他人,课本都是空白的”。

初中英语老师杨永静介绍桂海潮的初中教室。(牛志远/摄 )。

高中生物老师钱国庆接受采访。(本刊记者 王秦怡/摄 )

桂海潮的高中物理老师段必星。

在杨永静看来,这种聪明的学习方式,让桂海潮从小各科成绩都很优异。她翻出一张2001—2002学年度初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表,这是在桂海潮进入太空后,她从家里保存的历年学生作业和试卷里寻找出来的,纸的四角已经开始发硬发脆。成绩表上,桂海潮排名第一,英语、物理、化学都差四五分就是满分。

离开桂海潮的初中,继续和施甸一中桂海潮的高中老师、同学交流,他们也频繁提到类似的词,认为桂海潮是他们见过的特别会学习、有天赋的人。

段锐,高一上学期坐在桂海潮的后桌。当年对桂海潮的第一印象是“皮肤黝黑,戴着眼镜,脸方方的,不算出众吧”。高中第一课的铃声响了,一片闹哄哄中,这名“不算出众”的同学突然响亮地喊了一声“起立”。“大家都蒙了,心想这谁啊?后来一打听,嚯,是老师指定的班长,中考成绩全县第一。大家心里有点不服气,凭啥指定他?考第一还没点偶然性?”

半个学期过去,段锐折服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都比第二名高出一大截,后来考完试,我们只问班级第二和年级第二是谁,没人问第一。平时老师交代的事情,组织运动会、文艺晚会等,他也特别认真负责。”段锐说,大家都喊桂海潮“班长”“老班”。

桂海潮的高中物理老师段必星,1992年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毕业后就来了施甸一中。在这21年的教书生涯里,他记忆中像桂海潮这样“既有天赋又努力的学生”不超过4名,最后都考上了清华、北大等名校。

段必星很早就发现,桂海潮的理科思维很好,会举一反三,练习的很多物理题超出了教材范围,是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奥赛)题。有一年,桂海潮过了物理奥赛的初赛,段必星带着他去昆明参加复赛,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像桂海潮这样的学生,想往哪个方向发展,只要有很好的毅力,都会成了。”

回忆往事,老师和同学们反复说起桂海潮的聪明:下五子棋,因为不懂规则,最开始玩的一两盘输了,但之后都是赢;在宿舍里下象棋,赢了很开心,输了也不生气;只要数学和物理的题目稍微简单一点,他就会考满分;高二时还没上完指定课程,他就参加了高三组织的云南省统测考试,成绩已经超过了往年的一本线。

“我们说他是‘好学生,是‘学霸,不是我们贴给他的标签,而是他自己给自己争取的。”段锐说。这个“老班”,从那时到现在,他们都是服气的。

桂海潮的高中舍友杨继泽。(牛志远/摄 )

桂海潮的高中同学段锐。(牛志远/摄)

“刻苦”

上世纪80年代,施甸曾有多家纸箱纸板厂、皮革厂、服装厂等乡镇企业,其产品一度远销东南亚。后来受地理条件所限,施甸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落伍了。直到2020年,施甸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实现整体脱贫。整个保山市,也是刚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因建设难度大,2022年大瑞铁路开通,保山是从大理到瑞丽的关键站点。

姚关镇地处施甸县的南部,地少人多,自然资源贫乏。施甸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碧露指着山上那些豆腐块般的土地说:“施甸人常说,施甸有两个地方的人最‘凶,一个是由旺,另一个就是姚关。地少人多,逼着他们往外走,‘凶就是说他们敢闯、很拼。”杨永静老师家的地就是“豆腐块”,仅有4分地(1分地约为66.7平方米),能种庄稼的地最多有2分,“为了生活,我们镇上的人多做些小生意,补贴家用。在桂海潮上高中前,他的父母就常年骑着三轮车,赶去摆榔、酒坊等县里各地的乡镇集市,摆摊卖鞋。他父亲去摆摊的路上,车子还不小心翻过”。

杨永静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桂父内向老实,桂母勤劳能干,两人都很和气,从来没有喝酒、打麻将那些不好的习惯。“我们曾联系到桂海潮的父亲,跟他商量家里人能否接受采访,他想拒绝我,但又不知道怎么说才能推掉,言语中特别着急。”张碧露解释:“因为他们都觉得儿子能走到今天,完全是他自己走出来的,他们没有办法提供任何建议和规划。”

关于桂海潮的人生之路,张碧露听他的亲友聊起过一件小事。桂海潮考上大学后,父亲送他去北京,看到宿舍同学都有手机,只有桂海潮没有。“那一瞬间,他的父亲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姚关后说,自己还是应该借钱,给孩子买一部手机。”张碧露听说,每每说起这些,他的父亲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尽管桂海潮从未向父母提过任何要求。

在杨永静老师看来,正是因为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桂海潮从小就养成了能吃苦、做事独立、为人谦和的品性。在那个年代的乡村,高中生们大多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成长。“高中学习压力还是很大的,单纯又枯燥,如果不是真的有兴趣、能吃苦,读不下来的。”杨永静说。

其他家都是父母或爷爷奶奶做饭,但桂父桂母常年出门摆摊,爷爷奶奶又去世得早,桂海潮从小就可以自己做饭、洗衣服,“农村有腌辣菜、风干火腿,炖一炖,炒一炒,就能吃”。在一篇英语作文中,桂海潮写道:“我经常帮妈妈做家务,做饭、扫地。我最喜欢的句子是‘To make each day wonderful。”

“让每一天都精彩”,作文里這句话桂海潮真的做到了。当时教学条件不好,用录音机播放英语磁带,经常绞带,几番折腾下来,英语老师们干脆不放听力了。桂海潮就找到杨永静老师,借了英语磁带,拿回家录下来再听。

杨继泽是桂海潮的高一舍友。他每天早上起床时,已经看不到桂海潮的身影;晚上10点半下晚自习后,大家都上床休息了,桂海潮才轻手轻脚地回来。有时候,教学楼和宿舍楼都熄灯了,桂海潮还会窝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做作业。为了错开吃饭的高峰时间段,桂海潮通常先在教室里复习完当天的课程,等上十来分钟再去食堂。

在各科老师看来,这不光是一种刻苦的能力,更反映了一种专注的毅力,“把能用的时间用足了”。桂海潮的高中生物老师钱国庆,经常在走廊里看到桂海潮拉着数学老师,边走路边讨论数学问题。

广为人知的是,在洗漱、刷牙等任何可能的时间,桂海潮都会在触目可及的地方贴上英语单词、理科公式,反复记忆。以至于英语老师在钱国庆面前感慨:“哟,这家伙!词汇量积累达到大学水平了!”

学累了,桂海潮最常做的运动是打篮球。为什么是篮球?钱国庆老师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解释:“我们老校区是一个比较小的环境,老师从宿舍楼走到教学楼,5分钟都不需要。学生从宿舍楼到教学楼,也用不了5分钟。师傅在食堂炒菜,学生上课就能闻到香味。以当时的条件来讲,打篮球是最方便的运动,像羽毛球、排球,学校都没有那个运动条件。”

“理想”

网上流传着一个故事:以桂海潮的高考成绩完全可以报考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但他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此,班主任还拉上桂海潮的父母,一起劝他修改志愿。志愿填报的截止时间是次日0点,他们一直聊到了当天晚上11点多,桂海潮没有妥协。

故事中有夸张的成分,但有一些情节是真的。2005年,桂海潮以670多分的高考成绩成为施甸理科状元,其中理综成绩为275分。清华大学当年在云南省的本科调档线为681分,北京大学的调档线稍低。据钱国庆和段必星两位老师回忆,桂海潮的高考成绩可以报考北京大学,但只能报考个别专业,如医学部。

尽管如此,那时“清北”在全县人的认知中,有着完全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意义。考上“清北”所承载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招生噱头,是一个家族的扬眉吐气。

杨继泽回忆,他和桂海潮上高二时,学校特意邀请从施甸一中毕业的“清北”学子回校演讲,鼓励同学们向“清北”冲击。“我们那时候,除了‘清北以外,对其他985、211高校了解很少,一说起好学校,那就是清华和北大。高考报志愿时也只有一本参考书,是学校发的指导手册,里面很多学校和专业都没有听过。”杨继泽说。

聊起从施甸一中毕业的“清北”学子,老师们语气里也满是骄傲,直到现在,他们还清楚地记得这几名学生的名字。“我们出去参加研讨会、教师培训,一说起我是施甸一中的,培养过‘清北的学生,说话都是硬气的。”钱国庆老师笑道。

桂海潮和空间站的图片合影。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时代背景,再来看桂海潮的报考,才能理解他的选择是何等可贵,那是对理想的坚持,纯粹的、一往无前的、毫无功利色彩的坚持。

正像段必星老师告诉《环球人物》记者的,即使不报考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桂海潮当时还可以报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当地人认知中知名度更高的学校,“但桂海潮报考了北航,是2005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为什么是北航?当时老师们有点费解,但也循着他的成长足迹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一个明显的答案是,桂海潮对数学和物理更感兴趣,而这两个科目都和航天领域关系密切。段必星老师回忆,桂海潮在物理课堂上很活泼:“教室里有七八十人,他总是第一个回答问题,有时候回答错了,也不怕,大家会一起笑起来。这样一来,他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

在中国空间站里,和地面连线时,桂海潮完整地讲述了这个人生理想,关于它是如何引导了他的高考志愿选择和后面的每一步选择。他说,自己的飞天梦可以追溯到高二时。那是2003年,校园广播里传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和载人航天的梦想,强烈地拨动了他的心弦。

段必星和钱国庆回忆,当桂海潮确定了填报北航后,年级的某位老师联系上北航招生办,基本上确认了以桂海潮的成绩报考北航,可以选择任何想学的专业。老师们心里踏实了。

归根究底,钱国庆老师认为,杨利伟“飞天”带给桂海潮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时代氛围。“有家国情怀,学生喜欢报考军队院校或者和国家发展相关的专业。特别是那些年,学生中报考南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炮(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指挥学院)的也有不少,回来后告诉老师,以后要专门搞国家需要的科技研究。学生自豪,我们也都好自豪!”

2005年夏天,桂海潮走出小镇,来到首都北京,入读北航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此后相继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4年后,桂海潮又前往加拿大约克大学和瑞尔森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复杂航天器的姿态轨道一体化控制技术、小天体探测和航天器运动高精度估计技术。2017年,桂海潮毫不犹豫地回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从2018年开始,32岁的桂海潮担任博士生导师。

如果按照近来引起热议的《金榜题名之后》一书中提出的模型,大学生组织生活模式可以分为“目标掌控”型和“直觉依赖”型——前者多来自教育背景良好的家庭,了解大学的规则,职业目标清晰,行动明确;而后者则无意识地陷入无目标状态,主要依靠直觉和旧有习惯来组织大学生活。那么,来自小镇的桂海潮,进入大学后的每一步都在打破他此前的经验,也在打破世俗的成见。

“他选择北航,然后读博,去留学,回国任教,成为航天员,每一步都是我们想象的天花板,又都是他的必然。”张碧露说。

“大隐隐于市”

2023年5月29日,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名单公布后,很多媒体都来找施甸县委宣传部,张碧露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是名单公布后,才确认的消息,一点准备都没有。”张碧露说,她干脆把所有媒体都拉到一个微信群里,把材料放入共享,媒体要找什么就自己查。

因为桂海潮的“飞天”消息,他的高中同学群也炸开了锅。“群里热闹了3天以上,大家滔滔不绝,随时有人发消息,很多潜水多年的老同学都出来了。人人都在想,果然是他!”段锐给《环球人物》记者看群里的发言,在此之前,上一条群里的消息是2022年6月10日发的,隔了近一年。

在沸腾的讨论声和祝福声中,桂海潮回复大家:“感谢各位老同学的关心和鼓励!多年不见大家,经常怀念在施甸中学读书的时光,怀念与大家的相处与友谊!与各位老同学聚是一盆火,散做满天星,我们在不同岗位共同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一起为施甸加油!为云南加油!为中国航天加油!为中国加油!因为还要准备,收到各位老同学祝贺祝福,我就不一一回复了,再次谢谢大家。烦请不要扩散我的黑照片、黑历史。”

2005年,桂海潮( 五排左五 )从施甸一中毕业,是全县理科状元。

文字的最后,桂海潮附上了一个捂脸笑的微信表情。“他那是在开玩笑,他哪有什么黑历史可以挖。”段锐说:“他是那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一直没有怎么变。”

段锐想起大一寒假聚餐时,桂海潮也参加了。其他同学讲话时,桂海潮就在旁边静静地听着,偶尔讲两句,很少主动发起什么话题。“他不是社交场合的焦点,但也绝不会让人觉得冷峻或者格格不入,反而是身上散发出的气质愈发沉稳了。”

杨永静老师上一次见桂海潮是2019年。在镇里的路上,两人偶遇,桂海潮就到杨永静家里聊了一会儿自己这些年的发展和目标。“他已经是博导了,也在培育学生了。但他在我这个乡村教师面前,依然是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说话也是一口地道的姚关腔,乡音未改,我当时心里很感动。”

张碧露和《环球人物》记者讲起一个花絮,几年前,桂海潮结婚,回镇上办了一场婚礼。婚礼仪式就是按照当地习俗,现场杀猪,在家门口摆席。“很简单,摆了三天流水席。第一天‘搭棚,请邻居、亲戚和帮忙的人吃;第二天‘正客,正式接待客人;第三天基本上就结束了,主要是答谢亲邻和帮忙的人,那些做多了的好菜还会分给大家带走。我们都觉得,他虽然出去了这么多年,和他相处还是很自如的。”

热闹过后,段锐所在的高中同学微信群终于安静了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各自的家庭”。张碧露也说,媒体采访的高峰期就3个——神十六飞行乘组名单公布时、神十六飞船飞天时,以及现在神十六飞船返程时。

热闹终归于平静,这是桂海潮所面对的日常。

桂海潮的微信头像背景是一条公路,这条公路被称为“最孤独的公路”。他立在背景前,双手插兜,咧嘴笑着,褪去了年少时的拘谨和青涩。

这让人想起很多科研工作者表述过的一句话:科研这条孤独的路,需要一颗强大的心。三观端正、性情平和的桂海潮,用一颗强大的心,走进了茫茫太空,和宇宙里亿万颗星的光芒对视。(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皆為中共施甸县委宣传部提供)

猜你喜欢

海潮老师
柳永·望海潮
在海边
望海潮·八里湖
望海潮·枫林谷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望海潮·庆嫦三落月
清代温州海潮灾害考述
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