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概论

2023-11-09

中华书画家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画像石祠堂物象

□ 徐 汉

在汉朝疆域辽阔的版图上,画像石在全国分布广泛,按现今的行政区划,东起连云港海滨,西到甘肃、四川一线,北至长城边塞的陕西榆林,南到浙江的海宁、云南的昭通。在如此广袤的分布范围内,形成了鲁南—苏北、豫南—鄂北、陕北—晋西、巴蜀—滇北四个集中分布区。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古称彭城,汉武帝时期置徐州刺史部,东汉末年徐州刺史部治所由郯迁往下邳,曹魏时期,徐州刺史部的治所在彭城,从此徐州与彭城名称互通。今天所说的徐州汉画像石,大都限定在当今行政区划徐州的范围内,包括了徐州周边的萧县、淮北、宿迁、宿州等地。

两汉时期,这一地区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人口的大量增加,东汉之时,彭城国八县人口已有五十万,其中彭城一县就有人口二十万。这是清代以前徐州人口的最高纪录,史称“地小人众”(《史记·货殖列传》)。汉代徐州的冶铁业也十分发达。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全国设冶48处,今徐州境内就有彭城、沛、下邳三处铁官。徐州为鲁南丘陵的南缘,盛产石灰岩青石,为营造画像石墓提供了石料来源。因此,众多汉画像石祠堂、墓葬,便在徐州一带盛行起来。

[汉]麒麟图 拓本

汉画像石是汉代陵墓上的建筑装饰,分为地面陵园和地下墓室两个部分。东汉时期,随着“上陵礼”的确立,陵墓建筑基本形成固定的格式,陵墓的地面部分由神道列兽、石阙、祠堂、墓垣组成,陵墓的地下部分就是“寿藏”,即地下墓室。徐州地区的画像石,包含了汉代陵墓地面和地下两个部分建筑的全部内容,最早记载见于《水经注》,之后的府志、县志及文人笔记、汉画像石著录也有记录。

由于时代久远,作为地面部分的汉代神道已经不可能完整地保留下来。但是陵墓神道两侧列置的石兽还是不断的发现。1996年徐州博物馆在邳州占城发现一件大型石雕辟邪;2004年,徐州博物馆征集到一件石虎;2010年,徐州博物馆又征集两件有翼石兽。汉代徐州地区神道两侧常见石羊雕刻,徐州地区出土的石羊有六件:邳州博物馆存三件,徐州汉画像石馆存三件。其中徐州汉画像石馆收藏的大型石雕《仙人骑羊》十分精彩。这件作品通高154厘米,身长145厘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圆雕石羊。

[汉]江南全景图 拓本

神道的终端是“阙”。徐州地区完整的大型石阙已经不存在,但还是发现了不少汉阙的构件和简化石阙,如20世纪40年代在沛县古泗水发现的《六博、乐舞、车马图》就是汉代子母阙中的子阙。作为等级不高的小型陵园,高大的汉阙被缩小为类似石碑的样式,有的简化为石碑的样式而竖立在陵园的入口处,这种简化的石阙可以被称作“阙碑”。徐州汉画像石馆藏有一对无字阙碑。纵147厘米,横70厘米,厚22厘米,碑首上面附有螭兽,碑首和碑身之间有直径7厘米的穿(圆)孔,形制完全同于山东莒县东莞出土的两块阙碑。这两块阙碑应该是摆放在陵园的入口处,东西相对。

祠堂是汉代陵区最重要的地面建筑,也是古人敬天承祖、祭祀神灵的主要场所。徐州地区已发现的祠堂画像及祠堂构件约有100余块,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材料可以复原为比较完整的祠堂,根据时代的不同、规模的大小,徐州汉代的祠堂可以分为壁龛式小祠堂、石鼓形小祠堂、平顶小祠堂、单开间锐顶祠堂、双开间锐顶祠堂五种类型。时代较早的是壁龛式小祠堂,从考古发现上来看,这种祠堂是立在竖穴式椁室墓前的祭祀祠堂,属于西汉晚期的祠堂类型。平顶式小祠堂有明确的纪年,如徐州汉王沿村“永平四年”(61)的平顶小祠堂,时代属东汉早期。锐顶式祠堂时代稍晚,时代当为东汉中期以后。东汉中晚期的祠堂,规模扩大,使得祠堂画像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两侧的山墙上,画面被分为三到七层,祠堂的顶部一层被刻成三角形,表现的内容为天界的情景,刻画有东王公、西王母、玉兔捣药、三足乌、九尾狐等,底部一层往往刻车马出行,表示祠主从地界向天界的升仙过程。锐顶式画像祠堂的建造全部是用石材雕凿而成,其本身就是一种建筑艺术,在建筑风格上它追求古朴、对称、协调,给人们以沉稳庄重的感觉,特别是在屋面的处理上,用整块的大型料石“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屋面或雕为悬山式,或雕为硬山式,屋面的正脊、垂脊、筒瓦、瓦当、檐椽皆为仿造当时的木结构建筑。

徐州地区画像石墓葬经科学发掘的较多,1952年,在铜山茅村乡发现汉画像石墓,此后发现清理的汉画像石墓有睢宁县九女墩、铜山洪楼、苗山、周庄等处。20世纪60年代发现清理的汉画像石墓有铜山檀山集、青山泉白集、茅村凤凰山、徐州市十里铺等处。70年代发现清理的汉画像石墓有徐州市乔家湖、东甸子、万寨、铜山柳新、沛县栖山、新沂瓦窑、邳县燕子埠、占城白山等处。80年代发现清理的汉画像石墓有徐州市拉犁山二号墓、铜山汉王乡西沿村等处。90年代发现清理的汉画像石墓有铜山汉王班井、利国、茅村、潘塘,贾汪青山泉等处。21世纪以后发现清理的汉画像石墓有铜山大庙、伊庄、贾汪佛山等处。徐州发现诸多的完整汉画像石墓葬,为汉画像石的断代、分期、分型分式及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并构成徐州画像石完整墓葬较多的一大特色。到目前为止,徐州地区经科学发掘的画像石墓有60余座。

徐州地区的画像石墓起源于西汉中期的画像石椁墓,墓葬形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仿木椁墓用条石建成的石椁墓。四壁由石板竖砌,顶部用石板直接横铺,椁室底部亦用石板铺设。如沛县栖山画像石墓、万寨画像石墓、铜山县范山画像石墓。二是仿地面建筑结构和布局建成的石室墓。是在石椁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分为前、后二室,或前、中、后三室,有的周边设有回廊,如铜山茅村画像石墓、铜山洪楼画像石墓、铜山苗山汉画像石墓、邳县燕子埠彭城相缪宇墓、邳州白山崮子画像石墓、青山泉白集东汉画像石墓、睢宁九女墩汉画像石墓、新沂瓦窑汉画像石墓、徐州市拉犁山汉墓等。三是砖石混合结构画像石墓。在徐州地区分为两种形制:一式为前后两室,前室为石结构,叠涩式封顶.后室为砖砌而成。画像刻画在前室,用楔型状封顶,徐州市东郊甸子、黄山陇墓多为这类墓葬。另一式为砖石混合多室墓,墓壁、券顶用砖,门扉、横额、立柱用石,石上大都刻有画像。以徐州市十里铺汉画像石墓为代表。

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雕刻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间的现实社会,描写的是墓主人生前的享乐生活场景,一类是天上的神仙世界和表示祥瑞的珍禽瑞兽,描写的是墓主人死后祈求步入的仙境;而这两方面内容往往杂处一起,呈现出诡奇浪漫的生动画面。这两类题材衍生出了生产活动、墓主生活、仕宦经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天象祥瑞、图案花纹等不同内容。

徐州汉画像石中很大一部分的题材汲取了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如庖厨宴饮、乐舞百戏、斗鸡六博、车马出行、狩猎射弋、征战比武、缉盗荣归、男欢女爱、男耕女织以及水榭楼阁、建筑桥梁等。在众多的画像内容中,徐州汉画像石中有许多题材是属于罕见的内容。如反映汉代生产劳动场面的画像,徐州发现牛耕图2块、纺织图7块、舂米图2块、酒肆图1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徐州汉画像石中有反映胡汉战争题材的画像7块;反映乐舞百戏题材的内容有长袖舞、建鼓舞、傩舞、胡人舞、百戏、杂技等,铜山洪楼发现的乐舞百戏画像石,上面有鱼龙作舞的图像,这是在宫廷广场上的大型演出,画像中的图形完全可以同《西京赋》描写的情景一一对应。徐州贾汪出土的冲狭杂技图,“冲狭”又称钻圈,画面中刻一胡人俯身弯腰,背上树立圆圈,一位伎人腾空而起,鱼跃穿过,画面旁边刻画一辆大车,车上装满兵器,应是杂技表演中的道具。反映汉代体育活动的题材中,有《力士图》和《斗腕图》,其中的扳手腕画像,刻画二人扳手腕,二人作武士打扮,头戴巾帻,身穿短袍,双目平视对方。比赛双方单膝跪地,右膝半蹲与地面形成90度角,右臂肘部放在右膝上,与对方右手相握,做相持状。扳手腕古人称为“斗腕”,是民间最常见的比赛腕力的游戏,徐州汉画像石中发现的《扳手腕图》是世界最早的一幅写实画像。徐州汉画像石中还有一块八米长卷“缉盗荣归图”,该图为石椁墓的三壁,展开后纵96、横800厘米。画面连接一起表现一段完整的故事,描绘了汉代缉盗捕亡的全过程,反映了汉代治安执法的内容。

在历史故事的题材中,徐州汉画像石中有“炎帝”“黄帝”“大禹治水”“秦始皇泗水取鼎”“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孔子见老子”“孔子问师”“骊姬置毒”等历史故事。在神话传说的题材中,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一幅《周穆王拜见西王母图》最为精彩,画面中除了刻画周穆王和西王母之外,还刻画了为西王母守护玉山的“容成”和鸟首人身、牛首人身的神人,这是一幅内容非常丰富且有明确纪年参考的画像,更有意义的是在这些神人异兽的旁边都有榜题,是研究西王母故事的最重要图像资料之一。

汉画像石是绘画和雕刻结合的艺术,其中雕刻的艺术在汉画像石美的构成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徐州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十分丰富,在实际应用上也是各种雕刻技法兼施,既有在一块石头上使用两种技法,又有在一座墓葬中采用多种雕刻手法。根据科学分类的原则,徐州汉画像石可分为五类雕刻技法。

1.阴线刻。物象和石面为同一平面,物象的轮廓线和细部都使用阴线的刻法。某些物象的轮廓分别加饰麻点纹、虚线纹、斜纹或鳞纹等。因对石面的处理方法不同,这种技法又有糙面阴线刻、平面阴线刻、平面剔地阴线刻三种表现形式。

2.凹面刻法。将物象轮廓以内的内容铲除或减压低于平面,以阴线表现物象细部。物象轮廓外的地子雕刻竖线或斜线。早期画像石椁墓常采用这种雕刻方法。

3.浅浮雕。物像轮廓线外减地,使物像高于地子,物象轮廓外剔地深约1.2厘米左右,然后用减压或阴线刻画细部,使物象各部位有高低起伏的感觉,具有物象凸出的艺术效果,也是汉画像石成熟时期最为流行的雕刻技法。由于对减地的处理不同,这种技法存在着平面浅浮雕、弧面浅浮雕两种表现形式。

4.高浮雕。在透视的基础上将物象压缩,类似圆雕的表现手法,表现对象的形的长阔比例尺寸不变,前后的体积(厚度)进行压缩。因此高浮雕是介乎圆雕与绘画二者之间的艺术形式。这种雕刻技法明显受着外来文化的影响。

5.圆雕。圆雕的突出特征是具有的三维实体空间,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适于全方位、多角度欣赏的、完全立体的雕塑。严格意义上的汉画像石是没有圆雕的方法,但是在汉画像石陵墓前的石羊、石虎、石狮、天鹿、辟邪,墓葬中的石羊柱础等,都是用圆雕的方法进行表现。

雕刻艺术在汉画像石美的构成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阴刻阳雕是汉画像石的主要表现手法,阴线刻是在磨平或不磨平的石面上,以细线刻出物象,浅浮雕是在粗糙的石面略作弧面的浮起。线雕细中求力,如高古游丝,浅浮雕凝重古拙,粗中见细。阴线刻有阴柔之美,浮雕有阳刚之美,这两种的共同特点是以线造型,将立体的物象化作飞动的线条,意存笔先,气脉相贯。

徐州画像石在构图布局上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繁密充盈。画面上楼阁车马充天塞地,密不透风,空白外还要填以飞鸟走兽,似乎有犯“计白当黑”中国画之大忌。然而,其主题突出,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安顿有致,画面繁而不乱,密而不窒,给人以情感热烈,奔放粗豪的感觉。如九女墩画像石的《桥梁图》,桥上车骑奔驰,桥下渔船穿梭,画面已安排得满满当当,而又在车骑上空填以云鸟。在云鸟的衬托下,桥的稳重,车马的急驰,显得特别突出。徐州汉画像石是中国汉画像石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丰富的内容、精美的雕刻,无论在历史研究还是在艺术研究中,都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

猜你喜欢

画像石祠堂物象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梁家祠堂史话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