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有禅意绘神姿
2023-11-09孙大为
摘要:明代画家丁云鹏擅长佛道人物画,他所刻画的佛祖、菩萨、罗汉、老子等形象自然生动、栩栩如生,夸张的造型赋予人物趣味性。丁云鹏的佛道人物画脱离了程式化的因素,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情绪化色彩,同时融入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其人物造型古拙、气质端庄文雅,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足见丁云鹏佛道人物画水平之高。
关键词:丁云鹏;佛道;人物画
在明代,山水画、花鸟画发展兴盛,人物画较前两者发展相对薄弱,但明后期也出现了许多具有创造力及影响力的人物画家,如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曾鲸等,他们的绘画各具风格,其中丁云鹏尤为擅长佛道人物画。
明初帝王崇尚儒学,大力推崇程朱理学,并以此作为基本的统治思想。文化专制使得此时的宫廷绘画主要沿袭前人风格,少有创新,但自由的民间画家仍不断探索,形成“浙派”并延续至明中期,与“吴派”共同影响当时画坛。明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但文化艺术领域发展迅速,外来文化传入,儒、道、佛思想互相争鸣却又开放融合,从寺院道场渐渐走入民间,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大众化,所以更多相关艺术创作再次兴起。
丁云鹏(1547—1628),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字南羽。早年时期,丁云鹏画学文徵明及仇英,又师法吴道子、李公麟,属于摹古阶段;中年时期绘画笔触文雅细秀,人物、山水、花卉样样精通,刻画细致入微;晚年时期艺术风格在五代的绘画理念上加以创新,融合贯休的变形技法,成为一位“变形主义画家”,作品愈发苍健朴拙。因受其母汪硕人信奉佛教的影响,而后在游历名川大江时又寄宿佛门,结识佛家弟子,深研佛学真谛,丁云鹏的绘画题材及画风随之改变,开始以佛道人物及主题故事为主,并自号“圣华居士”,更以“佛弟子”为个人作品题款。他所刻画的佛祖、菩萨、罗汉自然生动、栩栩如生,夸张的造型赋予人物趣味性,一改前朝工致秀美的风格特征。明代大型藏经《嘉兴藏》中的许多佛画原稿便出自丁云鹏之手。方薰曾在《山静居画论》中评价丁云鹏:“道释人物,丁南羽有张(僧繇)、吴(道子)心印,神姿飒爽,笔力伟然。”董其昌更是认为丁云鹏“三百年来无此作手”,并赠予他“毫生馆”印章,意在赞美丁云鹏之用笔线条如针毫般尖细且有韧性。清代胡敬《国朝画院记》中则记载:“明丁云鹏道释像,其法本宋人,与梁唐壁画之以奇诡善能者流派自别”,此足可见其佛道人物画水平之高。
丁云鹏《洗象图》(图1),纵140.8、横46.6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描绘的是菩萨坐看众人为其坐骑白象沐浴的场景。丁云鹏借用李公麟的白描手法来表现白象,只见白象身体浑圆粗壮、神态温和谦顺,两人正手持长柄刷为白象清洗背部及腿部,另有一位侍从执布擦象。菩萨由三位侍从陪同,端坐于白象右侧观看,表情庄严,形象生动。人物皆以中锋用笔,纤细有力,圆滑流畅。画面背景配以树木草叶、大小山石、蜿蜒溪流,小溪呈S形走势,构图巧妙有序,设色秀丽雅致。明清佛教绘画中常见“洗象”场景,这一主题取自佛教典故,因“象”与“相”同音,“洗象”意为破除幻象以还内心清明。丁云鹏以“洗象”佛教故事为主题,绘有《洗象图》及《扫象图》约13幅,每幅都凸显其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
丁云鹏《罗汉图》(图2),纵91、横41厘米。2018年11月26日,这幅画作在英国罗斯柴尔德拍卖行马来西亚吉隆坡拍卖会上出现,最终以800万元成交。其尺幅虽不大,但细致精美,作品人物形象夸张朴拙,粗眉大眼,头发与胡须卷曲,颇有异域风格。整个人物以线描为主,出笔较快,线条平稳有力,使画面富有灵动之感。罗汉盘腿侧坐于草叶之上,回眸注视,眉眼之间神态俱现,人物衣服上以祥云纹装饰,精致而不杂乱。罗汉身侧堆放水钵及经书。丁云鹏在运用白描的同时又借鉴版画的表现方式,对衣服皱褶线的周围用淡墨晕染,黑白灰的鲜明对比使衣物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也使整幅作品更具节奏感和艺术性,装饰性强烈。丁云鹏生活于雕版、治墨、制纸业发达的徽州,还为书籍画了不少插画,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对于新安木刻版画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丁云鵬的版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有《养正图解》《博古图录》《考古图》及《方氏墨谱》《程式墨苑》等。
丁云鹏《三教图》(图3),纵115.6、横55.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是丁云鹏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描绘的是儒家、道家、佛教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和红衣罗汉聚集坐于一棵枝叶繁茂葱翠的大树下,探究玄学道理的场景。丁云鹏深入刻画孔子敦厚儒雅、老子谨慎善辩、罗汉安详平静但眉头紧缩沉于思考的性格特征及表情,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三位智者对比强烈、个性鲜明。画家运用雄健有力的高古游丝描表现人物,造型朴拙,气质端庄,设色以红色、蓝色、赭色为主,沉稳高雅。树木山石则师法文徵明,先勾线后填以小青绿色调,典雅和谐。作品左上方有明代著名文学家及书画家陈继儒所题的“谈空空于释部,剖玄玄于道流,此永民别传也,眉公题”,可谓点出此画的中心思想。明代时期,儒家、道家、佛教开始相互融合共生,宗教题材绘画在融入文人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越来越世俗化,更加贴近民众的思想及生活,这幅作品便表达了丁云鹏所推崇的“三教合一”思想。
丁云鹏《白马驮经图》(图4),纵130.9、横54.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描绘佛教最初传入我国的情景,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帝梦金神,长丈六,项背日月光明。胡人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这幅作品紧紧围绕佛教“白马驮经”故事主题,描绘四名侍从牵引着白马,马背上驮着装有佛经的红箱,白马后方两位西域使者摄摩腾、竺法兰和一位高僧(该高僧可能是汉明帝派遣前往天竺求取佛经的蔡愔),他们一边前行一边交谈,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背景中的山坡、小溪、树木由近及远,相映成趣。画中的细节刻画深入,如侍从腰间的水壶,扁担里的莲花、羽扇及箱底红杆上镶嵌着火焰形宝珠的镀金莲花宝座等,这些细节无疑使画面整体更加精美绝伦,让观者忍不住细赏。整幅画面设色浓淡适当,用白色和红色突出了人物和白马,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关系,从而产生疏简清逸的意境。
丁云鹏《画应真像》(图5),纵141.1、横66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轴是丁云鹏67岁时画于苏州虎丘僧寮的四轴罗汉之一。“应真”意为罗汉,画中绘有四尊罗汉。其中,一罗汉在洞窟中闭目参禅;一罗汉手持麈开示;一罗汉盘坐在大石上,双手在胸前合十虔心诵经;还有一罗汉一手持法杖、一手拿念珠侧身而立,四罗汉皆头大身短,表情夸张,生动感人。丁云鹏描绘人物都用淡墨画面容、手部,衣服皱褶用浓墨,线条硬朗且转折方正,抑扬顿挫,用笔大胆有力,守拙而有趣。因此,明代蓝瑛和谢彬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这样评价:“初见其笔,似乎过拙,辗转玩味,知其学问深邃,用笔古俊,皆有所本,非庸流自创取奇也。”画作的背景仍然是丁云鹏所擅长的枝叶繁茂的大树和棱角分明的山石,勾画仔细,富有装饰性。
丁云鹏《观音图》(图6),纵97.2、横33.1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图是丁云鹏为数不多不设背景的佛道人物画,却更凸显天地开阔、空灵静谧的意蕴。画中气韵飘逸的白衣观音大士端坐于岩石之上,双目微垂,面容端庄自然,双手拢袖,身旁玉净瓶内垂柳枝,栩栩如生。衣服线条仍用高古游丝描勾勒,轻快流畅,疏密有致,石头采用小青绿画法,清新雅致。整幅作品构图体现出丁云鹏的巧妙心思,人物与大石安排在画面的右下方,又组成三角形,使构图稳稳当当,背景的留白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落款题字也如画龙点睛。这幅画中的观音形象脱离了娇柔的气质,仿佛是芸芸众生中一位内心明净、自在悠闲的虔诚佛家弟子,给人以安静平和之感。
丁云鹏《释迦牟尼图》(图7),纵140.7、横58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这幅作品刻画深入、技法成熟,画面层次丰富,描绘了身穿白衣的释迦牟尼置身于仙气缭绕的山崖之间沉思悟道的场景。佛祖坐在草团之上,双臂交叉伏于膝间,头埋于手臂之间,眉头微锁沉于思考中,衣服线条纤细流畅、排列有致。一袭白衣与背景青绿的松树山石形成强烈对比,草叶树干刻画细致入微,山石稍用皴擦笔法突出结构。右下方款题“甲辰春慕佛弟子丁云鹏敬写”,并落“丁云鹏印”朱文和“南羽氏”白文印,可知此幅画是丁云鹏57岁时所作,也正值他的创作巅峰时期。
丁云鹏因其一枝独秀的绘画风格,佛道人物画及其他题材作品也成为收藏界的宠儿,备受青睐。近年来,在各大拍卖会上丁云鹏的画作价格持续走高。如在上海嘉禾2013年秋拍上,丁云鹏的《罗汉图》手卷以920万元成交;在中国嘉德2019秋季拍卖会上,其作品《少陵秋兴图》手卷则以2875万元天价成交。截至目前,丁云鹏共有4幅作品拍出超过千万元的价格,约有30幅作品的拍卖价格超过百万元。
除了上述作品外,丁云鹏的相关佛道人物画,还见有安徽博物院的《伏虎尊者图》、沈阳故宫博物院的《达摩图》、中国美术館的《龙王拜观音图》、北京荣宝斋的《六祖像图》等。虽然丁云鹏也创作了许多非佛道主题的人物作品,如无锡博物院的《玉川煮茶图》和上海博物馆的《漉酒图》等,但流传下来数量多、质量高的佛道人物画无疑成为其主要代表作品。清代姜绍书《无声诗史》中说:“丁云鹏画大士罗汉,功力靓深,神采焕发,展对间恍然身入维摩室中,与诸佛对话,眉睫鼻孔皆动”,让观者直观地感受到其注入自己绘画作品中的虔诚信仰,获得借画抒情的充分效果。丁云鹏各个时期的佛道人物画作品完整地呈现出其绘画风格技法的发展历程,他“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独特夸张变形画风,在“波臣派”盛行的当时脱颖而出,为明晚期衰落的人物画、佛道画开创了“晚明变形主义”的新局面,也影响了后来陈洪绶、吴廷羽、张龙章等画家的绘画风格。由此可见,丁云鹏的佛道人物画在画史中有出群傲立、导引后学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谢稚柳.中国书画鉴定[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2]徐改.中国绘画[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
[3]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
[4]单国强.明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孙大为(1972—),男,汉族,江苏淮安人。大学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研究、博物馆学。